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png


廣寒宮裡的四角關係──嫦娥、玉兔、蟾蜍、吳剛

月亮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傳聞相關的意象就有嫦娥(姮娥)、蟾蜍、玉兔、桂樹、吳剛這五種。

月兔,也叫玉兔,在神話傳說中是一隻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現代科學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對月球表面的空想性錯視而產生。

在許多文化中的民間傳說中,常將月球表面陰影塑造成研杵搗缽的形象。在中國神話中,月兔在月宮陪伴嫦娥並且搗藥。而在日本和韓國,月兔則是在上面搗麻糬,在台灣也有月兔搗麻糬之說。

以下分成十點,說明有關月亮的意象傳說。(編按:如不欲細究者,請直接跳到第十點結論)


嫦娥.jpg
上圖:嫦娥奔月
劉海戲蟾.png
上圖:劉海戲蟾


一、嫦娥奔月後變成什麼?

嫦娥的最早紀錄,是商代的巫卜之書《歸藏》(編按:今日《周易》的前身),《歸藏》已經失傳,但《秦書》中有精簡版,其中〈歸妹〉卦辭為:「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奔)月。

嫦娥奔月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歸妹〉卦辭繼續說:「
將往,而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蜍)」在古人的猜測中,嫦娥最終變成了一隻「蟾蜍」。

《淮南子.覽冥訓》也說嫦娥偷竊不死之藥奔月,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加上一段說嫦娥食藥得仙,奔入月中,成為「月精」;東漢張衡則在《靈憲》中繼續完構故事細節,說嫦娥「
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到了唐代,徐堅在《初學記》中彙整做出總結,說嫦娥的結局是「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本來「嫦娥奔月」淒婉唯美,如果說嫦娥變成月精,也就是月神之類的形象也可以接受,但最後變成醜陋的蟾蜍,其中又是什麼道理?

《格林童話》中王子受到詛咒變成青蛙,但美麗的嫦娥變為蟾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下,並不是「癩蛤蟆想吃『嫦娥』肉」,正如「蝙蝠」在中西文化中的脈絡意義不同,「蟾蜍」在中國古代也有另外的意涵。


蟾蜍和月亮的聯繫古來就有。屈原《楚辭.天問》中有「夜光何德,死則有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其中「顧菟」有一種說法就是蟾蜍,月亮漸圓、漸缺、消失、再現的變化周期,被古人想像成死而復生的能力,而蟾蜍冬眠的特性,在古人眼裡就是一種復生

古人觀察月亮表面陰影覺得類似蟾蜍,而且蟾蜍性喜夜間出沒,對著月亮吐納,想像這是蟾蜍在吸納月亮精華,符合養氣之說,故道家傳說蟾蜍是月精,月亮的形象是一隻蟾蜍。


在中國古代,蟾蜍一直是廣受膜拜的仙物,具有某種神性,能與牠沾親帶故,都是有福之兆,民間傳說中的「劉海戲金蟾」,那隻能口吐金錢的神物,就是一隻三腳蟾蜍。《淮南子》中的類比「日中有踆烏,月中有蟾蜍」,從踆烏是太陽神鳥,就能看出蟾蜍的地位可與神鳥並列。

玉兔.jpg

玉兔.png


二、戰國楚辭中的「顧菟」為兔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傳說月中有「顧菟」。

屈原在《楚辭.天問》說:「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其譯文為:「月亮有什麼德行,竟能死後又能復生,晦暗了又能轉明亮?月亮貪圖什麼好處,要把「顧菟」養在它的腹中?」

但是,這「顧菟」是什麼,後人卻有不同看法。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對此句解釋為:「
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菟」通「兔子」,將「顧菟」解釋為顧望之兔(正在回首探望的兔子)。此後多數人接受王逸的說法,認為句中的「菟」就是「月腹中的兔子」。


《論衡.奇怪篇》:「兔吮(舐)毫而懷子,及其子生,從口而出。

《博物志.物性》:「
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舊有此說。

以上文獻記載民間相信,兔子只要舔舐自己的毛髮,加上有月光照撫,就能從口中吐子出來。加上兔子多產,也回應人們對於生殖能力的期待,因此民間也流傳著在中秋夜裡拜月求子的習俗。


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認為:「菟與兔同。」並引用古代文獻,找出兔子與月亮的關聯:

《楚辭補注》引《靈憲》言:「
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像兔,陰之類,其數偶。」認為兔子住在洞穴,陰處,月為太陰,二者皆屬陰之類。又引蘇鶚《演義》言:「兔十二屬卯位,處望日,月最圓,而出於卯上。卯,兔也。其形入於月中,遂有是形。」又引《古今注》言:「兔口有缺。」認為兔口有缺,而月亮除了農曆十五望日以外,月也多有缺。又引《博物志》言,以傳說兔望月而孕,月中玉兔是雄性,地上的雌兔只要望月便可懷孕。

如此有兔居於月宮,似乎就有了幾分道理。


南宋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認為:「月有何利,而顧望之菟,常居其腹乎?」也是以「顧」為顧望。

朱熹《楚辭集注》又說:「
顧菟在腹,此言兔在月中,則顧菟但為兔之名號耳。而上官桀曰:『逐麋之犬,當顧菟耶?』則顧當為瞻顧之義,而非兔名。又莊辛曰:『見兔而顧犬』,亦因菟用顧字,而其取義又異,蓋不可曉。且兔與菟同是一字,見於《說文》,而其形聲皆異,又不知其自何時始別異之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楚辭通釋》:「
顧菟,月中暗影似兔者。


明末清初毛奇齡《天問補注》認為,「顧菟」為月中兔名,認為:顧字不屬兔,此就凡兔言」這種意見認為「顧菟」僅指月中玉兔,凡間之兔,如果前加「顧」字,則是「顧望那兔」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顧」是眷戀的意思。如清代林雲銘《楚辭通釋》說:「
月中微黑一點謂之兔。顧,眷戀之意。

今人游國恩綜觀眾說,認為「惟林雲銘說得之」:「
眷訓為顧,又訓為戀,故引申之,顧亦有撫育之義。


關於《楚辭》中的「顧菟」為何物,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至今也還沒有定論。以上諸說雖有分歧,但都認為「顧菟」或「菟」就是月中之兔。

玉兔.jpg
上圖:古人將月影想像成蟾蜍與兔子
河南洛陽卜千秋漢墓壁畫.jpg

蟾蜍.png


三、戰國楚辭中的「顧菟」為蟾蜍

另有一類意見認為,月中「顧菟」並不是兔,其中又包括兩種主要觀點。一是把「顧菟」解釋為「蟾蜍」,還有一種見解認為,「顧菟」就是「於菟」,而於「菟」是「虎」。此種說法把「菟」視為「兔」只是諧音造成的誤會。

中國河南洛陽卜千秋壁畫墓中,描繪伏羲伴日、女媧伴月的畫像。在女媧胸前又畫著月亮,裡面就出現蟾蜍和桂樹,這也使得部分學者認為月亮裡有蟾蜍的概念,可能比月亮裡有兔子來得更早。


自古以來,生殖力一直是人們非常看重的能力,這代表一個部族是否能強盛,國家是否擁有足夠人力。而蟾蜍被視為蛙崇拜的延伸,一方面是蛙類每次產卵數量甚多,一方面是因為女媧造人的神話影響,所以人們相信蟾蜍具有強大的生殖力

劉向《五經通義》說:「
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

1972年出土的西漢馬王堆一號漢墓,其中T型帛畫中分別繪有天上、人間、地上,在天上的右、左邊各畫日、月,日中有烏,月中有蟾蜍和兔子(見下圖)。

漢代當時的人普遍相信太陽棲息著三足烏,因此三足烏又成為太陽的代名詞。如東漢張衡《靈憲》一書說到:「
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烏而有三趾。」當時的人也普遍相信月中有玉兔或蟾蜍,如《靈憲》一書又說到:「月者陰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焉。」又云「姮娥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因此蟾蜍在漢代,也象徵月亮及嫦娥。

前文提到《淮南子.覽冥訓》、東漢高誘《淮南子》注、東漢張衡《靈憲》相繼為嫦娥故事加以增補。到了唐代,徐堅在《初學記》引古本《淮南子》中做出總結,說嫦娥的結局是「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董逃歌〉:「
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蛤蟆,即蟾蜍)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

現代學者聞一多考證也認為,《楚辭.天問》所謂「顧菟」是指「蟾蜍」。其言:「
其在兩漢,則言蟾蜍莫早於《淮南》;兩言蟾蜍與兔者莫早於劉向;單言兔者,莫早於諸緯書。」又言:「蟾蜍為最先,蟾與兔次之,兔又次之。

也就是說,月中的陰影在神話傳說中最初是蟾蜍,後來加入兔子,使得蟾蜍與兔子並列,最後才改由兔子單獨來代表。


馬王堆帛畫.jpg
上圖:馬王堆漢墓帛畫
馬王堆帛畫.jpg
上圖:馬王堆漢墓帛畫說明圖
馬王堆帛畫.png
上圖:馬王堆漢墓帛畫說明圖
馬王堆帛畫.png
上圖:馬王堆漢墓帛畫(局部)
馬王堆帛畫.png
上圖:馬王堆漢墓帛畫說明圖(局部)


四、戰國楚辭中的「顧菟」為虎

還有一種見解,認為「顧菟」就是「於菟」,而「於菟」是「虎」。

現代學者黎子耀認為:「
月中有兔,實非屈詩原意。〈天問〉為楚辭,『顧菟』為楚語。《左傳宣公四年》云:楚人謂虎於菟。『顧菟』即『於菟』,於、顧一聲之轉耳。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漆箱蓋上,圍繞北斗標有二十八宿名稱位置,旁邊繪有青龍、白虎圖像,此為楚器。龍為陽之象徵,虎為陰之象徵。月內有虎,象徵陰武。由於讀〈天問〉者不明『顧菟』之義,遂誤認月中有兔,且有白兔搗藥一類神話。」其看法以《楚辭.天問》中的「顧菟」為楚語(楚地的方言),而與兔子無關。


玉兔.gif

蟾兔.png
上圖:蟾蜍與兔

戰國楚辭中的「顧菟」為蚌蛤

戰國時期,關於月中陰影的解釋可能很不一致,各地應有不同的傳說。

《呂氏春秋.精通篇》說:「
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高誘注:「蚌蛤陰物,隨月而盛,隨月而虧。

《淮南子.精神訓》說:「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可見除了兔與蟾蜍之外,蚌蛤也被某些人看做與月相關的動物。

由於當時的人們對月中陰影沒有一致的解釋,後人對於「顧菟」也就很難達成共識。假如「顧菟」是月中之兔的話,那麽,這就可以作為戰國時期已有月中有兔這類神話的一個證據。

但即使〈天問〉中的「顧菟」是指蟾蜍,戰國晚期也應該已有月中兼有兔、蟾的傳說,在這樣的背景下,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月亮上有蟾有兔才順理成章。


馬王堆帛畫.jpg
上圖:馬王堆漢墓帛畫(局部)
月中蟾兔.jpg
上圖:月中蟾兔
蟾蜍與玉兔.png
上圖:兔與蟾蜍


六、月中有兔、蟾蜍、桂樹,最遲在漢代已經出現

年代屬於西漢早期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上,右上方有太陽,太陽中繪有金烏,左上方有月亮,為月牙形,上面繪有兔和蟾蜍。這座墓葬的年代距戰國晚期不遠,帛畫中有蟾兔,說明月中有兔的傳說當時已為人所熟知,由此推斷,戰國晚期也應有此類傳說,因為一個傳說從產生到被人們普遍接受,總需要一定的時間。

前文說明,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已把《楚辭.天問》所謂「顧菟」,指為兔子。

東漢末年文學作品〈古詩十九首〉之十七:「三五(編按:農曆十五)明月滿,四五(編按:農曆二十)蟾兔缺。」已將蟾、兔並稱,成為月亮的代稱。

晉代文學家博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已有月兔搗藥的紀錄。

柳宗元〈天對〉:「
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則以月中之兔為神。

此外,漢代還傳說月中有一棵大桂樹,《太平御覽》引西漢《淮南子》記載:「
月中有桂樹。」但此時還沒有關於吳剛的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桂樹(桂花)也以花小籽多為特徵,暗示多子多孫,有繁衍生殖力的意涵。


磁澗西漢墓壁畫.png
上圖: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兔子及蟾蜍
月亮.jpg
上圖:月中蟾蜍、兔、嫦娥


七、詩詞中以」「」「寫月

由於月中有蟾、兔、桂之說廣為流傳,所以古人又常以「玉兔」、「蟾兔」、「蟾桂」、「蟾宮」、「桂宮」作為月亮別稱。詩詞中往往以兔、蟾代指月,如以下例句:

東漢.〈古詩十九首〉之十七:(節錄)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南朝.沈約〈八詠詩.登臺望秋月〉詩:(節錄)
桂宮裊裊落桂枝,露寒淒淒凝白露。

南朝.庾信〈宮調曲〉:(節錄)
金波來白兔,弱木下蒼烏。


南朝.江總〈內殿賦新詩〉:(節錄)
兔影脈脈照金鋪,虬水滴滴瀉玉壺。

南朝.江總〈賦得三五明月滿詩〉:
三五兔輝成,浮陰冷復輕。

南朝.江總〈簫史曲〉:
來時兔月滿,去後鳳樓空。

唐.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宋.歐陽脩〈思白兔雜言戲答公儀憶鶴之作〉:(節錄)

奔滄海卻入明月窟,鶴飛玉山千仞直上青松巢。

宋.歐陽脩〈白兔〉:(節錄)
天冥冥,雲濛濛,白兔搗藥嫦娥宮

宋.梅堯臣 〈永叔白兔〉:(節錄)
可笑嫦娥不了事,卻走玉兔來人間。......
月中辛勤莫搗藥,桂旁杵臼今應閒。

宋.王安石 〈信都公家兔〉:(節錄)
水晶為宮玉為田,嫦娥縞衣洗朱鉛。
宮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潔白宜嬋娟。

宋.秦觀〈放兔行〉:(節錄)
兔兮兔兮聽我言,月中仙子最汝鄰。

宋.辛棄疾〈滿江紅.中秋〉:(節錄)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


明.高啟〈黃荃子母兔〉:
陽坡日暖眼迷離,芳草春眠對兩兒。
誰道
姮娥曾作伴,廣寒孤宿已多時。


明.高啟〈白兔〉:
夜月絲千縷,秋風雪一團。
神遊蒼玉闕,身在爛銀盤。
露下仙芝濕,香生
月桂寒。
姮娥如可問,欲乞萬年丹。


明.申時行〈恭題黑兔圖應制〉:(節錄)
擣藥參神鼎,開罝賴聖慈。


玉兔.jpg


八、唐代的「吳剛伐桂」

西漢《淮南子》中所說的「月中有桂樹」,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篇〉,再將原有的「桂樹」加進去「吳剛」,成為「吳剛伐桂」的神話。:「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砍)之,樹創隨合,其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道有過,謫令伐樹。

吳剛,舊傳為漢西河(今山西省離石縣)人,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編按:一說學道不專,一說與女子私通),天帝震怒,把他留在月宮砍倒桂樹,方可獲得仙術。其樹隨砍隨癒合,日復一日,吳剛的工作始終無法達成,天帝把這種有無止境、徒勞無功的工作做為對他的懲罰(編按:中國版的薛西弗斯),月亮上的陰影就是桂樹的影子。


蟾宮折桂.jpg


九、元代以後的蟾宮折桂

科舉考試盛行之後,「桂樹」又與考試中第產生連結。

蟾宮,指月亮;「折桂」比喻科舉及第。「蟾宮折桂」相傳月中有桂樹,用以比喻科舉登第。

桂木的樹林稱為「桂林」,而「桂林一枝」比喻才能優異、出類拔萃。語出《晉書.卷五二.郤詵傳》:「
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後人遂以「折桂」比喻科舉及第,也作「攀桂」。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詩〉二首之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唐.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
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


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雲梯步。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
今試期日近,若但迷戀於此,不惟攀桂無分,亦且身軀難保。

清.曾樸《孽海花》第五回:「
舉人是月宮裡管的,祇要吳剛老爹修桂樹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賜給我們爺,我們爺就可以中舉,名叫蟾宮折桂。


玉兔.jpg
上圖: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十、結論

嫦娥、蟾蜍、玉兔、桂樹、吳剛這些傳說出現在月亮上,有其先後順序。

根據文獻,最早出現的是嫦娥奔月,時間大約在周代以前。其次是蟾蜍,可能在戰國時代即已有此傳說,玉兔及桂樹最遲在漢代已經流傳,而吳剛則遲至唐代始出現。嫦娥、玉兔、蟾蜍、桂樹都在月亮上,這些意象都象徵長生不死。

其實,嫦娥奔月的的傳說,是不斷演變添加的漫長過程,嫦娥變成蟾蜍的詛咒,後世逐漸美化,不再強調美女變成蟾蜍。原先分別獨立的日中金烏、羿射九日、玉兔搗藥、蟾蜍桂樹……等神話故事,在嫦娥竊靈藥奔月後,便逐漸被整合為一個整體,再經由無數文人的修飾、詩人墨客的幻想,成為今日所聽到的故事。

無論是因為「菟」「兔」諧音而造成的分歧,或是文化流變而產生的不同,蟾蜍、兔子、月亮在生殖繁衍上的意義是雷同的,加上神話傳播讓三者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從這樣的脈絡可以理解,每年都在過的中秋節,和從小聽到大的嫦娥奔月,隱藏祖先對於自然的崇敬和生命延續的期待


玉兔.png
上圖:世界各地人們看到的月影傳說
玉兔.jpeg
上圖:關於月影空想性錯視的例子
吳剛.jpg
上圖:關於月影空想性錯視的例子


附錄:月球表面

月球.jpg
上圖:月球表面
月球.png
上圖:月球表面
月.png
上圖:月球表面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