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jpg

從數字看書市(上):出版產值與書店數的「雪崩式下滑」!

若要用詞彙形容近五年的台灣出版業,不管使用哪個詞,總之確定不可能是火字邊,反倒是出版冰風暴、書市急凍、雪崩式下滑……這類在盛夏還能感到清爽的形容詞最常看到。所謂「台灣書市」究竟是怎麼回事?它的規模多大,每年推出多少產品?賣書的店、做書的人都在台灣的哪裡?讓我們從財政部、文化部、國家圖書館的統計數字,看看出版產業的面貌。

書市冰風暴,出版業一年營收只有超商的「3%」

單從數字來看,近五年書市果然比冰炫風、酷繽沙還冷,吞下去連頭都會痛。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台灣書籍出版業(分類號碼5813-11)銷售額最高峰是2010年的367億元,此後七年內下滑到185億元,幾乎腰斬。尤其是2013-2015年連續三年衰退超過15%,差不多是懸崖勒不了馬的感覺。


出版業.jpg
 

先不提書市衰退的原因(這是數字看不出來的奧祕),來看另一個問題:「書籍出版一年銷售185億元」這句話,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呢?

拿我們最熟悉的「便利商店」產業做對比,讓我們可以想像出版產業的規模大小。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台灣便利商店2015年的營業額是2950億元,並且從1999年以來就逐年成長。從銷售額來看,台灣出版產業規模只有便利商店的6.3%(好小)。185億元是台灣人一整年買書的金額,而這個數字,只不過是7-11一個月的營收、全家便利商店四個月的營收。

若再拿台灣最大企業鴻海(2016年營收4.5兆)做比較,我們發現台灣所有出版社一整年出書賺的錢加起來,鴻海只要一天半就可以賺到。

出版業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小,但想想自己逛書店和進便利商店的頻率差別,每個月玩手機遊戲課金和每個月看書的時間差別,甚至是每年花錢換手機和買書的金額差別,大概就能想像出版業規模小的原因。


出版業.jpg
 

書店關門潮,書店到底在哪裡?

出版產業規模不大,而且每年正在下滑,其中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書店關門潮。有報導指出,台灣書店九年來已經消失400家,那麼,全台灣到底有多少書店呢?根據財政部統計,2016年「書籍、雜誌零售業」共有2163家,大部分集中在五都的都會區。雖然台北市、新北市擁有最多書店,但這兩都也是書店減少最快的地區。這四年內,書店數量逆勢成長的只有基隆、新竹、宜蘭、嘉義與屏東五個縣市,而且都只是個位數的增加。

出版業.jpg

等等,眼尖的你是不是發現,財政部統計2163家書店這個數字,和上面表格的1071家好像不一樣?是的,因為有些名義上的書店並不賣書,而是賣文具、玩具、參考書之類的「書店」,把這些扣除之後,才能看出台灣書店的面貌。財政部根據商業登記的書店統計雖然不夠精準,但仍能看出零售店面減少的趨勢,至於詳細的書店地區分布與人口書店比,需要比對文化部的統計數字。

根據「104年台灣出版產業廠商經營成果概況調查」報告,文化部一一聯絡清查財政部的書店名單,並且扣除販賣文具、參考書、停業與歇業的書店後,得出了「有效販售書店」總計1071家。其中「連鎖書店」187家,「獨立書店/單一書店」884家。從這份統計中,可以看出書店型態南北有別,北部獨立書店多、南部連鎖書店更重要。(文化部的最新報告只到2015年,以該年為準)。


出版業.png

全台灣884家獨立與單一書店(不屬於連鎖體系,但仍以書籍販售為主要業務者),以台北市175家(占19.8%)最多,其次是台中市的147家(16.63%);而連鎖書店187家,以台中市39家(占20.86%)最多,其次是高雄與台南的32家、31家。

出版業.jpg

獨立書店大約集中在中北部,連鎖書店則是中南部為主力。雖然台中的朋友常跟我說台中是文化沙漠,不過比起來,台中市的書店人口比頗高,而且獨立與連鎖書店都有。

書店分布中很有趣的現象是,基隆市的書店極少,每7萬多人才一家書店,連離島地區都比它高,也許因為台北都會區的磁吸效應,讓基隆的讀者只能跑去雙北市區買書吧。而全台灣書店人口比最高的地方是嘉義市,雖然書店數量不多,但每1萬人就有一家書店的比例,連台北天龍國都比不上。


出版業.png

從書店人口比來看,紅色字是高於平均的地區,多半集中在都會區,書店數量的城鄉差距非常明顯,至於連一家書店都沒有的馬祖,可能是最不好受的地區。

出版業.jpg
 

獨立書店的成長,連鎖書店的衰退

2000年以前,台灣的連鎖書店以新學友、金石堂、誠品三大品牌為主。然而新學友在2001年結束營業,金石堂也從極盛期的110家分店萎縮到59家,誠品書店有新拓也有關閉,維持42家左右的局面。現在書店三大通路,已經是博客來、誠品與金石堂。

值得一提的是,博客來的營收大約60%來自書籍,占年營收60億元中的35億。誠品則更只有25-30%收入來自書籍銷售,占年營收45億元中的12億左右。連鎖書店大多要靠複合式的發展,一面賣商品、賣咖啡、半活動,一面賣書來維持經營局面。

近年來,獨立書店聯盟組成了自己的經銷體系(友善書業合作社),克服了經銷商對於偏遠地方或交通不便就不送書的障礙,至今有106家獨立書店加入,這個數字比起誠品加金石堂(101家)還多,而且每年進貨的數量持續成長中。


出版業.jpg

看完了台灣出版業產值與書店數量的下滑,大致可以對書市有個基本的概念,下一篇文章,繼續分析台灣每年出書的種類,以及買書的人每年買多少書、看多少書。

【文章出處】
《大數聚》
〈從數字看書市(上):出版產值與書店數的「雪崩式下滑」!

2017-05-30
網址:

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907?page=1
【作者簡介】
劉揚銘,國立政治大學畢業,主修經濟,曾於經理人月刊編輯,現為專欄作家。


眼鏡.jpg

從數字看書市(中):台灣新書出版量世界第二,但國人平均每年只買4本書!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台灣各縣市的書店分布,這篇讓我們看看台灣每年出了多少新書、在書店賣的書又有多少?本土書與翻譯書的比例如何?而買書的人,平均每年買幾本書?

「台灣一年出版多少新書在書店賣?」這問題有點複雜。國家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網上,就有ISBN書號申請數統計、圖書種數統計,兩個數字不一樣(因為申請ISBN不一定會在當年出書)。而全國新書資訊網裡的數字,又和國圖自己公布的〈台灣圖書出版現況與趨勢分析〉數字不一樣。而即使當年出版了新書,也未必會在書店上架,即使有上架,也不一定能在店裡買得到(例如有些政府出版品,書店不會販售)……

一年出版4萬種新書,算多嗎?(以人口比例而言,有夠多!)

光是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過幾個關卡。按照名嘴的說法,我們先講結論,再慢慢剖析。以2015年來說,台灣一年出版近4萬種新書,而在實體與網路書店販售的,有大約2萬種。造成這個差距的,是一些出版了卻不是要商業販售的書籍,例如政府出版品、或某些個人出版(我是大老闆自己出書送給員工看可以吧?當然可以!)、機構出版品所造成。

如果不管新書是否上架、在書店銷售,以台灣2300萬的人口,一年出版4萬種新書,在全世界來說都算很厲害的。平均579人就有一本新書,出書的豐富度僅次於最強的英國(325人)。但若僅算商業出版的店銷書,這數字就會變成和主要國家差不多,一千人一本新書的數字。


出版業.png

現在一年出版4萬本新書,那以前呢?(以前更多,目前下滑中)

除了和其他國家比,和過去的自己比又如何呢?答案是台灣的新書種類正在逐年下滑中,又以2010年以後一去不回的下滑最為恐怖。看來每年都在說出版冰風暴,還真不假!

台灣自從1987年解嚴以後,新書出版正式突破一年1萬種,1994年突破2萬,1998年突破3萬,2005年突破4萬,但也在2005-2006達到高點以後開始停滯,並且在2010年以後逐年衰退,過去從來沒有這麼長的衰退期。

回顧歷史,新書出版數量和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景氣有關,例如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的經濟衰退,也連帶影響出版的數量。此外,台灣新書種類的成長,也和書店通路的興起相輔相成。例如金石堂創立與展店的1990年代,新書出版也蓬勃發展;1996年誠品書店創立、2003年SARS風暴造成網路購物興起,博客來網路書店崛起,都可以對照新書出版的快速成長。

二十多年來,台灣的新書出版對應了經濟的成長、書店展店的陳列需求、讀者的閱讀需求而發展。但在2010年代的今天,還有什麼需求是只能透過閱讀紙本書獲得,而無法取代的呢?


出版業.png

每年上架2萬本新書,翻譯書占多少?(將近一半)

在這個超級喜歡國際觀的島上,我們都看過村上春樹、東野圭吾、J.K.羅琳的小說,認得的外國作家可能比台灣本土作者還多。對照每年出版的翻譯書比例,回頭再看台灣人的「國際觀」之優異就不意外了,不說別人,就連我自己也是翻譯小說看得比本土作品多。

台灣每年出版、上架的新書裡面,有多少比例的翻譯書呢?若以全體出版數量來說,翻譯書比例大約25%(4萬本中大約1萬本)。但若只看在一般書店銷售的圖書,翻譯與本土作品大概是44%-55%的比例(2萬本中的9000本)。而在一年出版近9000種翻譯書中,大約有56%來自日本,23%來自美國。

從翻譯書的國家構成來看,台灣人言必稱美日,喜歡學英文、學日文也不用太意外,社會鼓吹的國際觀,恰恰反映在書籍市場上。此外,翻譯書來源國家,從過去到現在變化不大,日本與美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兩個窗口。


出版業.png

哪些種類的本土作品書最多?哪些種類的翻譯書最多?

當我們把每年出版的新書種類攤開,會發現每個年度有不同的流行。例如當著色書風行的2015年,被歸類於「藝術類」的書就會多出許多,2016年著色書退燒,整體類別的比例又有不同的面貌。按類別的細分太複雜,這裡就不再深究,不過有個好玩的地方──台灣既然有如此高比例的翻譯書,那我們翻譯的都是哪一種書?

觀察翻譯書占該類型的比例,完全不意外「漫畫類」有90%來自翻譯(偉大的日本ACG文化)。此外「兒童讀物」的翻譯比例很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繪本、故事書的翻譯來源極廣,除了日本與美國,台灣還翻譯了許多歐洲國家的童書,在台灣,喜歡閱讀的孩子很幸福。

醫學家政、小說、心理勵志、商業管理也有很高比例的翻譯書。

至於本土作家的新書,除了最高比例的小說之外,人文史地、社會科學這類翻譯無法取代本土研究的種類,也是本土作家出版的重鎮。


出版業.png

台灣人一年平均買幾本書?(花1000元買4本書) 

賣書的種類看完了,那麼,買書的人呢?根據文化部的〈台灣出版產業廠商經營成果概況調查〉,2015年台灣有38.2%的人在過去一年內曾購買書籍(包含漫畫),女性、研究所以上學歷者比較常買書。

如果只計算12歲以上的人口,台灣人一年平均花1036.9元、購買3.9本書。買的類型以文學小說比例最高(33.8%),其次是休閒觀光/飲食生活(21.9%),第三名是心理勵志/宗教類(18.3%)。

看完了每年出書與買書的種類,本土與翻譯的比例之後,本系列最後一篇,要看做書的人與寫書的人──台灣到底有幾家出版社?這個產業有多少員工在上班、薪水如何?當作者能不能活下來?

【文章出處】
《大數聚》
〈從數字看書市(中):台灣新書出版量世界第二,但國人平均每年只買4本書!〉
2017-06-05
網址:

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977?page=1
【作者簡介】
劉揚銘,國立政治大學畢業,主修經濟,曾於經理人月刊編輯,現為專欄作家。


書.jpg

從數字看書市(下):做書者面對「薪資天花板」、寫書人遭遇「重版不出來」!

在前兩篇的彙整中,我們已經知道台灣名義上有2200家書店(有報稅者),但其中只有1000家左右是「有效」的書店(販售書籍是主要業務之一,且占營收一定程度的比例,文具店不算在內);書市一年出版4萬本左右的新書,但真正在書店販售的,大約只有一半的2萬種。看完書店與出的書,我們就來看看出版書籍的出版社,全台灣到底有多少家、它們又在哪裡?以及寫書、作書者的現況!

台灣有多少出版社?在哪裡?(約800家,幾乎都在天龍國)

老話一句,「台灣有幾家出版社?」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根據定義的不同,數字可能是5030、1741,或是793。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統計,2015年申請ISBN書號的「出版單位」總計有5030家,不過其中包含了一般出版社、政府機關、學校、個人(你自己印了一本書也可以向國圖申請ISBN,但你不是專業的出版社吧!)。

從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資料庫中,可以看到同年度營業登記屬於書籍出版業者總計1741家。但文化部做了更精細的調查,留下每年申請超過4組ISBN號(一年出4本書以上,真的以出版為主)的單位,並且扣除政府機關、學校單位、個人出版者,以及停業、歇業無法聯絡的廠商之後,真正「有效」的出版社,剩下793家。

那這793家出版社,都在哪裡呢?答案是:天龍國。

從系列第一篇可以知道,台灣的書店分布雖然集中在都會區,但南北分布大致還算平均(除了東部、離島比較慘),但若把出版社標記在地圖上,你會發現超過八成的地址都在雙北市,而且光是台北市天龍國就擁有全台灣57.5%、456家出版社集中於此。

想去出版社上班,請搬家到台北來。


出版業.png

出版社樣貌(老出版社、小出版社多)

從文化部的統計中還可以發現,台灣以小規模的出版社為主,大約半數(45.12%)資本額不到300萬,只有不到7%的出版社資本額超過1億。許多出版社不願透露營收數字與員工人數,在文化部可調查到的範圍中,年營收小於500萬的出版社約占40%,大於1億的只有不到7%;大約60%的出版社員工在1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出版社不到4%。此外,台灣老牌出版社比年輕的多,有70.74%的出版社成立10年以上,禁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

不過,近年來出版社「販售紙本圖書」占營收的比例正在降低,大約3/4的收入是紙本書,非關紙本或數位出版的活動,占營收比例愈來愈高,在紙本書衰退的年代,出版社也得舉辦各種活動帶來收入。而獲利、損益兩平、虧損的出版社大約各占1/3。


出版業.png

做書的人,薪水如何呢?

出版是個不太大的產業(還記得出版業一年總營收只是7-11一個月的營收吧),根據勞動部的調查,這個產業的就業人口大約3萬3000人,雖然2010年以來產值年年下滑,不過就業人數倒是微幅增加中(附帶一提,就業者女多於男,大約是6比4)。出版就業者的「進入率」與「退出率」都低於製造業、也低於服務業的平均,也就是說,是進入者、退出者都滿少的行業,至於為什麼呢?從最實際的薪水來看吧!

根據2014年文化部對大約400多家出版業公司的調查,「編輯」與「行銷」人員,平均起薪不到28K,就算做滿5年,也只有38K、37K左右的薪資;至於倉儲物流就只有起薪25K,5年年資33K的程度。此外,出版產業以年資5年、10年以上的成員為主,兩者合計約占一半,以年齡來說,30-39歲為產業的中堅。

整體來說,這個行業薪資差,資深者多,升遷機會不大,工時又長,年輕人難以進入或是不想進入,資深者看都是歡喜做甘願受、很少退出也不是太難想像的了。

出版業.png

寫書的人:新人作家真難混 

最後讓我們看看,在台灣當作家的情況。在文化部的調查中,台灣每年的本土出版大約有20%是新人作家的作品,新秀作家出版類型以「童書、繪本」最多(14.7%) ,其次是「社會、人文科學」(14.0%)、「考試用書」(14.0%)、「心理勵志」(13.1%)、「休閒觀光、飲食生活」(12.3%)類。新人作家首刷與再刷的數量落差非常大,少從100本,多到4000本都有,而且2015年呈現滿大的下滑。


出版業.png

看完這三篇文章的統計,只能說,在紙本書沒落的年代,不論做書的人、寫書的人、開書店的人,都很辛苦啊!


【文章出處】
《大數聚》
〈從數字看書市(下):做書者面對「薪資天花板」、寫書人遭遇「重版不出來」!〉
2017-06-07
網址:

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455
【作者簡介】
劉揚銘,國立政治大學畢業,主修經濟,曾於經理人月刊編輯,現為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