離魂記.jpg

唐傳奇〈離魂記〉的故事類型與離魂現象探微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小時候很喜歡聽故事,像是魔鏡爺爺的中國歷史故事和世界歷史故事 等,透過文字與聲音,那充滿劇情的畫面一一浮現眼前,為我們的童年帶來無比的新奇。而〈離魂記〉是我們小學聽到的一個故事,當時只是覺得故事的結尾很美好,並沒有多想什麼。有一天在閒聊時,我們三人中的一位同學突發奇想地問我們,「為什麼可以離魂?」就這麼一個簡短的問句,讓我們三個不禁猜想,在這短短的一篇故事當中,是不是隱藏了什麼玄機?按捺不住好奇心,我們三人便展開了我們對「離魂」的探索之旅。

另外,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閱讀這篇短篇故事後,我們發現故事中女 主角的行為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的不自由,開始懷疑那時社會的風氣是 否經歷過什麼樣的改變?同樣的好奇心,把我們帶入故事的更深層。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我們主要聚焦於離魂的故事類型特質與離魂現象的探索。為尋找支持離魂一說的可能性,我們透過對整個故事的深入探討以及 參考各家對於離魂的看法,尋找了古今作品,從中一窺想法之異同,更進一步了解經常被認為荒謬的離魂現象。簡述如下:


(一)藉由〈離魂記〉的劇情,進一步探討相關創作類型及離魂現象。

(二)從文學與文化的視角,分析離魂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相關思想。


另外,從故事的劇情中,我們發現其中隱隱透露了當時社會對於女權的看法有了轉折,因此我們藉由歷史的角度,去探討當時女權與唐代社會文化的發展。

貳、正文

一、〈離魂記〉的劇情與前後傳承

(一)唐傳奇中神怪故事的性質與來源

在中國小說史中,傳奇是文言短篇小說中,一種傳錄奇聞、作意好奇的創作文體,實際上是已具頗具規模的小說,量多而質精。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傳奇曾有非常中肯的定位(魯迅,2010)(註一):

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云:作意、幻設者,則即意識之創造矣。

可見傳奇小說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能將小小情事紛陳入妙,不但立下了人物典型(例如〈離魂記〉裡的倩娘),也常成為後代著名小說戲劇的藍本。唐代傳奇約可依其性質分為愛情、俠義及神怪三類。在此簡述如下:

唐代傳奇中神怪類的傳奇最多,例如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牛僧孺的〈玄怪錄〉等,而陳玄祐的〈離魂記〉則為兼具愛情與神怪的類型。(王夢鷗,1985)(註二)。由於劇情營 造生動,常成為元明清雜劇與戲曲文學的藍本。根據《中國文學史初 稿》的記載:〈枕中記〉衍生為元馬致遠的〈黃粱夢〉、〈南柯太守 傳〉衍變為明代湯顯祖的〈南柯記〉,而〈離魂記〉則衍生為元代鄭 德輝的〈倩女離魂〉……等等。(邱燮友,1985)(註三)。

(二)〈離魂記〉的情節與角色安排

由陳玄祐所作的〈離魂記〉,以「離魂」的方式,表達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婚姻的自由意志。故事中倩娘和表哥王宙自小便青梅竹馬感情濃厚,不料倩娘父親卻把她許配給自己欣賞的屬下。得知消息的兩人震驚之餘卻也無可奈何,王宙便調往京城以遠離這是非之地。後來,當船行至半夜,忽聞腳步聲,一看竟是倩娘。原來是倩娘受不了那相思之苦,決心與其私奔。

幾年後兩人育有兩子,而倩娘也有多年沒有家人音信,每日都鬱鬱寡歡。王宙見其如此也十分不捨,便協同倩娘返鄉。到了城中,王宙先下船,到岳父張鎰家謝罪,並說出倩娘正在船上的消息。張鎰頓時大驚,指出女兒明明就在家中臥病,並且派了一個僕人去看看王宙說的是否屬實,沒想到自家閨女真的出現在船上,還向他們問好。而在房中那臥病的倩娘,也在此時跑出來並和她合為一體,只見兩套衣服重疊為一。家中人認為這事太邪,一直保守秘密,只有親戚有暗中知道。

在離魂的故事中,作者顛覆了傳統思想,表現出倩娘對愛情的執著,不顧家人的反對與王宙「私奔」,反映勇於追求自由的愛情。

但是古代社會,再禮教和婚姻觀念的約束下,往往是沒有自身的決定權。藉由故事可以略為抒發他們心中的反抗和渴望。離魂,代表了無緣在一起的兩人一種如夢似幻的幸福。不過相對而言,在現實中的雙方,卻往往飽經束縛且暗含傷痛,形成了明顯的對照。

(三)對於劇情、情節的懷疑

在故事情節方面,作者並沒有在「離魂」此現象著墨太多,但是從劇情中我們推敲出了幾點可疑處:

1、故事中王宙在黃昏的時候搭船離開,而在半夜的時候,船上的王宙聽到腳步聲,發現倩娘追了上來,想和他一起搭船私奔。疑點在於,船在水中行駛有一定的速度,如果有風還會更快,所以王宙在這幾個小時已經行了一段不少的距離,而倩娘竟然能夠以如此飛快的速度從家裡跑出來,追到王宙,這個時間差是否不合理?再者,湖面再怎麼平靜,總是會有水聲的,一個女子腳步聲不可能那麼重,王宙要如何聽到倩娘從岸邊傳來的腳步聲?

2、倩娘和王宙在五年後回到了家中,最後船中的倩娘和閨房中的倩娘合為一體,但作者只有寫「其衣裳皆重」,憑什麼兩件衣服合為一體就可以說兩人合為一體?到底在兩人合為一體的時候到底還發生了什麼事?

三、人物形、魂的虛實對應與離魂現象

早在先秦的《莊子》〈齊物論〉篇尾,就記載了「莊周夢蝶」,不知周之夢為胡蝶,還是胡蝶之夢為周的「物化」觀照。當人的心靈超越形軀時,夢中之蝶與現實之我,泯然為一。(陳鼓應,1975)(註四)。晚唐李商隱的〈錦瑟〉一詩,更把莊周夢蝶著上愛情的氛圍:「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而《紅樓夢》一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曹雪芹,1996)(註五)對於人生的真假虛實做了深刻的描寫,而離魂故事與紅樓中寶玉遊歷太虛幻境皆在幻夢中發生,但作者卻描寫得極其細膩逼真,恍若真的在虛構的世界中激起陣陣漣漪。

(一)〈離魂記〉裡兩個倩娘的形象

在故事中,倩娘的實質身軀被父親框限在家中,長年臥病;而心神卻已真實的和心愛的王宙遠走高飛。當家人正式諒解時,也就是離魂與真實個體合一之時。

(二)《紅樓夢》中甄賈寶玉的鏡像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中,賈寶玉對著鏡子睡去,在夢中進了另一座花園(相對於大觀園),見了另一批丫鬟(相對於大觀園中的襲人、平兒等人),然後又進了另一個院子(相對於怡紅院),結果看到另一個自己也同樣為「妹妹」的病難過著,兩人才發現他們互相夢到了對方以及對方的生活環境。

在二人的夢中,甄寶玉只能在他的夢中看到賈寶玉的空皮囊,賈寶玉卻能在自己的夢裡面跟另一個寶玉對話,這樣的描寫不禁令人覺得事有蹊蹺,但作者真正的用意,也許反諷故事的賈寶玉徒具空皮囊,他的癡與情並不符合社會的期許。如果甄寶玉的夢象徵著真實世界,那賈寶玉空有皮囊而沒有神智,或許就預告了賈寶玉若待在真實世界中,會是痛苦的被逼著拋棄自己真實性格的吧!此外,還一個十分有趣的發現:《紅樓夢》在全書之半──五十六回時,正好是人像(甄寶玉)與鏡像(賈寶玉)通過鏡子與夢,所進行的互相穿越。這與倩娘的衣服交疊,形神合一可作對照。

(三)離魂現象

1、佛經的看法

在唐代盛行的佛教思想與記載中,並沒有提「靈魂」這兩個字。經中所講的「靈界」是指亡魂所住的世界,「靈鬼」指鬼趣中有靈異者,「靈魄」指不可思議的精神態,「靈神」指有靈異的鬼神。其實佛經並非排斥靈魂,而是有專用名詞:「識」來稱呼。《大乘義章》說:「識者乃是神知之別名也。」小乘佛教稱為「一識」,說:「眾生唯有一識,一識依於六根,而緣六境。」這裏的「一識」就是「靈魂」。可見,「識」 的原始觀念就是時空中永恆的生命體。它是屬非物質狀態,亦即是能 量狀態。(註六)

2、科學的觀點

在一些醫學報導中,離魂現象是真實存在的。認為人的「靈魂」 是較之常規神經元更為根本的某種東西。教授認為,意識是一直存在宇宙中,並且很可能是從宇宙大爆炸時期開始的。據他所說,當人的心跳停止,人腦中所存儲的信息不會隨之消逝,而是繼續在宇宙中擴散。根據學者的觀點,這一理論可以解釋很多經歷過臨床死亡的人回憶起自己在“深長的隧道裡”或者看到“一束白光”這一現象。學者表示,“當人的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微管失去其量子狀態,但存在於其中的量子信息不會被破壞,所以它們就在宇宙中傳播散布。所以如果重症監護室的病人存活下來,他們多會講述那“一束白光”或者看到自己如何“靈魂出竅”;如果病人去世,那麼量子信息就會在不確定的期限內存在於肉體之外,即「靈魂」。(張佳珍,1998) (註七)

四、背後的文化意涵:

(一)東西方愛情觀之比較

《離魂記》裡倩娘從小和王宙是青梅竹馬,相互喜歡,卻因為父親張鎰將他許配給了他人,傷心至極,選擇離了魂,只為和王宙在一起,而《簡愛》中簡愛與羅徹斯特曾因為身分的問題,羅徹斯特以前在家鄉迫於家人的要求,娶了個他不愛的精神病患,所以他們倆無法結為夫妻,而簡愛忍痛離開他,但當簡愛返回莊園,看到他最落魄時, 不離不棄,選擇留下來繼續它們的愛情,說明了他們最終還是克服了身分的障礙。但《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雖然為木石前盟,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但當時世人所推崇的是金玉良緣(薛寶釵),且家長們認為體弱多病、小家碧玉的林黛玉不適合當二奶奶,遂發生了婚姻悲劇,林黛玉因病而終,賈寶玉出了家當和尚,《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其中的對話「啊,羅密歐,你為什麼是羅密歐呢。」羅密歐則說「啊, 茱麗葉,你為什麼是茱麗葉呢?」更訴盡了因為身分的枷鎖,而無法相為相依的嘆息,《祝英台和梁山伯》紛紛化作彩蝶,雙雙飛去同樣是因為現實的因素,造成其不幸婚姻的悲劇。

(二)東西方社會文化之比較

文中作者陳玄祐顛覆了傳統的思想表現出倩娘對愛情的執著,不顧家人的反對與王宙「私奔」,反映勇於追求自由的愛情,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可能和當時唐朝與國外的商業交流密切有關係。

但是古代社會,再禮教和婚姻觀念的約束下,往往是沒有自身的決定權,這種故事,則可表達他們心中的反抗和渴望,離魂,代表無緣再一起的兩人一種如夢似幻的幸福,不過,相對的在肉體上卻是被束縛且飽含病痛,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1、東方─開放的唐代

(1)深受外來民族之文化影響

陳玄祐的生卒年不詳,但是可以確定他是唐代的人。強盛的唐代 對於外來民族的態度是很開放的,甚至宮廷也受胡風的影響。例如唐代曾經有一段時期掀起了胡服的流行風尚,在貴族或宮廷中便可以看的到女子穿著胡服。胡服的特色如緊衣、窄袖、圓領、翻領、腰帶、 下褲、鞋子等,從款式便可看出胡人對女子的規定較中國儒家傳統來的寬鬆許多,其內涵的文化也對充滿著儒家思想的中國帶來著許多禮教上的衝擊。

(2)女子地位較其他年代高

由於社會風氣開放,當時女子的地位是比較高的。支持這個看法的理由有:唐代婚姻關係寬鬆,貞節觀念較淡薄,離婚改嫁頗容易;夫妻關係相當平等,妒婦多,懼內之風盛;婦女常有戶外活動、社交生活。例如唐代在短短的 290 年就出現了 207 位女詩人(其中包含了宮廷詩人、名媛閨秀、女冠詩人、青樓娼妓),其中,數李冶、薛濤、魚玄機、劉采春最為著名,她們並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顯示出女子的教育程度提高,進而推論出女子社會地位的提高。

(3)女子在政治中佔有一席之地

女人掌權最有名的例子不外乎是武則天了。唐高宗駕崩後,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國號為周,自立為武周皇帝,改名為曌,認為自己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武則天在身為皇后和身為武周皇帝時,大大的影響了整個中國,其中和女性相關的便是利用政策提升女子的地位,例如在唐以前以及 唐初的禮文,父死母在為父服,喪期是三年;母死父在為母服,喪期卻是一年,武則天將其改為與父服相同的三年。而改的原因在於,若將母親的地位提升,等於是提升了女子的地位,因為女子將來會成為母親,這算是一種間接的提升女權的行為。

除了武則天之後,在還有許多參政的女性,例如唐代中宗皇帝的妻子韋后、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甚至到清代的慈禧太后…… 等等。從女性參政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這些積極參政的女子都有一個相同的概念:認為女性和男人一樣,有掌政的權利,這是女性意識抬頭的一個表現。

(4)仍擺脫不了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

即使中國歷史上有武則天、韋后等女性獲得歷史性的勝利,在儒家傳統扎根的中國,男女在社會上的定位並沒有因為少數幾次的成功而有很大的改變。以武則天為例,雖然她打破傳統,自立為帝,她還是先以皇太后的身分執政的(在中國的政治傳統裡,皇太后攝政是婦女得以掌政的唯一正規機制)。換句話說,在登基以前,她仍然避免違反中國政治的基本軌道。又例如武則天的著作〈內訓〉,此文寫於永徽 六年三月,距離及皇后位僅七個月。內容表達的大約是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的正統婦女觀,目的是向外界表示,她不會是干政的威脅,以減少登位的阻礙。在武則天退位之後,她的兒子還是以「李唐」子孫的身分繼承帝位─顯示她最終仍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父系制度。

2、西方─籠罩於嚴格的教義

當東方是唐朝時,西方處於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時代。阿拉伯帝國的信仰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婦女的行為規範,嚴格的程度不在話下。東羅馬帝國則在基督教的規範下,依據聖經的教義和社會背景下,對於婦女也有嚴格的管束。也就是說,其實當時婦女根本毫無地位可言,頂多是男人的附屬品。

常常可以看到偉大作家筆下的浪漫愛情故事,但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太可能發生這類的事。例如貴族之間的婚配,大多數的目的並非愛情,而是利益─拉攏權貴、擴大可繼承的家業、財產、權力的擴張……。把女人娶了過去,男人便是整個家庭的最高權力,妻子只是傳宗接代的工具、獲得權、利的手段、炫富的媒介和發洩的對象。

在人們的映像裡,西方總是比東方來的開放,但這個時期的,東 方女性實在比西方好得太多。 西方在嚴格的教義和社會態度之下,女性完全沒有出頭的機會。 而在儒家思想薰陶幾千年之後的唐代,女性能夠在極不利的文化、制 度和生活環境中探冒出來,甚至由女性參政推動婦女相關政策,是非 常難能可貴的。

五、相關作品的比較:《無門關》的〈倩女離魂〉與現代版《離魂記》

(一)南宋《無門關》「倩女離魂」公案:與離魂記主題之比較

上承離魂故事的情節疑點,這篇小說背後的文化思維,頗有禪宗直觀與「形象思維」的特質。在吳士余的《中國小說思維的文化機制》裡,特別藉由莊子的坐忘與禪家的直觀體驗,剖析小說思維的表述方式:(吳士 余,1990)(註八):(1)語象的簡練(2)語象之間的空間擴大(3)缺乏必然的因果邏輯聯繫而呈現不連貫的跳躍。以下即介紹南宋無門慧開禪師《無門關》第35則中,以「倩女離魂」作為參禪的主題:

五祖問僧云:「倩女離魂,哪個是真底?」頌云:「雲月是同,溪山各異;萬福萬福,是一是二?」

禪門公案與話頭的參悟與修行,用意和小說的淒婉動人不同,是希望藉由似是而非的命題,讓人澄定心神,對於外在表象與內在本體,進行精微的分辨。因此,真的倩娘在家,而虛幻的倩娘在外,我們內在的神思時聚時散,應該藉由反觀默照,進行精微的分辨與轉化。(楊新瑛,1989)(註九)


(二)三三《離魂記》:劇情大要與離魂記之比較

這本離魂紀的主角依然是倩娘和王宙,但是書中所有的用語的充滿現代 化,令人有極度矛盾之感,並且推翻了目前人們所知的完美戀情,作者寫出了其實王宙雖然愛他的老婆,但是在外頭還是有一個小情婦並且庸庸碌碌的整日賭博,和什麼玉樹臨風完全沾不著邊,還有作者也把王宙的心理活動描寫的非常豐富,從深愛倩娘、對情婦的變態獨占慾、猶豫不決的懦弱、到懷疑親身哥哥的小心胸,格外地有一種翻案的感覺,另外,整個故事多了一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角色——王宇,也就是王宙的哥哥,這個角色到故事的結尾才有一個令人疑問重重的出現,也就是在王宙帶著倩娘回家後,兩個倩娘合併,且要舉行婚禮時,哥哥突然帶著老婆出現,等到哥哥老婆一下車,站在王宙旁的倩娘卻突然衝上前去,再次和哥哥的老婆合併,這是否代表了其實戀情沒有完美的,倩娘瞞著王宙和哥哥往來,王宙也同樣的背著倩娘和小情婦往來。

這本創作如此特別的改寫,形似而神非,讓我們對於故事的看法有更多方面,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去思考。開啟了故事的多重視角及開放的詮釋空間。(三三,2013)(註十)

參、結論

一、研究小結

從最開始的一篇簡單故事,我們因為一個小小的奇想,開啟了我們對於「離魂」的相關研究。而對於離魂一說,我們參考了各家的看法。不論時代,社會上都有人宣稱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靈魂即將離開自己的身體,而最有研究和實驗精神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又更進一步帶著我們利用理性的思維,探討離魂的可能性。最後,我們認為,不論「靈魂」或是「魂魄」有沒有辦法被各界所相信,這都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值得研究的領域。期待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人們能夠在此有嶄新的突破點。

 

至於在中國女權發展,我們認為從以前男性主義的傳統社會,到現在兩性平權觀念普及的現代社會,女性的基本權益,包括自由、參政等,有非常大的轉變。生在這個幸福的時代,我們更應當珍惜前人為我們爭的權益。

二、讀後心得

本只是帶著玩樂性質的讀讀名字聽來有趣的離魂記,沒想到到往後真成為我們的研究主題,一遍遍的隨著王宙與倩娘故事發展情節思索,因為古文的簡潔,反帶給我們無限的想像空間,如同一塊烏黑亮麗的仙草凍,初嘗似是平凡無奇,多嚐幾口竟發覺他有著說不出的口感,而每一次的品嘗都能發掘新的滋味,最後便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了,當我們深入探討後,才驚覺在離魂記這浪濤裡,一小點旋轉的泡泡都值得我們留神,如:離魂現象、暗藏在其中的女權,而真正深入後才驚覺,那並不是一小點的泡泡,而是一個極深的淵,往下挖後,你會發現是怎麼也挖不完的、挖不盡的,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深思熟慮子自知。」,經由反覆的讀、思考,豁然開朗的倩娘行為,和唐代的女權提升是息息相關,離魂現象的發生經由各方人士的說法,繪成一幅神祕色彩之文化圖譜,因為多方的查證,不再偏頗的心反而能習得更多知識,而藉由分工,我們似乎更 有效率,觀點也可以大放異彩。

這次的小論文能夠如期完成,先謝謝我們勞苦功高的組長,他會經由我們的 討論,訂下一個大的標題,讓我們在各自的領域盡情的書寫,使得小論文的誕生速度增快了不少,也謝謝老師願意花時間關注我們小論文的進度,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鼓勵,最後謝謝每一個人,因為大家一絲絲的付出,織成了這一篇小論文。

肆、引註資料

註一、魯迅(2010)。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華書局。
註二、王夢鷗(1985)。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台北市:正中書局。
註三、邱燮友等(1985)。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市:福記文化。
註四、陳鼓應(1975)。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註五、曹雪芹(1996)。紅樓夢。香港:中華書局。
註六、中國電子佛典協會。20140330。大乘義章。 http://www.cbeta.org/result/T44/T44n1851.htm。
註七、張佳珍(1998)。靈魂的探索。台北:正一出版社。
註八、吳士余(1990)。中國小說思維的文化機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註九、楊新瑛(1989)。禪宗無門關重要公案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註十、三三(2013)。離魂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為北一女高一學生,指導老師歐陽宜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