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古琴
水仙操
影音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zqNI-Th_N4&t=4s
說明
〈水仙操〉,琴曲名,〈水仙操〉的「操」,指曲類名稱,如散、弄、序、引之類,是曲子的意思,而「水仙」並卻不是指水仙花,而是字面「水裡仙人」之意。此曲又名〈屈子天問〉,可知其與屈原有關,在古代,屈原曾被認為是「水仙」,因為屈原是跳水而死,死後化為神仙。除了屈原外,例如上古時舜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也成為了湘水女神。
絕大多數古琴曲目,均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在長時間傳承過程中,常見許多同名異曲或同曲異名的情形,〈水仙操〉又有〈水仙曲〉、〈秋塞吟〉、〈搔首問天〉等名稱,而之所以名之為〈秋塞吟〉,有很多琴家認為是表現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也有人認為,此曲與伯牙有關,出處見於《太平廣記》,此說以視此曲為伯牙作。而〈水仙操〉究竟以屈原、昭君或伯牙為主題,歷來聚訟紛紜,屈原與昭君心境或有相通之處(編按:憂憤怨思),而連結上伯牙的精神孤寂專一、萬化冥合,顯然已是另一種詮釋進路。至於孰先孰後,已經難以考證。以下說明〈水仙操〉出處的另一種說法,即伯牙學琴的故事:
春秋時期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缺少了一種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能好好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裡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不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可以回去了!」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大自然的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古代琴家已認識到,體察自然(現實)對於創作的重要性。
《枯木禪琴譜》稱〈水仙操〉云:「伯牙所作。因隨成連先生入海,聽澎湃之音,悟得琴理,所謂海上移情者也。韻淡調疏,須輕彈低拂為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