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劍.png
上圖:擊劍(圖片引自網路)


如何理解獨孤求敗劍道的五個階段?

獨孤求敗武功的進階軌跡,共分為五個階段。

(一)弱冠(編者註:二十歲)前以利劍與河朔群雄爭鋒;(編者註:借助劍的鋒利)

(二)三十歲前用紫薇軟劍誤傷義士;(編者註:借助劍的輕捷(迅速))

(三)四十歲前恃無鋒重劍橫行天下;(編者註:借助劍的厚重(力量))

(四)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編者註:逐漸不需借助劍的鋒利、輕捷、厚重,信手拈來皆可為劍)

(五)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編者註:完全擺脫劍的制約)

即為五重境界:利劍、軟劍、重劍、木劍、無劍。獨孤大俠十年一進階,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每一次進階,都在弱化劍對劍術的制約

擊劍.png
上圖:擊劍(圖片引自網路)



利劍仗劍之利,令劍法的輸出效果大為提升典型案例是滅絕師太,有無倚天劍,武功上下限有很大差別。利劍出鞘往往飲人鮮血,傷人肢體。

紫薇軟劍,仗劍之巧,借助的是劍的輕捷,輕捷以利提升出劍的速度,亦可仗巧勁,四兩撥千斤,出奇制勝

《神鵰俠侶》:古墓派武學修習內功之法與一般武功大異,內功漸高,學者只身輕足健,出手快捷,於常人發出一招的時刻中可連發三四招,但招力卻並不相應而增。

輕捷與厚重相對,既求輕捷即不能厚重,厚重若得,輕捷便須相應捨離

擊劍.png
上圖:擊劍(圖片引自網路)


玄鐵重劍,仗劍之重,借助的是劍的力量,縱使平平無奇的招式也能發揮出常人難以想像的極大威力,如此使劍,不論對手如何使招、武功中有沒有破綻,只需徑直揮出一劍;但教勁力勝過對方,便能達到一力破十會(編者註:在武術中有「一力降十會,一巧破千鈞」以說明力與巧的關係,意指一個力氣大的人,可以戰勝十個會武藝的人,而能夠破「千鈞」的就只有「一巧」。前者比喻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計謀都是沒用的,出自於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回:「韓爺技藝雖強,吃虧了力軟;雷洪的本領不濟,便宜力大,所謂『一力降十會』。」另說「一力降十會」的「一力」講的是「實力」,「十會」是各種花俏的「技巧」,在真正的「實力」面前,博而不精的「技巧」反而顯得微不足道,就像「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或「拳不打功」。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但力量是有極限的,兩個有力量的人站在一起,誰巧誰贏。但是這只能是雙方實力同等的情況,例如大象對大象、老鼠對老鼠,如果硬要把大象和老鼠拉到一起比較,那麼「一巧破千鈞」就是一句空話)顯著的效果。

在《射鵰》中洪七公論降龍十八掌:因此你要破她這路掌法,唯一的法門就是壓根兒不理會她真假虛實,待她掌來,真的也好,假的也罷,你只給她來一招亢龍有悔。她見你這一招厲害,非回掌招架不可,那就破了。(編者註:此外又有所謂「力不打拳,拳不打功」之說。所謂力不打拳,是指力大者不如會拳者,若與拳家交手,只能敗北。所謂拳不打功,是指只會拳腳而無功力,若與功深者交手,必然潰敗)

擊劍.png
上圖:擊劍(圖片引自網路)



一般而論,劍術高手的勝出,仰仗於劍的鋒利、輕捷、厚重。所以使劍之人會去尋找、收藏各種各樣的寶劍。但同時也暴露一個很大的弊端:人不能離劍。初學獨孤九劍的令狐沖,儘管劍術高明,離開劍便失去了制敵技能

獨自求敗正是通過去利,去巧,去厚重,逐漸擺脫劍的束縛,直至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軟劍有巧卻失敗;重劍有厚卻失巧、利;木劍兼失重、巧、利

楊過日日在海潮之中練劍,日夕如是,寒暑不間斷。木劍擊刺之聲越練越響,到後來竟有轟轟之聲,響了數月,劍聲卻漸漸輕了,終於寂然無聲。又練數月,劍聲復又漸響,自此從輕而響,從響轉輕,反覆七次,終於欲輕則輕,欲響則響。

孤獨求敗木劍的功力境界相比於重劍是一個質的提升,海潮的險惡比荒谷的山洪更勝一籌:「潮水之力四面八方齊至,渾不如山洪般只自上沖下......」《神雕俠侶》中重劍大成的楊過初入海潮時「累得臉色蒼白」,於此可見兩種境界功力差距之大。練成後脆薄無力的木劍能做到「樹斷而劍不斷」、「在海潮中迎波擊刺,劍上所發勁風已可與撲面巨浪相拒」。

木劍大成,其實就是人劍合一,不役於劍之境。劍就像肢體,皆在勁力收發自如的範圍內,是以草木竹石均可為劍,不用其巧,不失其利,卻皆具其重。(編者註: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比木劍更進一步就是劍氣,能達到劍的打擊範圍,具備劍的威力,卻無劍的實體,劍氣有質無形,急如電閃,迅猛絕倫。即無劍之境,人劍完全融合。

擊劍.png
上圖:擊劍(圖片引自網路)


獨孤劍法,是一個去劍的過程,自利劍漸至無劍之境科技是四肢的延伸,武技恰恰相反,是將物的效用融入身體之內,發掘身體的無限潛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的為學和人生境界,也基本上是十年一階,從心所欲不踰矩便是無招之境,何為矩?道也。招為術,矩為道,出招隨心所欲而不違道,運用存乎一心,是為無招之境

獨孤求敗之劍道與孔子的為學之境,有一定的共通之處,雖非一一對應,亦可看成是劍道通神的五重境界。

擊劍.png
上圖:擊劍(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知乎
如何理解獨孤求敗劍道的五個階段?
2021-08-02
網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5489989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