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童.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傷仲永〉,是作者王安石早年親身經歷的一段往事。故事主角方仲永,從小是個神童,但因為父母的短視近利,不讓他好好讀書,成天只知道帶著他四處表演,錯失了學習機會,長大後神童被埋沒,最終成為一個普通人的經過。

故事中的王安石與方仲永年紀相當,也有同鄉關係(方仲永生於王安石外祖父的故鄉),王安石幼時的名氣不如方仲永響亮,但因為是否受教育的影響之下,讓長大後的方仲永最後默默無聞,王安石成為唐宋八大家,中間的演變更能讓讀者深思「學習」的必要。〈傷仲永〉一文在表達對於一個神童未接受教育而被埋沒的感傷,全文未寫一「傷」字,但傷悼惋惜之情,溢於全文。

延伸閱讀:

〈傷仲永〉----神童之殤
靠天賦吃飯的方仲永,為何最後淪為普通人
神奇的勵志公式----1.01法則
當代社會的「傷仲永」
樹兔:北宋王安石〈傷仲永〉再思

天才兒童.jpg
(圖片引自網路)


傷仲永

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母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秀材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文章出處】
《臨川先生文集》
傷仲永
原作者:王安石


學習.jpg
(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世代耕田務農)
譯文:
江西金谿縣人方仲永,祖上世代以耕田為業。

仲永生五年,未嘗(曾)識書具(文具),忽啼求之。
譯文:
仲永出生後五歲,從來不曾見過紙墨筆硯這些文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文具。

父母異(覺得驚奇)焉,借旁近與(給)之。
譯文:
仲永的父親感到很驚奇,就從鄰近家裡借文具給他。
◎這裡方仲永的才智可能被神化,或許有父母的「誇大其辭」可能。

(立即)(寫下)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自己題上姓名)
譯文:
仲永立即寫下四句的詩,並寫好自己的名字。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團結族人)為意,傳一秀才觀之。
譯文:
他的詩作以奉養父母、團結敦睦親族作為主旨,這些作品傳給全鄉才學優秀的人觀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文:
從此以後,每次指一樣東西讓仲永作詩,他立即便能完成,這些詩的文采內容,全都值得觀賞讚嘆之處。

邑人奇(覺得驚奇)之,稍稍(漸漸)賓客其父(看重他的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
譯文:
鄉人們把仲永看作是奇才,於是漸漸用對待賓客之禮,來接待仲永的父親。(編者註:換言之,鄉人越來越重視方仲永一家,不敢看輕他們了)

(有人)以錢幣乞(求)之,父利(覺得有利可圖)其然也,日扳(音ㄅㄢ,帶著)仲永環謁(拜訪)於邑人,不使學。
譯文:
有的人用錢幣來求取仲永的詩,仲永的父親覺得這有利可圖,於是每天拉著仲永,四處去拜訪鄉內的人,不讓仲永有時間好好學習。


教育.jpg
(圖片引自網路)


(二)

(通「余」,我)聞之也久。
譯文:
我聽說同鄉的方仲永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從先人(先父)還家(回鄉),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譯文:
在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鄉,在舅父家見到方仲永,那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令作詩,不能稱(符合)前時之聞(傳聞)
譯文:
這時候讓他再作詩,文采內容已經和先前的傳聞不能符合了。(編者註:意思是說,方仲永寫詩的能力退步了,他的神通光環已經慢慢褪色)


又七年,還(回來)自揚州,復(又)到舅家,問焉。
譯文:
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來到舅父家,我再度詢問仲永的情況。

曰:「泯然(完全消失的樣子)眾人(普通人)矣。」
譯文:
人們都說:「仲永的才華已完全消失,已經變得和普通人一樣了。」


教育.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

王子(王安石自稱。子,古代對男子通稱,猶今言先生。王子,即王先生)曰:「仲永之通悟(聰慧)(得)之天(天賦)也。
譯文:
王先生評論說:仲永的聰慧,是來自他先天的稟賦。
◎模仿史家論贊(史贊、史論)筆法,以寓褒貶臧否之意。類似論贊用法如:《左傳》用「君子曰」、《史記》用「太史公曰」、《漢書》用「贊」、《三國志》用「評」、《五代史記》用「嗚呼」、《聊齋志異》用「異史氏」。
◎方仲永屬於「生而知之」「不學而知、不學而能」。

(他)(得)之天(天賦)也,賢於(比......)材人(一般人才,指經過教育而成材有用的人)(多)矣;
譯文:
他的天賦才華,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還要優秀得多。
◎此句有版本寫為「其受之人也,賢於材人遠矣」,則「其」意指如果,假設推測語氣。
◎王安石根據資質的高下,把人分成四等:「通悟」「材人」「眾人」「下愚」,相當於今日的資優、成材者、普通、學習障礙者。

(最後)(助詞,無義)為眾人(普通人),則其(他)(得)於人(後天人為的教育)者不至(得到)也。
譯文:
可是最後卻淪為沒有知識的普通人,就是因為他沒能受到應有的教育。

彼其(音ㄐㄧˋ,句中語助詞,無義,放於彼、何之後)(得)之天(天賦)也,如此其賢也,不(得)於人(後天人為的教育),且為眾人(普通人)
譯文:
仲永稟承天賦,有如此難得的才華。只因為沒有接受教育,尚且淪為普通的庸才。

今夫不(得)之天(天賦),固(本來)眾人(普通人)
譯文:
如今那些沒有天賦,原本就已是普通的庸才;

又不(得)於人(後天人為的教育),得為眾人(普通人)而已邪?」
譯文:
卻又不肯接受教育,可能只是成為普通人而已嗎?(編者註:又譯:這些人難道日後還能夠成為普通人嗎?言下之意,連做一個普通人都做不成,換言之,比普通人還不如) 
    ↗受之人→聖人
◎受之天
    ↘不受之人→眾人
         
     ↗受之人→賢於材人
◎不受之天
     ↘不受之人→不如眾人
      


傷仲永時間序.png
上圖:傷仲永時間發展序(製表: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