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png


題解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文末,記載一段耐人尋味的一段話:「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位尋覓桃花源未果的高尚士,就是東晉歷史真有其人的「劉驎之」。
 

劉驎之因為〈桃花源記〉而被廣為人知,其正史傳記,載於《晉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六十四.隱逸傳》,志人小說《世說新語.棲逸》第十八及志怪小說《搜神後記》卷一亦有記述。

劉子驥入山尋仙丹事件流傳甚廣,結局同為「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提到此人,是為了增強文章的可信度。

配合課程: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png
上圖:武陵桃花源


晉書 隱逸傳.劉驎之

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也。

驎之少尚質素,虛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澤,志存遁逸。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欲還,失道。遇伐弓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

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驎之固辭不受。沖嘗到其家,驎之於樹條桑,使者致命,驎之曰:「使君既枉駕光臨,宜先詣家君。」沖聞大愧,於是乃造其父。父命驎之,然後方還,拂短褐與沖言話。父使驎之於內自持濁酒蔬菜供賓,沖敕人代驎之斟酌,父辭曰:「若使從者,非野人之意也。」沖慨然,至昏乃退。

驎之雖冠冕之族,信儀著於群小,凡廝伍之家婚娶葬送,無不躬自造焉。居於陽岐,在官道之側,人物來往,莫不投之。驎之躬自供給,士君子頗以勞累,更憚過焉。凡人致贈,一無所受。去驎之家百餘里,有一孤姥,病將死,歎息謂人曰:「誰當埋我,惟有劉長史耳!何由令知。」驎之先聞其有患,故往侯之,值其命終,乃身為營棺殯送之。其仁愛隱惻若此。卒以壽終。


【文章出處】
《晉書》
〈隱逸傳.劉驎之〉
原編者:房玄齡等


桃花源記.png
上圖: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


註釋翻譯

劉驎之,字子驥,南陽人,光祿大夫耽之族(宗族)也。
譯文:
劉驎之,字子驥,南陽郡人,左光祿大夫劉耽的親戚宗族。


驎之少尚質素,虛退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澤,志存遁逸。
譯文:
劉驎之從年少的時候,就崇尚樸素、減少慾望的生活,並未刻意著重在儀容與節操等外在的表現,因此旁人都不知道他有著如此的修養與志願。他喜歡到深山湖澤之處遊覽,看看是否有緣能找到個理想的地方,以便日後能夠在那兒隱居,過著不受他人打擾、安逸無憂的生活。


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音ㄐㄩㄣ,穀倉),一囷閉,一囷開,水深廣不得過。
譯文:
有一次,劉驎之到衡山採藥,深入山中而忘了返家的時間。走著走著,走到了一處溪澗旁,在溪南岸的山崖下有兩個大石洞,當地人稱之為「囷」,其中一個石洞被溪水淹沒,另一個則有溪水流入其中,他想要進那洞中一探究竟,無奈水深潭廣,一時間便無法渡水過去。


欲還,失道。遇伐弓人,問徑,僅得還家。
譯文:
劉驎之遺憾的只好打道回府,卻沒想到之前走得太深入山中,反而找不到回家的路。幸虧遇見伐木作弓的樵夫,問清楚了下山的路,才得以平安回家。


或說囷中皆仙靈方藥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終不復知處也。
譯文:
後來聽人說石洞裡藏有流傳的仙家醫方及珍貴的藥材,劉驎之對無緣得見的洞中的靈丹仙藥一直念念不忘,因此準備好後又再度出發前往要去探祕,但卻怎麼樣都找不著那石洞了。


車騎將軍桓沖聞其名,請為長史,驎之固辭不受。
譯文:
當時北方的符堅大軍壓境,與東晉對峙。荊州刺史,也是大將軍桓溫的弟弟,車騎將軍桓沖,聽說了劉驎之的名聲,認為他能幫助自己完成心中遠大的謀略,便想延請他當長史(相當於現在的祕書長或幕僚長),便派使者前往迎接他來就任,但劉驎之堅持不願接受。


沖嘗到其家,驎之於樹條桑,使者致命,驎之曰:「使君既枉駕光臨,宜先詣家君。」沖聞大愧,於是乃造其父。
譯文:
桓沖只好親自前往劉家,去請託劉驎之答應,半路上就在桑林中遇見劉驎之正在採摘桑葉,桓冲的使者便趕緊前去投書拜見,劉驎之請使者回覆桓冲說:「大人既然屈駕光臨寒舍,於禮最好還是先拜見家父比較妥當。」桓沖聞言,驚覺自己一時心急卻失了禮數,甚為慚愧,趕緊到劉家拜見劉父。


父命驎之,然後方還,拂短褐與沖言話。
譯文:
劉驎之老父見貴客來訪,趕緊差人把兒子叫回來,劉驎之這才回家,整理了一身的粗布短衣,才入門見客與桓沖相談。

父使驎之於內自持濁酒蔬菜供賓,沖敕人代驎之斟酌,父辭曰:「若使從者,非野人之意也。」沖慨然,至昏乃退。
譯文:
劉驎之老父唯恐招呼不周,要兒子趕緊入內去準備些粗酒青菜待客,桓沖見狀,便要隨從去代為準備,老父辭謝了桓沖的好意,並說:「準備酒食待客本就是主人該做的,怎能麻煩客人代勞呢!您如果要隨從代我兒為之,那就顯得我這做主人的失了禮數了。」桓沖見劉驎之老父如此堅持,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心中多所感動,之後與劉家父子長談,直到黃昏時才告辭離去。

驎之雖冠冕之族,信儀著於群小,凡廝伍之家婚娶葬送,無不躬自造焉。
譯文:
劉驎之雖然是個有名的士人,親戚也多在朝為官,但他卻對所有的人,仍都一視同仁待之以禮,沒有甚麼差別待遇。比如有僕傭人家中有婚娶喪葬諸事,劉驎之一定會親自前往出席致意。


居於陽岐,在官道之側,人物來往,莫不投之。
譯文:
因此,當他住在陽岐時,他家就在官道旁不遠處,那些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只要經過這裏,便紛紛下馬前往劉家拜訪。


驎之躬自供給,士君子頗以勞累,更憚過焉。凡人致贈,一無所受。
譯文:
劉驎之崇樸素少慾,所以日常所需他都親自打理,其他的士人見了,都認為這樣太累了,但他日子卻過得甘之如飴,更時時提醒警惕自己不要犯下奢華浪費的過錯。凡是人們有所餽贈,他都不肯接受。


去驎之家百餘里,有一孤姥,病將死,歎息謂人曰:「誰當埋我,惟有劉長史耳!何由令知。」
譯文:
距離劉家有一百多里有一戶獨居老太太生病將死,感嘆著對旁人說:「我一個孤單老人死了以後,誰會處理我後事呢?只有劉長史會照顧我吧!」

驎之先聞其有患,故往侯之,值其命終,乃身為營棺殯送之。其仁愛隱惻若此。卒以壽終。
譯文:
劉驎之在老太太生前,便常前往照料,等到她死了,便為她準備喪葬事宜,還親自扶棺送殯,劉驎之的仁慈惻隱之心,就像如此。最後劉驎之也享壽而終。


桃花源記.png



附錄:《世說新語》及《搜神後記》中的劉子驥

(一)《世說新語.棲逸》


南陽劉驎之,高率善史傳,隱於陽岐。於時苻堅臨江,荊州刺史桓沖將盡訏謨之益,徵為長史,遣人船往迎,贈貺甚厚。驎之聞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緣道以乞窮乏,比至上明亦盡。一見沖,因陳無用,翛然而退。居陽岐積年,衣食有無常與村人共。值己匱乏,村人亦如之。甚厚,為鄉閭所安。

譯文:
南陽人劉驎之,高尚直率,歷史知識很豐富,在陽歧村隱居。當時,苻堅南侵已經逼近長江,荊州刺史桓沖想盡力實現宏圖大略的效益,就聘劉驎之任長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贈送的禮物也很豐富。劉驎之只好從命,就上船出發,但桓沖所送的禮物一點也沒有收受,沿途拿來送給貧困的人,等走到上明,東西也送光了。他一見到桓沖,便陳述自己沒有才能,然後就啟由自在地辭去職務。他在陽歧住了多年,衣食向來是和村人互通有無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樣幫助他。他是鄉鄰深感滿意的人。

(二)《搜神後記》


南陽劉驎之,字子驥,好遊山水。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音ㄐㄩㄣ,穀倉),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弓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不復知處矣。
譯文:
南陽郡人劉驎之,字子驥,曾
到衡山採藥,深入山中而忘了返家的時間。走著走著,走到了一處溪澗旁,在溪南岸的山崖下有兩個大石洞,當地人稱之為「囷」,其中一個石洞被溪水淹沒,另一個則有溪水流入其中,他想要進那洞中一探究竟,無奈水深潭廣,一時間便無法渡水過去。劉驎之遺憾的只好打道回府,卻沒想到之前走得太深入山中,反而找不到回家的路。幸虧遇見伐木作弓的樵夫,問清楚了下山的路,才得以平安回家。後來聽人說石洞裡藏有流傳的仙家醫方及珍貴的藥材,劉驎之對無緣得見的洞中的靈丹仙藥一直念念不忘,因此準備好後又再度出發前往要去探祕,但卻怎麼樣都找不著那石洞了。

雲深不知處.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