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京劇中的曹操與楊脩(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絕妙好辭中的曹操與楊脩(圖片引自網路,已經過後製處理)
配合課程:絕妙好辭
「揣摩上意」與「難得糊塗」──曹操與楊脩
《世說新語》裡說了四個關於曹操與楊脩兩人互動的故事:
(一)門太寬了
楊德祖(楊脩)為魏武(曹操)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曹操)正嫌門大也。(世說新語.捷悟)
譯文:
有一次,曹操(魏武帝)下令修建相府大門,屋子剛修好,曹操親自來視察,巡完後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大家不解其意。但楊脩(楊德祖)一看就叫人把門拆了,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門裡頭加個活字,不就是闊嗎?果不其然,曹操確實嫌門太闊。
說明:
老闆出題考察下屬,不外乎是想測試手底下誰是人才,楊脩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上圖:楊脩(劇照)
(二)一人一口
人餉魏武(曹操)一桮(杯)酪(乳酪),魏武噉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脩,脩(楊脩)便噉(吃),曰:「公(曹操)教人噉(吃)一口也,復何疑?」(世說新語.捷悟)
譯文:
當時有人送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幾口之後,就在杯蓋上寫了個「合」字,眾人看了沒一個能懂這是什麼意思,唯獨楊脩看了大大方方吃了一口,對著大家說「曹公要我們每人吃一口,這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說明:
老闆又出題考察下屬,仍是想測試手底下誰是人才,楊脩再度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上圖:楊脩(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三)英雄所見略同
魏武(曹操)征袁本初(袁紹),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云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曹操)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椑楯,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楊脩)。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世說新語.捷悟)
譯文:
曹操要討伐袁本初(袁紹),準備行裝時還剩下幾十桶竹片,都有幾寸長,大家覺得沒什麼用處,要下令燒掉。武帝覺得很可惜,考慮怎麼能派上用場,他感到可以用來做竹盾牌,但他沒有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即刻派人去問主薄楊脩,楊脩應聲回答,用法和武帝一樣,眾人都欽佩楊修的聰明和悟性。
說明:
這次老闆不是把問題丟給眾人,而是派人單獨詢問楊脩。
上圖:楊脩(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四)絕妙好辭
魏武(曹操)嘗(曾)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音ㄈㄡˇ,嗎)?」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才)曰:「吾已得。」令脩別(另外)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於是)歎曰:「我才不及卿,乃(竟然)覺(音ㄐㄧㄠˋ,相差)三十里。」(世說新語.捷悟)
譯文:
曹操曾路過曹娥碑,楊脩跟隨他。二人看到碑的背面題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魏武帝對楊脩說:「你明白它的意思嗎嗎?」楊脩回答:「我明白。」曹操說:「你先別說,待我想想。」 走了三十多里,曹操才說:「我也知道答案了。」他讓楊脩單獨先寫下答案(編者註:這個小動作代表曹操心機深沉,怕先說者吃虧,被楊脩佔了便宜),楊脩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合在一起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合在一起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合在一起是『好』字;齏臼,是承受辛辣的器物,受辛合成『辤』(辭)字:連在一起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寫了下來,和楊脩的一樣,他感歎道:「我的才華不如你呀,竟然你差了三十里啊!」
說明:
這次不只是老闆的想法被楊脩猜中而已,而且下屬的才智還超過了老闆。如果站在一個心胸狹隘的老闆的立場,他會怎麼想?
上圖:楊脩(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五)雞肋啞謎
正史《三國志》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也記載了曹操與楊脩的一則故事:
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魏王,指曹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九州春秋曰:時王(魏王,指曹操)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脩便自嚴裝,人驚問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魏王,指曹操)欲還也。」(《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譯文:
曹操部將夏侯淵與劉備在陽平關交戰,被劉備所殺。三月,曹操從長安發兵出兵斜谷,一路上軍隊據守險要進逼漢中,於是抵達陽平關。劉備憑著險要地形抗拒防守,兩軍相持不下。《九州春秋》上說:當時曹操想退兵,出號令為「雞肋」,官兵部屬不知何意。幕僚官楊脩便自行裝束整齊,收拾行囊。旁人驚訝問楊脩:「你怎麼知道魏王要退兵?」楊脩說:「雞肋這種東西,丟棄了可惜,吃了又無味,用這來比喻漢中這地方,所以知道魏王想回去啊!」
說明:
這一則出自正史《三國志》,是以下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相同故事的原始出處。
上圖:楊脩(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六)楊脩之死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沈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脩,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脩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脩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遶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脩問之,脩以雞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遶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脩問之,脩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謠,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譯文:
曹操駐紮軍隊已過了很久時間,想要出戰,又被蜀軍抵抗;想要退兵,卻又怕被恥笑,內心猶豫不決。恰好這時送餐的人送來雞湯。曹操看到雞湯裡有雞肋,因而心有所感。 正沉思時,夏侯惇進入帳中,向曹操稟報今晚使用何種口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編者註:心有所思,不免言語中不經意脫口而出)夏侯惇於是把口令傳了下去。行軍幕僚官楊脩,聽到口令是「雞肋」二字,便叫隨行士兵各自收拾行李,準備班師回朝。有人將此事報告給夏侯惇,夏侯惇大驚,於是把楊脩請到帳中詢問:「先生為何收拾行李準備回去?」楊脩說:「從今晚的口令可知,魏王沒幾天就要退兵了。雞肋,吃了沒味道,丟棄又可惜。如今這這場仗打不能勝,不打又恐怕別人恥笑,留在這沒好處,不如早點回去。將來魏王必然班師回朝,所以先收拾行李,以免到時忙亂。」夏侯惇說:「先生真是太了解魏王的心思啊!」於是也跟著收拾行囊。於是軍營中諸將士,都開始在做班師回家的準備。當夜晚曹操內心煩亂,不能安睡,於是手提鋼斧,私下繞著營寨而行。只見夏侯惇營內士兵,已各自準備好行裝。曹操大為震驚,急忙回帳召來夏侯惇問這是為什麼。夏侯諄說:「主簿楊脩預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念頭。」於是曹操叫楊脩來問,楊脩就把雞肋的事回答曹操。曹操大怒,說:「你怎麼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推出來殺了楊脩,將首級懸掛在營門外。
說明:
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與蜀漢對峙,對於是否退兵猶豫不決,因為已連吃幾次敗仗了,繼續打下去,恐怕一敗塗地;但如果退兵,又怕被人恥笑,但他顧全大局,心底已做好退兵打算,只是要想個兩全其美的藉口,在細細思量時,曹操看到僕從進了碗雞湯,他心中有感而發,將夜晚口令訂為「雞肋」。哪知這二字,讓楊脩看穿曹操心意,於是楊脩要隨行士兵收拾行李,這個動作引來其他人質疑,楊脩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王雖不言,不日內必然退兵。」這話後來傳到曹操耳中,讓曹操終於決定痛下殺機。曹操痛下殺機的原因,不僅在於楊脩才智高於曹操自己,更在於楊脩代傳軍令,擾動軍心,為統兵領導之將帥所不能容。大多數的傳統老闆需要的是個會聽話服從、能有效執行命令的部屬,而不是給自己越俎代庖、惹出麻煩的部屬。曹操也許可包容楊脩在修建大門、分食乳酪、廢物利用、猜謎遊戲......這些小事上猜透自己心事的小聰明,但絕不可能容忍楊脩「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王雖不言,不日內必然退兵」這種代替自己發號施令、擾動軍心的大忌。顯然楊脩雖有猜中別人心思的「小聰明,卻缺乏能判斷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的「大智慧」(編者註:聰明反被聰明誤)。
延伸閱讀:
陳啟鵬:反應快又能幹------曹操竟為「雞肋」殺楊脩?職場最忌不長眼:千萬別幫老闆下決定!
楊脩之死的啟示:主動而不盲目,善言而不亂言
上圖:楊脩(左)與曹操(右)(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曹操(劇照,陳建斌飾)(圖片引自網路)
- Apr 24 Wed 2019 18:23
■「揣摩上意」與「難得糊塗」----曹操與楊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