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金閣寺.png
上圖:京都.金閣寺.舍利殿夜景


《金閣寺》:虛妄與真實的邊緣,悲劇與毀滅的極致

《金閣寺》是日本現代作家三島由紀夫文學創作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該作品以1950年發生於京都鹿苑寺的一起舉世震驚的縱火案為創作原型,講述了一個天生口吃、形容醜陋、與世隔絕的少年從崇拜金閣到焚燒金閣的故事。


書中融入了作家對美與存在、虛妄與真實、悲劇與毀滅的探討,而使得金閣之火成為了某種飽含隱喻的哲學象徵在代表了永恆之美的金閣和代表了現實世界的人生中抉擇不定,最終為了獲得所謂的人生而將金閣焚毀的故事。

在創作《金閣寺》這部小說前,三島曾就案件的詳細經過和犯人的經歷進行了詳盡的調研,小說中多處情節皆與真實案件完美契合,然而《金閣寺》卻絕非作者對案件的簡單再現,貫穿小說始終的「金閣」也並非現實世界的建築物金閣寺本身,而是被作者賦予了深刻的含義

在三島筆下,《金閣寺》中人人都是罪惡的,有為子背叛了情人;柏木對他人施虐、褻瀆;母親遺棄了父親;寺院的老師嫖妓。而溝口要步入這充滿惡行的現實世界,唯一可行的就是從內心對於「惡」的渴望到行動上施惡。

「惡」既可以使他擺脫孤獨,步入現實人生,同時也可以使他徹底掙脫觀念世界中絕對美的束縛。於是當他腳踏在陪美國大兵逛金閣寺的妓女肚子上時,他感受到的是「喜悅」,是「滿身上下充滿的亢奮」。他的喜悅來自於在那一刻「美」沒有降臨在他的頭上他感受到了「惡」是足以抵抗「美」的強大力量。在三島看來,這正是其從認知走向行動的實踐。

三島在《金閣寺》中似乎演繹了這一原理:溝口到金閣寺當了僧徒之後長住金閣寺。關於這一點還是要結合真實的日本歷史來看,時值二戰末期,日本本土遭到空襲,京都部分地區疏散了。面對眼前歷盡滄桑的金閣寺,此時他一方面不希望金閣遭遇空襲的危險;另一方面又覺得也許金閣將在空襲中化為灰燼。於是在他心中,金閣又增加了一層悲劇性的美。

三島將金閣置於與溝口同樣的命運中,二者之間出現了一種罕見的平衡。在他看來(同樣也是在讀者看來),金閣雖然堪稱一種堅固的美,與實際上卻與自己脆弱的醜陋肉體一樣脆弱,並且存在同樣的危險。然而戰爭結束後,金閣沒有毀滅於戰火,此時的溝口心想:「我和金閣的關係已經結束了。」戰火也無法摧毀的金閣顯示出了其頑強而強大的生命力,他將註定在金閣陰影的籠罩下卑微地生活,而不能踏入他所嚮往的現實生活一步。

縱觀《金閣寺》全文,可以看出溝口縱火焚毀金閣有一個明顯的動機思路,即:金閣是什麼──是「美」;為什麼燒金閣?──出於對「美」的反感。在我看來,三島就是從挖掘溝口焚燒金閣這一在世人看來荒誕不經的行為的內在必然出發,來構築其審美觀念世界的。


金閣寺夜景.png
上圖:京都.金閣寺.舍利殿夜景


【文章出處】
《資訊咖》
《金閣寺》:虛妄與真實的邊緣,悲劇與毀滅的極致
2022-07-21
網址:

https://inf.news/zh-tw/culture/9ac02bcd22e54e886735e7e8195449e1.html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