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png


學測國寫考題「以人為本」 符合新課綱精神

這次的學測國寫測驗,首度單獨施測,且理性、感性寫作各一,確實考驗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然而,筆者更發現,本次的兩道題目,恰恰符應了未來十二年國教的課綱精神--以人為本。

第一個題目為圖表題,請考生根據實驗,分辨資訊科技如何改善人體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這幾年來,資訊的崛起可謂「猖狂」,除了我們熟悉的臉書,有些更悄悄影響我們生活,如AR、VR scratch程式、電子商務、大數據、物聯網、科丁電腦程式,而在面對這些「資訊科技風暴」來襲之前,我們能否理性處理,正確看待,明辨真假、建構新知,進而回應屬於自我的人文素養,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

這次的題目,有一為「記憶測試結果」,結果發現,大多數的人面對資訊的吸收時,多為「不記得內容、也不記得位置」,這意味著忙碌的生活,佔據了我們消化資訊的過程,我們被資訊主宰,卻未必能順利戰勝資訊,就像AlphaGo能夠打敗人類一樣;換句話說,我們操作了它,卻只在表面的理解與記憶,要深入了解內涵,卻成了另一道障礙。

這次的國寫,真實反應了STEMpathy,這是一種「科技人文整合」,由佛里曼在2017所提出的一個論點,他期許我們在運用科技時,也能當一個「人性特派員」(human correspondent),所以,在面理性的思潮,我們要學會有一點「人味」,一種「以人為本」所營造出來的情緒、思維與素養。其實,大腦有很強的學習功能,需不斷充電、放電、經由電流與大腦神經突觸及學習記憶的交互作用,人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亦即是要透過「放鬆」,才能給大腦「喘息」的機會。

恰巧,國寫的另一篇,考了楊牧的詩,表述了春天的美麗、視覺的張望。普魯斯特亦提及「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和氛圍的花缽」,我看著試題,不禁從一個極度知性的世界中,墜進了極度感性的世界中,在不同的季節,我可以「看見青山看見白雲,半是磬聲半是梵音」;我可以像北宋畫家郭熙所述:「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雲為神彩」。我可以望見靜雲、浮雲、動雲、飄雲、衝雲」。春有滲氣,夏有流動,秋有結氣,冬有靜默--這不就是季節的感思嗎?

你會發現,試題的轉換,其實就是「知性-放鬆-感性」,這就是一連串的學習,有了放鬆喘息,將能轉化生命中的一切。所謂以人為本,不正要我們在善用新知之際,還能反思自我的內心,望見大地的一切,而人、生命、大自然、萬物,不就是一切生命之源之本嗎?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學測國寫考題「以人為本」 符合新課綱精神〉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87/297755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8-02-09
文/林彥佑
【作者簡介】
林彥佑,筆名墨客。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畢業、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閱讀推手「磐石計畫」評審,以及全國、縣市語文競賽評審。教育部、縣市語文科、補救教學命題人員。MOOCS、DRGO合作夥伴受邀出席新加坡、越南、廈門、北京、西安、廣州語文教育論壇與教學觀摩,受邀專訪各廣播電台及報社、雜誌社採訪,曾獲得全國大專優秀青年領袖,高雄市super教師入圍全國super教師,親子天下翻轉教室創意教師、親子天下創新100選教師,現任高雄市林園國民小學教師、教育部第一屆教學訪問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