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諫太宗十思疏〉選自《貞觀政要》,作者魏徵,題目為後人所加。疏,音ㄕㄨˋ,逐條陳說之意,本為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十三經注疏),此指為古代人臣向君王進呈意見的奏章(如:上疏),屬奏議類。全文旨在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唐太宗被歷代史家稱為英明之主,締造大唐貞觀之治,被四夷尊為天可汗(國際盟主),原因在於能虛懷納諫。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初,太宗下令修築宮殿,魏徵上疏勸諫無效。二月,太宗啟動更大工程,下令預修自己陵墓。魏徵於是上〈諫太宗十思疏〉,以「十思」進諫,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之要道。
本文不但流露作者忠貞直諫之情,同時展現其高遠的政治識見。首段妙喻點題,意旨明晰。次段對比申論,凸顯主旨。末段具體列舉十事,請太宗慎思。全文語重心長,說理完足,堪稱魏徵諸多奏疏中的代表作。
唐太宗勵精圖治,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屢次以國家大事相詢,魏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殫精竭慮,知無不言,深受倚重,其後進封鄭國公。貞觀十七年元月,魏徵病逝,太宗親臨弔唁,慟哭不已,並親自撰寫墓碑碑文,追贈司空。魏徵死後,太宗十分思念,曾臨朝時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文章出處】
《貞觀政要》
〈諫太宗十思疏〉
原作者:魏徵
上圖:魏徵(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音ㄐㄩㄣˋ,疏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譯文:
臣聽說要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疏通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必先累積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聰明睿智的人,此指太宗)乎?
譯文:
泉源不深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夠深厚卻想要把國家治理好,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況是聰明睿智的人呢?
人君當(擔當)神器(神器原指代表國家政權的寶物,如玉璽之類,此借指帝位)之重,居域中(天下)之大(最高),將(想要)崇(達到......高)極天之峻(高),永保無疆(無窮盡)之休(美善、福祉)。
譯文:
國君擔當帝位的重任,領有天下的疆域,想要達到像天一般的崇高,長保無窮的美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居)其厚,情(情感)不勝(音ㄕㄥˋ,克制)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譯文:
卻不能於安逸的時候想到危難,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夠篤厚,情感無法克制欲望,這好比砍伐樹根卻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啊!
上圖:閻立本.步輦圖(局部)中的唐太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及電腦還原(圖片引自網路)
(二)
凡百(眾多)元首(君王),承(承受)天景(大)命(君臨天下的使命),莫不殷(深切)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完成)終(堅持到底)者蓋寡。
譯文:
歷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是在憂患深重時道德顯著,功成之後道德衰微,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堅持到底的人卻很少。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譯文:
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尚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這是為什麼呢?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已)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人)。
譯文:
憂患深重時,必定竭盡誠意來對待屬下;得志後,就放縱情欲傲氣凌人。
竭誠則胡越(比喻距離遙遠之人)為一體,傲物則骨肉(比喻至親之人)為行路(陌生路人)。
譯文:
能竭盡誠意待人,即使遙遠如北胡南越一般,也會結合為一體,傲氣凌人,就是骨肉至親也會疏離如路人。
雖董(督責)之以嚴刑,震(威嚇)之以威怒,終苟(苟且)免(避免受罰)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譯文:
即使用嚴峻的刑罰來督責,用威勢來嚇止,結果人民只是苟且避免遭受刑罰,而不會心懷仁德,表面恭順而內心並不信服。
怨不在大(可怕的不在民怨的大小),可畏惟(是)人(可怕的在於民心向背),載舟(舟比喻國君)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形勢危急),其(豈)可忽乎!
譯文:
可怕的不在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人民能擁戴國君,也能推翻國君,就像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應該特別謹慎,就像用腐爛的繩索來駕御奔馳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圖片引自網路)
(三)
君(統治)人者,誠(如果)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譯文:
身為國君的人,如果見到喜歡的事物,就該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
將有作(興建),則思知止以安人;
譯文:
打算大興土木,就該想到適可而止來安定人民;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養);
譯文:
顧念位高勢危,就應想到用謙虛的態度來自我修養;
懼滿溢(太過自滿),則思江海下(居其下,包容)百川;
譯文:
害怕自滿驕傲,就該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納百川;
樂(音ㄧㄠˋ,喜好)盤遊(遊樂),則思三驅(驅,追逐獵捕,此指一年打獵三次)以為度(限度);
譯文:
喜歡打獵遊樂,就該想到古時賢君一年以打獵三次為限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譯文:
憂懼鬆懈怠惰,就該想到無論做什麼事,自始至終都應該小心戒慎;
慮壅蔽(耳目遭壅塞蒙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譯文:
憂慮耳目壅塞蒙蔽,就該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
想讒(讒言)邪(邪說),則思正身以黜(音ㄔㄨˋ,斥退)惡;
譯文:
擔心奸邪進讒,就該想到端正己身來斥退惡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音ㄇㄧㄡˋ,誤)賞;
譯文:
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獎賞失當;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譯文:
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濫用刑罰。
總(總括)此十思,弘茲(此)九(眾多)德。
譯文:
總括這十種反省工夫,弘揚前述各種美德。
簡(選擇)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奔走效力),君臣無事。
譯文:
選拔有才能的人而重用他,擇取有益之言而聽從它,那麼,才智之士就會完全發揮他的謀略,勇武之士就會竭盡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會廣布他的恩惠,信實的人就會獻出他的忠誠,文武百官爭相奔走效力,君臣之間相安無事。
可以盡豫(樂)遊之樂,可以養松喬(赤松子、王子喬,相傳為長生不老仙人)之壽,鳴琴(彈琴,無為而治。相傳春秋虙子賤治理單父一地,只管彈琴,連公堂也不下,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垂(垂,垂衣,穿著寬大的衣服,形容悠閒無事)拱(拱手,形容閒適),不言而化(不多發教令就能感化百姓)。
譯文:
國君就可以享受逸遊的樂趣,可以怡養如赤松子、王子喬般高壽,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著雙手,不必多發教令就能化治天下。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管理)職,役(役使、差遣)聰明之耳目,虧(損害)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何必勞心神、苦思慮,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役使自己聰明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為的大道呢?
上圖:唐太宗李世民(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引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