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jpg
想像示意圖


題解

本詩為句式長短參差的七言歌行。公元761年春天,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攜家帶眷輾轉由長安逃難到四川,人在異鄉,求助於親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草堂),終於有了個棲身之處。誰知八月秋風破屋、床頭雨腳如麻。在徹夜難眠、感慨萬千之餘,詩人寫下了這首感人的千古名篇。


杜甫的敘事手法,是從細微處表現真實,愈多的細節愈能佐證敘述的真實性,而這也是寫作的一種技巧。


杜甫.jpg
上圖: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原作者:杜甫


茅屋.jpg
想像示意圖


註釋翻譯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譯文:
八月秋深季節狂風憤怒吼叫,捲走了我茅屋頂上三重茅草。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音ㄐㄩㄢˋ,掛)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音,窪地)
譯文:
茅草飛過江散落在野地荒郊,飛得高的纏掛在樹木的枝梢,向下飄轉的落入池塘和窪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譯文:
南邊村裡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然忍心當著我的面做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譯文:
他們公然抱著茅草進竹林去,我唇焦口燥想喊也無能為力,回家拄著枴杖獨自歎息。


俄頃(不久)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近)昏黑。
譯文:
不久風停了,雲色如墨,秋天的天空昏暗得近乎黑色。


布衾(音ㄑㄧㄣ,棉被)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睡相不好)踏裡裂。
譯文:
棉被多年來冷得像鋼鐵,寶貝兒子睡相不好,還把它蹬破裂了。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雨點)如麻未斷絕。
譯文:
屋子漏雨,床頭附近沒塊乾地,雨水紛紛如同亂麻,傾洩而下始終不曾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到頭,指天亮)
譯文:
自從安史之亂發生以來,我就睡眠不好,漫漫長夜滿屋濕漏,如何等到天亮!


(如何,怎麼)得廣廈千萬間,大庇(音ㄅㄧˋ,遮蔽、庇護)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安穩)如山!
譯文: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廣大廈,多庇護普天下受凍之人,讓他們歡樂,在風雨之中安然不動穩如泰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高聳)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滿足)
譯文:
啊呀!何時能看到面前高聳起高房大屋,即使我個人房子破了,就算凍死,也心滿意足!


茅屋.png
想像示意圖


相關補充:劉鶚《老殘遊記.自序》

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
莊子為蒙叟之哭泣。
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
李後主以詞哭,
八大山人以畫哭。
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
曹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


茅屋.png  
想像示意圖


賞析:

全詩描寫家裡的屋頂被秋風吹走的窘境,原想尋回散落的茅草修補屋頂,卻遭村中兒童捉弄,追趕莫及,豈料屋漏偏逢連夜雨,家中本來幾無禦寒的被褥,孩子又將唯一的被子踢破,由於家裡漏雨只能徹夜未眠……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瑣事,卻透露一個窮苦文士的無奈在這場雨中暗夜的獨醒中,詩人的心境由個人之「茅屋」而思天下人之「廣廈」,發下宏願,祈求上蒼,希望所有窮苦之人都能有個庇護風雨的處所,呈顯詩中聖哲的仁者襟懷。正是這種可貴的思想,使得詩人對自己苦境的描寫,具備更有厚度的內涵,因為那不僅是詩人自己的傾訴,而且也是為千萬同樣處境的寒士們的代言。正是這種憂國憂民、能為他人著想的崇高品質,使得詩人的許多詩篇得以千古流傳。與其說詩人創造了好的詩篇,不如說善念,造就了好的詩人


晚村.jpg
想像示意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