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紀念館.png
(圖片引自網路,經過後製處理)


他並不完美,卻是好感度最高的潮男──第一名的圈粉高手蘇東坡

你酸爆我,哥還是用自己所謂的「自由」去生活,即便「被別人討厭」了,哥還是活得很瀟灑、很自在。這麼威的一個人,讓他的作品連續榮登好幾個朝代好感度第一,無論你是厭世派,也想替他點個讚;無論你是戀世派,你也想替他貼個愛心。這位潮男界大名鼎鼎的奇男子,活脫就是每個人心中想要活出的模樣。

人生多風雨,有順必有逆,他活得夠堅定,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別人看他我行我素,哥是不想浪費生命在人我攻防。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他的待人接物都藏著他的氣度和人品!


哥演繹的人生就是──活得單純點,生活就沒有困難,你的困難常是自己的複雜築的壩。哥用儒釋道解人生的憂,哥用無風無雨也無晴解生命的惑,哥就是潮男界好感度最高的哲學家──蘇東坡。

當才子遇上冏上司?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四川眉山人。在醇厚家風的薰陶下,蘇軾一出場,不只轟動汴京的王公貴人,也驚動了大宋文壇前輩。他不只年輕有為,年僅20歲,就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榮登進士第二名,優秀的哥哥帶著同樣文采奔放的弟弟闖蕩科舉考場,不只兄弟授同科進士及第,他還立馬成為社會期待的青年才俊,更成為年輕人眼中的夢想先驅者。


當他高喊著「在可以奮鬥的時候,絕不選擇安逸」的口號時,命運出牌了──丁母憂,讓他不得不放下夢想,守喪兩年。返回工作場域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治所在今陝西鳳翔)判官。那麼年輕就身居知府、知州的助理官,的確是很風光、很牛逼的。

年輕的蘇軾剛到新工作報到,本該曖曖內含光,卻因名號過響,所有人都開始關注這號人物,頓時讓他很吃得開,說話也大聲起來了。沒想到,上司是個做事中規中矩、一絲不苟的同鄉長輩陳公弼,做事嚴謹的長官遇上個性樂觀爽朗的蘇軾,一個是水一個是火,幾次衝突,讓蘇軾對他起了反感,尤其蘇軾對作品自負甚高,幾次起草都被上司退件或圈點,蘇軾開始耍任性脾氣了。

所謂脾氣人人有,釋放出來是本能,輕鬆帶過才是本事,年輕的他並沒有學會這個道理,在〈凌虛台記〉明褒暗貶新上司。跌破他人眼鏡的是,新上司說話了:「吾親蘇明允猶子也,某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邪?」意思是:我對同鄉的蘇洵就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屬下蘇軾就好像是我的孫子。平日對他分外嚴厲,故意不給他好臉色看,是因為他年紀尚輕就名聲遠播,擔心他把握不住原則,學著驕傲自滿之氣,盛名之下,難以自持,故意挫他銳氣。沒想到,蘇軾還真的把氣往心裡擱,對我實在是不開心呢!

多年後,蘇軾在〈陳公弼傳〉懺悔地說:「軾官於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於言色,已而悔之。」意思是:我在鳳翔當官時,年輕氣盛,不懂人事,每次都和陳公弼大人發生爭執,有時候甚至怒形於色。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後悔。蘇軾的第一份工作,陳公弼教會他的是:給對方留顏面,日後相見才體面。

才子以詩撩妹?

蘇軾是天生的明星,不只具有領導能力,又善於傳遞溫暖,總能適時把自己的領袖形象行銷出去。在他外調杭州通判的3年,每個和他接觸過的人,都覺得自己因為有了蘇軾的青睞而變得很重要、很特別。


最經典的是,蘇軾與朝雲在西湖的相遇,她為蘇軾歌舞侍酒,蘇軾以詩撩妹,不只讓朝雲情定才子,還能一生無怨無悔地與之相隨相伴。哪一首詩有這種神奇的魔力?就是這首琅琅上口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意思是:「西湖面波光粼粼,晴天時景色很美麗;雨天時籠罩濛濛細雨,都是別有一番奇景。如果想把西湖比做西施,不管淡妝或是濃抹,總是很合宜。」表面上蘇軾是在描寫西湖的旖旎風光,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湖景美態。實際寄託蘇軾初遇朝雲時,怦然心動的畫面。出身在歌舞班中的朝雲,表演時看似美豔,內在卻保有清新潔雅的氣質。這首詩搞定了西湖靚妹,讓蘇軾一生享受與美眷相知相惜的快樂。

這一生,蘇軾能擁抱豁達,不受外物影響,自身的修為是一樁,有朝雲隨侍在側也是一樁。讓他幾經貶謫,即便身處荒蠻之境,仍樂觀地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份無入而不自得的心境,多少因身邊有知心人如解語花,才能挺得過、熬得住驚滔駭浪的官海人生。蘇軾對生命中的三位重要的女性,有情有義,不只曾寫〈江城子〉悼念王弗,也寫過〈蝶戀花〉紀念閏之夫人。對朝雲這個侍妾,是給出了百分百的真愛,不只為朝雲寫了大量詩文緬懷,還在朝雲墓旁修建一座「六如亭」,題寫楹聯作為此生相逢的註腳:「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能的妻子相挺,蘇軾不只一個,還多了兩個紅粉知己為他撐腰,這個不完美的潮男,有三位懂他、愛他、敬他的紅顏,蘇軾果真是世上最幸福、搏好感度最高的男人。

生命最冷冽的冬天

蘇軾加入反對王安石新法的社群團體,此刻的他,需要的是堅定的勇氣,即便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也一定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因為他為自己的仕途做了重大的決定。弔詭的是,反對新法,又身為地方官,他得在現實與理想中掙扎。許多矛盾與無言開始充塞在蘇軾的心中。

有好幾次,蘇軾因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方式過於霹靂,導致眾民怨聲載道,蘇軾常以詩討伐新法。耿介的他,不寫則已,一寫就讓政敵恨之入骨,想找機會除之為快。

元豐二年由權監察御史何正臣首先發難,上剳論蘇軾到湖州任職的謝表,文字輕藐朝廷、出言不遜。舒亶、李定跟著加碼撻伐,認為蘇軾譏切時事、怨懟朝政,對皇帝做出大不敬的僭越。就此掀起「烏台詩案」的大風波。原本,這種叩謝皇恩的感謝文,都是官場套路文,沒想到,蘇哥哥寫著寫著就走心了。他在〈湖州謝上表〉自云:「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就是這幾句話,本是例行公事的表章,卻演變成殺身之禍。

政敵以「訕謗朝廷,對皇帝不忠」入罪,這場莫須有的「文字獄」,讓他幾乎喪命,就是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所幸,宋代重文輕武,祖宗家法是不能輕易斬殺士大夫,再加上蘇轍、王安石的力保,神宗下詔把他貶到黃州,當個不用簽辦公文的「團練副使」,發放邊疆當個有名無實的閒官。

沒有從死劫中學到教訓的蘇軾,還是選擇做自己的堅持,或許哥扛的是全民偶像的招牌,瀟灑如他,男女老少通殺,多少人對他傻B似的直率,崇拜得五體投地,加上文壇領袖的光環,讓他在〈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又寫下:「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意思是:「這輩子我與文字相互依存,消逝了名望也不在乎,我連去邊疆馳騁的心都沒有了,我也懶得再和你們這些像鬥雞般的小人纏鬥了!」即便哥又發出如此的牢騷,蘇軾還是無損在迷哥迷弟、迷姊迷妹心中的地位,他的實話實說,毫不矯作,還是攻佔好感度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

黃州教會他的是謙卑

來到了黃州,相對於之前湖州生活的富庶繁華,擔任閒官的蘇軾不只沒有薪水養家,連一家子的眷親都過著喝西北風的日子。幸好黃州在當時屬於三線城市,物價消費稍低,讓蘇軾初始靠著積蓄勉以餬口,維持生計,但寅吃卯糧的窘境(據說是以一個月15,000元的開銷養一家數十口),還是得再另謀生路。

一向對朋友兩肋插刀,來者不拒的他,沒想到,一落難,朋友競相失聯,已讀不回,蘇軾首次嘗到了人情的冷暖──「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曾是眾星拱月的蘇軾,被一路追捧的文壇網紅,這一生只遇過讚譽之聲不絕如縷的境遇。如今,窮了,沒名了,人情的來往,彷彿都變了樣,官場霸凌、同儕攻擊,甚至還經歷酸民亂貼文、抹黑凌遲……蘇軾並沒有因此而厭世,反而為自己的生命開了一堂對話課:千萬別活在別人眼裡,也別死在他人嘴裡。

蘇軾在黃州不到一年,幾乎把前20年攢的薪水都散盡。看到蘇軾窮困潦倒的鐵粉馬夢得,天天替他向黃州太守說項,希望能替偶像討些福利,即便無法為他找到財路,也要地方官給出一塊田地,為他送上溫暖。只是,宋代土地劃分手續很麻煩,馬夢得屢屢碰壁,直到繼任太守徐大受上任,終於答應蘇軾「耕讀」的要求,給了蘇軾一塊坡地。農閒時刻,他在黃州東邊的坡地,蓋了「東坡雪堂」,為自己取了「東坡居士」的別號,自給自足的生活,讓他放去了鋒芒,真實地看見自己的本心。最厲害的是,不只當地的老少都喜歡他,連黃州的莊稼都非常的給力。或許,天天聽著蘇軾吟詩誦詞,彷彿聽著音樂長大的神戶牛般,不只沒有陶潛「草盛豆苗稀」的窘狀,還許給蘇軾麥粟豐收的盛況。或許也是黃州生活帶給蘇軾人生純美的體會──懂得謙卑,人生才會有路。

才子是生活藝術家

蘇軾堪稱史上最會生活的藝術家,在〈答秦太虛書〉描述過自己的理財方法:「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乂挑取一塊,即藏去乂,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意思是:剛到黃州,薪水幾乎用罄,家丁沒有減少,私下曾憂慮過。後來痛定思痛,改變作法,每天不能支出超過一百五十文錢。每月發工資後,取出四千五百文錢,分成三十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樑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後,就把畫叉藏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如果,我們無法開源,只能做好節流。看似豪放不羈的他,也為了家人做出改變,做好理財規畫,才能渡過人生險灘。

加上,他善於就地取材,把黃州不吃的豬肉,以「少著水、慢著火」的烹飪祕訣,發明出可被後世評為米其林三星等級的東坡肉,還寫了首〈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意思是:洗淨鍋子,倒入少許的水,用文火慢慢燉。讓肉在鍋中自然而然地煮熟,不必心急去催熟,等火侯足夠了,自然滋味就鮮美。黃州的豬肉味道其實很好,價錢便宜得像泥土,人人都能買得起。只是富貴人家因價賤而輕視它,貧窮人家雖然買得起,卻不曉得好的烹調法。一早起來,就拿兩碗份量的豬肉下去慢燉,等到中午燉熟就可以品嘗了。想吃就吃,何必在乎別人的眼光或言語呢?

黃州有了這位生活藝術家的參與,開始有了東坡菜系。甚至可以誇張地說,這個窮鄉僻壤因為他,開出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鯽魚、東坡餅、東坡豆腐等等,上百樣的極品菜單,黃州因為蘇東坡的長居,有了舌尖上的美味,生活上的美學,讓黃州人民可以開始拚觀光,發大財。

儒釋道合一的新生活

黃州時期的蘇東坡處在人生的低谷,窮歸窮,苦歸苦,他卻沒有懷憂喪志,反而寄情山水,與自然親近,找到儒釋道合一的新生活。人見人愛的蘇東坡很快地和安國寺裡的高僧惺惺相惜,成天泡澡聊易經、談佛經,聰慧的他很快地就融合儒釋道三者的智慧,找到安頓身心的曠世豁達學。原來,我們做的每個判斷,都來自於自身無法察覺的「框架」主導,與其讓框架限制我們的思考與發展,不如跳脫框架去看世界!


當他在黃州赤壁寫下前、後〈赤壁賦〉後,展現人生對短暫與永恆、出世與入世的觀點,同時也告訴後人:「世界上跟我想法不同的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你看萬物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與格局。就像〈念奴嬌.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軾不只以詩文諷喻新法,暗指新黨羅織論罪的悲憤,也藉由遊山玩水以調適心境。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壯麗的風景使蘇軾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也感嘆時光易逝。不只一改五代以來傳統詞態的溫婉綺麗的旖旎風情,也以豪放的詞風一改宋詞的格局。

蘇軾在黃州的沉潛與累積,告訴我們:人生沒有對與錯、好與壞,你爭的成敗是非,常常只是爆棚的自尊心而已

因失意而來到黃州的蘇東坡,許了黃州一個詩意的人間四月天。而黃州給他的更是儒釋道合一的人生新境界。

他真的不完美,卻讓人不得不愛他

一個說成就沒成就,說錢財沒錢財的蘇軾,憑什麼被評點為地表好感度最高的潮男?


林語堂曾說:蘇軾身上有種濃濃的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你不給的,蘇軾就自己想辦法。你特意挖坑了,蘇軾就輕輕地閃過。

「軾」原是古代車前用做乘車人扶手的橫木,即巧為觀瞻,確保安穩,意涵蘇洵想為兒子留個處世圓通的指引。

然而,蘇東坡有稜有角,愛恨分明,導致仕途多舛。看起來不完美的他,內心有著濃厚的人本思維,仁愛之心。當他得知鄂黃間農民因貧窮而溺嬰,寫出「聞之酸辛,為食不下」的文句。甚至,幾次主動寫信給鄂州太守朱壽昌,請他革除陋習。不僅如此,他還摩頂放踵地組織一個社會捐助,積極地搞了一個很火的活動—拯救棄嬰大作戰,如此接地氣的行徑,引起社會開始關注這個議題。

最可貴的是,他善於捲起袖子做事,解決黃河水患,讓西湖風華再現。當地居民因他而開始發觀光財,不只有蘇堤春曉,還創辦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只要看見受饑荒之苦的百姓,就不斷在宋代的IG上上傳「沒飯吃」的哭哭圖給皇帝,讓權貴們明白在地百姓的處境。還常在宋代官方臉書向皇帝上呈西湖的建言:放生祈福、百姓飲水、灌溉良田、足水助航、釀酒課稅。

一位做事務實、內心浪漫的父母官,心中絕對有著人民的,他喊的不是口號,而是實質的建設。他給出真正能寬慰人心的慷慨,與願意放下生命恩仇的豁達吧!

他不完美,卻真的很能搏好感度,因為他夠真誠,夠善良,夠厚道。所以,為我們演出了一場禍福不驚、憂樂兩忘的人生境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看吧!這就是才子超然物外,讓人不得不為他的曲折的人生大喊「安可」的原因呀!

蘇軾.jpg
上圖:蘇東坡(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他並不完美,卻是好感度最高的潮男──第一名的圈粉高手蘇東坡
(轉引自《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麥田出版))
2020-05-16
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9445
作者:宋怡慧
【作者簡介】

宋怡慧,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國文教師、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師生共閱專欄作家、中學生報青春講堂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