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jpg

體罰孩子的父母,需要助力而非責難

現代愈來愈重視親子溝通的教養趨勢下,經濟底層的家庭仍以體罰教孩子,這些父母並非不愛孩子,只是資源的缺乏,讓他們在教養上束手無策。

河岸國小(化名)坐落在新北市,家長以勞工階級家長為多。當我們在學校尋找研究受訪者時,老師熱心的幫我們跟父母解釋:「他們想要去你家看你跟小孩的互動啊。」家長常常這樣反應:「有什麼好看,就是打啊。」

小布爸是位鐵工,媽媽是來自大陸的新移民。小布兄弟在安親班有幾次拿了同學的東西,也有蹺課、闖禍的紀錄,母親的處罰方式多是痛打一頓,使用工具包括皮帶、水管、玩具劍、掃把等。小布爸並不贊成體罰,因為從小父母管教嚴厲,造成弟弟一度離家出走,所以他不希望複製類似的處罰方式。

然而,收起了棍子,他感到束手無策。他試過要孩子抄寫「家規」十遍,有次氣憤中把孩子的課本丟進溼淋淋的浴缸(因為影響學習,被媽媽譴責),還有兩次把孩子送到警察局,希望訴諸外在於家庭的制度權威,來嚇阻孩子。

小布爸幾年前在工地摔傷背脊,不能再做技術工,只能打低薪的零工。近年來的經濟不景氣,讓步入中年的他找工作時雪上加霜。小布媽被迫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新移民的身分讓她深陷勞動市場底層,她只能在社區小工廠當雜工,薪資「比不識字的歐巴桑還低,」她不平的說。

打罵代表有在「努力管教」

經濟困境增加了夫妻之間的衝突與口角,也耗費了他們多數的腦力與情緒資源,很難有耐心對待孩子的吵鬧,因而偏好立竿見影的措施。小布媽嘆著氣說:「我現在教小孩,我腦袋不會平靜啦,就像演電影,我就擔那麼多角,什麼又到期了,什麼又要繳了,什麼錢要給了。」


小布媽督促爸爸要抓緊時間來管教:「你自己想清楚啦,不是開玩笑的啦,你小孩子現在不抓緊時間來教育,你再看看啦。到時候,給人家警察來教的時候,你就不好教了、不好受了。」即便我們在進行家庭訪問時,她打起孩子也不手軟,甚至在訪談時詳盡描述自己對孩子有多生氣、處罰有多用力。我在現場經常感到很尷尬,以為誤入了母親情緒失控的後台,但稍後才明白,她其實是有意或無意的藉此展演他們有在「努力管教孩子」,不論效果如何。

許多河岸國小家長聽到訪問邀請,當下反應是有點緊張的問:「我的小孩在學校有什麼問題嗎?」教養失職的焦慮,普遍籠罩著勞工階級父母。小布的成績其實不錯,但因為闖過幾次禍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小布媽去學校的時候,感受到其他家長(尤其是中產階級家長)對她冷淡、不打招呼,她因而不想再參加班親會或其他家長活動。小布媽常常掛在嘴上說:「我教得很失敗,你們可以教我嗎?」不過,她在打完孩子後,往往會抱著哭泣中的孩子跟他們說:「媽媽是因為愛你才打你,知道嗎?」「對不起,請原諒媽媽,媽媽很愛你,你要聽媽媽的話,好嗎?」

弱勢家庭期望孩子服從聽話

體罰確實不是好的管教方式,但呼籲廢除的同時,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勞工階級家長仍以體罰為主要的管教手段?社會學文獻從父母的階級經驗來解釋:由於勞工階級的職場較少強調口條與互動,讓他們與重視說理、協商的新興教養腳本距離較遠相對於中產階級父母有充分資源培養孩子的自主、創造力、好奇心等抽象能力,勞工階級父母在教養上更重視的目標與價值在於:刻苦耐勞、服從聽話、守規矩。


體罰為主的管教方式也反映出勞工階級家庭面臨的結構困境:就業環境造成的經濟拮据與時間短缺,不僅增加不安全感與婚姻衝突,也讓他們難有認知餘裕去嘗試新的教養方式他們不像中產階級父母,可以透過讀書、上課來取得與教養相關的知識與資訊,就算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新興觀念,內容也與家庭生活落差太大當今主流的教養腳本,要求父母投入金錢、文化與時間,弱勢家長經常被媒體或學校提醒自己的匱乏與不足,但他們需要的不是責難,而是貼近生活處境的協助。

【文章出處】
《親子天下雜誌》80期
〈體罰孩子的父母,需要助力而非責難〉
網址: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1460-/?page=1
2016-07
文/藍佩嘉
【作者簡介】
蘭佩嘉,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跨國遷移、工作與家庭、質性研究方法、性別、種族、階級不平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