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題解

本文節錄自《孔子家語》〈在厄 〉,描寫的是關於一次「被誤會」的事件。

事實是什麼?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簡單來說,事實是在時空裡所發生的事件(event),而且是人類直覺所絲毫不能加以左右的。一般說來,凡是親自「目擊」(eye-witness)的,都可稱之為事實,但「目擊」並不是構成事實知識的唯一條件。嚴格的說,是人先對事實有感覺印象,對這種印象有所判斷,而這種判斷要有客觀的對證以及主觀共許的標準,然後才可以說已把握到一件事實的真相,對這件事實有所知解。因此,除了「目擊」外,還須假定目擊者有最低之判別事實的能力,大體上,一般正常的人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因而透過人之「親知」所得到的資料,也「大都確切可靠」;可是並非「絕對可靠」,更不用說是「親耳聽到」的事,若是再經過他人「轉述聽來的」就更不可靠了。

孔子也曾遇過弟子之間有誤解的事情。孔子周遊列國時,受困於陳蔡之地,七日沒有糧食可吃,弟子子貢弄來了一石米,顏回煮飯,過程中,顏回被誤會說有偷吃。《呂氏春秋》的記載是顏回被孔子誤解,《孔子家語》則是記載顏回被子貢誤解,而子貢又告訴了孔子,但孔子對顏回的為人毫不懷疑。顏回被誤解偷食的這件事,如果孔子真如《呂氏春秋》中的記載,那麼至聖先師也未免太不了解自己的弟子了。孔子的身教告訴我們,事情發生的當下,不急著偏袒哪一方,一定先了解事發狀況和考察當事人的動機,用理解和認同、鼓勵和支持,幫助彼此釐清真相、搭起橋梁,進而化解爭執。

俗話說「耳聽三分虛,眼見未為實」,眼耳所見所聽,未必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實真相。平日在境界(面對的考驗情況)來時,看的就是日常的覺知與細微處的修練。與其擔心、急著喝斥,不如第一步先把握住自己、深呼吸兩口、保持穩定冷靜,跳脫境界五秒鐘,當個聰明溝通的長者。人性的盲點與慣性,常見的是缺少耐心、自以為是的直覺性判斷,然而,沒有人喜歡被誤會、沒有人願意被忽略,大人之間如此,親子之間亦同。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暫擬。

稀飯.png
(圖片引自網路)


顏回偷食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

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文章出處】

《孔子家語》
在厄 
原作者:不詳

 

顏淵.jpg
上圖:顏回(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

孔子厄(音ㄜˋ,災厄,災難)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
譯文: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次與弟子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
◎我們是否有過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經驗?再想想,七日不食那會是什麼感覺?還有力氣講話嗎?原有志向會動搖嗎?但是孔子師生餓了七天,弟子有的矢志不移,有的弟子信心開始動搖慮慮,孔子每天還依然弦歌不絕,沒有埋怨擔憂。
《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在陳國斷糧時,跟隨的學生都餓得走不動路。子路埋怨說:「當個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潦倒,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困潦倒,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陳蔡絕糧這件事情上,孔子遇到一個師生之間的「信賴危機」,弟子對於孔子所教導的價值,信心發生動搖,產生了懷疑

子貢以所齎(音ㄐㄧ,持,拿)貨,竊(偷偷)犯圍而出,告糴(音ㄉㄧˊ,買入穀物)於野人,得米一石焉。
譯文:
子貢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偷偷突破重圍,到外面向鄉人換了一石米糧回來,希望給大家解饑。

顏回、仲由(子路)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掉落)飯中,顏回取而食之。
譯文:
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裡為大家煮粥。恰好此時,煮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灰塵到粥裡,顏回就把它舀起來吃了它。

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偷)食也。
譯文:
子貢也從井邊經過,正好看見顏回拿了一口粥往嘴裡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以為顏回趁機自己先偷吃。
人們通常很理所當然的把自己的「觀察」,當作是「絕對可靠的依據」。但這樣的判斷可能是不精確的,因為,我們的「觀察」,與「判斷」之間的連結,非常容易出錯
◎此外,我們常常會以為自己的觀察是「客觀」的,但其實還是夾雜了自己先入為主的「主觀」想法,進而去「詮釋」這項觀察的結果。就像有些老師看到學生犯錯,如果是成績好的學生,就會傾向於認為他是「不小心」做錯事,但如果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會覺得他是「刻意」搗蛋,同樣都是觀察到學生犯錯的行為,但老師可能很快速的因為成績好壞而產生不同的詮釋,並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客觀正確的
◎子貢對於景仰的老師有絕對信任,而顏回是老師最肯定的弟子,孔子曾屢次評價讚美顏回(《孔子家語.在厄》:「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如果顏回有了一個大的家族,孔子願意做顏回的管家)。《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孔子曰:『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自從顏回進了我的門庭以後,弟子們之間越來越和睦了)),子貢對於顏回這樣的一個師兄(顏回比子貢長一歲),自然也不存在著任何懷疑。可是,他的確是看到了一個事實,而他看到了,別的師兄弟會不會也看到?會不會心中有疑,他在心中留下問號──一個老師經常讚嘆的人,居然偷粥喝!
即使子貢也和老師一樣,相信事出有因,但從另一種角度思考,子貢也一定要問,這是代替眾人來問,要問的讓大家明白,這個問,也許是子貢故意演出給大家看的。子貢這一問,若是代替大家來問。代替大家為眾人解惑,這樣就是聖賢的存心,因為聖賢之心是念念為他人著想。如此既保全了老師的聖名,也保住了顏回的名節,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情況下,也使整個團體更加穩定。

 

子貢.jpg
上圖:子貢(圖片引自網路)


(二)

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
譯文:
於是子貢進來找孔子,問說:「一個仁者或廉潔的讀書人,遭遇窮困會改變節操嗎?」
子貢問老師的時候,有種迂迴的問法值得學習,那裡面包含著對老師的尊重。正是因為老師那麼推崇顏回,那麼他將要講這個人過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應有的分寸。

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
譯文:
孔子回答道:「如果會改變節操,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貢的問題是一環扣一環地問的,他先問一個人的氣節,會不會因窮困而改變?等他得到老師的肯定回答(不會改變),他接下來就準備要在這場對話中提出最尖銳的問題。

子貢曰:「若(像)回也,其不改節乎?」
譯文:
子貢接著問孔子:「像顏回這樣的人,應該不會改變他的節操吧?」
因為平時顏回早已經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問:顏回會改變氣節嗎?當老師肯定顏回的氣節的時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顏回沒有氣節的這個動作──偷粥喝,給端了出來,這個應對,非常有味道,其實子貢這些講話的藝術,何嘗不是從老師那兒學來的呢?

子曰:「然。」
譯文:
孔子回答子貢:「當然不會。」

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譯文:
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告訴了孔子。
在孔子師生絕糧七日這個特殊時刻,假如顏回偷舀粥喝這個動作,動搖其他師兄弟的道心,而他們又不敢去問老師,這樣既有辱顏回的形象,使孔子聖名受損,還會使這個團體產生裂痕,甚至最後分崩離析。可以這麼說,孔子又遇到一個同隊凝聚力瓦解的危機。
◎教師常需要處理學生之間的糾紛,但是,教師若每遇到學生之間有矛盾時,就先要問:誰是對?誰是錯?若是朝這方向去思考,教師不經意間就陷入是非對錯之中。如果沒有孔子那樣的智慧,一旦捲入到是非之中,教師傳達給學生的,就是讓學生之間因此在心裡不停分辨、計較,自己在這件事情中到底該負多少責任,別人該負多少責任,而且通常會覺得對方的責任還更重些。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老師和學生都不會有所提升,只會使學生陷入你對我錯的「爭理」之中,越來越沒有智慧。所以,前人說:「愚人爭理,賢人爭罪」。

稀飯.png
(圖片引自網路)


(三)

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
譯文:
孔子聽後,說道:「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一件事就懷疑他,這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先不要講,讓我來先問問他。」
孔子遇到問題,他的解決策略是先讓事情平息,不再擴大延燒,然後自己再探究事實的真相,孔子對顏回的了解可說是毫無疑問的信任了,可是,面對子貢提出的問題,他處理得不慍不火,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其實,當孔子去問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之前,心裡就已經有了答案(顏回絕不會偷吃粥)。但在眾多學生面前,他必須調查一個事實真相,就更顯現出孔子的人情練達。

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
譯文:
於是,孔子便叫了顏回過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是否祂想保佑我們脫困呢?你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拿來祭祀祂們。」
◎假設孔子直接問顏回,你偷吃粥了嗎?或假設子貢當時見到,就直接上前去問顏回,你在偷吃粥嗎?這都是對顏回的不信任,對他的誠信已產生動搖質疑。對於古代的君子來說,老師和同門都不信任自己,那真是莫大的羞辱。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記載,燕太子丹只是告訴田光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就認為太子已懷疑田光有洩漏國家機密的可能,於是自刎而死。
所以孔子這樣問顏回,是保全一個君子的名節,飽含著深深的智慧。因為古人對於祖先的敬重,視若神明。也是因為顏回具備足夠的德行,孔子才能用這個辦法去問,而顏回在自己的同門之間,也是個有信義的人,知道他講的一定是實話,所以老師的問話,一方面保全一個君子的顏面,一方面又要解除子貢心中的疑問

對曰:「向(嚮,剛才)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譯文:
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對孔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了。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灰塵到粥裡。它掉在粥裡,就不乾淨了,想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因為換來的這一點米非常珍貴),於是學生便吃了它。拿吃過的粥再來祭祀,是不恭敬的啊!」
◎真正的聖賢一旦被人誤解,不但不會辯解,反而會反求諸己,看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古代的仁人君子,奉行「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就算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我所做的是安守道義的本分,而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譽。
當子貢聽到顏回和老師對話,得知事實的真相後,我們相信他心靈的觸動,一定是非常深。如果他曾經真的起疑,不必說子貢會非常慚愧。而作為相處這麼多年的同門師兄弟,如果子貢對顏回真的產生過這種懷疑,這說明我們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建立,是多麼不容易!

孔子曰:「然乎(如來如此)!吾亦食之。」
譯文:
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孔子.png
上圖:孔子(圖片引自網路)


(四)

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譯文:
顏回退出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最好的結果是,讓每個人都能在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收獲。作為一個老師、家長、團體的領導者,遇到學生、孩子、員工之間有矛盾時,不應立刻陷入是非當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顆冷靜理性的心,在不傷害到每個人的情況下,去調查事實真相,讓每一個人在事實面前,都心服口服。這不是一日可致之功,而是在不斷地處理問題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一種智慧。
這個故事的啟示,就是即使親眼見到的事實,有時也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如果不能了解一個動作背後的存心(真正的動機),就很可能會發生誤會。如《弟子規》所謂:「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試著去保持一個懷疑自己而且謹慎的心,不要太快相信自己的判斷,多多去觀察、去理解他人的真正的動機

 

稀飯.png
(圖片引自網路)


【解析出處】

1.

《大方廣》
《孔子故事系列》之一:磨難見信義 
(編者註:段落文字內容已經過重組改寫)
網址:
http://www.dfg.cn/big5/chtwh/srgs/2-srgs.htm
作者:不詳
2.《志祺七七》
博愛座不坐?為什麼不坐?
2018-06-02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uf_xbi1o
作者:張志祺
【作者簡介】
張志祺(1991年6月1日-),臺灣YouTuber、視覺設計師、青年創業家,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Google在2020年底公佈了2021年YouTube熱門影片排行榜第一名。簡訊設計成立早期主要以圖文不符為名義,製作關於公共議題與政策介紹的「懶人包」,後期發展成設計行銷公司,以讓資訊變得有趣、資訊變得好懂為目標,提供懶人包、解釋型動畫、互動網頁、社群行銷等服務,同時也設計多項線上課程,包含資訊設計思考力、百萬YouTuber的攻心剪輯術、社群力、接案學等。張志祺開設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並擔任節目主持人,拍攝多部系列以新聞討論、各種公眾議題討論、社會與網路現象討論、政策相關等言談性質等影片。曾獲國內外諸多設計獎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