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應高中老師邀約,跟學妹們談談目前台灣學歷如何影響薪資,以及如何用「能力」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等議題。
此時也是第一次聽到,台灣校園如何實踐近年非常火紅的「翻轉教育」。老師告訴我,最近學校是如何把這樣新穎的教育模式,帶到校園的。
翻轉教育,起源於「補救教學」
「翻轉教育」(又稱翻轉教室)源自於美國。從 1990 年代開始,就有許多教育機構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反轉以老師為主講中心的教育例子。到了 2007 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為解決缺課問題並進行補救教學,提倡用影片讓學生在家中自學,並在課堂上增加讓學生發表心得及解惑的時間。
接著有許多例子及數據證明,採用此教法後,該校各個科目不及格的人數比例明顯下降,甚至增加了畢業率及大學就學率。「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方法,也因隨後的「可汗學院」、 Coursera 等線上教育平台而聲名遠播,各國從政府到學校,都有相關教學方法的推行。
2013 年,台大的葉丙成教授積極投入「翻轉教育」的工作,隨後台灣出現了學思達派教學法。如今「翻轉教育」加上「學思達」蔚為主流,已是台灣多所中學積極轉型投入的新型態教學模式。如今一一聽著中學課堂上種種嶄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真的非常有趣且耐人尋味。
只重視新科技、新方法,是否真能「翻轉教育」?
然而,或許是因為我出生在經濟並不富裕的家庭,如今看著種種透過筆電、平板電腦、遊戲軟體等APP,以及需要大量時間事先準備,甚至在家運用父母資源才能有效進行的教育方式,仍有些難以釋懷之處。
猶記得 20 年前,在只是用磁碟片開機的時代,我就讀的國中,就開始出現了必須用電腦打字交報告的作業。我永遠忘不了因為要交作業,得一路騎著腳踏車到市區,用圖書證才能借到 30 分鐘使用電腦的時間。
這些作業也是好幾次跟家人大吵的主因: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在買不起電腦的狀態下,連交作業都成了個大問題。
我在想,如果我生長在這個教育時代,沒有特定工具、沒有時間一邊忙著張羅家計、一邊「事先準備、與家人討論」明天的學校課程,是否便連學習都無法做到了?
評量方式、單一價值不改,學生如何「翻轉命運」?
這一生中,我遇到了好幾位影響人生的好老師,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他們總是告訴我:「好好念書,一定能翻轉自己的命運。」所以我深信不疑地一路努力唸書。
可是怎麼才不到 10 年,這個社會就變了?不只要比學歷,還要比你拿的是哪一國的學歷;不只要比成績,還要比你在學校擔任過多少幹部、做過多少志工、參加幾次比賽。
為何如今教育「翻轉」了,一個相對弱勢的學生,卻得從更激烈的競爭,從眾多擁有豐富資源、課餘時間的同儕之中脫穎而出,才有可能得到「翻轉」命運的機會?
「翻轉教育」,必須在資源均等的情況之下進行
我認為,如果有人沒有辦法(包含時間及金錢)去配合教育形態的改變,而招致不平等的受教機會,這樣的「翻轉」,就失去了義務教育最原本的意義。
我自己靠著「傳統」的教育模式,也慢慢地走出自己想走的路。不是說創新、翻轉不好,而是創新畢竟建立在傳統上,過去的教育有其相對「公平」的一面,這個價值是否需要注意,別在形式上的創新中消失了?
教育,本來就存在不同形式
其實,教育不一定僅限於學術,更不一定要用某種成績證明。因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學習,都是(社會)教育:在創業失敗裡學到怎麼計畫成本,發現每一個跟營收有關的變因;在擔任主管時學習管理員工跟人際關係的技巧;在寫文章時學習清楚表述自己的觀點等。這是一種不停歇的教育,調整學習心態,或許比調整方式來得更有效用。
只有專科學歷的我,如何打破學歷框架,擔任高階主管?
同個學校、同個教育模式、甚至同個職場,每個人的生涯卻產出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或許在於:自己如何訂定目標、努力達成?自己是否能持續學習保持熱忱?是否能獨立思考、同時尊重與包容他人?
思考這些,是一件煎熬也有趣的事,這樣的訓練或許不見得是學術上必要的,卻是每個人生活中都需要的能力。
我在學業路上,一點也不算成功「勝利組」,但我依然積極培養自己用多元的角度分析事物。透過擔任警職及空服人員的機會,觀察不同社會階層的樣貌,並有意識地在與際遇不同的人們交談中,進而教育自己。只要遇上不理解的事物,就去了解並找尋答案,並透過思辨及對話驗證想法......我漸漸發現,自己可以討論的議題越來越多,進而也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度,也在職場上擁有更好的機會。
當然,教育最原本的意義,從不只是為了改變生活條件而已。教育能帶來真正最重要的改變,是自身對每件發生的事都有知其所以然的動力,並且常保讓世界更美好、更進步的熱情。
希望被「翻轉」的教育,不要也同時翻轉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有自覺地學習,才是「教育」應成就的態度。
---安喬。換日線季刊Crossing。2017-07-0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