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png


題解

〈告子〉篇是《孟子》書中討論人性問題的主要結集,尤其是上篇,幾乎佔篇幅的大部分,精彩絕倫,為研究孟子「人性論」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

之前〈告子〉篇一開始
告子與孟子辯論了四場,大概是感覺說服不了孟子,〈告子〉篇接下來就沒有告子下文了,而且他大概不承認孟子是對的。而且孟子有許多追隨的粉絲,告子也不乏擁護的信眾,本章就是他們二人的粉絲(代理人)之間的辯論,可以看成孟子與告子辯論的續篇,只不過辯論的雙方變成孟季子和公都子,而實際上二人背後,依然代表的是告子和孟子。本文也是繼續討論仁義內外。

本章言凡人隨形,不本其原,賢者達情,明仁義在內,非在外也。


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另加。

義.png


駁孟季子「敬伯兄,酌鄉人」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文章出處】
《孟子》
告子上
原作者:孟軻


廣西青瑤峒儺鬼頭祭面具.png
上圖:廣西青瑤峒儺鬼頭祭面具


註釋翻譯

孟季子問公都子(公都子,孟子學生)曰:「何以謂義內也?」
譯文: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怎麼說義是在內的呢?」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譯文:
公都子說:「因為表示尊敬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所以說義是在內的。」

「鄉人長於伯兄(長兄。按兄弟先後的次序稱伯、仲、叔、季)一歲,則誰敬?」
譯文:
(孟季子說:)「有個同鄉的人,年紀比你的大哥長一歲,那麼你應該尊敬誰?」

曰:「敬兄。」
譯文:
公都子說:「(仍然要)尊敬大哥。」

「酌(斟酒)則誰先?」
譯文:
(孟季子說:)「如果倒酒的話,你應該先倒酒給誰?」

曰:「先酌鄉人。」
譯文:
公都子說:「先斟酒給鄉人的長者。」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譯文:
(孟季子說:)「你心裡尊敬的是大哥,斟酒則先敬鄉人的長者;那麼這『敬長之義』果然是在外,而不是從內心發出的。」◎孟季子強調仁義外在,就是為了證明告子「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的理論,因為仁義依據外在對象之不同而轉變。
◎孟季子以伯兄與鄉人為例,就是要說明這一點。平素時敬伯兄,因為平素常與伯兄相處,長幼有序。但如果來了一位鄉人,須招待作為客人的鄉人,故須先敬鄉人,無論年紀長幼。孟季子由此說明,恭敬隨著外在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轉移。因此,恭敬是隨外在的對象而轉移的,正如水的流向是與人開掘水渠方向相一致的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譯文:
公都子不能回答,就將孟季子的話拿來請教孟子。
◎孟季子這個類比,似乎沒有問題,公都子不能回答,於是,向孟子請教。

廣西青瑤峒立尸祭.png
上圖:廣西青瑤峒立尸祭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他,指孟季子)將曰:『敬叔父。』
譯文:
孟子說:「(你可以這樣問他:)『你平日是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兄弟呢?』他一定會說:『尊敬叔父。』
◎孟子以叔父與弟弟為例加以說明。

曰:『弟為尸(古人親死祭祀時,以孝子(主祭的嫡子)的弟弟扮飾神像,名為尸。蓋孝子之祭,不見親的形象,心無所繫,故立尸以主意。後世始以畫像代,名為紙馬),則誰敬?』彼將曰:『敬弟。』
譯文:
(你再問他:)『弟弟如果做了祭祀的神像時,那你應該尊敬誰呢?』他一定會說:『尊敬弟弟。』
◎尸,古時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接受供品的活人。《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再拜,尸答拜。」唐.李華〈卜論〉:「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變,戰國蕩古法,祭無尸。」
◎尸,又指神像、神主。《儀禮.士虞禮》:「祝迎尸,一人衰絰奉篚哭從尸。」唐.皮日休〈正尸祭〉:「生象其死,窮其思也,尸象其生,極其敬也。」

◎居於尸位者,以尸為尊。

(你)曰:『惡(音,怎麼)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居其職位。此指弟在尸位)故也。』
譯文:
那你就問他:『那為什麼不尊敬叔父呢?』他一定會說:『因為弟弟處在當受恭敬神位的緣故。』
叔父比弟弟不但年紀大,且輩份長,因此平時當然是敬叔父,但如果弟弟暫時處在尸位,那麼此時就應該先敬弟弟。

(你)亦曰:『在位(指鄉人在賓客之位)故也。』(平時)敬在兄,斯須須臾,此指暫時)之敬在鄉人。」
譯文:
這時你就可以說:『先斟酒給鄉人的長者,也是因為他居於應當接受首先斟酒的客位的緣故。』平常的尊敬是在大哥,暫時的尊敬是在鄉人的長者。」
◎居於客位者,以客為尊。
這裡孟子要說明的是,「恭敬」的原因不全是因為年紀和輩份,而是應該敬其「位」
◎面對兄長或是叔父要敬其長者之位,而有客人(鄉人)在場則應該先敬客人,當面對身居高位的人同樣要持恭敬心。
◎孟子對於「位」的敬是處於「義」的,也就是敬「當敬之人」、敬「當敬之位」。

◎《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禮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這樣相敬」之意,指對長輩的尊敬),敬弟則敬(「這樣相敬」之意,指對尸位的尊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譯文:
孟季子聽到孟子的話,就向公都子說:「尊敬叔父是對長輩的尊敬,尊敬弟弟則是對尸位的尊敬,這樣看來,這尊敬是因人而轉移的,內心並無所主,所以義的確是在外,不是從內發出的。」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譯文:
公都子說:「冬天就喝熱湯,夏天就喝涼水,照你這樣說,那麼你對飲食的選擇也是在外的嗎?」

◎另譯:那難道飲食也不是由於本性,而是外在的嗎?
◎第一次公都子對孟季子的質問啞口無言,第二次公都子成功反駁孟季子。

祭祖.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