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png
上圖:西施浣紗


浣紗民女變為間諜王妃──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故事;「羞花」說的是貴妃觀花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故事。「落雁」所指的是昭君出塞故事。

其中的「沉魚」,一般都認為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傳說,而西施居於四美之首,她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其曲折離奇的人生,在西方文學大概只能和掀起特洛伊戰爭的古希臘絕世美女
──海倫,一起相提並論。

苧羅山.png
上圖:西施故居
若耶溪.png
上圖:西施故居


歷史上的西施,是東周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姓施,名夷光,本名施夷光,她出生於東南方越國的苧蘿山村(今浙江省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不論中國杭州的西湖(又名:西子湖)、台灣高雄的西子灣,名稱的由來都和西施有關。

西施出身平凡人家,父親以砍柴賣柴為生,她自幼在此划舟採蓮,也隨著母親在「若耶溪」畔漂洗棉紗,故西施在四大美女中又稱「浣紗女」。據說當她在溪畔浣紗時,常有人在遠處情不自禁偷看,西施美麗的倩影倒映在溪水裡,甚至魚兒游過看到這美麗的身影,瞬間也被她深深吸引,一時間竟驚呆忘了游動沉入水底,這就是有名的「沉魚」故事的來歷。


西施天生麗質,相傳其連(音ㄆ一ㄣˊ ㄘㄨˋ,憂愁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東村鄰女所模仿,因而留下了「東施效顰」的典故。

西施.png
上圖:西施浣紗


西施出生之際,正好是春秋末年天下紛亂之時,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受到吳軍圍攻,最後吳國把越國打敗,越國被迫向吳國稱臣求和,勾踐入吳為質,臥薪嘗膽,圖謀復國,他以亡國之君的賤俘身分,侍奉吳王夫差,做盡各種灑掃卑賤的僕役工作,甚至親自為夫差嘗糞探病,忍人所不能忍,只為取信於吳王,表明他投降臣服的赤膽忠心。

夫差見勾踐如此委曲求全,低聲下氣,終於誤信他已全無反叛之心,雖然忠臣伍子胥極力阻止吳王縱虎歸山,夫差仍將勾踐釋放回越國。釋放返國後的勾踐,接受大夫文種所提的滅吳九策,其中最厲害的一招便是美人計,越王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命令大夫范蠡巡訪各地,尋找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鄭旦、西施這一對絕世美人,范蠡情不自禁愛上了西施,而西施也愛上了智謀深遠的范蠡,然而國難當頭,為了滅吳興越的政治理想,他們二人只能斷然結束了這段愛情。


於是范蠡將鄭旦、西施二人帶回會稽覆命,準備獻給吳王夫差。左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勾踐再命宮廷樂師花了三年時間,教她們歌舞、步履、禮儀。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最後她由一位浣紗女,蛻變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為她製作華麗合體的衣裝,才準備進獻吳王。

西施.png
上圖:西施浣紗


培訓完成之後,范蠡負責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夫差。伍子胥再度力勸吳王不可接受,但色迷心竅的吳王夫差不聽勸諫,收下西施,最後西施成為他最寵愛的妃子。西施清楚明白自己肩負的使命,她忍辱負重,投身吳王,做一個臥底吳宮的女臥底,以達成迷惑吳王、禍亂吳宮的陰謀。

吳王夫差在姑蘇臺耗費巨資建造春宵宮,又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以供西施表演歌舞和歡宴。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專為她建造「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繫小鈴,鈴聲和大缸迴響聲交織一片。夫差還修築大池,池中廣置龍舟,以供西施嬉遊。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比照王妃的排場,他沉迷於西施的美色,從此荒廢朝政,日夜與西施纏綿。另一方面勾踐則趁機休養生息,養精蓄銳,準備來日乘虛而入,一舉消滅吳國。

夫差對西施言聽計從,西施則將吳宮一切機密隨時回報國內,不斷挑撥吳國內部君臣關係,又多次在吳王面前替越王美言,使夫差對勾踐更加放鬆警惕,忘記了那個表面裝做臣服,時時刻刻卻不忘復國的階下之囚。

勾踐託人讓西施在吳王面前,向吳國預借稻種,承諾來年越國豐收,稻種再加倍償還。於是吳國借給越國稻種,等到第二年越國豐收,勾踐暗中把大半稻穀用蒸熟,這些動過手腳的稻穀和正常的稻種相混合,一併償還吳王,這些稻穀播種之後,當然許多無法發芽,第二年吳國境內顆粒無收,造成嚴重災荒,國力元氣大傷。西施又勸吳王不必訓練軍隊,兩人
日夜狂歡嬉戲,伍子胥憂心勸諫,吳王反而賜死伍子胥,從此朝廷再無勸諫忠臣,終於一步步走向亡國喪身之路。

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內心暗藏著越王設下毀滅吳國的美人計。這條陰險的美人計,讓吳國徹底由強盛走向衰敗。越王積聚力量,勤於練兵,等到時機成熟,終於發動滅吳戰爭,吳國兵敗如山倒,士兵平時未能操練,戰時無法抵擋,勾踐只用三千甲士,就滅掉強大的吳國,吳王夫差自刎而死,越王勾踐終於復仇成功。

若耶溪.png
上圖:若耶溪


吳國滅亡後,吳宮毀於戰火,關於西施最後的結局有各種說法,歷史上沒有明確答案。

有人傳說,西施在完成使命、吳國滅亡之後,和最初心愛的情人范蠡,兩人駕一葉扁舟,消失在五湖之中,不知所終。也有人說,吳國滅亡後,西施被積恨難消的吳國百姓沉溺於江中。也有人說,久居吳宮的西施,最後不知不覺已愛上吳王夫差,在吳王死後,也追隨他而去。最後也有人說,
是因為越王勾踐用美人計滅了吳國。等局勢已定,越王欲接西施回國,越國王后恐西施回國後受寵,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臣子恐西施惑亂君王,讓越國步上吳國後塵......種種這些不能留下西施的理由,讓人將西施綁上巨石,將她沉入江河海底。

一個女子,可以使一個國家走上不歸路。西施雖美,所做所為,令人驚嘆。站在越國立場來說,她是偉大的女臥底、女特務、女間諜,情願犧牲自己一生幸福,幫助勾踐復國滅吳。站在吳國的角度,她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罪不容誅。西施在外貌上,的確是絕代美女,但人們可以思考,一個人容貌美,代表心裡裝的也是美嗎?西施的一生,也許可以帶來啟示。西施從她入宮學習歌舞、踏上成為女間諜之路開始,她的命運下場幾乎已經可以說難以挽回了。

若耶溪.png
上圖:若耶溪


此外,民間有一則與西施有關的傳說,有種食用貝類,在二片貝殼打開時,吐出的一截潔白的肉塊,形似一條舌頭,名為「西施舌」,「西施舌」得名來自被沉入水底的西施,其死後化為此貝,她的冤魂期待被人尋獲,吐出舌頭是為了盡訴冤情。至今浣紗溪春水湍急,似有冤屈不平之聲。

西施的死,也呼應了「沉魚」一詞。吳王死後,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曾經共過患難的大夫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因為勾踐這人只可共貧賤,不可共富貴。另一件事很可能是人們對西施結局的不忍,因而衍生出來的美麗幻想,范蠡在烽煙戰火姑蘇臺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躲藏其中、早已萎頓不堪的西施,最後兩人倉皇奔向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一片煙波浩渺之中......

西施舌.png
上圖:西施舌


補充:

成語「沉魚落雁」的「沉魚」一詞,一般都認為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傳說,認為「沉魚」代表西施。另外也有人認為,「沉魚落雁」這個成語,應是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人類所認為美的事物,其他動物卻棄之不顧,引申為價值認知本來就沒有絕對,只是人的主觀看法。也有人認為,「沉魚落雁」出自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由來。


西施范蠡.png
上圖:范蠡與西施
西施范蠡.png
上圖:范蠡與西施


【資料整理改寫】
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