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我適合讀博士嗎?」給人文類學子:栽入學術之前,你應該思考的 3 個問題
最近筆者時不時被朋友們問到:「你覺得我適合去讀博士班嗎?」其實面對這個可能影響生涯規劃的大問題,答案遠非簡單的「適合」或「不適合」而已。因此,筆者整理了與朋友們常討論的 3 個問題,希望幫助讀者們從更全方位的面向,思考自己究竟要不要讀博士。
而在開始討論之前,首先要聲明的是,由於人文類學科與自然科學類學科在研究文化上有顯著的差異,因此,本文的內容應該對於人文、社會科學類學門(不包含商管和法律學門)的讀者們來說較具有參考價值:
一、只靠興趣夠嗎?
通常筆者在被問到「你覺得我要不要讀博士班?」這個問題時,筆者通常會反問:「為什麼你想/需要讀博士班呢?」接著便會得到諸如此類的回覆:「因為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但這類答案往往顯示了發問人對於人文學科研究仍沒有清楚的認識。
舉例而言,想要做好人文學科的研究,基本上語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不僅是英文,甚至時常會需要用到英文以外的第二外語,否則便有一定的機率在研究中遇到瓶頸。因此,若只是抱持著「對這個領域的知識有興趣」,很可能是不夠的,需要更深入思考的是:「我具不具備想要學習,甚至開展這個領域知識的必要能力?如果現在還沒有,我又要如何補足呢?」
另外,需要自我檢視的部分還有,「有興趣」想再深造的原因,是否隱含了「為了逃避進入社會,因此選擇不要離開校園生活」的心理?如果是這樣的狀態,通常進入博士班以後,也很可能會遇到進退維谷的情況,下文第三點會再詳述。
二、擁有博士學位,在職場上會更有競爭力嗎?
在台灣升學主義掛帥的氛圍中,高學歷往往被認為有較高的競爭力,但就筆者的觀察,事實並不如此。以人文領域來說,能夠在 30 歲以前完成博士學位的人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幾乎是相當優秀的證明了──但一個 30 歲才離開校園、踏入社會的「博士老新人」,就算滿腹經綸,卻往往容易被貼上「象牙塔待太久」、「眼高手低」、「缺乏實務經驗」等標籤。
再者,台灣企業主也常認為若求職者擁有博士學位,通常意味著會要求較高的起薪,也帶有較高的理想,還不如聘用一個便宜好用的大學畢業生就夠了。況且人文領域相較理工領域來說,很難有所謂的「業界」,所以更難達成產學合作。
因此,認為「具有人文領域博士學位,便能夠在職場上更具競爭力」,筆者認為是相當不切實際的。當然,有相當多的學子選擇攻讀博士班,是希望能夠留在學術界貢獻所學,但因不同學門之間的學術圈生態差距頗為顯著,此段落的討論並不包括留在學界發展的狀況。
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綜觀筆者身邊不少朋友們的經驗,大家當初在種種的考量之下選擇就讀了博士班,但許多人也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在第三到第四年後陷入了進退維谷的情境。而這些原因通常可以分成 3 大類,且三者之間彼此時常相關。
第一大類是經濟壓力。一般而言,人文學類的博士生能夠獲得的獎學金與研究經費並不多,但通常在就讀博士時,大部分的人都已超過 25 歲,此時,社會通常期待你能夠經濟獨立,因此,許多人文學類的博士生們便需要去兼差擔任研究助理/助教/家教等等──儘管可能因此鍛鍊了教學的技能,但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剝奪自己的研究時間,來賺取不合比例的薪水,從而導致研究進度落後。
第二大類是成家的壓力。同以上,讀博士的學生通常也到了被「關心」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辦喜宴這類問題的年紀,而想要成家,自然連結到上述的經濟問題。
第三大類則是研究進度的問題,各種狀況諸如:因為外語能力的限制、研究經費不足,又或者身體/精神上無法承受長期密集用腦所產生的壓力等等,使得自身的研究無法進展、裹足不前。
不論原因為何,或三者皆有,許多博士生們往往在第 3、4 年時逐漸產生自己似乎無力再把博士學位完成的想法,但要放棄,卻又感到捨不得自己過去這幾年來的心血,覺得虛擲掉自己 25-30 歲之間,人生理當最精華的幾年。
所以,我適合讀博士班嗎?
回到文章開頭的提問,筆者所能提供讀者們最好的幫助,就是分享這些在讀博士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讓大家先行思考,從而在真的面臨這些問題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畢竟,「要不要讀博士班」這個問題是任何其他人(父母、師長、朋友)都無法幫你回答的,旁人最多都只能給建議,但唯一能夠決定與實踐的人只有自己。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為自己負責任地做決定,並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圖片引自網路)
【文章出處】
《換日線Crossing》
〈「我適合讀博士嗎?」給人文類學子:栽入學術之前,你應該思考的 3 個問題〉
2019-06-10
網址: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840
作者:王敏而
【作者簡介】
王敏而,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後殖民理論、冷戰音樂史和東亞古典音樂接受史,關注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在學術研究以外,也為台灣的許多演出活動撰寫曲目解說。他在換日線的專欄專欄以「業餘知識分子」為名,期許自己成為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筆下「思想上的業餘者」,不為權力所動,只為自己的興趣而發言。
- Mar 29 Wed 2023 09:53
▲王敏而:「我適合讀博士嗎?」給人文類學子:栽入學術之前,你應該思考的 3 個問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