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水滸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水滸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水滸傳》,是以官話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成書年代及作者極富爭議,一般認為全書定型於明朝,施耐庵所著,羅貫中則做了整理,金聖歎再刪減為七十回本。其內容講述北宋山東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由被逼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東征西討的歷程。又稱《忠義水滸全傳》、《江湖豪客傳》、《水滸全傳》,一般簡稱《水滸》。此書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亦是《四大奇書》之一。
上圖:宋徽宗(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宋徽宗.蠟梅山禽圖(圖片引自網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宋徽宗.瘦金體(圖片引自網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宋徽宗簽名(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宋徽宗簽名(圖片引自網路)
一、《水滸傳》成書年代
《水滸傳》前身源起於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出現無名氏白話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宋江、吳加亮(吳用)、晁蓋等人起義造反的故事,初步具有《水滸傳》的故事雛型,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從南宋之史籍《東都事略》以後,已成為民間文學的主要題材。
到了元朝,元雜劇中出現有關水滸故事的劇本。有觀點認為,《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生活原型,是與施耐庵關係甚密的元末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
本書成書年代極爭議。一般認為,《水滸傳》全書是到了明朝,經許多作者不斷增添情節乃至定型。現存最早的完整版本刊於1589年,這是年代下限。主流支持「明代嘉靖說」,約1524年,為學界共識。其他學說認為成書於更早,上限在元末明初(約1370年代),但未廣獲承認。
(圖片引自網路)
二、《水滸傳》的作者(編按:本段純屬考證可跳過,直接閱讀下文「水滸傳的故事情節」)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目前最廣泛認可的說法認為作者是【施耐庵】施耐庵。歷史上還有其他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勳託名說,宋人說等。
上圖:施耐庵(圖片引自網路)
(一)施耐庵說
有一種觀點認為,全書為施耐庵撰寫,再由羅貫中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百川書志》,認為《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有不少人認同。
(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說
另一種觀點是認為,百回本的《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上圖:羅貫中(圖片引自網路)
(三)羅貫中說
這種觀點認為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貫中作,繁本是施耐庵編。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胡適認為:水滸傳的草本(約一百回)出自羅貫中之筆。內容可能有征田虎、王慶、方臘,但無征遼。文筆可能極粗劣。
《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遼和征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征田虎、征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征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上圖:大宋宣和遺事(圖片引自網路)
(四)歷代累積說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世代累積型群眾創作」,因為關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最早記載於《宣和遺事》,在南宋時代已經開始流傳。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民間傳說、戲曲故事。故此推論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參考借鑒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或其選段。但毫無疑問,施耐庵在創作長篇章回小說中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
(五)託名說
胡適在《水滸傳考證》及《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中主張,「施耐庵」也可能為某個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文人的託名,因「其時士大夫還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話小說」(《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並且書中內容確有「犯上作亂」之嫌,不為當時統治階級所容。
上圖:施惠.幽閨記(圖片引自網路)
(六)施惠說
元末戲劇家施惠,字君美,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元末明初,著作有《幽閨記》等。有人認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即施惠。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
(七)郭勳託名說
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勳……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勳「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
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勳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則認為「疑施耐庵即郭勳」。他認為郭勳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
(八)宋人說
這種說法最初是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編寫,而考證羅貫中是宋朝人。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
後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根據《靖康稗史》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
(圖片引自網路)
三、《水滸傳》的故事情節
故事描寫了【108個好漢】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梁山泊)】、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過程。
全書可分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講述的是【各個好漢的故事】,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講述的是【好漢們在梁山集合】,形成以宋江為寨主的梁山泊水寨(編者註:梁山原寨主為王倫,被謀殺後晁蓋為寨主,晁蓋戰死後宋江再繼任寨主),並發動一系列對官僚惡霸及附近城池的戰爭;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歸順之後】,奉命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的戰爭,到最後鳥盡弓藏,悲壯死亡的故事。
示意圖:畫符(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代表天罡地煞的108顆門釘(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台北.行天宮(圖片引自網路)
(一)洪太尉釋放妖魔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是張天師禁錮的三十六個天罡星(編者註:罡,音ㄍㄤ,天罡的簡稱,道教指北斗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因為太尉洪信的無心之過而投胎轉世。他們講究義氣,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宋江、林冲、史進、李逵、魯智深、武松等豪俠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上圖:山東梁山(圖片引自網路:google地圖)
上圖:梁山泊(圖片引自網路)
上圖:梁山泊(圖片引自網路)
(二)逼上梁山
12世紀初,北宋王朝,朝廷內的奸臣蔡京、童貫、高俅權傾朝野,手握重權,視皇帝宋徽宗如傀儡,殘害忠良。地方豪強惡霸也同流合污,史進、魯智深、林冲、楊志、武松等相繼被冤枉陷害,無路可逃,最後被逼上山東的水泊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
同時在黃泥崗,晁蓋、吳用等七人發動一場震驚全國的搶劫案,奪走北京大名府官員送給蔡京的生辰綱禮物,逃到梁山泊,與林冲合謀殺掉原寨主王倫,晁蓋做了梁山泊的寨主。
晁蓋的朋友宋江也捲入官府紛爭,差點被處死,幸虧晁蓋與梁山好漢救出他,宋江的朋友李逵及戴宗,也跟隨宋江加入梁山泊。
隨後,梁山泊向周圍地方官僚惡霸和其他敵對山寨宣戰,攻破祝家莊、高唐州、青州城、曾頭市和大名府,招降秦明等數十名大將。其中最後兩次戰爭中,晁蓋戰死,宋江繼承寨主之位(編按:晁蓋和宋江是兩條不同路線。晁蓋走的是革命路線。宋江上山以後排斥晁蓋,走的是修正主義、投降主義的路線。宋江把梁山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朝廷招安收編。因此108個好漢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晁蓋的地位),盧俊義、燕青上山。梁山全盛時足足有一百零八個好漢,空前強大。梁山勢力的壯大,震驚朝野上下,童貫、高俅傾全國各路水陸大軍,討伐梁山泊,卻慘敗於梁山的精兵良將,朝廷數十名大將被斬殺。
上圖:水滸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三)朝廷招安
宋徽宗無奈,只好派人招安。梁山泊的部份首領堅決反對招安,但首領宋江、吳用等人卻不願繼續做強盜,答應朝廷的招安請求。但在招安之後,朝廷奸臣屢次找人陷害梁山好漢。
這時候,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慶、江南的方臘叛亂,朝廷派梁山好漢出兵鎮壓。宋江先水淹田虎的根據地太原城,剿滅田虎勢力,然後揮師南下,大破淮西軍並生擒王慶,但在更激烈的平定方臘之戰中,宋江遭遇強大對手,梁山好漢死傷過半。一場惡戰之後,宋江控制杭州城和烏龍嶺,攻破清溪洞,方臘的勢力才被消滅。
戰後,梁山好漢僅剩下三十六人,班師途中林冲及張橫等人病逝,武松在六和寺剃髮出家,魯智深在六和寺圓寂,李俊、燕青等人又悄然離去。回京時梁山好漢僅剩二十七人。宋江等人被封為功臣,但童貫、高俅等人另有圖謀,他們設計毒死盧俊義、宋江和李逵。吳用和花榮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後自縊而亡,剩下的梁山好漢,除了呼延灼與女真戰鬥英勇陣亡外,其餘大都善終。
上圖:水滸傳三十六好漢(圖片引自網路)
四、《水滸傳》的主要角色
另參見:
三十六天罡星----水滸傳的主要角色介紹
(圖片引自網路)
五、《水滸傳》的主題思想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王利器與羅爾綱不約而同指出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
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基層官吏,後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獷,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水滸傳的文學成就有目共睹,然此書的中心思想究竟為何,後人的解讀相當分歧,學界迄今未有定論。主要的看法有:(一)忠義為本。以明李贄為代表;(二)強盜之書。持此觀點的有明人左懋第,當時朝廷採納了他的看法,故將水滸傳列為禁書。金聖歎看法相同,所以他後來「腰斬水滸」,即是基於同一立場;(三)歌頌農民起義。此為二十世紀之後,中國大陸文學史普遍的看法。
(一)忠義說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
(二)誨盜說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表現【誨盜】的思想,是引誘教人做強盜的書,這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再加上水滸傳內容為聚眾反對朝廷,對封建王朝而言本身就是一大禁忌,因此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此後從崇禎年間至清末,水滸傳一直是禁書,其中清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查禁尤為嚴格。
(三)農民起義說
1950年代,中國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表現【官逼民反】的思想,認為是官府不公不義,官員貪贓枉法,政治黑暗,最後逼得人民不得不站出來反抗,以暴易暴,群起造反(編按:《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中國大陸的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也是反應北宋新舊黨爭激烈之小説,許多被逼上梁山者,皆屬於舊黨英豪。
上圖:水滸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六、《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水滸傳》深刻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情節曲折複雜而富戲劇性,善於描寫場面,人物眾多、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對話傳神,善於以對比手法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描寫人物的心理變化,從人物的行動表現其性格。《水滸傳》以流暢的白話口語為基礎,再加錘鍊,既生動潑辣,又簡潔洗鍊。《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
《水滸傳》在作者的苦心經營下,寫作技巧頗為獨到,梁啟超在《小說叢話》中即指出「水滸可做文法(文章作法)教科書讀」。它的文學成就較同期的小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為優,也較後起的儒林外史、鏡花緣、老殘遊記為高,成為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的重要作品。
(一)人物塑造
水滸傳在人物塑造上不僅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成就,同時也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傳統。書中的人物不僅根植於現實的土壤,而且是被高度理想化的。作者基於理想,把英雄人物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提到很高的境界,並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使他們具有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其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有:1.把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之中,扣緊他們的身分、經歷來描寫性格。2.讓人物置身於生死存亡關頭,以其行動、語言呈現性格特點。3.利用人物之間的對比,凸顯他們各自的性格。4.透過描述極具特色的細節來呈現人物個性。
(二)情節安排
全書情節緊繞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軸進行,許多引人入勝的情節都是經過精心提鍊、具有典型意義的。當人物出場後,透過一組組情節的發展,讀者也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發展史。
(三)組織結構
書中人物及情節安排主要是單線發展,每組情節既有獨立性,又互相勾連。如此,透過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便展示起義的整體畫面。
(四)語言運用
水滸傳中的語言以北方口語為基礎,再經過作者的加工,構成明快、洗鍊的風格,並且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
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上圖:水滸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七、《水滸傳》的影響
早期《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通俗小說往往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傳播成為普通民眾熟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史實。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人們津津樂道,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如:輕生死重義氣、敢作敢為、劫富濟貧,乃至「忠君反貪」等理念,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大眾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甚至在1949年建國後,就曾讚揚《水滸傳》,聲稱推翻國民政府統治成功,靈感來自於《水滸傳》「三打祝家莊」情節內。
上圖:水滸傳劇照(圖片引自網路)
八、《水滸傳》的評價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章回小說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讚許。
(一)明清兩代
明末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圈點《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將六書合稱為「六才子書」。李漁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編按:李漁為明末清初時人,因此四大奇書為明代作品,未包括《紅樓夢》),但他本人對書中主角宋江的評價非常低,在他的批註本裡,處處可見對宋江的貶損。後來有人把「四大奇書」,加上《紅樓夢》、《儒林外史》合稱為「六大奇書」,或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合稱為四大名著。
民間流傳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謂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不宜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感染暴力打殺的性格,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過分反叛,脫離現實;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演義》,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鉤心鬥角,老人應該安分守約,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歷代關於《水滸傳》的主要集評,列舉如下:
1.李贄(1527-1602):「各有派頭,各有光景,各有家數,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讀者自有分辨,不必見其姓名,一睹事實,就知某人某人也。」
2.金聖歎(1608-1661):「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
3.張潮(1650-1707)
(1)《幽夢影》:「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遊記詩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2)《幽夢影》:「閱水滸傳至魯達打鎮關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樁極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場。即不能有其事,亦須著得一種得意之書,庶幾無憾耳。」
3.王國維(1877-1927)
《人間詞話》:「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二)現代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也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逐漸被納入議題,水滸學的內涵日見豐富。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從歷史角度看,對於《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征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齣歷史悲劇;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出處】
1.《維基百科》
〈水滸傳〉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0%B4%E6%B5%92%E4%BC%A0
2.《東大教育雲》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內容整理】
本站。
- Apr 12 Wed 2023 10:06
△梁山泊108好漢的故事----《水滸傳》簡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