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台北市重慶南路(書店街)
重南書街的困境,店租其實不是最大問題,而是人潮流量不足。書街市集活動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或當真能扭轉頹勢?這一張台北城獨一無二的文化名片,未來發展誰也不敢斷定。
消失中的重慶南路書街
不敵網路書店 轉型賣咖啡求生存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騎樓下,密密麻麻的書報攤及櫛比鱗次的書店,曾是台北市經典街景之一,更曾是全球華文圖書最齊全的街區;許多人也忘不了,從公園路買杯酸梅汁,一路漫步閒逛整條重慶南路,尤其武昌街上、明星咖啡屋前詩人周夢蝶的書報攤,堪稱眾多愛書人最難忘的回憶。
如今,在大環境不景氣及消費者購書習慣改變下,重慶南路悄悄地變了個樣,七○年代全盛時期超過一百家書店,目前只剩下不到二十家。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天龍書局負責人沈榮裕表示,這個月又有四家書店打算轉業或關店,經營二十多年的儒林書局也預計在本月二十日吹熄燈號,僅保留網路書店,靠出版書籍為生。
上圖:早年重慶南路明星咖啡屋前擺攤的詩人周夢蝶
想當年百家店人潮擠
「真的很可惜,全世界華人買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重南書街,如今安在?」沈榮裕回憶,書街極盛期的假日,想買書的民眾人頭鑽動,九月開學季、雙十慶典搶購書籍的學生更是多不勝數,「還記得發售遠東出版社的《羅蘭小語》,凌晨還沒開門就有人在門外排隊,現在回想真是猶如夢一場。」
重南書街的歷史可回溯到日治時代,當時日本人在重慶南路設立「台灣書籍株式會社」,專門印製中小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會社」的成立,吸引不少日本人在此開設書局,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新高堂書店和文明堂書店,地址就在後來的東方出版社及香華書館。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當時在大陸享有盛名的老字號書局也看中台灣蓬勃的出版業商機,紛紛來台灣設立分局,如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商務印書館等都選在重慶南路開業。知名文史學家、台北市文獻會副主委莊永明解釋,「當年重慶南路多是公家機關,加上靠近車站,種種原因配合下,讓重慶南路逐漸形成書肆聚集的雛型。」
這榮景一直持續到七○年代,據台師大地理系碩士陳可欣的研究,當年擠在重慶南路一段上的書店,一度高達一一四家。然而,隨著大型連鎖書店崛起,金石堂、誠品、新學友連鎖書店快速於各地成立分店,台大商圈與時尚新區的東區遂成了消費者另一購書的熱點,加上租金高漲,重南書街逐漸失去原有利基。
上圖:早期重慶南路重要地標台灣商務印書館
賣咖啡幫書店撐下去
「時代洪流推動無人可擋,加上現在還能用網路購書,折數競爭下,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早不是以往能比。」沈榮裕嘆口氣道,尤其現在景氣不佳,民眾的文化消費往往是第一個被刪減,逛街人潮更少了,「只是過往回憶就這樣消失,真的很可惜。」
面對經營困境,許多書店老闆趁勢將書店轉型。例如新陸書局,上月店面重新裝潢完畢,在店面前方賣起麵包與甜點;天龍書局則是七年前開始轉型為簡體書專賣店,今年也挪出部分空間改賣咖啡。
成立逾七十六年專賣日文書的鴻儒堂書局,也在一年前賣起咖啡。「做門市很辛苦,現在百業蕭條、少子化,加上教科書盜印歪風,聰明的早就關店不做、縮小營業,或者轉型去做批發、網路書店」,鴻儒堂老闆黃成業說,大時代環境不好,想要開門市賣自己的書,簡直是難上加難。
「但不開書店要做什麼?」黃成業說,也不是沒想過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堅持,何不乾脆專賣咖啡,「我已經承諾鴻儒堂要開滿一百年,許多老客人也會給予鼓勵,開店面其實就是當一份志業在做。」
上圖: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做志業毫無利潤可言
「賣書非高獲利行業,或多或少都帶點理想才做得下去,尤其面對網路書店的低價折扣戰,對於進書價已六、七折的實體書店來說,毫無利潤可言,賣二手書的利潤可能都比書店高。」儒林書局老闆娘張丹梅說,每年營收固定下滑一成,幅度之大實在難以負荷,再兩周(週)就要把店面關掉,專心做出版及網路書店。
面對重南書街困境,張丹梅坦言店租上漲其實不是最大問題,而是人潮流量不足。對此,台北市商業處商業輔導科科長蔡依婷說,消費者購書習慣改變,只能積極輔導書店轉型,目前也正在規劃定期舉辦書街市集活動,讓流失的人潮回流,找回過去榮景。只是,這樣的活動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或真能扭轉頹勢?這一張台北城獨一無二的文化名片,未來發展誰也不敢斷定。
上圖:台北重慶南路書報攤
【文章出處】
《新新聞》
〈消失中的重慶南路書街〉
2012-09-07
網址:
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25&i=TXT201209051418134V5&p=876
記者:林筱庭
- Jul 13 Sat 2019 12:40
※林筱庭:消失中的重慶南路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