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天下事往往真相被假象掩蓋,人心亦是如此,故歷來人皆感嘆知人難。王安石從三段史實歸納出一條經驗,即壞人、惡人往往是以好人、善人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眼前,他們的偽裝都是為了達到一己之私的目的,貪婪的人裝成清廉是為了貪,荒淫的人裝成貞潔是為了淫,奸詐的人裝成正直是為了售其奸,如果他們的真實面目沒有被揭穿,世人始終將堅信他們為自己偽裝出的「人設」(人物設定、角色設計)。
文章題為「知人」,其實其真正意義為「知人難」,作者更深的含意則是教人看一個人不要只看表面。全文先點明結論(編者註:今日所稱簡報的「倒三角理論」),繼而論證,最後再以感慨知人之難作結,無一冗詞廢言,文字精煉,說理嚴密,在短短113字中舉了三種表裡不一的人來佐證他的論斷,雖然僅列出三類,其概括已經由小窺大,近乎全面,每列一類都從史實立論,以示不托空言。
以下為王安石〈知人〉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圖片引自網路)
知人
貪人廉,淫人潔,佞人直,非終然也,規有濟焉爾。
王莽拜侯,讓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璽而喜,以廉濟貪者也。晉王廣求為塚嗣,管弦遏密,塵埃蔽之,陪扆未幾,而聲色喪邦,以潔濟淫者也。鄭注開陳治道,激昂顏辭,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姦敗,以直濟佞者也。
嗚呼!「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古今一也。
【文章出處】
《臨川集》
〈知人〉
原作者:王安石
(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貪人廉(貪婪的人,常示人以謙恭清廉),淫人潔(淫蕩的人,常示人以潔身自好),佞人直(巧言阿諛的人,常示人以正直無私),非終然(終然,最終如此)也,規(模仿,偽裝)有濟(濟,本指渡河,引申為達到目的,得到好處)焉爾。
譯文:
貪婪的人卻表現出謙恭清廉,淫蕩的人卻表現出潔身自好,奸佞的人卻表現出正直,但並不是到最後仍能裝成這樣清廉、貞潔、正直,只不過想從偽裝中達到目的、得到好處罷了。
王莽拜侯,讓印不受(王莽在被封公時,辭讓不受),假(假冒)僭(僭越)皇命,得璽(傳國玉璽,指皇帝專用的印璽,最高權力的象徵)而喜,以廉濟(得逞)貪者也。
譯文:
西漢王莽封侯之時,裝出謙讓不接受印信,假冒代理先皇的旨意,最後取得皇帝的玉璽而狂喜,這是用偽裝成清廉的模樣而使貪念得逞的人。
◎王莽,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外戚及權臣,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對伯父王鳳(皇后王政君之兄,官居大司馬)極恭順,王鳳臨終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王莽孝母尊嫂,禮賢下士,清廉儉樸,飽讀詩書,受人愛戴,聲名遠播。漢哀帝去世未留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立漢平帝,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兼管軍事及禁軍,在推辭再三後接受「安漢公」的尊號,女兒也成為漢平帝皇后,後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太子,先後自稱「攝皇帝」、「假皇帝」,暗中派人將刻有文字的匣子送進宗廟中,文字假稱漢高祖示意漢家皇位應傳王莽。王莽據此脅迫太后,令孺子嬰讓位,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王莽後被叛軍所殺,新朝僅14年就被推翻。
◎白居易好友元稹被貶官時曾寫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心情,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官,感慨之餘也寫下政治情詩〈放言五首〉與元稹相應和,其中〈放言五首.其三〉最為知名:「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晉王廣求為塚嗣(塚嗣,本指嫡長子,此指太子),管弦遏(停止)密,塵埃蔽之(塵埃蓋滿了管弦),陪扆(陪扆,即皇帝位。扆,音ㄧˇ,皇帝座位之後的屏風,引指帝位)未幾(未幾,不久),而聲色(歌舞女色)喪邦(亡國),以潔濟(得逞)淫者也。
譯文:
隋朝的晉王楊廣為圖謀成為太子,刻意在府中停止一切音樂,樂器滿布灰塵,可是一旦即皇帝位沒多久,就因沉迷於歌舞女色而亡國,這是用偽裝成潔身自好的模樣而使淫慾得逞的人。
◎隋文帝次子楊廣,受封晉王。而楊廣兄太子楊勇個性率直,不擅掩飾,率性而為。某年冬至,百官朝賀太子,太子在東宮接受百官跪拜,文帝不悅,認為太子僭越不合制度,勒令停止。文帝對太子行為日漸不滿,逐漸失寵,但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文帝一時猶豫未決。楊廣見太子逐漸失寵,遂有奪嫡之心。他求助於獨孤皇后和楊素,二人都是文帝最信任的人,文帝對其言聽計從。楊廣為爭奪皇位繼承權,在父皇母后面前表現孝順,刻意偽裝溫良恭儉讓,生活簡樸,有次文帝到楊廣住所,看到他的琴斷了弦,上面佈滿塵土,非常高興,認為他不好聲色,最終取代楊勇成為太子。楊廣當上太子後小心謹慎,甚得信任,文帝常誇讚太子仁孝。但直到臨死前,他才看到楊廣的真面目。文帝晚年住在城外仁壽宮養病。楊廣估計父皇將死,就與楊素商量後事,但楊素給楊勇的回信,卻誤送到文帝手中。文帝看信後勃然大怒,加上當時楊廣入宮侍疾,照料文帝病情,恰逢宣華夫人早起更衣,楊廣把她攔住企圖非禮,宣華夫人拼命反抗才得掙脫。她哭著跑到文帝床前說:「太子無禮!」文帝大罵說:「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親信得知情況緊急,馬上與楊廣密謀,最後決定除掉文帝。楊素假傳聖旨,調動東宮士兵入仁壽宮控制內外進出,最後楊素派人「探望」文帝,不久文帝就駕崩了,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弒父淫母,殺兄屠侄,荒淫無道,百姓徭役繁重,是歷史上惡名昭著的暴君,後被推翻亡國。
鄭注(唐人,唐文宗時官至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因參與策劃誅殺宦官,事機敗露被殺)開陳(開陳,陳述進言)治道,激昂(慷慨動聽)顏辭(表情言辭),君民翕然(翕然,一致。翕。音ㄒㄧˋ),倚(倚重)以致平(實現太平),卒用(因為)姦(姦計,陰謀)敗,以直濟(得逞)佞者也。
譯文:
鄭注陳述治國之道,表情言辭都激昂動聽,君民異口同聲一致稱頌,皇帝倚重他提出的政治主張以求實現天下太平,最後卻奸計暴露而敗亡,這是用偽裝成正直無私的模樣而使巧言奸佞得逞的人。
◎鄭注,晚唐政治人物,任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安史之亂後,唐朝宦官勢力開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軍並且成為定制,從此宦官勢力變得不可抑制。唐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大臣李訓、鄭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與文宗密謀誅滅宦官。大將軍奏稱石榴樹夜生甘露,為祥瑞之兆,李訓勸文宗親往觀看,文宗刻意派宦官首領仇士良前去查驗,李訓事先暗藏甲兵預備伏殺。仇士良察覺有異,挾持文宗,假傳聖旨宣佈罪名,派出神策軍屠殺與這次事變有關官員黨羽,結果宦官勢力得勝,李訓、鄭注被殺,朝廷數以百計官員遭殺害,這場發生於晚唐的政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甘露之變後宦官對文宗極為不滿,文宗此後更受宦官壓制,宦官更加緊握軍政大權,君主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所謂「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嗚呼!「知人則哲(明智),惟帝(本指堯舜,這裡引指宋之帝王)其難之」(「知人」二句,語出《尚書.皋陶》),古今一(同一,相同)也。
譯文:
唉!《尚書》說:「能真正認識、看透別人的人,才是明智的人,就算是堯舜那樣的聖明帝王,也不容易做到。」這個道理,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
(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