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摺.png
上圖:奏摺(示意圖)
億載金城.png
上圖:國家一級古蹟.台南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png
上圖:國家一級古蹟.台南億載金城(門額上四字為沈葆楨題)


(編按:本文108課綱列入技高國文新推薦選文)

題解

本文選自《福建臺灣奏摺》,寫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編按:經查同治十三年農曆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年僅18歲,親政時間僅約二年),為一篇上行公文的附件。公文,處理或聯繫公務的文書,是具有規範格式的應用文,力求目的具體,文字簡達明確。片,為清代官員奏章的附件。全文旨在提出臺灣煤礦減稅的施行方法,並再次向清帝說明減稅的必要性。

文中先交代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呈此片的前因,接著強調臺煤為何需要減稅。作者從臺灣土曠人稀的問題切入,提出應該外銷煤礦來振興貿易,以利長久經營,因此需要減稅來提高臺煤競爭力,最後再提出本文重點──煤礦減稅的辦法。全文從關懷民生出發,是一篇條理井然、情理兼具的公文佳作。

沈葆楨,字幼丹,又字翰宇,諡號文肅,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於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沈葆楨家中三代皆在官署任文書工作,使其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飽讀詩書,娶林則徐之女為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監修、御史、知府、江西巡撫等職,為官盡心竭力,注重百姓福祉。

同治六年(1867年)在左宗棠力薦下出任總理船政大臣,創辦首間現代海軍學校福州船政學堂,成為日後北洋水師與洋務事業的人才搖籃,朝廷推行「洋務運動」,希望藉由學習西方技術以反制西方侵略勢力,沈葆楨為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4年),臺灣爆發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籌辦防務。在臺一年又半個月期間,推行開山撫番政策、廢除渡臺禁令,增設府縣、籌建安平大砲臺(今億載金城)加強化軍防,興辦臺灣商務、開採煤礦等,將洋務運動的近代化風潮帶進臺灣,並為鄭成功追諡建祠,對臺灣建設有極大貢獻,在臺灣歷史上有重大影響。

沈葆楨後轉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管理南洋水師與海防,最終病逝於任上,年六十。


沈葆楨.jpg
上圖:沈葆楨
福州船政局.jpg
上圖:福州船政局舊照
沈葆楨建設台灣.png
上圖:沈葆楨對台灣之建設


臺煤減稅片

,臣等於本年七月二十九日附片奏稱:臺灣產煤甚富,請將出口土煤照進口洋煤一律徵收;八月十九日奉硃批:該衙門議奏,欽此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覆奏:臺灣一口既據該大臣等稱,該處產煤甚富,應准其酌量核減,妥籌辦理等因

臣等伏思臺地之病,病於土曠;土曠之病,由於人稀。重洋遠隔,必利市三倍而後內地食力之眾不召而來。

墾田之利微,不若煤礦之利鉅;墾田之利緩,不若煤礦之利速。全臺之利以煤礦為始基,而煤礦之利又以暢銷為出路。南北各省按日以煤炊爨,入冬以煤禦寒;若出口暢旺,煤價必昂,於民間不無窒礙臺地則炊爨、禦寒均無藉於煤,除出口外,別無銷路。

其煤質鬆脆,不敵西洋所產,而與東洋之煤尚相去不遠。然臺煤雖富,年來開採仍不甚旺;其所以不旺之故,則由於滯銷。西洋產煤,金山最夥;從前夾板船皆繞金山而來,貨物而外以煤壓載;煤佳而價平,此固非臺煤所能敵。自埃及紅海開通以後,洋船無須繞過金山,金山之煤遂稀,其價亦日昂。而臺煤仍不暢銷者,以東洋之煤成本較輕,獨擅其利故也。今欲分東洋之利,必將臺煤減稅以廣招徠洋商計較錙銖,聞風而至。以後稅則雖減,而總計稅入仍不至懸殊,於民間生計當有起色。至船局所用臺煤,向係免稅,不在定則之內。

今擬請將出口臺煤,每噸減為稅銀一錢。如蒙天恩允准,伏懇飭下總理衙門劄行總稅司,明言臺煤無關民間日用,而為洋舶所必需,是以減稅惠商;南北洋各口均不得援以為例愚昧之見,是否有當?謹附片覆陳,伏乞皇上聖鑒,訓示遵行。謹奏。

【文章出處】
《福建臺灣奏摺》
臺煤減稅片
原作者:沈葆楨


紫禁城.jpg
上圖:北京紫禁城.太和殿
太和殿龍椅.jpg
上圖:紫禁城太和殿髹金漆雲龍皇帝寶座


註釋翻譯

(一)說明朝廷先前已同意減稅,並交付辦理(依序陳述自己先前上奏內容、聖上批准,以及相關單位處置,作為下文奏陳內容的依據)


(表示另有補充,此指原奏章外,另有一事稟奏),臣等於本年七月二十九日附片(清制,在奏摺中夾片,附奏其他事項)奏稱:臺灣產煤甚富,請(請求批示)將出口土煤(本地產的煤。土,本地的)(比照)進口洋煤(從外國進口的煤。洋,外國的)一律(同等、一致)徵收;
譯文:
再度啟奏聖上,臣等人在今年七月二十九日的奏章附件中表示:「臺灣產煤甚為豐富,請求將出口的臺灣煤礦,比照進口的洋煤稅額徵收」;

「片」是清代官員奏章的附件。
自工業革命後,煤成為各項動力的來源,臺灣煤礦也受到西方國家注意。道光二十七年,英國海軍少校戈登(Lieu-tenant Gordon)搭乘皇家者號(Royalist)勘查雞籠(今基隆)附近的煤礦,同治二年雞籠開港為通商口岸,英商即向臺灣購煤,當時臺灣煤礦全為私採。
沈葆楨來臺前曾主持福州船政局,深知煤礦為重要能源資產,來臺後因籌辦防務,為加強海防,船艦須以煤作為燃料,故開始有限開放煤禁。
Q:作者之前曾經上呈過什麼請示的公文?【前因】
A:請求批示將出口煤炭的稅額,比照進口煤炭徵收。


八月十九日奉(奉命,恭敬接受)硃批(用硃砂筆批點,指由皇帝親自批示的奏章):該衙門(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議奏,欽此(古時皇帝詔書的結尾用語,表示以上所言是皇帝所定之事)
八月十九日收到聖上的奏摺批示:「此事送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商議後回覆陳奏,欽此。」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咸豐十一年(1861年)設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交事務的機構。
「欽」是對皇帝的尊稱用語。如:欽差、欽命、欽此。
 
(隨後、繼續)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覆奏:臺灣一口(口,通商口岸,此指雞籠。另說臺灣一口指臺灣一地)既據該大臣等稱,該處產煤甚富,應准其酌量核減(考量審核後予以減少,此指清廷同意臺煤減稅。量,音ㄌㄧㄤˊ,妥(妥善)(謀畫)辦理等因(等因,舊時公文用語,用於引用的文句結束時)
譯文:
後來經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回覆說:「臺灣既然根據大臣的報告,煤礦產量豐富,應該准許斟酌減少煤礦出口的稅額,並且妥善籌劃辦理。」
◎通商口岸,為特別准許能和外國人通商的港口。此指雞籠港(今基隆港)。同治二年(1863年),雞籠開港通商,外國人可在此設行經商。
◎英法聯軍之後,清廷於同治二年對外開港通商,設置洋行。
◎咸豐八年、十年,清廷兩次敗給英法聯軍,先後簽訂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條約中要求開放臺灣的通商口岸,淡水、雞籠(基隆)、打狗(高雄)、安平陸續開港,並設置洋行,許多地方士紳因而崛起,臺灣的出口項目也從米、糖、鹿皮,轉為茶、糖、樟腦等經濟作物。

清廷與西方各國經歷多次戰敗後,中國簽訂多款通商條約。與台灣有關者有: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台灣開放淡水及安平港為通商口岸、1863年雞籠(今基隆)正式開港、1864年打狗(今高雄)正式開港。這些外交條約除了規範通商口岸開設相關事務外,也設置如打狗領事館等駐台外交機構,也出現洋行、幫辦。
Q:作者上次的公文獲得什麼回應?【後果】
A:皇帝同意沈葆楨的請求,並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商議,而總理衙門也同意臺煤減稅一事,並交付沈葆楨辦理。
Q:為什麼開篇要先提到之前寫過的公文內容?
A:向上級機關說明本次上奏附夾此片的前因,以作為奏陳內容的依據。

 
石門古戰場紀念碑.jpg
上圖:屏東牡丹鄉石門古戰場紀念碑
屏東牡丹石門.jpg
上圖:牡丹社事件爆發地點.屏東牡丹鄉石門


(二)認為臺灣地廣人稀,應以利益吸引人口來臺(本段指出經營臺灣所遇到的問題,並提出方案,後文皆以此為目的論述)

臣等伏(俯身,文章中常用以表達恭敬)思臺地之病(弊病),病於土曠(空曠,此指荒廢);土曠之病,由於人稀。
譯文:
臣等人仔細思考臺灣在經營上的問題,來自於土地荒廢;而土地荒廢的問題,來自於人口稀少。

◎先提出經營臺灣時遇到的問題(人稀→土曠→臺地之病),後文乃為解決此問題而發。

◎臺煤減稅,根本上是為求解決人口不足的問題。
Q:作者認為臺灣當前的問題是什麼?【指出問題】
A:因為人口稀少,造成土地空曠、開發度低。


重洋(廣闊遙遠的海洋)遠隔,必利市(得利、盈利)三倍而後內地(內部地區,相對於邊疆及通商口岸)(食,以(靠著)……做為生計)力之眾(此指中國大陸境內靠勞力營生的民眾)不召而來。
譯文:。
臺灣和中國內地之間有廣闊的大海阻隔,臺灣的貿易利潤只要是中國內地的三倍,中國內地以勞力維生的人民,就會不需召集而自動前來臺灣謀生。

提出解決方法:必利市三倍而後內地食力之眾不召而來→透過高額獲利吸引人口來臺。
◎誘之以利,是吸引人口來臺的有效辦法。
Q:作者針對臺灣當前的問題,提出什麼解決方法?【解決方法】
透過高額獲利,吸引人口來臺灣謀生。


瑞芳煤礦三號礦井.png
上圖:瑞芳煤礦三號礦井舊照
九份八番坑金礦.jpg
上圖:瑞芳九份八番坑金礦井


(三)分析臺煤的供需情形(提出臺灣本地的現況分析,說明臺灣煤炭外銷比墾田的獲利高,再比較中國大陸各省與臺灣人民對煤的依賴度不同,強調臺煤須從外銷獲利)


墾田之利(利益,好處)(微薄),不若(及,比得上)煤礦之利鉅(巨大);墾田之利緩,不若煤礦之利速。
譯文:
只是開墾田地的利益微薄,比不上開採煤礦的利益豐厚;開墾田地的獲利緩慢,也遠不如開採煤礦的獲利迅速。

◎墾田獲利的高低與獲利的速度,都不比開採煤礦的獲利高與快。

◎農田開墾利潤微薄,無法吸引內地的勞動力,唯有開採煤礦獲利更高,才可有效吸引人力。
Q:作者認為,墾田與開礦,哪一種獲利較大?【獲利程度比較】
A:開礦的獲利較高、較快。

全臺之利以煤礦為始基(根源、基礎),而煤礦之利又以暢銷為出路。
譯文:
全臺灣經濟發展的利益以煤礦為基礎,而臺灣煤礦的利益則以大量銷售為出路。

◎開採煤礦是發展臺灣的基礎,使臺煤暢銷是當務之急。
Q:作者認為,臺灣煤礦的獲利方式,哪一種獲利更大?【如何獲利】
A:大量出口外銷。

南北各省按日(每日)以煤炊爨(燒火煮飯。爨,音ㄘㄨㄢˋ,入冬以煤禦寒;若出口暢旺(繁榮活絡),煤價必昂(高漲、上揚),於民間不無窒礙(有所妨礙。窒,音ㄓˋ,阻塞)
譯文:
中國內地南北各省,每天都要使用煤燒火煮食,冬天時則會燃燒煤來禦寒;如果煤礦出口繁榮活絡,煤的價格一定會上揚,如此一來,對人民的生活一定會有所妨礙。

◎中國內地雖然產煤,但是民生需求大,若把煤礦出口國外,勢必導致國內煤價上揚,影響各省人民生計。

臺地則炊爨、禦寒均無藉(音ㄐㄧㄝˋ,憑藉,依賴)於煤,除出口外,別無銷路。
譯文:
但臺灣不論是煮食或禦寒,都不需要依賴燃煤,因此臺灣煤除了出口外銷之外,沒有其他的出路。

◎臺灣人民日常生活上用不到煤礦,臺煤除了出口外銷,別無其他出路。
Q:
中國大陸南北各省的人民使用煤的方式,和臺灣有什麼不同?【內地與臺灣對煤的需求程度不同】
A:中國大陸南北各省的人民用煤燒火煮飯、禦寒,臺灣人民煮飯、禦寒卻不使用煤,相較之下,前者對於煤的依賴度比後者高出許多。
Q:為什麼中國大陸南北各省的煤出口會有「窒礙」,但是臺煤必須出口?
因為中國大陸南北各省的人民生活中對於煤的依賴度高,出口煤炭會影響到國內可使用量,對民生有所妨礙。但臺灣人民並不倚賴煤作為燃料,煤在國內沒有市場,因此必須外銷,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煤礦.jpg
上圖:煤礦
台灣煤礦博物館.jpg
上圖:坑道(台灣煤礦博物館)


(四)分析臺煤在外銷市場的競爭力,凸顯減稅的必要性(分析外銷市場的現況,從品質與價格兩方面,比較臺煤、西洋煤、東洋煤的差異。再指出在西洋煤日漸稀少情況下,臺煤要與東洋煤競爭的關鍵,就在於價格。同時也強調,減稅並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以消解朝廷疑慮)


(指台灣)煤質鬆脆,不敵(比不上,無法抗衡抵擋)西洋所產,而與東洋(指日本)之煤尚(還)相去(相差。去,距離)不遠。
譯文:
而臺灣的煤質地鬆脆,品質比不上西洋所產的煤,而和日本所產的煤品質差不多。

◎就品質而言,西洋煤質地最佳,臺灣煤與東洋煤(日本煤)品質都較為普通。
◎東洋煤(日本煤)為臺煤的主要競爭對手。

然臺煤雖富,年來開採仍不甚旺;其所以不旺之故,則由於滯銷(貨物銷售不順暢,即貨賣不出去)
譯文:
臺灣煤資源雖然豐富,但是近年來開採情況並不興旺;而開採情況不夠興旺的原因,就是因為臺灣煤賣不出去。

◎臺灣煤因為滯銷,導致開採意願不足。
然臺煤雖富,年來開採仍不甚旺;其所以不旺之故,則由於滯銷→由果至因,說明因為市場不足,所以煤礦開採不盛。

西洋產煤,金山(指非洲南端南非共和國境內約翰尼斯堡(Johennesburg),另說美國舊金山)最夥(眾多);從前夾板船(舊時一種兩層木板造的航海大帆船)皆繞金山而來,貨物而外以煤壓載(放置重物在船艙中,以保持船隻穩定。載,音ㄗㄞˋ;煤佳而價平,此固非臺煤所能敵。
譯文:
西洋所產的煤,以非洲南部的金山最多;從前的夾板船隻都繞行金山來到中國,除了載運貨物外,就順便用煤礦來壓艙,以便保持船隻穩定;西洋煤的品質佳而價格平易,因此實在不是臺灣煤所能比得上。

西洋煤質佳而價格低廉,此非臺煤所能敵。
Q:比較臺煤和西洋煤在紅海開通前的品質、價格,並說明結果。【競爭對手(西洋煤)分析比較】
A:
1.
在品質方面,臺煤煤質鬆脆,比不上西洋煤。

2.在價格方面,西洋煤平價,臺煤不敵。
Q:比較臺煤和東洋煤的品質、價格,並說明結果。
【競爭對手(東洋煤)分析比較】
A:
1.在品質方面,臺煤和東洋煤差不多。

2.在價格方面,由「東洋之煤成本較輕,獨擅其利」可知,東洋煤的價格較臺煤優惠。


自埃及紅海(指埃及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後,洋船無須繞過金山,金山之煤遂稀(少),其價亦日昂。
譯文:
不過自從埃及蘇伊士運河開通以後,洋商的船隻不需要再繞行金山,來自非洲南部的金山的煤礦到達中國就逐漸減少,煤的價格也就逐漸上揚。

埃及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連結地中海與紅海之間的人工開鑿運河,1869年啟用,往來歐洲亞洲的船隻可直接從地中海駛向紅海,不必繞經非洲南端就能抵達亞洲,大幅節省航程。
◎當時貨船並非運煤專船,而是兼客貨兩載,船中載煤是壓艙之物。蘇伊士運河開通後,風帆船多不載煤,反而通過者以蒸汽船隻為主。航行距離雖然拉近,但因為沒有經過礦區,造成煤礦數量變少,價格拉高,所以文中有「洋船無須繞過金山,金山之煤遂稀,其價亦日昂」之語。
◎因為世界航線的改變,使西洋煤失去低廉平價的優勢,失去原本「價平」的優勢,物以稀為貴,點出臺煤出口開發外銷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來。
◎現存清代時各國煤礦產量、航線等研究資料不多,造成在考證「金山」是指今日何處時,難以找到周詳的說法。各說皆有不足之處,應避免以此命題。

Q:為什麼紅海開通以後,西洋煤的價格就提高了?【機會的改變:競爭對手(西洋煤)優勢喪失】
A:原本西洋商船的路線繞經西洋煤產最多之地──金山,西洋煤藉著壓載船隻的功用,順道運往東亞交易,因貨源充足而能保持價格平穩。但在紅海開通以後,洋船不必繞經金山,因此運往東亞的煤量大減,貨量稀少,西洋煤價格自然提高。


而臺煤仍不暢銷者,以(因為)東洋之煤成本較輕,獨擅(專有、獨攬)其利故也。
譯文:
然而臺灣煤仍無法暢銷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煤的成本較低,所以能夠獨攬市場的利益。

◎日本煤為臺灣煤出口的主要競爭對象。雖然西洋煤因漲價而失去市場優勢,但臺煤仍難與日本煤競爭。
◎指出即使西洋煤失去市場優勢,但臺煤仍敵不過東洋煤的原因。因此下文沈葆楨上奏減稅事宜,期能與之競爭。

今欲分東洋之利,必將臺煤減稅以廣招徠(招攬。徠,音ㄌㄞˊ,通「來」)
譯文:
如今想要瓜分日本煤的利益,勢必要降低臺灣煤的出口稅,才能廣泛吸引人來採買。

◎提出目標,並以減稅作為手段:「分東洋之利」為目標,以「減稅」為方法。

藉由減稅的方法,提高臺煤競爭力,振興貿易,以利長久經營。
◎進口稅:指進口國在外國商品進入海關時,向進口商徵收的稅,以保護自己國家的商品競爭力。
◎出口稅:指出口國在本國商品輸出海關時,向出口商徵收的稅,此會增加出口貨物的成本,使本國商品在國外售價提高,降低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清代時關稅的收益功能對朝廷財政相當重要,因此無論進出口貨物一律課稅。

◎十九世紀以後,世界各為發展出口貿易,多半已放棄課徵出口稅,降低關稅對政府稅收的貢獻,轉為重視關稅的保護功能,僅課徵進口稅。
◎作者先從百姓生計出發,提出臺煤減稅可以刺激出口,藉貿易利潤帶動的經濟發展,吸引中國大陸人民遷臺,解決臺灣人口過少、不利於經營的問題。
◎現代市場營銷有一套「SWOT分析法」,用以分析自身企業的優勢(Strength)
與劣勢(Weakness)、外部競爭上的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等四個面向。文中臺灣煤礦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別是:
1.優勢:臺灣境內煤礦產量豐富。
2.劣勢:
(1)臺煤質地較鬆脆,品質比不上洋煤。
(2)臺煤價格較洋煤、東洋煤高。
3.機會:紅海開通後,船隻不再繞行金山,洋煤在市場上的供應量減少,導致價格上揚,商人轉而採買他國煤炭。
4.威脅:臺煤與東洋煤的品質相差不大,若東洋煤成本壓低,就能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商人採買。

Q:作者認為,要掌握西洋煤漲價的這個契機,贏過東洋煤,必須採取什麼措施?【機會的掌握:降價與競爭對手(東洋煤)競爭】
A:將臺煤減稅,以招攬更多商人前來購買。

SWOT.png
圖片出處:東大版技高國文課本第三冊
蘇伊士運河開通前後航線.png
圖片出處:東大版技高國文課本第三冊備課用書


洋商計較錙銖(錙銖,音ㄗ  ㄓㄨ,指極細微,二字皆指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聞風(聽到風聲消息)而至。
譯文:
洋商連微小的利益都要計較,一旦聽到臺灣煤減稅的風聲,一定會前來購買。

接著再分析臺煤的市場競爭力,雖然品質比不過洋煤,但航運路線變動後,洋煤價格上揚,商人偏向採買他國煤炭,臺煤與東洋煤的品質相差不多,唯獨價格比東洋煤高,因此需要減稅以降低成本,吸引商人選擇臺煤。

以後稅則雖減,而總計稅入仍不至懸殊(相差很遠),於民間生計(生活)(應)有起色(情況好轉)
譯文:
以後臺灣煤雖然減稅,但因為銷量增加,總體稅收應該不會相差太遠,對於人民的生活應該會有改善。

◎「總計稅入仍不至懸殊」說明雖然減稅但因銷量增加,稅收幾乎沒有損失,消除朝廷疑慮。
◎「於民間生計當有起色」說明改善百姓生計方能解決經營之弊,可見作者對於改善百姓生活的苦心。


至船局(指福州船政局)所用臺煤,向(一直以來)(是)免稅,不在定則(約定的法則)之內。
譯文:
至於福州船政局原本使用的臺灣煤,從前都是免稅,因此不在這次的調降規範之中。
◎說明船政局所用的臺灣煤原本就免稅,不會受到減稅影響。
◎福州船政局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屬於晚清洋務運動的國防建設之一,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Q:作者提出哪兩點,說明減稅不會產生負面影響?【減稅可能的後遺症預防】
A:
1.總計稅入仍不致懸殊。

2.船局所用臺煤,本來就免稅,不在這次的規範中。


清國井.jpg
上圖:雞籠八斗子官礦區設立中國第一座新式煤礦.清國井遺址
清國井.png
上圖:清國井遺址旁摩崖石刻.海國容才


(五)提出減稅的施行細則(前文在說明益處、消解負面因素後,正式提出辦理細則,並請求允准)

今擬(打算、準備)請將出口臺煤,每噸減為稅銀一錢。
譯文:
如今,臣等人打算請朝廷將臺灣出口的煤,每噸的稅銀減為一錢。

◎清代通行的貨幣,當時白銀成色不一,大抵一兩十錢,一錢十分。或有學者認為,大致一兩黃金等於十兩白銀,一兩白銀等於一千文錢。依據宣統二年《幣制則例》規定,銀幣以「圓」(簡寫作「元」)作為基本貨幣單位,每圓等於十角,或一百分,而每枚銀幣相當於0.72兩(或七錢二分)90%純度的白銀。

◎晚清通行的貨幣主要為「制錢」(即銅錢)跟「銀兩」。制錢為官方發行的法定貨幣,民間不可私造;銀兩則是秤重貨幣,民間可以鑄造,價值由重量跟銀子的成色來決定。因制錢價值低,所占體積龐大,通常在貿易跟納稅時,都是使用銀兩。
◎一兩等於十錢,而一錢等同於現今多少錢,礙於晚清時期物價混亂,難以換算,僅能從當時銀兩的購買力來推知大概。同治年間,臺灣一石(約現今一○三公升)米的價格約三兩,一兩銀子可買約三十四公升的米,因此一錢的價值大概等同三點四公升的米。

◎一輛轎車的重量約在1.5噸以內,白銀一錢(3.75克)目前價格約在98.5元。


如蒙(受到,承蒙,用以表示感激)天恩(皇帝恩澤)允准(同意,許可),伏懇飭(命令。飭,音ㄔˋ,通「敕」,告誡)下總理衙門劄行發出公文。劄,音ㄓㄚˊ,通「札」,舊時公文的一種)總稅司(指海關總稅務司),明言臺煤無關民間日用,而為洋舶(外國的商船。舶,音ㄅㄛˊ,大船)所必需,是以減稅惠嘉惠、賞賜)商;南北洋各口(清代南北洋各通商口岸)(都)不得援(引用)以為例(標準)
譯文:
如果承蒙聖上隆恩,懇請下令總理衙門以公文通知總稅司,明白昭示臺灣煤並非人民日常所需民生用品,卻是西洋船隻的必需品,所以減稅嘉惠洋商,以吸引他們來購買;其他中國南北各省的通商口岸,都不能援用臺灣煤減稅的規範,以此作為供依據的標準,要求比照辦理。
◎總稅司,全名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為清代管理海關稅務的最高行政機構。
強調臺煤減稅僅外商受惠,不會影響中國大陸各地民生與國家整體稅收。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日後又陸續和列強簽訂各種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日多。各國可以於此進行貿易與商業活動。
南北洋各口均不得援以為例」一是避免影響國家整體稅收,一是避免增加競爭對手。
沈葆楨為何強調南北洋各口均不得援以為例」?
1.上文沈葆楨以「總計稅入不至懸殊」消減朝廷對於減稅一事的疑慮,但若各通商口岸皆可減稅,則對於國家整體稅收必定有影響。
2.沈葆楨奏請減稅的用意,正是希望透過煤炭外銷來提升臺灣產業獲利,若各通商口岸皆可減稅,則對於臺灣搶占煤炭外銷市場有不利影響。因此他要求其他地方不可比照辦理,以避免增加競爭對手。

Q:作者提出的辦理細則有哪些?【減稅具體實施細節】
A:
1.
出口的臺煤每噸減為稅銀一錢。

2.讓總理衙門告知總稅司:「臺煤無關民間日用,而為洋舶所必需,是以減稅惠商。」
3.南北洋各口均不得援以為例。


愚昧之見,是否有當(音ㄉㄤˋ,合宜、適合)?謹(恭敬)附片(奏摺的附件)覆陳(回覆陳述),伏乞(請求)皇上聖鑒(皇帝明察),訓示遵行。謹奏。
譯文:
臣等人愚昧無知的見解,不知是否合宜?恭敬的用此附片向聖上陳述,恭請聖上明鑑,給予訓示以便臣等人遵照辦理。臣等人恭敬稟奏。

◎沈葆楨來臺後積極推動建設、開發臺灣,認為臺灣煤源豐富,可為興利基礎,故首創官營開採,既為福建船政解決用煤問題、臺灣增加收入,也可進入上海、香港市場與西洋煤競爭。沈葆楨分析航道改變及國際市場現況,臺灣盛產煤卻無本地需求,因而上奏倡議以出口減稅方式刺激投資,增強市場競爭力。
◎全文符合時下流行的SWOT態勢分析。沈葆楨掌握臺煤的優勢(礦藏豐富)劣勢(市場競爭力低)機會(洋煤驟減,價格上揚)威脅(東洋煤大量搶市),幫助朝廷聚焦於有利之處,不僅為臺煤找出路,更促進臺灣的經濟發展。

◎美國西岸舊金山原名金山(後來為有別於新金山,被改稱舊金山),道光三十年(1850年)澳洲墨爾本發現金礦而被稱作新金山,殖民者紛紛湧至澳洲,天然資源大量開發,澳洲遂成為世界重要煤礦出口國。葉文瀾曾經在舊金山擔任華工,回到中國後,受左宗棠賞識,在船政大臣沈葆楨領導下擔任馬尾船政總監工,沈葆楨〈臺煤減稅片〉呈上後兩年的1867年,由葉文瀾出任基隆煤礦礦務局督辦。
Q:全文從哪些方面論述臺煤減稅的必要性,以說服朝廷採納自己提出的減稅方案?【如何說服】
A:
1.分析臺灣內部現狀:臺煤內需少,勢必要藉由外銷獲利。
2.分析國際交易市場現狀:
(1)西洋煤因航運路線變動而影響供應量與價格,市場優勢不再,正是臺煤搶占市場的良機。
(2)與當前主要對手東洋煤相較,煤礦品質既不相上下,則必須透過減稅,使臺煤的價格能與之競爭,以利益吸引洋商購買臺煤。


奏摺.png
上圖:奏摺(示意圖)
清穆宗同治皇帝朝服像.jpg
上圖:清穆宗同治皇帝朝服像


本文結構

壹、上奏的依據

臺煤減稅前因:
1.自己過去上奏的內容【之前沈葆楨提出減稅建議】
2.皇帝的回覆【原則准予同意,細節交辦總理衙門研究】
3.總理衙門的處置【奉旨研究後同意,交辦沈葆楨負責】


貳、問題的發現

臺灣當時的首要問題:
【土曠人稀】(導致治安不穩,外國勢力容易入侵)

臺灣問題如何解決:【吸引移民人口】

接下來的問題,如何吸引人口:【高獲利的工作】吸引移民

再接下來的問題,什麼是高獲利的工作?
1.墾田:獲利少,所需時間久
2.採煤:獲利多,所需時間快【採煤優於墾田】

結論.臺煤減稅目的:【解決臺灣土曠人稀的問題】

參、問題的分析

提出減稅依據(分析臺煤供需狀況):【中國煤不得出口,臺灣煤必須出口】
1.中國內地各省:生活用煤量大,無法出口   
2.臺灣:炊爨、禦寒均無藉於煤,除出口外,別無銷路

分析臺煤外銷市場:【臺灣煤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1.紅海開通前:臺煤品質不敵西洋所產,而與東洋之煤品質相去不遠
(1)西洋煤:價平、質佳(最有競爭力)
(2)日本煤:價低、質差(次有競爭力)
(3)臺灣煤:價平、質差(最無競爭力)

2.紅海開通後:西洋之煤變少,價格高漲;東洋之煤價格便宜,獨佔其利
(1)西洋煤:價高、質佳(失去競爭力)
(2)日本煤:價低、質差(變得有競爭力)
(3)臺灣煤:若減稅降價、質差(變得有競爭力)
【臺灣煤必須減稅降價】

肆、問題的解決(具體方法)

提出具體減稅作法:
1.每噸減為稅銀一錢【訂定減稅後的臺灣煤價】
2.明言臺煤無關日用,而為洋舶所必需【臺煤減稅目的,是為吸引洋商購買】(優惠適用對象為洋商)

3.南北洋各口均不得援以為例中國內陸煤價不可減稅降價(否則,洋商若也收購中國煤,造成內地各省無煤可用;也影響全國整體稅收;也增加臺煤競爭對手

台灣煤田.png
上圖:台灣主要煤田分布圖
煤礦.png
上圖:中國主要煤田分布圖
煤礦.png
上圖: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圖


賞析

本文為沈葆楨上奏朝廷的公文附件,作者先在首段說明緣由,可知朝廷已允諾減稅,並交付作者妥善辦理,因此作者後續上呈此片,提出實施辦法。因旨在說服朝廷採納自己的方案,所以行文必須有理有據,其論述方式如下:

一、說明臺煤減稅的主要目的:作者治臺期間,觀察到臺灣人口過少,不利長久經營。若想吸引中國大陸的人民主動來臺,須提升臺灣的貿易獲利。而與墾地相較,作者認為煤礦的開採與出口獲利更大,透過減稅刺激出口,便能增加貿易利潤,吸引人民遷臺。

二、分析臺灣煤礦產業情形:接著作者分析臺煤的供需情況與競爭力。臺灣雖然煤礦產量豐富,但缺乏內需市場,必須仰賴出口才能增加獲利。可是臺煤與洋煤相比,質量與價格都競爭不過,欠缺出口優勢,即使後來航運路線改變,導致洋煤價格上揚,臺煤出口依然沒有起色,反而是品質與臺煤差不多、成本更低的東洋煤獨專其利。作者認為要提升臺煤競爭力、瓜分東洋煤的市場,減稅有其必要性。

三、提出實際方案並消解疑慮:作者說明減稅的實施細則,並強調不會影響中國內地其他地方民生與國家整體稅收,提升朝廷同意其方案的可能。

本文從考量百姓生計出發,逐步推衍出臺煤減稅的益處,強化後文所提減稅辦法的說服力。全文深思遠慮,情理交融,從中可見作者經營臺灣時,意圖改善百姓生活的苦心。


礦工.png
上圖:煤礦工人

煤礦.jpg
上圖:煤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