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衣神相.jpg


題解

「識鑒」指指能知人論世,鑑別是非,賞識人才。

魏晉時代,講究品評人物,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並由此預見這一人物未來的變化和憂劣得失,如果這一預見終於實現,預見者就被認為有識鑒品評也包括審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談舉止而下斷語,這類斷語一旦被證實,同樣認為有識鑒。這種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夠在少年兒童中識別某人將來的才幹和官爵祿位,也能夠在默默無聞的人群中選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記載識別人物的事例。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記述根據某人過去的言談、作為來斷言他將來的成就或結局。例如第20 則記從桓溫過去參加博戲的表現,斷言他領乒伐蜀必能成功。有的記載很簡略,沒有說明作出判斷的依據。還有部分條目讚賞根據風采相貌來識別人物才能的人。例如第16 則記孟嘉成名後,原先不認識他的褚裒僅據「此君小異」而把他從眾人中找了出來。
另一些條目讚揚了對事件有洞察力的人,這些人能見微知著,預見國家的興亡、世事的得失。例如第4則記山濤預見天下將亂,反對「偃武修文」,第28 則記王珣從用人不當看出國家將亡。第22 則說郗超本來跟謝玄不和,在苻堅大兵壓境時卻能推斷謝玄可以禦敵,為國立功。這種不以個人愛憎來褒貶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世說新語.識鑒》共28則。以下選錄16則,原文無標題,標題為編者擬訂:

曹操.png
上圖:曹操(劇照)


1.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曹公(曹操少時見喬玄(喬玄,曾任尚書令),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治)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太平盛世)之奸賊(狡詐兇殘的人)。恨吾老矣,不見君富貴,當以子孫相(牽累。此指把子孫託付照顧)。」
譯文:
曹操年輕時去見喬玄,喬玄對他說:「天下正動亂不定,各路豪強如虎相爭,能撥亂反正的,難道不是您嗎?可是您其實是亂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賊。遺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貴那一天,我要把子孫拜託給您照顧。」

◎《三國志.裴松之注》:(太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太祖大笑。

◎《三國演義》: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劉備.jpg
上圖: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劉備(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2.劉備才能

曹公(曹操)問裴潛(曾避亂荊州,投奔劉表,劉備也曾依附劉表)曰:「卿(您)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曰:「使居中國(占有中原,指統治天下),能亂人(擾亂人民),不能為治;若乘(防守)(邊境)守險,足為一方(地區)之主(首領)。」
譯文:
曹操問裴潛道:「你過去和劉備一起在荊州,你認為劉備的才幹怎麼樣?」裴潛說:「如果讓他治理國家,只會擾亂百姓,不能得到太平;但如果防守邊境險要地區,就足以成為一個地區的霸主。」

◎《三國志》:「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不甚讀書,則不明聖賢經世濟民大道,不能君臨中國。好結交豪俠,得人心歸附,則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霸。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王敦.png
上圖:王敦


6.蜂目豺聲

潘陽仲(潘滔)見王敦(東晉宰相王導的堂兄,任大將軍,後數度舉兵造反)小時,謂曰:「君蜂目(蜂目,指像胡蜂樣的眼睛,指相貌猙獰)已露,但豺聲(指殘暴如豺狼的聲音)未振(發)耳。必能食人(指殺害別人),亦當為人所食(指被人殺掉)。」
譯文:
潘陽仲看見王敦少年時候的樣子,就對他說:「您已經露出了胡蜂一樣的眼神,只是還沒有發出豺狼般的聲音罷了(編按:古人認為蜂目豺聲者是殘忍之人)。你一定能吃人,也會給別人吃掉。」

◎《左傳.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蠭(蜂)目而豺聲,忍(殘忍)人也,不可立也。」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石勒.png
上圖:石勒(劇照)


7.石勒聽史

石勒(石勒,東晉時五胡後趙君主,匈奴後裔,起兵反晉,稱帝自稱趙王)不知書,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酈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漢高祖劉邦的謀士。楚漢相爭時項羽把劉邦困在榮陽,酈食其獻計冊封六國後代,想以此壯大劉邦勢力,以阻撓項羽擴張,劉邦聽後下令準備加封)勸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如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張良,封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譯文:
石勒不識字,叫別人讀《漢書》給他聽。他聽到酈食其勸劉邦把六國的後代立為王侯,劉邦馬上刻印,將要授予爵位,就大驚道:「這種做法會失去天下,怎能最終得到天下呢?」當聽到留侯張良勸阻劉邦時,便說:「幸虧有這個人呀!」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蓴菜.png
上圖:蓴菜


10.人貴適志

張季鷹(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博學能文,在洛陽當官,後棄官歸家)(徵召)齊王東曹(東曹,官名)(音ㄩㄢˋ,官府屬員在洛(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晉書.張翰傳》作「菰菜、蓴羹」,與鱸魚膾並為吳中(江蘇吳縣)名菜),鱸魚膾(音ㄎㄨㄞˋ,曰:「人生貴(最可貴)得適意(適意,稱心如意)爾,何能羈宦(羈宦,旅居在外當官)數千里以(音ㄧㄠ,求)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不久。俄,音ㄜˊ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通「幾」,隱微的徵兆)
譯文:
張季鷹調任齊王的東曹屬官,在首都洛陽,他看見秋風起了,便想吃老家吳中的菰菜羹和鱸魚膾,說道:「人生最可貴的是能夠撐稱心如意過日子罷了,怎能為了追求名聲爵位,遠離家鄉到幾千里外做官呢!」於是坐上車就南歸了。不久齊王敗死,當時人們都認為他能見微知著。

◎張翰棄官歸鄉,不僅求適意而已,實則看到當時戰亂不斷,就藉想吃家鄉名菜為由,以為避禍之計。
◎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採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酒.jpeg


14.自全之道

周伯仁(周顗,字伯仁)母冬至(節氣名,古人重視冬至節,這天要祭祖、家宴、慶賀往來,像過年一樣)舉酒賜三子曰:「吾本謂度(渡)江托足無所,爾家有相(有相,有吉相、有福相),爾等並羅列吾前,復何憂!」周嵩(周嵩,周顗之弟)起,長跪(古人坐時臀部放在腳後跟上,跪時伸直腰和大腿,挺直上身跪著,叫長跪,表示尊敬)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傲慢暴戾),亦不容於世。唯阿奴(阿奴,對幼小者暱稱,此指周嵩之弟周謨)碌碌平庸無能),當在阿母目下耳。」
譯文:
周伯仁的母親在冬至那天的家宴上,賜酒給三個兒子,對他們說:「我本來以為避難過江以後,沒有個安身立腳的地方,好在你們家有福氣,你們幾個都在我眼前,我還擔心什麼呢!」這時周嵩離座,恭敬地跪在母親面前,流著淚說:「並不像母親說的那樣。哥哥伯仁的為人雄心很大,可是才能不足,名望很重,可是見識膚淺,又喜歡趁人之危加以打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都不是保全自己的做法。我本性狂妄自大,也不會受到世人的寬容。只有小弟平庸無能,將會留在母親的眼前,承歡膝下。」

◎周謨以庸碌全生,歷任少府、丹陽尹、侍中、中護軍,封平西侯,應是他大智若愚,效法莊子自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這是他的全身之道,故免於累。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船.jpg


15.自全之道

王大將軍(王敦,東晉宰相王導的堂兄,任大將軍,後數度舉兵造反)既亡,王應(王敦哥哥王含的兒子,過繼給王敦為子,王敦派他任將軍,做自己的副手)欲投世儒(王彬,字世儒,王敦的堂弟),世儒為(治理)江州(王彬(王世儒)為江州刺史);王含(王敦的哥哥)欲投王舒王導從弟),舒為荊州(王舒為荊州刺史)。含語(音ㄩˋ,告訴)應曰:「大將軍(指王敦)平素與江州(王彬(王世儒))云何,而汝欲歸之!」應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王彬(王世儒))當人強盛時,能抗同異(同異,偏義詞,指「異」,不同),此非(不是)常人所行(編按:王敦起兵叛變攻下石頭城時,殺侍中周顗。王彬和周顗是故交,便前去哭屍,並責罵王敦以下犯上、殺害忠良);及睹衰危,必興愍惻(憐憫,同情)。荊州(王舒)守文(遵守成文法,即守法。文,法度),豈能作意表(意外)行事(行徑)!」含(王含)不從,遂共投舒(王舒),舒(王舒)果沉含(王含)父子於江。彬(王彬)聞應(王應)(將)來,密具(準備)船以待之;竟不得來,深以為恨。
譯文:
大將軍王敦起兵敗死後,王應想去投奔王世儒,世儒當時任江州刺史;王含想去投奔王舒,王舒當時任荊州刺史。王含對王應說:「大將軍平時和世儒的關係怎麼樣?而你卻想去投靠他!」王應說:「這才是應該去的原因。江州刺史在人家強大的時候,能夠堅持不同意見,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衰敗危急時,就一定會表示惻隱同情。荊州刺史拘守成法,怎麼能做出人意料之外的事!」王含不聽他的意見,於是兩人便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把他們活活淹死。王彬聽說王應會來江州,暗地裡準備好了船來等候他們;最後他們竟然沒能來,王彬深感遺憾。

◎王彬通變達理,因料他將權衡輕重,從寬發落;王舒不知通變,必以嚴刑峻法自高,王含攜子投奔,禍實自取。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鶴立雞群.png


16.與眾不同

武昌孟嘉(孟嘉,家居武昌,故稱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庾亮)州從事(州府的屬官),已知名。褚太傅(褚裒,任豫章太守)有知人鑒(鑒,評鑑的能力),罷豫章還,過武昌,問庾曰:「聞孟從事佳,今在此不?」庾云:「試自求之。」褚眄睞(音ㄇㄧㄢˇ ㄌㄞˋ,觀察,打量)良久,指嘉曰:「此君小異,得無(莫非)是乎?」庾大笑曰:「然。」於時既嘆褚之默識(在默默不言中識別人物,默記於心。識,音ㄓˋ,記住,又欣嘉之見賞。
譯文:
武昌郡孟嘉任太尉庾亮手下的州從事時,已經很有名氣了。太傅褚裒有識別人物的觀察力,他免去豫章太守回家時,路過武昌,去見庾亮,問庾亮道:「聽說孟從事很有才華,現在在這裡嗎?」庾亮說:「他在座上,你試著自己找找看。」褚裒觀察了很久,指著孟嘉說:「這一位和別人稍有不同,恐怕就是他吧?」庾亮大笑道:「沒錯。」當時的人既讚賞褚裒這種在不言中識別人物的才能,又為孟嘉受到了賞識而感到高興。

◎ㄧ個真有才學之人,自然有非凡氣象流露在面貌舉止之上,脫口而出的言語也充滿理趣,有心人不難察覺。
◎有才學者古今無算,只是有心人太少,千里馬雖多,然伯樂太少,故見孟嘉之時遇,變特別感到欣慰。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雪夜訪戴.jfif
上圖:王子猷雪夜訪戴


17.恨吾不見

戴安道(戴逵)年十餘歲,在瓦官寺畫。王長史(王濛)見之,曰:「此童非徒(不只)能畫,亦終當致名(招致名聲,即出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盛年,青壯年,即指富貴顯達之時)耳!」
譯文:
戴安道十幾歲時,在京都瓦官寺畫畫。司徒左長史王濛看見他,說:「這孩子不只能畫畫,將來也會很有名望。遺憾的是我年紀大了,見不到他富貴的盛況了!」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垂釣.png


18.憂不出仕

王仲祖(王濛)、謝仁祖(謝尚)、劉真長(劉惔)俱至丹陽墓所省殷揚州殷浩,字淵源,年輕時名聲就很大,可是長期在祖先墓地結廬隱居。時人以其進退關乎東晉興亡,所以前去看望他。後來出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殊有確然形容堅決、堅定)之志。既反返),王(王濛)、謝(謝尚)相謂曰:「淵源(殷浩)不起,當如蒼生何!」深為憂嘆。劉(劉惔)曰:「卿諸人真憂淵源(殷浩)不起出仕)邪?」
譯文:
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三人一起到丹陽郡殷氏墓地,去探望揚州刺史殷淵源,談話中知道他退隱的志向堅定不移。回來以後,王、謝互相議論說:「殷淵源不出仕,怎麼對得起天下蒼生呢!」非常憂慮、嘆惜。劉真長說:「你們這些人真的擔心殷淵源不出仕嗎?」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骰子.jpg


20.必有把握

桓公(桓溫,東晉名將,屢次征伐,曾率水軍伐蜀,攻入成都。後與郗超陰謀篡位,未果而卒)將伐蜀(四川),在事諸賢,咸以李勢李勢繼承父業,占據蜀地稱王,國號為漢)在蜀既久,承藉(憑藉)累葉(累世,好幾代),且形據上流,三峽未易可克。唯劉尹(劉惔,字真長)云:「伊(他)必能克蜀。觀其蒲博(蒲指樗蒲,是一種賭博遊戲),不必得(沒有把握輸贏),則不為。」
譯文:
桓溫將要討伐蜀地,當時在位的賢明人士都認為,李勢在蜀地已經很久,繼承了好幾代的基業,而且地理形勢又居上游,長江三峽不是輕易能夠攻克。只有丹陽尹劉真長說:「他一定能攻克蜀地。從他賭博可以看出,沒有必勝的把握,他是不會幹的。」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謝安.png
上圖:謝安


21.謝安蓄妓

謝公(謝安,字安石,東晉名相,又稱謝太傅)在東山(山名,在浙江上虞)畜妓(蓄養歌妓),簡文(東晉簡文帝)曰:「安石(謝安)必出,既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
譯文:
謝安在東山隱居時養著歌舞女(編按:謝安隱居東山時,常和王羲之等人縱情山水,每次出遊都帶著歌舞伎),簡文帝說:「謝安一定會出山復出,因為他既會和人同樂,也就不得不和人共患難。」

◎謝安蓄養歌妓,目的是為了歡愉嘉賓,與眾同樂,而非一人獨享。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嬰戲圖.png
上圖:宋.蘇漢臣.嬰戲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25.總角兄弟

郗超與傅瑗周旋(周旋,交往)。瑗見(引見)其二子並總髮(總角,指幼年、未成年時)。超觀之良久,謂瑗曰:「小者(傅亮,晉宋時人,曾任尚書令、左光祿大夫,後因罪被殺)才名皆勝,然保卿家,終當在兄傅迪,傅亮之兄)。」即傅亮兄弟也。
譯文:
郗超和傅瑗有交往。傅瑗叫他兩個兒子出來見郗超,兩人都還是小孩子,郗超對他們觀察了很久,對傅瑗說:「小的將來才學名望都超過他哥哥,可是保全你們一家的,終究是哥哥。」所說的就是傅迪、傅亮兩兄弟。

◎才情高者往往開創有餘,守成不足,富貴而驕,自召其禍。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骨牌.png


26.蟬連不歸

王恭(東晉時人,曾為兌州、青州刺史)隨父(王蘊)在會稽,王大(王忱,小字佛大,嗜酒任達)自都(指建康)來拜墓,恭暫往墓下(下,所在之處)看之。二人素善,遂十餘日方還。父問恭何故多日,對曰:「與阿大語,蟬連(連續不斷)不得歸。」因語之曰:「恐阿大非爾之友。」終乖愛好,果如其言。
譯文:
王恭隨他父親住在會稽郡,王忱從京都來會稽掃墓,王恭到墓地去看望他一下。兩人一向很要好,索性住了十多天才回家。他父親問他為什麼滯留了許多天,王恭回答說:「和阿大談話,談起來沒完沒了,所以不能回來。」他父親就告訴他說:「恐怕阿大不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後來兩人意見不合,果然和他父親的話一樣。

《易經》〈頤卦〉:「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易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王忱喋喋不休,可知他是個浮躁多言的小人,難以為友。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螢火蟲.png
上圖:螢火蟲


27.囊螢少年

車胤(車胤,東晉時人,家貧好學,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官拜吏部尚書,後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胤,音ㄧㄣˋ父作南平郡功曹(功曹,官名,郡守的屬官),太守王胡之(王胡之,王廙的兒子)避司馬無忌(司馬無忌,南郡、河東二郡太守,其父司馬承在王敦起兵叛亂時被俘,押送途中,王敦派王廙在半道上將他殺害)之難,置郡於酆陰。是時胤十餘歲,胡之每(多次)出,嘗於籬中見而異焉。謂胤父曰:「此兒當致高名。」後游集(交遊聚會),恆命(召)之。胤長,又為桓宣武(桓溫,東晉名將)所知,清(心地清淨)(官運亨通)於多士(濟濟多士)之世,官至選曹(吏部在東漢時代稱為吏部曹,末期改稱選部曹,魏晉以後又稱吏部,掌管用人之權)尚書。
譯文:
車胤(編按:車胤少年家貧,無油點燈,夏夜則用袋裝螢火蟲來借光讀書,車胤囊螢的故事即指他)的父親任南平郡的功曹,郡太守王胡之因為要避開司馬無忌的報復,就把郡的治所設在酆陰。這時車胤才十多歲,王胡之每次外出,都曾隔著籬笆看見他,覺得他與與眾不同。所以王胡之對車胤父親說:「這孩子將會得到很高的名望。」後來與朋友交遊聚會等事,經常把他叫來奉陪。車胤長大後,又受到桓溫的賞識,在那人才濟濟的時代裡,他官運亨通卻始終心地清淨,一直升遷做到吏部尚書。

◎車胤囊螢苦讀,ㄧ個飽學的孩子,言行舉止自然和平常兒童有異,不難為有心人察覺。
◎車胤先後被王胡之、桓溫賞識,直上青雲。
◎更難得的是,車胤官位雖然越高,心地始終保持清淨。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伯遠帖.png
上圖:晉.王珣.伯遠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8.舉用黃門

王忱(王忱,荊州刺史)死,西鎮(駐守西方重鎮的大吏)未定,朝貴(朝廷權貴)人人有望。時殷仲堪(殷仲堪,善屬文,時為太子中庶子,職責如同侍中,又兼任黃門侍郎,後為荊州刺史)在門下(官署名,即門下省,黃門侍郎是門下省官員),雖居機要(參與機密要務的親信人員),資名(地位名聲)輕小,人情(輿情,民意)未以方嶽(方岳,四岳,指四方諸侯國,此指方鎮,即鎮守一方的長官)相許(相許,不足以擔當重任。許,認可)晉孝武(東晉孝武帝)欲拔親近腹心,遂以殷(殷仲堪)為荊州。事定,詔未出,王珣(宰相王導之孫,封東亭侯,時任尚書左僕射)問殷曰:「陝西(此指荊州)何故未有處分(處理,安排)?」殷曰:「已有人。」王歷(普遍,逐一)問公卿,咸云非。王自許才(才能)(門第),必應在己,復問:「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詔出,用殷。王語所親曰:「豈有黃門郎而受如此任(重任)!仲堪此舉,乃是國之亡徵。」
譯文:
王忱死了,西部地區長官的人選還沒有決走,朝廷顯貴人人都對這個官位存有希望(編按:荊州是晉朝的西部重鎮,歷來都派重臣鎮守,所以大家都想得到這一職位)。當時殷仲堪在門下省任職,雖然處在機要部門,但是資歷淺,名望小,大家的心意還不贊成把地方長官的重任交給他。可是晉孝武帝想提拔自己的親信心腹,就委任殷仲堪為荊州刺史。事情已經決定了,詔令還沒有發出時,王珣問殷仲堪:「陝西為什麼還沒有安排入選?(編按:周朝輔佐王室的周公、召公,兩人所管轄地區以王畿陝地分界,周公管陝地以東,召公管陝地以西。而東晉時代,護衛首都的兩個重鎮是西部的荊州、東部的揚州,所以就用周公、召公分陝而治一事來比擬,稱荊州為陝西或西陝)」殷說:「已經有了人選。」王珣就歷舉大臣們的名字,一個個問遍了,殷仲堪都說不是。王珣估量自己的才能和門第,認為一定是自己了,又問:「該不會是我吧」殷說:「好像也不是。」當夜下達詔令任用殷仲堪。王珣對親信說:「哪裡有黃門侍郎卻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對仲堪的這種破格提拔,就是國家滅亡的預兆。」

◎國家用人應有ㄧ定制度,縱然遇到奇才俊傑值得破格錄用,也必須獲得眾議才可任用,不應憑個人私智擅自決斷,畢竟個人識鑑能力有侷限盲點,人也常受私心蒙蔽而判斷失準。
◎晉孝武帝遇到地方大員出缺,棄滿朝重臣於不顧,在極端重視門第名望的時代,秘密選用資名輕小的殷仲堪,直到詔命發出,眾人才知曉是怎麼ㄧ回事,輿情的失望憤慨,必將在國家興亡上反應。
◎春秋時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車、受卿祿者。狄人伐衛,朝臣不肯效命,都說「讓鶴去抵擋吧,鶴有高官厚祿,我哪能打仗!」衛國遂亡。
◎春秋時齊國崔杼弒齊莊公,晏子不為齊君死難,說:「君為社稷死則為君死,君為社稷逃則為君桃,若君為自己犯過而死,不是他私暱之人,誰敢為他承受責任?」


【文章出處】
《世說新語》
識鑒
原編者:劉義慶


算命.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