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醜奴兒,詞牌名。詞牌下題有「書博山道中壁」,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遊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爲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下這首詞。
原詞寫詞人自己在少年時不識愁滋味,卻偏愛強說愁,等到年紀老大,飽經憂患,歷盡滄桑,百般愁滋味都已遍嚐,應可暢懷把愁細說,卻偏偏不忍再說,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在平易淺近的語句中,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痛楚和矛盾,包含深沉、憂鬱、激憤的感情,說明辛詞具有意境闊大,內容含量豐富的特色。
今人引此詞,每有嚐盡愁滋味,滿腹辛酸卻有「無從訴說」、「不知從何說起」、「還是不說也罷」的無奈和隱痛。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作品出處】
《稼軒長短句》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原作者:辛棄疾
註釋翻譯
(一)
少年(年輕)不識(不懂)愁滋味,
譯文:
人在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的滋味,
◎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爲何物。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以年老之人看年輕人是不識愁滋味,但以年輕人自身角度來看,年輕也有年輕的煩惱,是年老之人所不識。
◎「少年不識愁滋味」常用來表示年少時的無憂無慮,也可用來感嘆年輕時不懂事。
愛上層樓(高樓),愛上層樓(高樓),
譯文:
總是喜歡上高樓,喜歡登上更高的樓,
◎年輕時不知何爲「愁」,爲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爲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爲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爲賦(寫作)新詞強(音ㄑㄧㄤˇ,勉強地,硬要)說愁。
譯文:
爲了寫一首新詞,原本沒有愁也硬要說愁。
◎詞人寫自己在少年時全然不識什麼是愁滋味,偏愛爬上高樓,原本無愁,卻模仿騷人墨客強自說愁。
◎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
◎「為賦新詞強說愁」常被用來表現多愁善感,每每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強愛說愁的無端情緒。
◎上片說,少年時代思想單純,沒有經歷過人世艱辛,喜歡登上高樓(層樓),賞玩景緻,本來沒有愁苦可言,但是「爲賦新詞」,只好裝出一副斯文樣子,勉強寫一些「愁苦」的字眼應景。上片生動地寫出少年時代純真幼稚的感情。「不識」寫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愁」,十分真切。
延伸閱讀:
顏嘉男:少年不識愁滋味----談青少年憂鬱症(PPT簡報檔)
(二)
而今識盡(深深懂得。盡,完全)愁滋味,
譯文:
等到後來嚐盡了愁的滋味,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終於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下片筆鋒一轉,寫出歷盡滄桑,飽嘗愁苦滋味之後,思想感情的變化。「識盡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經歷,積極抗金,獻謀獻策,力主恢復中原,這些不僅未被朝廷重視,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擊。他這「愁」鬱結心頭已久,是很想對人傾訴一番,求得別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權,說了也於事無補,就不再說了。
◎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盡」字有概括、包含作者諸多複雜感受;使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轉折。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說之亦復何益?
◎通篇言愁。通過「少年」、「而今」的對比,「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欲說還(又)休(止),欲說還(又)休(止),
譯文:
想要說愁始終沒有說,還是沒有說,
◎等到年紀老大,飽經憂患,歷盡滄桑,百般愁滋味都已遍嚐,應可痛快把愁細說,卻偏偏不忍再說。
◎作者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爲呼應。
◎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
◎「欲說還休」深刻地表現了作者這種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憤愁苦溢於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說還休」四字重複出現,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加強了藝術效果,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爲國事憂愁,極端痛苦,竟至不能對人訴說,這是因爲「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辛棄疾:《論盜賦札子》),作者實在有難言的苦衷啊!怎麼辦呢?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卻道天涼好個秋」句,意思就是說作者無可奈何,只得迴避不談,說些言不由衷的話聊以應景。
卻(反而)道(說)天涼好個秋。
譯文:
卻只說,好一個涼爽美麗的秋天啊!
◎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意謂言不由衷,顧左右而言他。
◎真正嚐盡愁滋味之後,滿腹辛酸卻有「無從訴說」、「不知從何說起」、「還是不說也罷」、「有苦不願說」的無奈和隱痛。
◎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觸犯大忌,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作者懷著報國之志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純真無知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詞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顯示了詞人愁苦的深沉。
◎寫少年時無愁「強說愁」和諳練世故後滿懷是愁卻又故意避而不談,生動真切。此詞上下片裡的「愁」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強說」的是春花秋月無病呻吟的閒愁;下片說的是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說明出處】
《讀古詩詞網》
1.〈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一〉
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57283/prose_appreciations/3305
2.〈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二〉
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57283/prose_appreciations/3303
3.〈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三〉
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57283/prose_appreciations/3304
(編按:三篇內容已重新統整安排)
作者:不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