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治.png
上圖:舒國治(圖片引自網路)


談舒國治的散文

我兩年前曾經在這個節目裡面介紹過一位,現在在台灣大概是最受歡迎的一個散文作家舒國治。我今天又要講他了,為什麼呢?是因為我最近正在預備寫一篇東西來介紹他,把他的東西重新拿出來讀,我發現有一些東西是特別值得給我們今天的讀者來介紹一下的。介紹他的作品的時候,我們同時能夠想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就是到底散文是什麼東西。我們知道經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後,經過這場洗禮之後,我們很多人些東西都不自覺的想要寫一些大的東西。所謂大的東西就是追求一個境界,哪怕是在寫雜文,也強調要以小觀大,好像總是這個文章裡面必須要談出一個什麼大道理出來才行,否則的話就不算是寫好一篇散文了。

當然這樣一個態度也不是不好,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確實不錯。可是問題是在於,我們是不是總是要追求這一點呢?而忽略了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散文傳統裡面,就有一些是以小不觀大,反而是以小見小的這種寫法。輕輕鬆鬆,悠閒閒閒,不能夠寫成好文章嗎?說著說著幾乎你要想起來,以前周作人區分的「文以載道」跟「詩言志」,言志派載道派的區別了。在我看來舒國治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言志派的散文。這種散文為什麼讓很多台灣讀者看到就覺得它特別的古典、古雅。這個「古」其實不是來自於舒國治他的文章,他的文具,他的文筆,他那種特殊的結構,遣詞造句的方法,而是有時候我覺得更多的是來自於他某種態度。

這個態度是什麼?比如說他這本書叫《理想的下午》,裡面有一篇同名的文章就叫〈理想的下午〉。整篇文章不談別的,就講理想的下午是什麼。這是一個很老派的傳統寫散文的方法。我們看他怎麼寫?他第一句話叫做理想的下午,當消失在理想的地方,通常這個地方是在城市,為什麼呢?「
幽靜田村,風景美極,空氣水質好極,卻是清晨夜晚都好,下午難免苦長。」然後他後面又說到,「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樹。」就是街上的樹。「這也是城市與田村之不同處。田村若有樹,必是成林的作物,也難供人徜徉其間。再怎麼壁壘雄奇的古城,也需有扶疏掩映的街樹,以柔緩人的眼見。以漸次遮藏它枝葉後的另一股軒昂器宇,予人那份『不盡』之感。


你看這種寫法就把什麼叫做理想的下午,這個題目一一展開,一點一點拿出來講,他沒有像我們現在很多人寫雜文那樣子,想要用一個推理的方法來寫,也不想講什麼太大的大道理,就講一些小事。講一講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性的行道樹等等等等,都是些你覺得花鳥蟲魚般的東西。那麼這種文章,但是他也是會有見地的,這個見地是來自對於一些細節獨特的感受

比如說他後面還提到,他說「
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陣雨。霎時雷電交加,雨點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陣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陣。最好是茶棚,趁機喝碗熱茶,驅一驅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就近有咖啡館也好,咖啡上撒些肉桂粉,吃一片橘皮絲蛋糕,催宣身上的潮膩。俄頃雨停,一洗天青,人從簷下走出,何其美好的感覺。若這是自三十年代北京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走出來,定然是最瀟灑的一刻下午。


這種見地就是說,他開啟了對某些人生細節中美學的感知,本來你在下午遇到雷陣雨,是很不爽的一件事情,但是你經過這麼一些寫,你記住這種狀態之後,你又會覺得你多了一個角度,一個很感性的方法來觀察下午的雷陣雨。然後你好像覺得,它似乎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變成一個能夠接受的事情了,這就是所謂的傳統散文了。它好的地方就是用文字去打開人某種特別感官的能力,把我們所處的世界用文字變得更豐富,更立體。平常我們日子也會有下午,也會有睡懶覺的時候,但是經過一篇文章的薰陶之後,我們發現從此之後,我們就連睡懶覺對它的看法都不一樣了。例如說這裡面有篇文章就叫〈賴床〉,他說賴床,他賴床都寫成了一篇文章。

躺在床上,早已醒來,卻無意起來。前一晚平放了八九個鐘頭的體態已然放夠,前一晚眠寐中潛遊萬里的夢,也已停歇;然這身懶骨猶願放著,夢盡後的遊絲猶想飄著。這游絲不即不離,勿助勿忘,一會兒昏昏默默,似又要返回睡境;一會兒源源汩汩,似又想上遊於泥丸。身靜於杳冥之中,心澄於無何有之鄉。剎那間一點靈光,如黍米之大,在心田中宛轉悠然,聚而不散,漸充漸盈,似又要凝成意念,構成事情。


你看這種文字,這個文字是很好的文字。其實是很現代的寫法,但你聽這個節奏感似乎是有點古意的,然後他這麼寫賴床的這種情緒。那一剎那的狀態之後,他接下來就展開來,說賴床會賴出什麼東西來了。「早年的賴床,亦可能凝融為一體為後日的深情。就算這深情未必見恤於良人、得識於世道。」他說看有些臉,「可以猜想此人已經長時沒賴床了,也有的臉,像是一輩子不曾賴過床。」賴過床的臉是怎麼樣的臉呢?他說「比較有一番怡然自得之態,像是似有所寄、似有所遙思,卻又不甚費力的那種遙想。」然後他還說到賴床還分上品跟下品,「要賴床賴得好,常在於賴任何事賴得好。亦即,要能待停深久。譬似過日子,過一天就要像長長足足的過它一天,而不是過很多的分,過很多的秒。那種每一事只蜻蜓點水,這沾一下,那沾一下,急急頓頓,隨時看錶,到處趕場,每一段皆只一起便休,是最不能享受事情的。

這話說得太好了,簡直就像是在指責我這種人,所以像我這種人看這種文章就再好不過,為什麼呢?正叫做「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你有這樣的心,你就能夠學著用像舒國治這種,我肯定他是會賴床的人,用他的眼光來看看我們周邊的世界,而他又好旅遊,所以他才能夠看出很多旅遊,我們這些急急忙忙的趕差的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我最記得他形容紐約的一句話,他說紐約是很壯觀的城市,但他沒辦法喜歡紐約,為什麼呢?他說因為紐約這個城市太抽象。

看著舒國治先生的文章,我總會不自覺然地陷了進去,用他獨特的文字、精闢的遣詞,帶領著我,往世界各地翱翔,哪怕只是輕輕的晃蕩。「哪裡你最喜歡?」被問過無數次這樣的問題,但往往詢問者早已心有定見,作者總會以聊天蓋過,但,不是敷衍,是因為這個答案實在太難,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好,喜歡的人都會大聲讚揚,然它的不好,大家各自心裡有數。不那麼愛紐約,因它過於抽象,有太多的概念在裡頭;無止盡的高樓牆面,牆內是甚麼?不知道,太多的重複,重複的景、重複的戲,它看起來很大,但不知怎地,總難消受,在紐約一輩子,會顯得生命短促;不選洛杉磯,主要是因幅員過寬,地貌惡劣,對人的視野不夠滋養,不斷地向前走,一直走,然如果不看汽車馬錶,你永遠無法查覺究竟走了多遠?人習慣找尋昔年生活的影子與氣味,早年日子步調緩慢,印象越深,情懷則愈濃。隨著作者的文字,儘管沒有去過,我彷彿身歷其境,一幕幕的景象在腦海裡浮現,心裡只能不斷地發出:「好美阿!」的意念,我喜歡作者所描述的瑞典,它是那樣的蕭索清蕪,離開它後,過了些時日,還是想著它,雖然從不曾感覺它有什麼特意出眾之處,斯德哥爾摩,「北方威尼斯」儘管敵不過威尼斯那樣的襲人欲醉,但,它的水,是無遠弗屆的,在此地,幾乎沒甚麼人聲,你可以靜靜的過著寧靜的下午,享受這默語之鄉;但在市政廳,它不單單有所謂的威尼斯之壯麗,還做到冷凝、典雅,兼具直線條美感的「北歐復興式」,每當諾貝爾獎大宴來臨,瑞典的閃耀也直達最高點,金光閃爍,謂之迷人,另人紛紛嘆奇。

斯德哥爾摩這個都市,是二十世紀感十足的都市,不特作壯麗,較平齊,甚至平板,電梯常設置於中間,步梯則繞著它轉,好似圓裡有個方,是謂「功能主義」在北歐的先河作品,很合瑞典人的美感脾胃,直至今,瑞典的設計總帶著簡淨,不同於英國維多利亞式的雕琢,日本式的大題小作,它既有北國的細高白雅,亦有力學上的韌性,它的設計也總令我為之傾倒,甘願花錢於其物上。理想的下午,倚坐在咖啡椅上,慵懶的伸個懶腰,點杯咖啡,喘口氣,常常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時,我總想這麼做,然能付出的時間少之又少,其實,理想的下午簡單非常,無論在哪都能有如此感受,放空,漫無目的的走著,看看天空,感受著那微風吹拂著臉龐,聽聽那燕語呢喃,清新的空氣直沁心脾,只要用心去體會,然能細心享用下午的人卻不多。英國的古樸到處皆可見,牛津長牆緊狹的街道,有太多的鐘聲在雨中飄盪,牛津的雨增添了許多恬靜,無論過了多久,都想在這倚賴一輩子,這個城市我愛,飄飄細雨中不失一點浪漫,濛濛佳氣,不自覺的陶醉起來。當地的市中心,文化氣息十分,無論是圖書館,或是書店,都藏了許多玄書,一一待我們去挖掘,多麼一個學術城鎮阿!然近來,有些規範亂了,依然是個清麗之處。外頭正下著大雨,凌晨時分,無意間拿起這本看似內容不多的書,仔細深入,我便後悔起,捨不得放下,作者向我介紹了許多可能一輩子都去不成的地方,了解各地的文化,知曉世界的腳步,每翻一頁,心就開始動搖了起來,「以後我也要去!」我告訴自己,是那樣的晃蕩,是那樣的不急不徐,隨著作者的步伐,我開始輕盈搖擺了起來,這本書,不可諱言的,我喜歡。

延伸閱讀: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原文)
半夢半醒的幸福----舒國治:賴床(原文+註釋)


【舒國治簡介】
舒國治(1952年9月18日—),台灣作家。籍貫浙江奉化,出生於台北。畢業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電影製作科。早年從事電影工作,並曾於電影中客串角色演出及紀錄片編劇,任廣告企劃。曾浪跡美國七年。之後轉而投入文學寫作,作品以散文、遊記、短篇小說為主。文字通透疏朗,意趣悠閒,並擅長透過空間影像儲存情感。遊記中擅寫庶民風土、讀書遊藝、吃飯睡覺、道途勝覽、更及電影與武俠自成一格,文白相間,被稱作為「城市的晃遊者」,人稱「舒式風格」。曾獲時報文學獎優等獎,華航文學獎首獎,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


舒國治.png
上圖:舒國治(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1.
《鳳凰衛視》
賴床分上品和下品
2009-11-19
網址:

https://phtv.ifeng.com/program/kjbfz/200911/1119_1699_1442773.shtml
作者:不詳
2.
期末心得報告:理想的下午.舒國治著
網址:

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568004/#google_vignette
作者:李宜軒
(編者註:兩文無法確認何為原創者,故併列之。原文與引文未明確區分,今另加引號並套以有顏色字體區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