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父親.png
上圖:鍾理和父親(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故居.jpg
上圖:鍾理和故居(圖片引自網路)


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鍾理和生平及家人

配合課程:我的書齋、貧賤夫妻


一、客家望族、笠山農場                         


鍾理和的曾祖父鍾恩郎,祖父鍾開元,父親鍾鎮榮,是屏東縣高樹鄉的客家望族,鍾鎮榮亦農亦商,經營農場,在屏東鹽埔有碾米廠,在屏東市有杉木行、製材所、磚瓦窯、布莊。父親在家鄉自立開墾祖先所留下的農場上,種植的鳳梨、香蕉,外銷到中國大陸、日本等地,並經常往來中國與臺灣之間經商貿易,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設有五處商行,成為屏東六堆客家地區當時著名的地主和企業家。

甲午戰爭後,鍾鎮榮對殖民統治感到不滿,並因而在登記戶籍時將其姓名改作「
鍾蕃薯」。當鍾蕃薯經商有成,他為家族興建夥房,夥房左側龍井前,有翹脊門樓,即為了彰顯其家族書香門第。


鍾番薯娶了數位妻子,其中,鍾理和的母親劉水妹是二房,劉水妹育有三子一女,1915年12月15日鍾理和出生於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排行第二。鍾理和因長相清秀等緣故,得到父母更多關照。鍾理和出生時,父親已35歲。

鍾理和.png
上圖:少年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jpg
上圖: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二、私塾教育,文學啟蒙

鍾理和家族中有位原住民奶奶,是祖父的繼室,雖不是生下鍾理和父親的嫡親祖母,但對一家人都相當好,特別是鍾理和。鍾理和起初不知道奶奶是原住民,奶奶一開始擔憂鍾理和因此不喜歡她,但對鍾理和來說,無論奶奶身分如何,都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情感。年幼時鍾理和曾中暑昏迷,很多人覺得他可能快死了,昏迷中他感覺身體好像浮在半空中,後來聽到遙遠的地方傳來歌聲,聲音愈來愈近,而後浮在半空的自己才慢慢降回體內,甦醒過來。原來是奶奶在他床邊唱著原住民歌謠,並守了他三天三夜。


民國十一年(1922年),鍾理和與同父異母的弟弟鍾和鳴,一起進入鹽埔公學校受日文教育。公學校畢業後,他的兄弟好友都順利考上高雄中學,鍾理和因體檢不合格,不能報考高雄中學。少時三好友的順利升學,使他深受刺激。鍾理和轉而進入長治公學校高等科,1932年畢業。

後來鍾理和在私塾學習一年半的漢文,使他的漢文閱讀能力大增。他更從各地買來新體小說,像是魯迅、巴金、老舍等人的選集,並開始嘗試動筆寫作。他曾將其中一篇作品拿給弟弟鍾和鳴看,鍾和鳴看過後建議他可以寫小說,這對鍾理和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此後他大量閱讀古典漢文詩詞小說和新體小說。
鍾理和讀寫、繪畫,想在藝文活動中尋找出路,解除心靈上的空虛,他曾經要求到日本學繪畫,遭到具客家務實性格的父兄否決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鍾理和結束私塾課業。當時父親已近晚年,海外商行失敗,與友人合資購地,在美濃尖山一帶山林,開始開拓經營,準備退休養老,將屏東的事業交給長子後,舉家遷到美濃尖山,帶著鍾家後代一起開墾。鍾理和隨父親遷居笠山農場,協助父親處理農場。尖山的形狀像農人戴的竹笠,鍾理和小說則改稱之為「笠山」,
就是鍾理和小說筆下的笠山農場。

此時,他在笠山農場認識了他日後的妻子鍾台妹。


鍾理和.png
上圖:少年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png
上圖:鍾理和(中立者)(圖片引自網路)


三、同姓之婚,備受阻撓

鍾理和十八歲時,被派到農場協助父親。每天農場工人結束一天的工作後,鍾理和唱名發放工單,作為工人領取薪資的憑據,他也因此認識了農場女工
鍾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當時鍾理和唱名到台妹,台妹從人群中伸出手來搶走單子,引起鍾理和的注意。之後鍾理和每次都藉機會跟這位大他四歲、帶著傲慢不馴的美麗女子搭話,並慢慢意識到自己愛上台妹。當他知道台妹也愛著他時,他欣喜若狂,自此兩人陷入熱戀。

但二人同姓這件事卻時時困擾著他們。傳統社會觀念認為同姓就是同宗,即使相隔很遠也算有血緣關係,同姓結婚等於混亂倫常,所以不被家族和傳統社會支持。

當時鍾理和一心愛著台妹,家中安排他和十幾二十個人相親,他都不喜歡。後來被父母發現他和台妹戀愛,
父親大為震怒,多次趕他出家門母親見勸他不過,便反過來用各種難聽的言語辱罵台妹,而台妹只能流淚承受一切。鍾台妹多次要鍾理和離開她,但鍾理和不願放棄愛情。

抗爭無效後,鍾理和意識到要結婚必須先經濟自立,於是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隻身到中國東北瀋陽,入「
滿州自動車學校」學習,後取得駕駛執照,任職於「奉天交通株式會社」,經濟得以自立。


鍾理和與鍾台妹.png
上圖:鍾理和與鍾台妹(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jpg
上圖: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四、遠赴大陸,離鄉背井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鍾理和返臺接走鍾台妹,乘「馬尼拉丸」由高雄啟程,經基隆,到日本門司,再從下關搭船抵釜山,到達
滿洲國(中國東北)瀋陽。二人遠赴異鄉生活,這場持續了七、八年的愛情終於有了結果。

隔年民國三十年(1941年),鍾台妹於瀋陽生下長子
鍾鐵民,鍾鐵民是鍾理和帶著鍾台妹為愛走天涯之後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可以說是父母這段浪漫愛情的最佳見證和參與者。

長子鍾鐵民出生後,全家從遷往
中國北京。到北京後,鍾理和曾經營煤炭零售業,更花費許多時間專事寫作,並出版《夾竹桃》

鍾理和在北平的感受並不愉快,他是以廣東梅縣人的身份融入北京社會,他一向不講日語、不寫日文、不領日本僑民的配給,他又攜家帶眷,講客家話,得不到當地民眾的信任與接納。

昭和18年(1943年),鍾理和父親鍾番薯病逝。

四年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日本宣布戰敗投降,立刻引起了旅居北京的台灣人騷動不安,鍾理和一家三口加入華北難民尋求返台,最後終於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底,一家三口也踏上了返鄉之路


鍾台妹.jpg
上圖:鍾台妹(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jpg
上圖:鍾理和(1940年,東北奉天,時年26歲)(圖片引自網路)


五、身染肺疾,耗盡家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返回台灣後,鍾理和應聘於屏東縣立內埔初級中學,擔任
代用國文教師。但鍾理和僅擔任一學期的教員,也在此間被診斷罹患肺病,只好辭去教職。

次子
立民也在此時出生。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元月,由於肺病再度惡化,鍾理和北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診療;期間,他經歷了
二二八事件,並將日記寫於內服藥袋之上;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決定南返美濃定居。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鍾理和應異母弟弟鍾和鳴之邀再度北上,擔任
基隆中學的總務主任,但因肺病復發,僅任職兩個月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十月底,鍾理和進入台北
松山療養院接受治療,鍾台妹與兩個小孩則留在美濃。鍾理和本來設想一年就能返家,沒想到松山療養院一住就是三年

鍾理和歷經二次手術,並切除六根肋骨,經歷幾次生死交關,身心備受折磨,時時有自殺的念頭,又想到為了支付自己的治療費用,鍾台妹將家產寸寸變賣,以致生活無著,自厭及愧疚更難抑止,但念及妻兒無依且哀傷的面容,只能打消死意。

住院期間屋漏偏逢連夜雨,
長子鍾鐵民罹患蛀骨癆,家中因無力同時支付二人的醫療費用,拖延了長子的病情,以致長子成為駝背。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五月中之後,鍾理和病情轉趨穩定;但是他日後因此身體孱弱,無法進行一般勞動。十月底,鍾理和終於能出院返家療養,與妻兒團圓,這固然讓他感到欣喜,但也發現父親留給他的財產已變賣殆盡,只剩下一塊旱田,和一座香蕉乾燥工廠改裝的住家

當初以「告別」的心情離開家鄉的鍾理和,如今卻不得不回去依靠父親的遺產治病。夫妻二人因同姓結合,遭受鄉人冷眼排擠,並譏笑他們的孩子,這讓他們感到萬分煎熬。

鍾理和回家之後,因病體難癒無法外出工作,家計的重擔全落在妻子一人身上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次子
鍾立民因病過世,年僅9歲。


鍾台妹.png
上圖:鍾台妹(1940年,時年30歲)(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一家三口.png
上圖:鍾理和、鍾台妹、長子鍾鐵民(圖片引自網路)


六、妻子刻苦,無怨無悔

鍾理和出院在家養病、寫稿,
筆下著墨最多的就是妻子鍾台妹。鍾台妹的辛酸與付出鍾理和都看在眼裡,並化為他創作的材料。靦腆的、執著的、辛勞的、悲憤的台妹,她的每一面都透過鍾理和的作品而立體起來,從鍾理和的文字中,可見他對妻子的深情厚意。

鍾台妹出身一般農家,從小就幫忙農事,為家中長女,父親去世後留下弟妹六人,她與大弟一肩扛起家計,疲累時姐弟常哭成一團,因此當地人都叫她「哭妹」。她個性
果敢堅忍,處事分明、講求實際,而這些特質,正是生性浪漫的鍾理和欠缺並欣賞的。

鍾台妹於昭和6年(1917年)認識了鍾理和,兩人一見鍾情,在鍾家反對下兩人輾轉到中國大陸的「滿州」,過著貧寒、孤寂、饑餓的苦日子。

民國35年(1946年)鍾理和回台在內埔初中服務,不到一年得到肺疾,為了照顧生病住院的先生、脊椎發病的長子,鍾台妹到工廠做工,還要面對鄉人的不友善及沈重的經濟重擔,一連串的打擊與壓力,並沒有讓她倒下去,在鍾理和面前,她永遠溫柔體貼。兩人結婚以來,從來沒有吵過架。
她吃苦耐勞不服輸的個性,可以說是客家婦女的典範。


鍾理和.jpg
上圖: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鍾台妹.png
上圖:鍾台妹(1945年,初抵東北奉天,時年35歲)(圖片引自網路)


七、白色恐怖,逃過一劫

當時台灣社會戒嚴,不容議論時政,也不容批判建言。鍾理和的兄弟好友,相繼因政治案件被殺害,讓他謹言慎行。


當初鼓勵鍾理和走上文學之路的異母弟鍾和鳴,後改名為鍾浩東。鍾浩東(編者註:妻子蔣碧玉為台灣民主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的養女)是具有社會改革理想的青年,他對日本殖民的壓迫深感痛恨,後來帶著妻子前往中國,參與地下組織抗日,對日戰爭結束後回臺,擔任基隆中學校長。

隨後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社會情勢嚴峻,鍾浩東竭力保護學生,並力勸他們不要參與任何反抗活動,以免惹禍上身。同時他對貪污腐敗極權統治的國民政府感到失望,思想開始左傾,後加入共產黨組織,組織民眾希望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卻被線人舉報而遭逮捕,經嚴刑拷打後判處死刑,1950年10月14日槍決,前往台北馬場町刑場的路上,他唱著讓他想起故鄉的日文歌謠〈幌馬車之歌〉,享年34歲。

當鍾理和得知弟弟鍾浩東殉難,在當天的日記上,以粗黑的字體沉重寫下:「和鳴死」三個字。

因為這件事,
鍾理和也被當局列為重點監視對象,多次被情治單位盤查,直到他們認為鍾理和病體難以支援共產黨的活動,鍾理和才逃過一劫。


鍾浩東.png
上圖:鍾理和異母弟鍾浩東(圖片引自網路)
鍾浩東夫妻.png
上圖:蔣碧玉手持丈夫年輕的鍾浩東照片(圖片引自網路)


八、積極寫作,懷疑掙扎

鍾理和體認到追求理想社會,靠文學強烈責求批判實際上沒有太大作用。社會的改革要靠基層民眾生活態度的正確與否,他發現周圍的那些農民,許多都是道德的實踐者。鍾理和的生活完全融入農村,他的人格智慧使過去排斥他的人,逐漸接納尊敬他,附近農友在農閒時喜歡找他喝茶聊天,談論生活、農事。

鍾理和正巧碰上一九五○年代臺灣文學最慘澹的歲月,因
當時國家文藝政策以反共抗俄、懷鄉傷逝為主,那些以臺灣為主體,描寫臺灣人生活的作品,幾乎找不到發表的園地。鍾理和也不免開始自我懷疑:作品無法發表,也沒有報酬可以養活妻兒,那繼續寫作的意義又何在?

鍾理和雖常陷入這種自我懷疑與掙扎,但他始終無法放棄寫作。


鍾理和與鍾鐵民.png
上圖:鍾理和與鍾鐵民(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原稿.jpg
上圖:鍾理和.貧賤夫妻(鶼鰈之情)原稿(鍾理和紀念館藏)(圖片引自網路)


九、文學獲獎,無法出版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他完成人生中唯一一部長篇小說〈
笠山農場〉。隔年(1956年),〈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第二獎(首獎從缺,第三名有兩位:彭歌的〈落月〉、王藍的〈藍與黑〉),讓他在臺灣文學界一鳴驚人。

同年十二月,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停辦,導致鍾理和的〈笠山農場〉
無法出版,〈笠山農場〉的原稿也被扣留在文獎會,歷經多次求情,他終於在二年後要回原稿,但於尋覓出版機會時,又處處碰壁

獲獎是鍾理和文學生涯的重大突破,也因此他可以聯繫上其他散居各地的臺灣籍作家,志同道合者彼此建立連結,他結識了陳火泉、鍾肇政、廖清秀等已嶄露頭角的作家,在困窘的寫作環境下,彼此切磋鼓舞,相濡以沫,使他終於和戰後臺灣文壇連上了線,這幾年中雖然生活依然困頓,但已經是創作生涯中精神最感安慰的時光。

鍾理和加入鍾肇政發起的《文友通訊》,鍾肇政也是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台灣北部的桃園龍潭,和鍾理和沒有親族關係,兩人雖不曾見面,但他曾與鍾理和通信,他一生也極力推崇鍾理和。加入《文友通訊》到鍾理和過世前,是他重要作品集中問世的時間,可以看得到這份刊物對他的影響。

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鍾理和出外求職,在鎮上一代書處擔任助理,領取微薄的薪水,十一月,台灣作家廖清秀到美濃笠山腳下探望鍾理和,成為唯一見過鍾理和的文壇友人。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鍾理和宣布〈台灣人三部曲〉的長篇史詩小說的寫作計畫,但可惜只寫完三節約六千多字,便因為健康問題而停筆。

時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的
林海音,希望副刊的文學內容能更多元,而不侷限在單一價值觀,所以引介鍾理和等人的作品刊載,故鍾理和生前的作品多發表在聯合報副刊,甚至在他死後,也是林海音協助出版〈雨〉及〈笠山農場〉等著作。

由於文壇友人相助與作家林海音提攜,鍾理和的作品開始較為頻繁地獲得刊登機會,尤其在1959年到1960年之間於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報》副刊。鍾理和最後兩年多的生命裡,是他一生中發表文學作品最豐富的時期

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一月,他完成短篇小說〈原鄉人〉。鍾理和的「原鄉」是祖籍廣東梅縣,它隸屬於中國,鍾理和生於日本殖民時代下台灣,血液裡流著原鄉人的血,對中國「原鄉」充滿孺慕之情。而正如同小說的最後,「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日本投降後,台灣不再屬於日本統治,卻迎來了「二二八事件」與戒嚴時期。由於戰亂與後來的肺病,鍾理和一生未曾造訪他的「原鄉」廣東梅縣。

然而,鍾理和〈夾竹桃〉顯示旅居中國多年的鍾理和對中國原鄉的幻滅,〈原鄉人〉是鍾理和過世前的作品,代表的是鍾理和心中客家人的原鄉廣東,以及青年時對日本殖民壓迫尋求文化與理想中的「中國」。


鍾台妹.gif
上圖:鍾台妹(1945年,初抵東北奉天,時年35歲)(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png
上圖: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十、重視規律、律己甚嚴

鍾理和非常重視生活規律,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散漫的態度,是罪惡的行為。

長子鍾鐵民回憶說,他們家一定在六點之前起床,起床後要把家務處理完畢才能上學。即使冬天的假日想晚點起床,也因怕會招來父親的痛罵而放棄。

鍾鐵民曾向父親抗議:「人家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

鍾鐵民得到父親的回答是:「那是都市人萎靡的生活,是我們最不能學習的部分。你為什麼不去看看人家工作時,是怎麼拚命的?」


鍾理和.jpg
上圖:鍾理和(圖片引自網路)
鍾理和.png
上圖:鍾理和(1959年,去世前一年最後遺照)(圖片引自網路)


十一、血染病榻,臨終遺言

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鍾理和的生命已經走到最後燈火飄搖的一刻。

鍾理和在病重彌留之際,把長子鐵民叫到面前,
交代他焚毀自己在二二八期間寫的日記,還有早年在北平寫的作品及帶來的書報,並希望後人莫再從事寫作。

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八月四日,鍾理和在修改中篇小說〈雨〉時喀血而死,得年46歲。

他因鮮血濺灑在書稿之上,而後人稱為「
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陳火泉語)。

此後,親族依其遺囑火化遺體,並將之安厝於家鄉附近的朝元寺奉祀。


鍾台妹.jpg
上圖:鍾台妹(1978年,美濃,時年68歲)(圖片引自網路)
鍾台妹.jpg
上圖:鍾台妹(圖片引自網路)
鍾台妹.jpg
上圖:鍾台妹(時年96歲)(圖片引自網路)
鍾台妹.png
上圖:鍾台妹(圖片引自網路)


十二、完成心願、遺孀辭世

鍾理和過世後,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九月,〈雨〉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十月,林海音、鍾肇政、文心等友人組成「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出版其中短篇小說集《雨》(文星書店發行),跋文上說:「在他的百日祭的供桌上,除了清茶鮮果之外,多了一本他的著作,對於這位一生熱愛寫作的人,應當是一件較有意義的事。」

民國五十年(1961年)八月四日,遺著委員會於其逝世周年時出版《笠山農場》(學生書店發行),終於完成其生前心願。

鍾理和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和散文等。

鍾鐵民並未遵從父親遺言,不僅未焚毀遺稿,自己也成為作家。

鍾鐵民自述:「我之所以發誓走上文學之路,固然由於我自小喜愛文學,可以沉醉在文學虛幻的世界裡,更主要的原因是心中的不平之氣。我從小看父親沉浸在創作裡,那樣全心全意,總是感受到文學創作的神聖性。偏偏我懂事以後,就發現他的努力是那麼徒勞,我偷偷讀過他大部分的作品,每次都感覺到無比的親切和感動,這樣的作品竟然不斷被拒絕、被退稿,甚至吐血而死時,他那篇得到中華文藝獎金的笠山農場,都找不到發表的園地。我不相信父親失敗,所以不信邪地打算拾起他的筆,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鍾理和文學幕後最重要推手──他的遺孀鍾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相當長壽,
2008年過世,享壽97歲。


笠山農場.jpg
上圖:笠山農場(圖片引自網路)
美濃.png
上圖:高雄美濃(圖片引自網路)
鍾鐵民.png
上圖:鍾理和長子鍾鐵民(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維基百科》
鍾理和
(編者註:內容重新編排改寫)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D%BE%E7%90%86%E5%92%8C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