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魯國歷史──「三桓」聽政與《論語》記載對照
春秋時代,魯國政權長期把持於公室旁系孟氏(仲氏)、叔氏、季氏三家卿大夫之手,三家掌控朝政將近二百五十年,架空魯國公室,這三大世族,即歷史上習稱之「三桓」。
大夫掌政,首先威脅到的就是魯侯權力,但其後三桓也步上魯侯後塵,地位屢受其家臣的挑戰,《孟子.梁惠王》開篇就提到「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整個政治局勢,正是這傳統封建失序,周文禮崩樂壞的反映。
孔子終其一生,都活在魯國「君弱卿強」的政治陰霾下,孔子弟子學成後,也有不少人四處求仕成為三桓家臣,孔門四科中,冉有、子路、閔子騫、仲弓後來均成為季氏家臣,孔子及弟子與時人的言談或互動過程中,也有多次與三桓宗主對話或予其評價的紀錄,如孟孫氏的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叔孫氏的叔孫武叔;季孫氏的季文子、季康子及季氏家臣陽虎(陽貨)、公山弗擾,皆可見於《論語》記載。
《論語》為孔子與弟子時人對談的紀錄,書中的「時人」與三桓有許多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於魯國三桓政治的理解,可有助於了解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並理解其所提出言論及「正名」政治思想的時空根據,而三桓宗主多次向孔子詢問弟子能力人品,也可推測孔子培育弟子已成為卿大夫取材用人的人才庫,人才的需求及培育已是春秋晚期不可逆的趨勢,可以說,《論語》堪稱魯史部份的縮影,也是春秋中晚期社會發展的切片。
以下彙整《左傳》、《史記》、網路資訊(維基百科)中關於三桓的記載,配合《論語》中的紀錄,將二者予以結合對照,提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編者謹記
一、「三桓」的意義
春秋中期之後,魯國政治實權逐漸轉入王室旁系貴族手中,魯國從此「政在大夫」。「三桓」之說始於論語,是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支百年世家。
又有一說,「三桓」為孟氏、叔孫氏、季氏,而非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此說觀點認為,孟孫、叔孫、季孫皆為「氏稱」有誤。「孫」為「尊稱」,對於孟氏和季氏,「孟孫某」、「季孫某」僅限於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孟某」、「季某」。所以,「孟孫」、「季孫」並不是氏稱。考之《左傳》,只有「孟氏」、「季氏」字樣,而無「孟孫氏」、「季孫氏」字樣。叔孫氏情況較特殊,起先為叔氏,後來公子牙(字子叔)之後立叔氏,原來的叔氏改稱叔孫氏。
二、「三桓」的起源
魯國的三桓起於春秋中期魯莊公時代。魯莊公之父魯桓公有四子,分別為庶長子慶父、嫡長子太子同(後來之魯莊公)、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
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
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孫氏,又稱仲孫氏、孟氏、仲氏)。
庶次子叔牙(或稱公子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
嫡次子季友(或稱公子友,諡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
三人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後代皆形成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因此三大家族又被稱為「三桓」。慶父、叔牙和季友分別是魯國勢力最大、專權時間最長的三大世家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的始祖,三桓主持魯國國政時間長達近二百五十年之久,魯國可謂被三大家族架空的諸侯國。
三、魯國君主世系中的「三桓」
▲魯公伯禽:在位46年
西周成王元年,周公東征後封長子伯禽於魯,姬姓,為魯國開國君主,魯國在其治理下,成為禮儀之邦。
▲魯考公:在位4年
▲魯煬公:在位6年(一說16年)
▲魯幽公:在位14年
▲魯魏公:在位50年
▲魯厲公:在位37年
▲魯獻公:在位32年(一說50年)
▲魯真(慎)公:在位30年
▲魯武公:在位9年(一說2年)
▲魯懿公:在位9年
▲魯公伯:在位11年
▲魯孝公:在位27年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之禍,鎬京破,幽王被殺於驪山,太子姬宜臼即位,東遷雒邑,時為魯孝公三十六年。次年,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開始。
▲魯惠公:在位46年
▲魯隱公:在位11年
孔子據魯史作《春秋》,《春秋》一書始於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結束。後世史家為方便起見,提前半世紀以周平王元年東遷雒邑為東周之始。
▲魯桓公:在位18年
魯國的三桓起於春秋中期魯莊公時代。魯莊公之父魯桓公有四子,分別為庶長子慶父,嫡長子太子同(後來之魯莊公)、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公室旁系宗親另有: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庶次子叔牙(諡僖,或稱公子牙)。嫡次子季友(諡成,或稱公子友)。
▲魯莊公:在位23年
魯莊公夫人哀姜,是齊桓公妹妹(一說姪女,一說女兒),當時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哀姜陪嫁之娣(叔姜)為莊公生子姬啟。莊公晚年,愛上大夫黨氏之女孟任,莊公許諾立孟任為夫人,所生之子就改立為太子。孟任生子姬般(一作「斑」)。莊公欲改立庶子姬般為太子,擔心其他大臣有意見。魯莊公性格懦弱,國政掌控在庶弟慶父(一說庶兄)手上。後來莊公病篤,死前詢問弟弟叔牙、季友嗣君繼位之事。庶出的叔牙支持同屬庶出的慶父,嫡出的季友則支持公子般。後季友以莊公之名派人以鴆酒賜死其兄叔牙。叔牙死,季友立立叔牙的長子公孫茲(叔孫戴伯)為叔氏,後改稱叔孫氏。叔牙死後不久,魯莊公薨,季友立公子姬般為太子,由季友輔佐,為莊公治喪,但尚未正式即位。
▲子般(子斑):在位2月
▲魯閔公:在位2年
(實際掌政:慶父/叔孫戴伯/季成子)
慶父與莊公夫人哀姜,長期以來都有私通。慶父發難,派人弒殺在黨氏居住的公子般,弟季友逃往陳國。發難之後,慶父另立哀姜之妹叔姜之子公子姬啟(姬般同父異母兄)繼任為君,是為魯閔公。
慶父立閔公之後,又繼續與兄嫂哀姜私通,後來又以毒餅弒殺姪子魯閔公,意欲自任為君,魯閔公薨。齊國仲孫湫預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得不到安寧,亦指了結或停止危害的關鍵)。
▲魯僖(釐)公:在位33年
(實際掌政:孟穆伯/季成子/季文子/襄仲(東門氏)/臧文仲(臧孫氏))
季友在齊桓公(季友舅父,一說外祖父)派兵支持下,改迎魯莊公庶子公子姬申(魯閔公弟)為君,是為魯僖公,季成子(季友)為魯相。慶父憂懼,出逃到莒國。季成子重金賄賂莒人,意欲抓庶兄慶父回國,慶父自殺。孟氏於《春秋》中又作仲氏。因慶父雖為長兄,但為表示君臣之別,故自稱仲,史稱共仲,實際上時人都以其年長,立其後並還稱為孟氏。
季成子(季友)對外以齊國為依託,相僖公,主政達十六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讚。季友卒,諡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繼任者為其孫季文子(季孫行父)。
自魯僖公起,三桓世為魯卿,執掌國政,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其中以季孫氏在三桓中實力最強,季孫氏執政與公室的反擊最為激烈,而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對魯國的歷史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魯文公:在位18年
(實際掌政:孟穆伯/叔孫莊叔/季文子/襄仲(東門氏)/臧文仲(臧孫氏))
季成子死後,莊公之子公子遂(襄仲)及其子公孫歸父,父子相繼掌權,是為東門氏執政時期,族叔輩三桓的權力,短期間被族姪輩東門氏襄仲父子取代。
襄仲,又稱東門襄仲,姬姓,名遂,魯人,魯僖公的弟弟,魯莊公之子。因住在魯國東門,所以又稱為東門遂、公子遂、仲遂,諡號襄,又名東門襄仲。
東門襄仲重用魯國遠房族親臧孫氏臧僖伯之曾孫臧文仲,臧文仲為魯國賢大夫,歷事魯莊公、魯僖公、魯文公,與襄仲兩人聯手共同壓制三桓勢力。魯文公去世,襄仲殺嫡立庶,立公子俀為君,是為魯宣公。
論語紀錄:
◎子曰:「臧文仲(臧孫氏)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論語.公冶長)
◎子曰:「臧文仲(臧孫氏),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
▲魯宣公:在位18年
(實際掌政:孟獻子/叔孫宣伯/季文子/襄仲(東門氏)/公孫歸父(東門氏))
東門襄仲去世後,其子公孫歸父(魯莊公之孫)為魯卿,父子相繼掌權,仍為東門氏執政時期。
三桓之一的孟氏一度被東門氏趕出魯國,然而季成子之孫季文子(季孫行父)利用三桓固有勢力,於魯宣公十五年實行「初稅畝」的賦稅土地改革,使私田興起,而「隱民」劇增,獲得魯國平民階層人心。
當時以季文子為首的三桓崛起,魯宣公以三桓日益強盛,民不知君、只知三桓,故與執政的東門氏公孫歸父合作,欲剷滅三桓影響,提高公室權威。公孫歸父借齊楚各國力量,欲抵制三桓勢力,意圖恢復魯君威信。公孫歸父出使晉國借兵,回國時魯宣公已薨,季文子趁機發難,控制朝局,季文子歷述襄仲當政弊端,斥責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內部魯司寇亦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三桓重新共掌魯國政事。公孫歸父聽聞訊息,逃亡至齊。
三桓季孫宗主季文子開始執政,從此開啟季氏祖孫數代人的執政專權之路。
▲魯成公:在位18年
(實際掌政:孟獻子/叔孫宣伯/季文子)
季文子自魯文公以來,歷事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獨專魯政,位列三卿之首,大政唯季文子決定,也保持魯國相對穩定。
臧孫氏臧宣叔,輔佐魯成公,與季孫氏不合,對季文子專權感到不滿。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魯襄公:在位31年
(實際掌政:孟獻子/孟莊子/孟孝伯/叔孫穆子/季文子/季武子)
臧孫氏臧宣叔,輔佐魯襄公,與季孫氏不合,對季文子專權感到不滿。
魯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季文子執政達二十四年,死後諡號「文」,季武子(季孫宿)繼之。
其他紀錄:
◎季文子相三君(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君子以為忠。(司馬光.訓儉示康)
魯襄公七年,季武子在私邑「費」築城。又開始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削弱公室勢力。
魯襄公十一年,季武子要求叔孫豹增設三軍,將魯公室軍隊改編為上中下三軍,三桓(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各得其一軍,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季武子對其私人軍隊免除稅收,不參加者加倍徵稅,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於公室,季孫氏實力增長更快。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
魯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曲阜。
史記紀錄: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史記.孔子世家)
▲子野:在位3月
▲魯昭公:在位32年
(實際掌政:孟僖子/孟懿子/叔孫昭子/叔孫成子/季武子/季平子)
魯昭公五年,季武子實施舍中軍(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氏占有其二,孟孫氏、叔孫氏各有其一,魯國的土地、人民、財產、軍隊全歸三桓瓜分,並由三桓進貢以供養魯國君主。
臧宣叔之子臧武仲,因與孟孫氏有仇,臧武仲被孟孝伯陷害。季武子將臧武仲逐出魯國。
論語紀錄: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臧孫氏)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子曰:「臧武仲(臧孫氏)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魯昭公七年,孔子十七歲,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饗士,孔子前往,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予拒絕。同年季孫氏宗主季武子卒,由叔孫氏宗主叔孫昭子執政,接任季氏宗主者為季武子之子季平子。
史記紀錄:
◎孔子要絰(服喪),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記.孔子世家)
同年,孟僖子將死,令其子孟懿子以孔子為師。孟孫氏之孟僖子對剛出仕的孔子期許很高,用臧武仲的話「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來評價孔子。
論語紀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左傳紀錄: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是,鬻於是,以糊餘口。』其恭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孟懿子)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孟懿子之弟)師事仲尼。(左傳.昭公七年)
史記紀錄: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厘子(孟僖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餘口。』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厘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史記.孔子世家)
其他紀錄:
◎昔正考父(孔子的祖先)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後(指後代的孔子)必有達人。(司馬光.訓儉示康)
魯昭公九年,孔子十九歲,為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
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名鯉字伯魚。
魯昭公十二年,季孫宗主季平子家臣南蒯,仗勢其父為季武子家臣,曾協助管理季氏根據地費邑,而新任宗主季平子不念舊情,對南蒯怠慢,憤而據費邑反叛,後失敗逃亡,此一叛亂已透露三桓家臣挑戰宗主之端倪。
魯昭公十七年,孔子二十七歲,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孔子慕名拜見。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歲。大約此時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最初的一批弟子逐漸來到其身邊,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魯昭公二十三年,叔孫昭子將魯政讓位給季平子,季平子專權,攝行君位將近十年。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室無法再容忍三桓,奮起反擊,魯昭公聯合與三桓交惡的郈昭伯、臧昭伯,發兵討伐季氏。孟氏、叔孫氏以唇亡齒寒,三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亦發兵救援,三桓聯軍擊敗魯昭公與郈氏,結果昭公被三家驅逐,在此戰役中,季平子家臣陽虎執掌季孫氏軍機大權。
魯昭公被迫逃亡齊國,被齊景公收留,後客死異鄉。孔子離魯適齊,時年三十五歲,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多次問政於孔子,欲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文化,齊景公只好辭退孔子,孔子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論語紀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季氏孟氏)之間待之。後又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論語.微子)
無法確定繫年之魯侯紀錄:
論語紀錄: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論語.述而)
▲魯定公:在位15年
(實際掌政:孟懿子/叔孫成子/叔孫武叔/季平子/季桓子/(陽虎))
魯昭公死,三桓立昭公弟為魯定公。季平子的僭越行為,導致其家臣奮起模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陽虎(一名陽貨)。
魯定公五年,季平子卒,季氏家臣公山不狃(一作公山弗擾)治喪得力,繼任宗主季桓子以他為費邑宰。季桓子年幼,無法操持家族事務,大權旁落於家臣陽虎,陽虎發難,囚禁繼任的季桓子,季桓子承認陽虎是季孫代理人,季孫氏家族為魯國最大家族,其掌權家臣陽虎也就成為魯國第一權臣,其他二家亦同屬少主繼位,權力尚不穩固,陽虎指揮三桓少主,控制魯政達三年,一度形成「陪臣執國命」局面,開魯國之家臣執政先例。魯政紊亂,孔子不仕。
論語紀錄:
◎陽貨(季孫氏家臣)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論語.陽貨)
史記紀錄:
◎桓子(季桓子)嬖臣曰仲梁懷,與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季孫氏家臣)止之。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醳之。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
魯定公八年,孔子時年五十。隨著三桓少主年齡漸長,陽虎畏懼權位不保,陽虎聯合公山弗擾密謀政變劫持季桓子,最後失敗,趁亂逃往齊、晉。公山不狃據費邑,召孔子前來輔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不同意。雖然陽虎被三桓逐出魯國,然三桓影響力日漸削弱王室,公卿之別、君臣之禮日漸敗壞,也已成不可抵擋的趨勢。
論語紀錄:
◎公山弗擾(公山不狃)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
史記紀錄: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孽陽虎素所善者,遂執季桓子。桓子詐之,得脫。定公九年,陽虎不勝,奔于齊。是時孔子年五十。(史記.孔子世家)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如用我,其為東周乎!」然亦卒不行。(史記.孔子世家)
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仕魯,初任中都宰。一年後任司空。
魯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歲,齊魯會盟於夾谷,作為司儀的孔子,在言談之間使齊國歸還土地,獲得外交勝利。定公以此為契機,重用孔子。魯定公決心削弱三桓,而此時三桓內部並不穩定,因為季氏專權,導致其他兩家不滿。為重新確立魯公室權威,孔子決定以「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逐步削解三桓勢力。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為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分,孔子策劃「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三都就是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孟孫氏的成邑(今山東寧陽)。季桓子出於防止家臣犯上的考慮,同意隳三都以打擊家臣勢力,先墮叔孫氏之郈,郈邑被拆毀後,並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毀掉自身勢力範圍之費邑,公山不狃在費邑抵抗,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孫輒逃到齊國、吳國。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對隳三都,堅持不毀掉自己郕邑,魯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圍攻郕邑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任大司寇行攝相事,上任七日就以「五惡」之罪,誅殺少正卯,魯國大治。
論語紀錄: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論語.子路)
(編按:無法確定確切定公年代,暫繫於此)
史記紀錄: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史記.孔子世家)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魯定公不問朝政,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三桓重新掌權,季桓子想用孔子打擊三桓日漸壯大的家臣,但孔子卻想提高魯國公室地位,季桓子遂逼走孔子,寒了孔子的心,孔子最終去魯適衞,開始周遊列國,時年約五十六歲。
論語紀錄: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論語.微子)
史記紀錄: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師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公:在位28年
(實際掌政:孟懿子/孟武伯/叔孫武叔/叔孫文子/季桓子/季康子)
魯哀公三年,季桓子卒,季康子繼任為宗主。季桓子死前令其子季康子召回孔子。
史記紀錄:
◎秋,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喟然嘆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貢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云。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陳遷于蔡。(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公七年,孔子六十四歲,季康子派子貢代表自己參加盟會。
史記紀錄: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衛。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其明年,吳與魯會繒,徵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往,然後得已。(史記.孔子世家)
十一年,齊國伐魯,三桓大夫只考量國內政治角力,並無共禦外侮之心,季康子與家臣冉求徵詢對策;冉求不僅獻策謀畫,還親自擔任左軍將領,調度軍隊,運用戰術,指揮若定,最後使魯軍贏得勝利。戰爭結束後,季康子想要加徵田賦,需要尋求輿論支持,便派冉求去諮詢孔子。季康子準備討伐顓臾,季氏家臣冉求、子路向孔子報告,孔子不許。凡此由季孫主持的重大政治措施或行動,如祭祀泰山、征伐顓臾、徵收田賦等,冉求都參與其中,也常替季氏在國內外居中聯絡。
論語紀錄: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
◎季氏旅於泰山(祭祀泰山,為天子之禮)。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子路(時為季氏宰)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
史記紀錄:
◎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求之至於此道,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則可矣。」而衛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於仲尼。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固止。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公十一年,周遊列國十四年後,年近六十八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因季康子倚重冉求,冉求有功於季氏)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任用,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論語紀錄: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論語.公冶長)
史記紀錄:
◎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康子患盜,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記.孔子世家)
無法確定繫年之三桓紀錄:
論語紀錄:
◎三家(孟孫、叔孫、季孫)者以雍徹(天子宗廟之祭)。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論語.雍也)
◎季子然(季氏族人)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論語.先進)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子路)
魯哀公十二年,孔子六十九歲,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顏回先他而去世,孔鯉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史記紀錄:
◎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歲,顏淵死,孔子大慟。齊國陳成子(田常)恆弒其君齊簡公,田齊取代原姜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孔子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遭到拒絕。哀公十一年的戰爭結束後,季康子想要加徵田賦,需要尋求輿論支持,便派冉求去諮詢孔子。同年,哀公獲麟春秋絕筆,自魯隱公元年起迄魯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論語紀錄:
◎陳成子(田常)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孟孫、叔孫、季孫)!」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論語.憲問)
史記紀錄: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史記.孔子世家)
子路在外介入衛國內亂,衛(後)莊公(蒯聵)與其子衛出公爭位,挾持大夫孔悝,子路為救孔悝而與衛後莊公家臣戰鬥,戰死。屍首處以醢刑,孔子聞訊,終生覆醢。
史記紀錄:
◎明歲,子路死於衛。(史記.孔子世家)
其他紀錄: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禮記.檀弓上)
魯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去世前弟子子貢在外,隨後趕至。
史記紀錄:
◎孔子病,子貢請見。孔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歎,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後七日卒。(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愸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公十七年,孔子弟子於曲阜孔子故里建孔廟,後哀公圖謀恢復君權,想要伐滅三桓,與三家大臣衝突加劇,結果反被三桓逐趕,終致流亡越國,後卒於有山氏。
史記紀錄: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史記.孔子世家)
魯哀公十九年,孔子死後三年,眾弟子為孔子服喪三年,三年期滿後,約此時文學科子夏前往三晉,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尊為師,有王者師之名,弟子如李悝、吳起、田子方、段干木,有由儒入法之趨勢。
魯哀公二十二年,孔子死後六年,唯獨子貢為孔子服喪六年。子貢善貨殖,曾在經商於曹魯之間,為孔門弟子首富,與陶朱公范蠡齊名,《史紀.貨殖列傳》記之。
史記紀錄: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故居)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遺物),至于漢二百餘年不絕。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史記.孔子世家)
哀公二十三年,宋景公之母過世,季康子派冉求去弔唁送葬,作為代表的冉求,以委婉的外交辭令應對。
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紀年終結,較孔子《春秋》多出十三年。
▲魯悼公:在位37年
(實際掌政:孟武伯/孟敬子/叔孫文子/季昭子)
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魯悼公。魯悼公時期,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悼公十三年,三晉(韓、趙、魏)滅智伯,三家分晉之局已迫在眉睫。
▲魯元公:在位21年
(實際掌政:孟敬子/叔孫文子/季昭子)
到魯元公時期,魯國國君依然無法擺脫三桓專政,政權仍受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掌控。
▲魯穆公:在位33年
直到魯穆公時期,魯國實行改革,擺脫哀、悼、元三代三桓大夫專政的問題,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並與鄰國齊國展開多次戰爭爾後叔孫氏和孟孫氏先後亡於齊國,而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費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魯穆公七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命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時代開始。
▲魯共公:在位24年
▲魯康公:在位9年
▲魯景公:在位29年
▲魯平公:在位20年
▲魯文(緡)公:在位23年
▲魯頃公:在位24年
楚滅魯,魯國絕祀。同年秦呂不韋為相。
四、「三桓」歷代宗主世系
(一)孟孫氏
△共仲 慶父
△孟穆伯 公孫敖
△孟文伯 仲孫穀
△孟惠叔 仲孫難
△孟獻子 仲孫蔑
△孟莊子 仲孫速
△孟孝伯 仲孫羯
△孟僖子 仲孫貜
△孟懿子 仲孫何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孟武伯 仲孫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論語.公冶長)
△孟敬子仲孫捷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泰伯)
(二)叔孫氏
△僖叔 叔牙
△叔孫戴伯 公孫茲
△叔孫莊叔 叔孫得臣
△叔孫宣伯 叔孫僑如
△叔孫穆子 叔孫豹
△叔孫昭子 叔孫婼
△叔孫成子 叔孫不敢
△叔孫武叔 叔孫州仇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
△叔孫文子 叔孫舒
(三)季孫氏
△季成子 季友
△季文子 季孫行父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季武子 季孫宿
△季平子 季孫意如
△季桓子 季孫斯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論語.微子)
△季康子 季孫肥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季昭子 季孫強
△費惠公(獨立為費國)
後記:
從前唸論語,對其中的「時人」將就將就,也沒太在意,不久前突發奇想,想整理一下論語中記載的「三桓」,就利用零碎時間,一點一點把左傳史記上的記載和論語做個比對,重新認識了孔子及弟子和季孫氏密不可分的關係,應該可以說論語是春秋中晚期魯史的小縮影,其中稍微排出論語語錄的時間次序,也打破以往我對部分論語發言先後的認知,三桓也涉及入司馬光「訓儉示康」裡的、二段記載,有點重新發現歷史的小趣味,提供有歷史考據癖的師友們做個參考。
【引用資料出處】
《論語》
《左傳》
《史記魯世家》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史記六國年表》
《禮記》
《維基百科》
魯國/三桓/孔子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魯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三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孔子
【文章出處】
〈論語中的魯國歷史──「三桓」聽政與《論語》記載對照〉
2018-01
作者:樵客
【作者簡介】
樵客,因同名同姓領域接近的名人太多,只好另取筆名,皈依法鼓山,法號果竺。男性,天秤座,高中國文教師,略帶理想浪漫性格,少年憧憬江湖義氣,欣賞俠士或騎士精神,年輕時被師長期望很高,到如今年過不惑還是充滿迷惑,沒太大本領及成就,平時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裡,不然就在任何有書及有網路的地方,喜歡山,喜歡水,喜歡讀書,喜歡思考,喜歡蒐尋教學資料,喜歡巴哈,喜歡貝殼及園藝,興趣廣泛,喜歡不同觀念的撞擊對話,時而疏離安靜,時而熱情充滿使命,對賺錢做官不感興趣,除非中樂透讓他能買書、收藏古董、解救苦難同胞,怕打針及大蜘蛛,怕視力體力越來越不好,怕時間不夠用,老年退休後希望能走遍大江南北,到故宮當導覽員或工友,人生理想為「出世間於世間,藏天下於天下」,本站「忘路之遠近」部落格的主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