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棋.jpg


三種不同謀士的典型──張良、陳平、范增

在秦末群雄蜂起的混亂局面中,張良、陳平與范增分別是楚、漢兩大集團中最重要的謀士,他們都聰明絕項,能夠洞燭機先,並有迅速應付變局的能力,但由於三人性格不同,張良進退從容,陳平心機深沉,范增剛烈衝動,因此三人不但表現了不同的生命丰采,他們的不同性格也影響到各人的成就,甚至決定他們的成敗。《韓非子.說難》謂:「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編按:懂得道理不難,明智地處理問題就難了
。」信哉是言!


張良.png
上圖:張良(劇照)


從容灑脫與為難於易──張良在運籌帷幄與出處進退上表現的道家智慧


蘇軾在〈留侯論〉中認為,張良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忍,劉項成敗的關鍵也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劉邦所以能忍以成大事,得力於張良的成全。

此一說法雖未能很貼切地抓住張良的生命形態,但東坡強調圯上老人藉取履納履折子房少年剛銳之氣,使子房能忍小忿而就大謀,至少點明了張良在成為「王者師」之前一次極重要的性格改變求力士,擊秦始皇博浪沙中的張良,仍是一個不脫游俠性格的剛烈少年為圯上老人取履納履,並三候老人於橋上的張良,已是一個沉得住氣,懂得道家陰柔之術,能擔當智囊重任的成熟人物

藉著這則納履授書的傳奇性故事,我們看到了張良嶄露頭角之前一次重要的性格改變,看到道家性格漸漸在原本剛烈的張良身上浮現

〈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的事蹟,每一件事都是娓娓道來,似乎平淡之至,似乎每件事張良都毫不費力就做好了,不像〈淮陰侯〉等傳高潮迭起,但其實張良的每一件重大策劃都左右了楚漢相爭的成敗,都是驚天動地的。

這種在關鍵時刻,能憑幾句話左右天下大勢,輕鬆化解難題的方式,正是智囊人物的最高表現,也最符合「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六十四章》)的道家智慧,因此是更值得我們欣賞的。

劉邦最能夠了解張良這種看似沒有驚天動地的功勞,卻主宰了楚漢相爭的命運的貢獻,所以他說:「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當劉邦西入武關,想攻擊秦嶢關下的守軍時,張良首先警告劉邦:「秦兵尚強,未可輕。」接著透過階級心理的分析,認為秦將是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勸劉邦用重寶收買秦將,後秦將果叛,避免了攻堅作戰。隨後張良又勸劉邦趁秦軍鬆懈的機會,一舉加以殲滅,因此劉邦一軍得以順利進入咸陽,推翻秦王朝。由此看來,劉邦能順利入關,張良應居首功。

鴻門之會,劉邦生死繫於一線間,也是賴張良從中協調,才化解危機。

隨後項羽分封天下,又賴張良打點,透過項伯為劉邦請得漢中地,為日後出關併三秦打下基礎。

當劉邦入漢中時,張良又勸他燒絕棧道,示無還心,並以齊王田榮反書示項羽,使項羽發兵擊齊,拖住項羽主力,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並趁虛攻入彭城。

劉邦被困於滎陽,與酈食其計議復立六國後,想藉此增加友邦,削弱楚的力量,這是開歷史倒車的做法,是張良及時阻止了這件「陛下事去矣」的餿主意。


韓信破齊欲自立為齊王,劉邦破口大罵,是張良躡其足,才使劉邦體會事態嚴重,避免韓信在被逼急下宣布獨立。

垓下會戰前,諸侯不依約會師,劉邦失利,也是依張良之計才使諸侯如約,取得決定性勝利。

劉邦定天下後,功臣爭功不決,人人不自安,也是依張良之計,先封與劉邦有過節的雍齒為侯,才使眾功臣穩定下來。

建都關中是漢家幾百年的基業,群臣爭議不決,最後也是賴張良一席話,才使劉邦採納劉敬的主張,立刻西遷長安。

其後,劉邦有易太子意,賴張良獻計,才使太子轉危為安;黠布叛變,亦從張良之議,高帝親征,才順利敉平亂事。

由上述功績看來,張良確實具有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的能耐,表面上看來,他雖然沒有韓信等沙場宿將那種光芒四射的成就,但天下大勢卻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劉邦就在他的指點下, 一步步走向勝利之路。

張良運籌帷幄的能力固然高人一等,尤其令人欽佩的是他對自己出處進退的安排,永遠是那麼睿智,又那麼淡泊從容。歷史上有很多謀士,諸如賈誼、晁錯之流,他們的智謀也是第一流的,但往往善於謀國,拙於謀身,結果總是以悲劇收場。像張良這種能夠讓君王言聽計從,發揮自己的才華,又能遊於羿之彀中(編按:語出《莊子.德充符》,大意是說人生就像活在善射的后羿的靶場之中),善始善終的,實在太少了。

更難得的是張良與劉邦的結識是一種偶然,但張良馬上在這個偶然的機會中,看出劉邦是值得共成大事的人,選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當時陳涉起兵,張良聚少年百餘人欲從景駒,道遇劉邦,臨時改變主意投在劉邦麾下,由於劉邦常用其策,張良覺得「沛公殆天授」,於是決意留了下來,等到項羽殺了韓王成以後,更一心一意跟定了劉邦。

就張良初遇劉邦時的情況來看,劉邦當時只是一個擁有幾千人部隊的小角色,而張良卻是五世相韓的世家貴公子,張良能在此時看出劉邦這個小角色有前途,實在具有非凡的眼光,他稱讚劉邦「殆天授」,其實張良的獨具慧眼也同様是「殆天授」

劉邦與張良固然君臣相得,言聽計從,但張良不僅看得出在什麼時機可以與劉邦共成大業,也看得出在什麼時機雙方很難繼續合作下去。天下一統後,張良便「導引不食穀,杜門不岀歳餘」儘量與政治保持某種程度的疏離關係;滅陳豨後,又勸高祖立蕭何為相國,「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張良處處謙退,處處表示知足,而且他假託神仙之說以脫身又是表現得那麼自然,於是有能力的功臣雖一個個被殺、被辱,張良卻永遠受到尊重,善始善終。

張良進退如此從容,並不只是因為他有過人一等的智慧,更因為他的性就是如此的灑脫,拿得起放得下。因此他平日為劉邦畫策時,不管劉邦如何焦慮窘迫,他仍能氣定神閒,從容獻計;至於有關個人的出處進退,往往是許多智者所勘不破的,張良於此卻更加從容,他對榮華富貴看得淡,對權力也不貪戀,所以功成之後能飄然引退,為後人留下神機妙算卻從容灑脫的美好形象,張良似乎深通道家的智慧。

從容灑脫的個性,使張良遇事冷靜從容,成為劉邦手下的首席智囊,也使他面對人生的出處進退時做了最好的安排。但有人不免會問:功成之後就飄然引退,然則半生的辛勞又有何意義?對於這個問題,張良的一段自述可以提供一些線索,他說: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换言之,張良雖然飄然引退,但他為韓報仇的宿願已償,而且由於劉邦對他言聽計從,推翻暴秦與楚漢相爭這段偉大的時代已成為他發揮個人才華的最佳舞臺,他左右了這段偉大歷史的脈動,他的生命在為這件偉大事業的服務中得到了意義,也成就了個人最大的功業,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韋伯(Max Weber,1864-1920)嘗言:
「那種對人有影響力的感覺,插手在控制人的權力中的感覺,尤其是親手覺觸到歷史性重大事件之脈動的感覺,在在都使得志業政治家覺得自己擺脫了日常庸碌刻板的生活。」(註:見韋伯,〈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錢永祥編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一》頁二0三,臺北:允晨,一九八五。)這段話對我們了解政治人物的心理是很具啟發性的。


陳平.jpg
上圖:陳平(劇照)


隨時俯仰而多陰謀奇計──陳平操弄政治遊戲的智謀


在劉邦陣營中,陳平是唯一可以與張良匹敵的謀士,他常出奇計,救國家之患,但過於逞才,而且功名心太盛,所以格局較小,進退從容遠不及子房

然而他聰明過人,足以逢凶化吉,終能渡過重重風浪,長保富貴,號稱賢相,畢竟是一位罕見的厲害角色。

司馬遷論斷他一生行事,謂「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確是的論。

不過,一個人智謀再高,若太過自負,處處強出頭,就猶如走鋼索者,隨時危機四伏,縱然藝高膽大,也會讓人時刻為他捏把冷汗,所以陳平能夠善始善終,終究有幾分幸運的成分在。

陳平一生多用奇計,當他亡楚歸漢,渡河時,船夫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腰懷金玉寶器,欲殺之,平乃解衣,裸身佐船夫划船,船夫知其一無所有,惡念乃消。歸漢後,更屢進奇計,諸如離間項王君臣,使范增求去,鍾離味見疑,削弱楚的實力,一也。

滎陽被圍,旦夕將下時,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城東門,誘楚兵擊之,引開楚軍主力,使劉邦得以乘隙由城西門夜遁去,二也。

躡漢王足,立韓信為齊王,避免逼反韓信,三也。

勸劉邦偽遊雲夢,不動干戈而擒韓信,四也。

透過單于閼氏
,解平城之圍,五也。

其後又從攻陳豨、黠布。


「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
凡此,俱可看岀陳平超人一等的才華謀略。
 

然而,最能看出陳平處身險境,逢凶化吉的能力,以及他心機深沉,自恃聰明,又汲汲功名之性格者,當屬呂后、孝文之世。劉邦辭世,呂后初用事時,陳平本有一大危機,由於高帝臨終前,有人控訴當時正將兵聲討燕王盧綰的樊噲,高帝接受陳平之計,命周勃取代樊噲,並命陳平將噲就地正法,但樊噲正是呂后之妹呂嬃之夫,陳平此舉遂得罪了當時權勢最大的呂家。

幸陳平認清時勢,並未執行高帝就地斬樊噲的詔令,將噲打入囚車,送回長安,聽候處置;而且當陳平在回京路上聽到劉邦去世的消息時,害怕呂嬃讒言得逞,立刻飛快馳回宮中,「哭甚哀,因奏事喪前」,表明對呂太后的效忠。

接著,又固請得宿衛宫中,呂太后乃用他為郎中令,並要他傅教皇帝,由於陳平如此接近權力中心,因此呂嬃日後的讒言才沒有發生作用。陳平就以這種「火中取栗」的方式化解了自身的危機,並且保住了權位。

在呂太后時代,陳平極懂得虛與委蛇之道,孝惠帝即位二年即逝,呂太后產生不安全感,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意見,陵曰不可;問左丞相陳平,平曰可。於是呂太后免王陵相位,徙平為右丞相,以最親幸的審食其為左丞相。

此時,呂嬃為先前陳平為高帝謀執樊噲事,餘恨未消,屢次在呂太后面前進讒言 ,謂陳平為相,疏忽職守,日飲醇酒,戲婦女。陳平聞之,更是變本加厲,於是呂太后心中暗喜,當著呂嬃的面數落她:「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嬃之讒也。」這等於是當著陳平仇人的面頒賜給陳平丹書鐵券,也等於是鼓勵陳平的做事方式。

陳平嚳抓住了呂太后的心理,她用陳平為右丞相,並不是真想重用他,而是想拿他當樣板,作為尊重元老重臣的表示,陳平居其位不謀其政,使相權全歸於審食其,正符合呂太后的心意,所以雙方當然合作愉快,呂太后也當然心花怒放。

就陳平的立場而言,重用諸呂集團,當然嚴重威脅到元老重臣的地位,但這時呂家氣燄正盛,硬拼的結果必然吃虧,所以這時最好的方法是暫時附和,取得信任,等候最好的時機,給對方措手不及的致命一擊。


果然,機會終於來到,呂太后死後,在陳平的策劃下,功臣集團進行反撲,誅諸呂,立孝文帝,功臣集團再度成為朝廷的重心。由於周勃在誅諸呂與擁立孝文帝的過程中功勞最大,陳平自知無法抗爭,於是以退為進,先主動讓周勃坐上右丞相的寶座,陳平對孝文帝說:

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

這段話講得很巧妙,既表現自己的謙退,又保住開國元勳的身分,所以文帝雖然拔周勃為右丞相,遷平為左丞相,但另外給陳平補償,賜金千金,益封三千戶。陳平因為迎合文帝意旨,既保住了面子,也保住朝臣第二把交椅的地位。設非陳平見事快,主動退讓,恐怕不能有這麼好的結果。

周勃畢竟是個武夫,居相位不久就露出破綻:

孝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日:「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於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謂誰?」平日:「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日:「主臣。陛下不知其驚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孝文帝乃稱:「善。」右丞相大慚,出而讓陳平日:「君獨不素教我對!」陳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問長安中盜賊數,君欲強對耶?」於是絳侯自知其能不如平遠矣。居頃之,絳侯謝病請免相,陳平專為一丞相。

這是一段很有名的對話,而這一切似乎又都在陳平的算計之中,他把周勃推到最高位,然後看他出醜,看他坐不穩右丞相的寶座,終於自行引退,由陳平獨享丞相的尊位,陳平以退為進的陰謀完全成功了。而且我們由陳平得意洋洋的奚落周勃,可以看出他的謙退是假的,他事實上極在乎權位,極愛逞才,極易沾沾自喜。

陳平就是這麼一個渾身都是智謀的人物,他喜歡玩火,卻不會惹火燒身;他膽敢走鋼索,卻未曾失足。

司馬遷評他:
「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對於陳平,史公是既佩服又不以為然的。

的確,與張良比較,陳平的智謀雖毫不遜色,但從容灑脫的風範是遠遠不及的。陳平自謂:
「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陳平真是夠聰明,聰明到能看清自己的缺點,這段話如果摒除迷信成分,作為人物評鑒的參考,也真是一語中的。


范增.png
上圖:范增(劇照)


剛烈的「亞父」──范增與項羽的玉石俱焚

范增與張良、陳平在楚漢相爭中分屬不同的陣營,范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的奇計可以媲美陳平,他所輔佐的項羽又是當時實力最強的霸王,但他最後卻徹底失敗了,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項羽叔父項梁剛起兵時,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之孫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順應當時楚人懷舊的心理,又有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用,因此勢力迅速擴張,由此可以看出范增過人的眼光。

項羽在鉅鹿擊破秦軍主力,率領諸侯入關後,范增又由劉邦在入關前「貪於財貨,好美姬」,入關後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判定「此其志不在小」,知道他是項羽未來最可怕的對手,要項羽立刻消滅劉邦,雖然計謀未成,卻也可以算是「孤明先發」了。

後來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范增也是力主徹底消滅劉邦的主要人物,劉邦君臣對他最感頭痛,所以用陳平的反間計疏遠他們君臣,范增在暴怒下自請辭官歸卒伍,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范增是徹底失敗了,但他的失敗不是肇因於智謀遜人一籌,而是肇因於他的個性,他太剛烈了,由於性格剛烈,造成他與項羽的隔閡,項羽與苑增,一易怒,一易動氣,如何能和衷共濟,共圖大業?此所以二人後來有隙,讓陳平的反間計得以乘隙而入也。   

其實,項羽對范增縱然不能言廳計從,但尊之為亞父,南征北討,不離左右,也算是項羽最器重的親信了。但范增往往不能揣摩項羽的心理,不能以迂迴的方式達到進言的目的,他一再順著自己剛烈的個性發展下去,項羽若不聽從他的計謀,就暴跳如雷,完全無法體會項羽的想法,以修正日後進言的技巧,鴻門之宴,劉邦遁走之後,他當著項羽的面,將劉邦留下的禮物
──玉斗一雙,「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雖然就范增的立場而言,劉邦已是甕中之鱉,如今煮熟的鴨子飛了,憤怒沮喪之情難免,但范增卻不能了解項羽不殺劉邦,是不殘害當時仍屬友軍的盟友,這是項羽淳厚善良、光明磊落的一面;而且以項羽的自信,以劉邦當時微薄的實力,項羽對范增所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的話,恐怕會覺得莫名其妙吧!當謀士必須要有耐心,這回計謀不用,應重新調整,等待下一次的機會,暴跳如雷,於事何補?何況當時項羽軍力還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大局並未到達不可挽回的地步。    

由於個性剛烈,范增乃不能忍受項王對他些微的不敬,漢用陳平反間之計,項王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就大為憤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負氣而走,如此正好掉進陳平設計的圈套,讓漢方拔去了眼中釘,他與項羽則是兩敗俱傷。

其實這時楚正急圍漢王於滎陽,旦暮且下,局面對楚十分有利,范增大可忍一時之氣,成就千秋大業,不必這時就宣布放棄,憤怒地說岀「天下事大定矣」的氣話。不過,或許范增深切了解項王對他倚賴的程度,所以項王對他既有不敬之心,就來個玉石俱焚,以為報復。    

蘇東坡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范增論〉,認為范增應該在項羽殺卿子冠軍時就離開項羽,因為東坡認為立懷王是出於范增的建議,項羽殺卿子冠軍是殺義帝的先兆,也是疑增之本,范增此時力能殺項羽就該殺他,不能就該離開他,不能留下來自取其辱。

東坡這種見解雖然很有影響力,但基本上是專制政體鞏固後,將國君的地位絕對化、神聖化後的觀念;亦即在君臣地位固不可變,人臣必須絕對服從的歷史背景下的看法。而且這種見解與當時的局勢不相應,因為項家與楚懷王發生衝突,是因為懷王不願意當虛君,想從項家手中奪權,想接收項家起義的果實,從道徳的觀點看,懷王與項羽的鬥爭是很難判定是非的,因為這分明是一場懷王挑起的權力鬥爭,將罪過完全歸給項羽是不公平的,認為范增應在項羽殺卿子冠軍時就離開他,不但不了解當時局勢,也是一種很嚴苛的道德審判。    

不過,范增以一七十餘高齡的老翁,卻個性剛烈,魯莽衝動,顯然是他最大的缺陷。他不懂陰柔之術,沉不住氣,雖然智謀超人,但鬥爭不過張良、陳平是必然的


楚河漢界.jpg


結語    

由上所述,張良、陳平、范增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謀士的典型,他們的性格也決定了各自的成敗,若要在三人之間區分優劣,我覺得張良最了不起,因為他氣度最大,不沾滯,可進可退,人格最明朗潔淨,無半絲陰影,有道家灑脫一面的智慧;陳平次之,他有道家陰沉的一面,他沾滯於功名,但懂陰柔之術,智謀超眾,所以能玩火而不自焚;范增是個失敗者,個性太剛烈,剛強易折,他的個性其實不適合在複雜的政治圈中生存。   

當然,三位謀士所表現的不同性格並不盡是個人的因素使然,這些表現也恰好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出身。張良五世相韓,是個大貴族,他與劉邦初期的關係又是一種客卿的身分(他是韓王成的人),所以他可合可離,行事較少羈絆,表現也自然較為灑脫

范增是項羽的「亞父」,等於是項梁留下來的「顧命大臣」,所以他對項羽進言就較切直,不假修飾;而且他與楚國的關係等於是同命一體,所以當項羽不能接受他的計謀時,他就氣憤難過,他對項羽似乎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

至於陳平,出身寒微,以一個外人,要擠入政治權力核心,不免要多用心機,多使陰謀之術,而且寒微之士好不容易才爬到高位,自然不會像張良一樣輕易引退,他必須不斷鬥爭下去,以保住自己的高位,所以他在進退從容上就遠不及子房了。    


由三位謀士的表現,我們也可了解,謀士要推銷他們的理念,要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發展,是相當艱辛的,張良以不世岀的才華,只能與政治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避免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時時裝病,處處退讓,並且還要依附神仙之說以脫身,但政治人物像他這麼淡泊,這麼灑脫,有幾人能夠!

陳平雖沾滯功名,好逞才,但他心思綿密,善於揣摩統治者心理,又懂陰柔之術,所以得以善始善終,但政治人物像他這種能夠玩火不自焚的,又有幾人能夠!

范增則是善於謀國、拙於謀身的悲劇人物,由於他拙於謀身,最後連他謀國的孤忠也不被採信,終於悲憤而終。

由此看來,傳統文人多悲怨之辭,絕不是偶然的。史稱魏徵善諫,但太宗卻認為魏徵十分「嫵媚」,其中消息可以思過半矣。透過三位謀士的一生,正為我們揭露了傳統讀書人可悲的一面,也揭露他們所處的險惡的社會關係。


圍棋.png


【文章出處】
《史記的人物世界》(三民書局出版)
〈三種不同謀士的典型──張良、陳平、范增〉
(編按:為便於閱讀,段落已切割調整為小段落)
網址:

http://si.secda.info/chinese_literature/?p=8611
作者:林聰舜
【作者簡介】

林聰舜,1953年生,臺灣彰化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任,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獎助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所教授。研究專長為兩漢思想、魏晉思想、史記漢書、明清思想,並特別重視思想背後的權力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