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jpg

高中生觀點:為什麼大家罵「古文」?

常有人說,文言文不是現在用的文字和句法,學他幹嘛?文言文給中文系學就好,一般人學了能當飯吃嗎?

這些對古文的疑慮有其道理。以往資訊流通不便,在台灣這彈丸之地,走到廟口就有戲曲述說著歷史經典,本土文化扶養了戰後嬰兒潮世代。那個時期,對種族的自我認同是滲透的,幾乎不需靠教育的輔助。但千禧年世代象徵著全球化的到來。方便的資訊流通,相對富庶的生活,讓我們更容易接觸不同文化,強(美)勢(國)文化更大舉侵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種族的自覺,都以華人自詡,更多人是崇洋媚外,自貶身價。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了解自己的根十分重要。正如印度聖雄甘地所說:「我不想把我家的窗戶四面八方都關上,我想讓各國的文化之風,都可以自然地在我家吹進吹出。不過,我不會讓自己的雙腳被這些外來的風連根拔走。」全球化之必然,帶來的是扎根之必要。國文教育代表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古文流變的了解,就是對自己歷史的尋根;對前人思想的認識,就是對自己價值的認同。想對自身民族瞭解,除了熟習歷史之外,就是探索思想和文化,而在華人圈,古人的文章便是思想和文化的乘載。一位沒有唸過任何古典的華人,就沒有華人的靈魂。

說到華人文化、經典,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儒家思想,貫串整個中國歷史。從宋到明清,「經世濟民」的觀念值得在現今社會提倡,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不僅勸諫現在常見的草莓族,更提醒政客以公利為重的基本道德觀。另外,儒家所提倡的「高風亮節」也十分有價值,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在重商主義當道,資本主義的世界中是許多人所沒有的勇氣。甚至是儒道皆提倡之「使民以時」、「斧斤以時入山林」等等都是在提倡環保的現在仍可遵循的古訓。最後,從古至今許許多多抒發情感之作,也可訓練學生的美學素養,理所當然有其存在之價值。

既然如此,那現今的國文教育為何還是對文言文罵聲遍野呢?身在學習現場的我,認為有部分的古代思想已跟不上時代的演進。現今之民主社會,社會人權為普世價值,任何形式的歧視都不該存在。但華人傳統文學深受儒家禮教思想所箝制,而禮教代表的是階級歧視和社會分化。禮教的出現是因著人性貪婪而做出的種種道德妥協。因為禮教的歧視,才會出現如「妾婦之道」、「婦人之仁」等對女性的負面用法。又如種種上尊下卑的觀念,如「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和「尊師重道」,對師長「尊」的程度已遠超過現今社會的標準。

古語有云:「以史為鏡。」從現代角度看前人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它的不合理和它的不合時宜,如同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歷史價值在於前人犯過的錯誤後人不用再犯,而前人的成功後人則可以坐享其成。但現今的國文課不是如此。國文老師不但將不合時宜的思維奉為圭臬,更告訴學生此為重要考點,須特別留意。

在我心中,高中的國文課不應是單純的照本宣科或繁瑣的歷史人物判讀,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鑑賞文章,並在欣賞的同時保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那些儒家的經典不是不能收錄,而是要讓課堂多更多思考性,多更多批判性,多更多不一樣的聲音,否則現在的古文教學的僵化近似明清的八股取士,也難怪社會上會罵聲連連了。

【文章出處】
《獨立評論(天下雜誌)》
〈高中生觀點:為什麼大家罵「古文」?〉
2018-04-12
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776
文/賴林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