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png
上圖:隸書體的「師」(圖片引自網路)


韓愈〈師說〉一文「師」的各種用法

韓愈〈師說〉一文的文眼為「師」,在本文中作者徹底發揮轉品的修辭方法,將「師」詞性做了各種不同變化。簡言之,有三種詞性、四種字義:

1.「師」當作名詞使用,在文中字義有二:分別是
老師,文中共出現13次。以及專業技術者(相當於醫師、律師、廚師、工程師的「師」),文中共出現3次。

註:另二種常見當作名詞的「師」,一指軍隊,如「出師不利」「誓師北伐」。一指榜樣、借鏡,如格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本文未出現。

2.「師」當作動詞使用,字義為
學習,文中共出現7次。(編按:考試喜歡考這個「師」的意義

註:另一種當作動詞的「師」是效法、採用,本文未出現。如:成語「師心自用」(自以為是)。

3.「師」當作形容詞使用,字義為
從師問學的,文中共出現2次。(編按:考試喜歡考這個「師」的意義)

「師」作為名詞的「老師」屬於最普遍的常例,其他的用法或字義則為特例,考試多喜歡問特例。以下用不同顏色標示四種「師」的出現位置:


師.png
上圖:行書體的「師」(圖片引自網路)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老師)(老師) 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 (老師)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來不經學習就知曉道理、學業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請教老師,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永遠得不到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 (學習)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學習)之。吾(學習)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老師)之所存也。
譯文: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出生在我之後的人,他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向他學習。我所要學習的是道理,何必去了解老師出生比我早還是晚呢(何必要在乎老師的年紀大小呢)?因此,不論地位的高低、年齡的大小,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嗟乎!(從師問學的) 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 (老師) 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 (老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譯文:
唉!從師問學的傳統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也很難啊!古代的聖人,超越普通人很多,尚且跟隨老師向他們請教;現在一般的人,遠不如古代的聖人,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恥辱。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笨,聖人為什麼能成為聖人,愚人為什麼會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產生於這個緣故吧?


愛其子,擇(老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學習)焉,惑矣!彼童子之(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不知,惑之不解,或(學習)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
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會選擇老師來教導他,對於自己本身卻恥於從師學習,真是令人困惑啊!可是那些孩子的老師,只是教孩子誦讀書籍、學習句讀,並非我所說的把修己治人的道理傳授給學生、解答學生提出來的疑難問題。有些人對句讀不了解,會從師學習,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從師學習。學習小的卻遺漏大的,我真看不出他的聰明在哪裡。


巫醫、樂(專業技術的人)、百工之人,不恥相(學習);士大夫之族,曰(老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從師問學的)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專業技術的人)、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
巫醫、音樂師傅和從事各種工藝的人,不以互相拜師學習為羞恥;但居官在職的士大夫這類人,稱「老師」、「學生」等等,大家就聚在一起譏笑他們,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就說:「他和他年紀相近,學問也差不多呀!」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而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覺得近於阿諛。唉!從師問學的風尚不能恢復,是可想而知了!
那些巫醫、音樂師傅以及從事各種工藝的人,是士大夫們所瞧不起的,如今士大夫們的見識竟然反而比不上他們,這種現象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無常(老師):孔子(向......學習)郯子、萇弘、(專業技術的人,非姓氏) 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 (老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老師)(老師) 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樂師襄、老聃為老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高明。領會道理的時間有先後的不同,學問、技藝各有專門的研究,如此罷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李家之子名蟠,十七歲,喜愛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已通曉熟習。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請教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問學之道,於是寫這篇師說來贈送給他。


師.png
上圖:楷書體的「師」(圖片引自網路)


〈師說〉一文「師」的四種用法

一、老師(名詞)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 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而不從
 「師」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猶且從 「師」 而問焉
恥學於
 「師」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彼童子之
「師」
「師」、曰弟子云者
聖人無常
「師」
三人行,則必有我 「師」
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 不必賢於弟子

二、專業技術者(名詞)

巫醫、樂、百工之人
(非姓氏) 

三、學習(動詞)

吾從而 「師」
「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於其身也則恥
「師」
「師」,或不
不恥相
「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

四、從師問學的(形容詞)

「師」 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師說.png
上圖:師說(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