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沃荷式的夢露.png
上圖:安迪沃荷.沃荷式的夢露


這幅《沃荷式的夢露》重複夢露的臉,暗諷媒體對明星形象的頻繁報導,使她的意義變得空洞。粗糙的絹版印刷過程,過分鮮豔的顔色,還有鬼影般的拖痕,諷刺報紙和雜誌的廉價大規模生産方法,用套色不準的視覺印象,創造出一種平庸和抽脫俗世的感覺。

去中心化世代 多元或茫然

近年來「去中心」的思考方式越來越常見,而漸漸在各個層面都有「去中心化」的趨勢。思想上的後現代主義、政治上的多元文化政策、香港無厘頭文化、青少年惡搞文化等等,皆是一種反對單一意念的表現,雖然呈現的形式和層面各不相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類去中心化的價值大都表現在後現代主義、多元文化、無厘頭文化和惡搞文化


後現代主義與多元文化

後現代主義最早出現於建築學,並廣泛的被應用到其他學門如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等等。因為主要的後現代主義者,都反對使用既定的形式來界定後現代主義,所以使得後現代主義很難有精準的定義。然而,這卻也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精神──反對或者避免各種僵化的概念,對任何一種思想都抱持懷疑的態度這種思維雖然可使個人不被任何一種思想控制,但相對地,對任何概念、思想都保持距離,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結果,容易造成疑惑、矛盾,甚至價值觀的混亂。對某些保守人士來說,現今價值觀混亂的現象,已經到了可被稱為道德淪喪的地步。

多元文化的想法是包容且尊重各種文化的不同,希望保留各個文化的差異,並將各種差異視為特色,反對草率的文化統一。多元文化政策被視為當今最先進的政策,常被應用在多民族的國家。這種政策不但可以培養人民尊重不同族群的人,也可以保留文化的多樣性,包括各種語言的使用權。就是這種對多元性的包容,使多元文化成了去中心化的代表文化之一。但多元文化政策的結果,卻可能導致各類的分離主義,或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區別、分化。以真實的狀況來說,為了要尊重各種文化,未來的小孩可能要學會多種語言,「如何拿捏」成為多元文化主要的課題。雖然有著上述的缺憾,多元文化在去中心化的結果中是最少疑慮的。


幽默取向的無厘頭與惡搞

無厘頭文化則源自於香港,許多人認為是來自周星馳電影的對白。但「無厘頭」這個詞彙即使到現在,仍沒有正確來源。在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它表面上放棄了傳統香港喜劇對於社會的批判,僅是為了搏取觀眾們的開心,為了搞笑而搞笑。但實際上則運用巧妙高超的劇情設計,除了提供社會大眾情緒宣洩的一種管道外,也突顯了自成一格的觀點。」維基百科裡面則解釋無厘頭是「充斥草根式笑話、觸動受眾神經質的幽默表演,並利用表面毫無邏輯關聯的語言和肢體動作,表現出人物出人意表、看似矛盾的行為方式,效果往往滑稽可笑。」

無厘頭跳躍性的思考和沒頭沒腦的手法,慢慢從周星馳的電影蔓延到整個香港,甚至其他地區的文化,被一九七○年代後出生的青少年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但是相對地,無厘頭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學者、專家直指無厘頭文化是一種沒有實質意義的表現方式,甚至認為這個文化會對青少年構成不良影響。雖然現在無厘頭文化漸漸被重視,也有學者投入研究,但一些研究者仍認為「無厘頭」源自一種純粹追求快感的消極態度,若被應用在現實生活只會顯得空洞、缺乏內涵。


惡搞文化在流行文化中極為常見,有些人認為惡搞就是Kuso,但有些人不認為;也有些人將惡搞和無厘頭聯想在一起,但事實上「惡搞」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惡搞文化」在維基百科的定義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常見形式是將一些既成話題、節目等改編後再次發佈,屬於二次創作的其中一種手法。」然而,惡搞往往流於為反對而反對、為諷刺而諷刺,常是一種置身事外的取笑心態,而沒有中心的思想或是想表達的意見。

去中心化 堆疊懷疑與空虛

這些思維和文化現象的共通點是沒有中心思想或是統一趨向,甚至將具有中心思想或統一趨向視為批判的對象。這種「去中心」現象其實在網路文化也可看到,網路因為本身是個很特別的媒體,最大的特色就是提供大眾多向的平台,大眾不再是默默地接受訊息,而是可以選擇訊息和發送訊息,使得網路上分眾化的現象十分明顯,很難有趨向集中的機會。而維基百科的解釋,就是網路去中心化的產物:知識不再是精英份子獨有,而是所有人共同建構


然而,「去中心」的結果造成支離破碎的思想、以及價值觀的混亂,許多人因缺乏思想上的導引,而無所適從。以往人們還可以從宗教中尋求依歸,卻因為「去中心」的思考方式,認為任何思想皆可被懷疑,導致宗教淪為可以選擇的消費品,也間接影響新興宗教的成立,主因是人際關係的冷漠。現今各種速食娛樂充斥著社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去中心化,造成人們的心靈沒有穩定的力量,需要其他快速的感官刺激滿足空虛感。而這些速食娛樂也相同地不具有中心思想、缺乏安定的力量,於是人們在滿足、空虛與再度空虛中徘徊。

儘管去中心化現象充斥著社會,但社會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動的,許多人都已經發現了去中心化產生的不良後果,也有許多人正在想辦法解決。「去中心」的起源可能是資訊爆炸的影響,可能是世界變成地球村的結果之一,不管如何,「去中心」有它出現的原因,也有它存在的必要。一開始,從去中心化我們學到了懷疑每一個事物、思想;現在,從去中心化我們可以反省「中心」的必要性,學習肯定每一個事物和思想。


戰後現代主義.png


【文章出處】
《喀報》第67期
去中心化世代 多元或茫然
2009-12-20
網址: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2024?issueID=86
作者:葉東瑜
【作者簡介】
葉東瑜,2011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畢業,大話新聞觀察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