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jpg
(編按:一位台灣的成大學生,因為今年初曾到對岸的浙江大學當交換學生,帶回來第一手最真實的中國大學生態度、求知求學慾望,並和台灣學生做比較。中國學生連等待吃飯的時間都要做練習題,「學習以外還是學習」。但這位台灣交換學生認為,台灣學生競爭力很強。他上過中國的學校課程發現,他們學生不踴躍發言及討論,受軍事化教育的學生擅長考試,卻不會「課本沒教的事」。到底中國vs.台灣學生,我們有輸嗎?我們贏了什麼、我們又該積極補強什麼?請看來自台灣學生的深入剖析。)

2014年2月到6月,我曾在大陸浙江大學交換學生。回國後,許多人焦急的詢問我,對岸的學生是不是如傳聞中的「兇猛」?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讀英文,每周末都窩在圖書館讀書,從來不進行娛樂活動,大學就是學習、學習、學習。當我還沒交換時,我原本也以為台灣輸定了,大陸競爭這麼激烈,人口基數又這麼大,我們拿什麼比?但交換後我改觀了,台灣學生沒有輸,甚至是優於大陸學生的,我們唯一缺少的就是稱霸世界的企圖心。

浙大是大陸綜合排名第三的大學,教授與學生自嘲是「大陸的小三」。教授是萬中選一的研究專家,學生更是將千中選一的天才。2014年大陸官方公布高考報名人數約為939萬人,其中浙大錄取5500人,學生的考試能力當然無庸置疑。我認識許多浙大生皆是家鄉的縣狀元、市狀元、甚至是省狀元,「考上浙大後全村張燈結綵、放鞭炮、大擺宴席慶祝。」朋友想起當天的盛況,依舊神采飛揚。

台灣一年大學考生約14萬人,就比例來看,大陸考生是台灣的66倍,而競爭激烈卻絕對不只66倍。大陸的高中教育基本上分兩派,一派實行多元教育,包含體育、音樂、藝術與科學實驗等課程,大多落於沿海地區的頂尖高中,學生自主性強,老師不必過度逼迫也能有好成績。另一派實行軍事化教育,學習內容主要為了考試,進入一線重點大學北清交,許多內陸地區的高中都採取這種高壓教育【註1】。兩派的分布與大陸開放先後及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沿海地區先行改革開放帶動教育觀念的進步,而經濟也較內陸地區佳,許多頂尖高中學子家境富裕,沒有非常大的壓力必須考入名校。然而內陸不然,高考進入名校可謂階級流動的唯一機會,貧窮加上獨生子女的壓力與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註2】,讓這群孩子不敢鬆懈,深怕考砸後毀了一生前途。

大陸排名第13的重點高中:河北衡水中學,以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著稱,必須全體住校,每年只有寒暑假能短暫回家,準備高考時甚至一年沒見過家人,人稱「衡水第二監獄」。衡中學生每天必須五點半起床做早操、晨跑,接著六點晨讀一路學習到晚上九點五十,總共十三節課十五個小時。「衡中的学生,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上做题,」衡中老師說到,高三全年都在複習,做大量的模擬考題,除了學習以外還是學習。

經過激烈的高考後,進入名校的學生卻不能鬆懈,成績影響著未來的工作【註3】,也決定未來能不能出國念研究所。許多學霸背負著父母的期待跋涉千里來到北清交,為了家族未來絲毫不敢鬆懈,每天埋首在圖書館內,只求成為名校中的第一。大陸學生的求學過程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只盼一舉成名,天下知。

聽完大陸學生求學的經歷後,許多台灣朋友感嘆:「他們那麼認真,我們豈不輸定了?」我認為不然,台灣學生的競爭力還是很強。上過大陸的課程就可以發現,大陸學生不踴躍發言及討論,受軍事化教育的學生擅長考試,卻不會「課本沒教的事」。一個人實力並不是用考試成績衡量的,「溝通管理」這堂課拿滿分就能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嗎?現在的社會需要T型人才,必須快速學習並且適應變動的環境,只會讀書的考試機器是無法適應的。卻必須注意那些受多元教育的學生,他們有更多的經歷,除了學習外,組織社團、人際溝通甚至是藝術與音樂都相當拿手,是台灣學生不可忽視的對手。

「其實台灣大學教育還是很優秀的,課堂師生互動更頻繁、學生報告更具創意、教授教學方式也更多元。可能和台灣教授多是歐美回來的博士,大陸教授大多還是中國博士居多。」一位在台灣唸碩士的陸生談到。我在浙大受到的教育也是單向的傳授居多,教授不會主動與同學互動,或是有意與同學互動,學生卻不踴躍發言。而且教授的內容與課本大同小異,其實很多學霸並不認真上課,他們自己就能讀懂整本課本,教授並沒有發出應有的作用,利用自己的專業教授更深入的知識。大陸的大學教育進步也牽涉到課堂審查的阻礙,教授必須在學期前提出一整年的教育計劃,中央會審查其內容,造成教授多元教學上的困難,雖然最近逐漸放寬審查,但依舊造成教學創新上的困擾。所以許多優秀的學生選擇出國讀書,尋求更好的教育。【註4】

靈活的教育就是台灣的優勢,也讓台灣人才能更因應各種挑戰。「其實高考就是進入名校的一種途徑,花三年學習、複習、刷題的意義不大,應該更多元的學習,接觸藝術、音樂與體育等項目,這對於未來是更有幫助的。」一位讀過「監獄」高中的學生提及。高壓的教育無法產生創新人才,只能產生考試專家。「不過高中辛苦的學習確實鍛鍊我的心智,讓我們有毅力面對更多的挑戰,我們不怕吃苦,怕不成功。」這也是台灣與大陸最大的差異。自從1979大陸實行一胎化政策以來,現今大多數的獨生子女都面臨撫養雙親的龐大壓力,而且大陸薪資差異極大,最低薪資尚在2000元以下【註5】,最高數百萬元都可能,因此競爭的壓力關乎個人生存、家族興盛、結婚生子,若無法勝出,這一生恐怕只能在打零工中度過。台灣人卻不會有如此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最低薪資19K也是大陸最低薪資的兩倍,雖然無法買車買房,對於個人的生活卻已足夠。

生活的壓力堅強大陸人的信念,我曾參加兩場浙大舉辦的創業大賽,每組人馬都以世界為目標,雖然大陸的市場已經很大,他們卻不滿足。結束後,那些年輕團隊的志氣深深震撼了我,他們自信地說:「馬雲不過就49歲、李彥宏45、馬化騰42,如果我們早生幾年一定不會比他們差。」

交換結束後,我訪問許多來台灣交換的陸生與去大陸交換的台生【註6】,其實大多數人都認為台灣學生還是相當有競爭力的,但也都感到台灣人缺乏「志氣」,一股邁向世界永遠不回頭的勇氣。「我多麼希望生在台灣這遍美好的土地,物產豐饒不愁吃穿,很能體會台灣學生安逸的心態。但我必須回鄉面對激烈的競爭,那股壓力是台灣人很難想像的。」一位來成大交換的陸生感慨地說到。

壓力終究是推動成長最大的動力。台灣在艱困的60、70年代曾是世界上最有志氣的國家,創造長達三十年經濟奇蹟。而今要如何拾起往日的志氣將是台灣最大的挑戰,專欄作家王盈勛也提到年輕人的夢想比起上一代更輕盈,單車環島、鐵人三項、泳渡日月潭,不再是與工作相關的夢想,沒當上外商公司總經理、沒成為跨國企業董事長也不是人生遺憾。意味著台灣人自我認同的主要來源,已逐漸從生產面,移轉到消費面,從工作面,移轉到生活面【註6】。如果我們不把工作成就做為人生的目標之一,怎麼和極度渴望成功的大陸人競爭?

對大陸的無知讓我們畏懼不前,媒體誇大的報導與校園內的以訛傳訛,讓陸生每天六點起床背單字、整學期待在圖書館讀書等謠言流傳,因此妄自菲薄,認為所有大陸人都更優秀,而不敢前往大陸工作。其實,台灣人實力不輸大陸,我們應該要更積極了解大陸,找出與大陸人的差異點,發揮大陸沒有的優勢。並鼓起勇氣踏出舒適圈、大聲說出夢想、勇敢地築夢踏實,用實力證明我們是最有志氣的人。

【註1】軍事化與多元教育的分布並非單純以內陸與沿海劃分,沿海後段高中也有軍事化的教育,內陸前段高中也有多元化的教育。整體而言,擁有良好經濟發展的地區,教育偏向多元化,經濟不好則反之。

【註2】大陸許多省分不用全國試券,並提供保障名額讓本省學生優先入學,經濟發展較好的幾個省份如上海、浙江、北京與重慶等單獨出券,然而一線重點大學多落於沿海地區如北大、復旦、浙大與上海交大等,更加造成貧窮省分學生考取名校的困難。

【註3】大陸企業會看應徵者在校成績,主要原因在於應徵者太多,一年近一千萬的畢業生留下一線大學學生後還是有數十萬名。因此,知名企業會篩除成績後段的履歷,減少面試人數。

【註4】中國教育在線《2014年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達41.39萬人,台灣3.101萬人

【註5】中國大陸各省市2014年最低工資標準中,以上海市每月人民幣1820元(新台幣8607元)為最高,貴州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1030元(新台幣4871元),為全大陸最低。中央社2014/5/25報導。

【註6】原文出自獨立評論@天下:王盈勛:夢想,是轉動輪子,還是啟動馬達?

【註7】大陸相當大,每個地方的競爭與教育模式都不同,即使訪問數十位的學生也不能代表全部情況,此篇文章寄出前已經給予與數十位的朋友審閱,希望更貼近多數人想法。

(本文作者現為實習生、成功大學學生,2012暑假前往印度做國際志工,才發現世界是多麼遼闊。2013待在蘭嶼打工換宿,才知道台灣也有如此美麗的天堂。2014交換至中國浙江大學,終於懂得珍惜台灣的美好)

---天下雜誌。
2014/08/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