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jpg


題解

本文選自《史記.李斯列傳》,標題為後人所加。客,客卿,指在本國為官的外國人。書,臣下向君王進奏的文書。全文旨在論述驅逐客卿的失策。

秦王政十年(西元前二三七),秦下令逐客,乃因先前韓派遣水利工程師鄭國遊說秦王修築長達三百餘里的灌溉大渠,意圖耗損秦的戰力,使其無法東征,不料計謀被識穿,秦宗室大臣便向秦王進言,主張將所有客卿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上書力諫,結果秦王不僅收回逐客令,還更加重用李斯。

文中先援引史事,再就近取譬,最後說理勸諫,指出逐客將陷國家於危亡,提醒秦王應廣納人才。全文論證完備,理直氣壯,駢散相間,典雅瑰麗,有「秦漢間第一等文字」的稱譽。

延伸閱讀:

最危險的部屬----姚鼐:李斯論(翻譯)

秦始皇.jpg
上圖:秦始皇


諫逐客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文章出處】
《史記》
李斯列傳
原作者:司馬遷

 

諫逐客書.png



註釋翻譯

(一)

 
臣聞吏議逐客,竊(私下)以為過(錯誤)矣。
譯文:
臣聽說宗室大臣們建議驅逐客卿,臣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啊!


帝王.jpg
示意圖


(二)

昔繆公(秦穆公。繆,通「穆」,音ㄇㄨˋ求士,西取由余(由余,晉國人,後入戎。繆公愛其才,以禮招致,後採其計伐戎,使秦闢地千里,稱霸於戎)於戎,東得百里奚(百里奚,楚人。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後,淪為晉獻公之女陪嫁的奴僕,擬逃回宛,被楚軍所俘。繆公聞其才,以五張羖ㄍㄨˇ(黑羊)皮贖回,任為大夫,稱「五羖大夫」)於宛(音ㄩㄢ,迎蹇叔(秦人,寓居於宋,經百里奚推薦,繆公聘為上大夫。蹇,音ㄐㄧㄢˇ於宋,來(招來)丕豹(丕豹,晉人,父為晉惠公所殺,奔秦,繆公任他為大將)、公孫支(公孫支,秦人,初遊於晉,後歸秦,繆公任他為大夫)於晉。
譯文:
從前繆公訪求賢士,西邊從戎國進用由余,東邊從宛國贖得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


此五子者,不產於秦,繆公用之,并(併吞)國二十,遂霸西戎。
譯文:
這五位賢才,都不是秦國人,繆公重用他們,結果併吞了二十個國家,於是稱霸西戎。


孝公(秦孝公)用商鞅(商鞅,姓公孫,名鞅,衛人,因功封於商,故稱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因此)(充裕、富足)盛,國以富彊(強),百姓樂用(樂於為國所用),諸侯親(親附)服,獲(虜獲)楚、魏之師,舉(虜獲)地千里,至今治彊(強)
譯文:
孝公用商鞅變法,轉移風氣,改變習俗,人民因此充裕興盛,國家因此富足強大,百姓樂於為國效力,諸侯也親附順服,擄獲楚、魏兩國的軍隊,攻取了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現在都仍安定強大。


惠王(秦惠文王)用張儀(魏人,入秦為相,獻連橫之計)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併)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併吞)(許多)夷,制(控)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肥沃)之壤,遂散六國之從(通「縱」,音ㄗㄨㄥ,使之西面事秦,功(音ㄧˋ,延續)到今。
譯文:
惠王採用張儀的計策,攻占三川一帶的土地,西邊併吞巴、蜀兩國,北邊收服上郡,南邊攻取漢中,兼併許多蠻夷部族,控制鄢、郢,東面占據成皋險要,割據肥沃的土地,於是瓦解六國的合縱盟約,使他們西來事奉秦國,這功業延續到現在。


昭王(秦昭襄王)得范雎(魏人,以遠交近攻的策略遊說秦昭襄王,被命為相),廢穰侯(穰,音ㄖㄤˊ,魏冉,封於穰,是昭襄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弟,專權擅政),逐華陽(羋戎,封於華陽,是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同母弟,專權擅政),彊(強)公室(王室),杜(杜絕)私門(豪貴之門,指穰侯等人),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譯文:
昭王得到了范雎,廢除了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增強王室的威權,杜絕私人的勢力,像蠶食桑葉逐漸吞併諸侯的土地,使秦國完成帝國基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辜負、對不起)於秦哉?
譯文:
這四位君王,都是因為任用客卿才能成就功業。從這些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


向使(假使)四君(拒絕)客而不(通「納」,音ㄋㄚˋ,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強)大之名也。
譯文:
假使這四位君王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士而不重用,這樣國家就沒有富足的事實,而秦國也就沒有強大的威名了。


李斯.png
上圖:李斯


(三)

今陛下致昆山(崑崙山)之玉,有隨(相傳隨侯曾用藥敷治一條受傷的大蛇,後來蛇就銜珠相報,世因稱此珠為隨侯珠)、和(卞和獲得璞玉,獻給楚厲王,厲王不信,斬去他的左足。獻給楚武王,武王也不信,再斬去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而哭,文王使人琢磨,果得寶玉,世稱和氏璧)之寶,垂明月之珠(夜光珠),服太阿之劍(吳國歐冶子與干將合鑄的寶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鳥)鳳之旗,樹靈鼉(音ㄊㄨㄛˊ,鱷魚類動物,俗稱鼉龍)之鼓。
譯文:
現在陛下獲得昆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掛著夜光珠,佩著太阿劍,騎乘纖離馬,豎起翠鳳旗,架設靈鼉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譯文:
這幾種寶物,秦國沒出產任何一樣,可是陛下喜歡它們,為什麼呢?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音ㄐㄩㄝˊ ㄊㄧˊ,不實外廄(宮外的馬棚),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彩)
譯文:
若一定要秦國出產的然後才可以用,那麼能在夜晚發亮的璧玉,不該擺飾在朝廷裡;用犀牛角和象牙製成的器皿,不該成為供玩賞喜好的物品;鄭國、衛國的美女,不該納入後宮。而駃騠駿馬,不該養在宮外的馬棚,江南所產的金、錫不該使用,西蜀所產的紅色、青色顏料,無法取來彩繪裝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附,鑲嵌)璣之珥,阿(東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隨著)(時尚)雅化(變化),佳冶(豔麗)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譯文:
所用來裝飾後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取悅耳目的,必定要出產在秦國才可以,那麼用宛珠鑲飾的髮簪,綴有珠子的耳環,東阿產製的白絹衣,織錦刺繡的飾物,就不會進獻在陛下眼前,而隨著時尚變化,裝扮得高雅別致,容貌嬌豔體態美好的,趙國女子就不會侍立在陛下身邊了。


夫擊甕叩(擊)(瓦器),彈箏搏(拍打)(音ㄅㄧˋ,大腿),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泛指秦聲以外的異國音樂)者,異國之樂也。
譯文:
那敲陶器、打瓦盆,彈著箏、拍著腿,嗚嗚地唱著歌來愉悅耳朵的,才正是秦國的音樂啊!鄭、衛、桑間、韶虞、武象,是別國的音樂啊!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譯文:
如今捨棄敲打陶器瓦盆而改聽鄭、衛,放棄彈箏而採用韶虞,像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圖的是眼前的心神愉快,觀賞得舒暢罷了!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譯文:
如今任用人才卻不這樣,不問優劣,不論品德的好壞,不是秦國人就得離開,是客卿就得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占領,指統一)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譯文:
這麼說來那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樂、珠寶、美玉,而所看輕的則是人民啊!這不是統治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啊!

 

李斯.jpg

上圖:李斯(劇照)


(四)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音ㄑㄧㄤˊ,強)者則士勇。
譯文:
臣聽說土地廣大的糧產就豐盛,國家壯大的百姓就眾多,軍隊強大的士兵就勇猛。


是以泰山不(捨棄)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顯揚)其德。
譯文:
因此泰山不捨棄任何小沙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排拒任何小水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廣;君王不遺棄任何百姓,才能顯揚他的恩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時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為什麼......的原因)無敵也。
譯文:
因此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春夏秋冬時時都富足美好,鬼神也會降下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何以無敵於天下的道理。


今乃棄黔首(百姓,秦時人民常以黑巾包頭。黔,音ㄑㄧㄢˊ以資(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以業(成就功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止足不前)不入秦,此所謂(通「借」)(敵寇)(兵器)(音ㄐㄧ,贈送)盜糧者也。
譯文:
如今竟要拋棄人民來幫助敵國,驅逐客卿去替諸侯建立功業,讓天下的賢士,退避不敢西來,止足不願進入秦國,這正是所謂的將兵器借給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啊!


君臣.jpg


(五)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譯文:
物品不是出產於秦國,但值得珍惜的很多;賢士不是出生於秦國,而願意效忠的也很多。


今逐客以資(幫助)敵國,損民以益(使......得益)(音ㄔㄡ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譯文:
現在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損百姓去增加仇敵的力量,對內虛耗國力,對外結怨於諸侯,希望國家沒有危險,這是辦不到的啊!


君臨天下.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