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jpg
上圖:蔡襄書唐宋八大家法帖十二冊拓片


題解

「唐宋八大家」或「唐宋古文八大家」一詞,不始於唐宋,而開始於明代。

在八位古文家生前,並未出現「唐宋八大家」此一名稱。「唐宋八大家」的流傳,始於自明嘉靖年間茅坤所編之《唐宋八大家文鈔》,茅坤跟著在朱右、唐順之的基礎上,也編纂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從此定名,明以後治古文者以韓柳八家為宗,均是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所致,「唐宋八大家」的叫法,也從此就定型了下來。


《唐宋八大家文鈔》共一百六十四卷,收古文千餘篇。書中對韓愈、柳宗元、歐陽脩、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八家的文章加以評點,每家之前各有小引,此書對後世古文發展有一定影響。

以下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書前之總敍,形式上屬於書序、自序,內容說明古文之最高標準、古文發展流變、明代中期古文之爭,以及選擇八大家為唐宋古文代表的理由:


唐宋八大家.png


唐宋八大家總敍

孔子之繫《易》,曰:「其旨遠,其辭文。」斯固所以教天下後世文者之至也。然而及門之士,顏淵、子貢以下,並齊、魯間之秀傑也,或云身通六藝者七十餘人,文學之科並不得與,而所屬者僅子游、子夏兩人焉。何哉?蓋天生賢哲,各有獨禀,譬則泉之溫,火之寒,石之結綠,金之指南。人於其間,以獨禀之氣,而又必為之專一,以致其至。伶倫之於音,裨竈之於占,養由基之於射,造父之於御,扁鵲之於醫,僚之於丸,秋之於弈,彼皆以天縱之智,加之以專一之學,而獨得其解,斯固以之擅當時而名後世,而非他所得而相雄者。

孔子沒,而游、夏輩各以其學授之諸侯之國,已而散逸不傳。而秦人燔經坑學士,而六藝之旨幾輟矣。漢興,招亡經,求學士,而晁錯、賈誼、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班固輩,始乃稍稍出,而西京之文,號為爾雅。崔、蔡以下,非不矯然龍驤也,然六藝之旨漸流失。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之間,文日以靡,氣日以弱,強弩之末,且不及魯縞矣,而況於穿札乎?

昌黎韓愈,首出而振之,柳柳州又從而和之,於是始知非六經不以讀,非先秦兩漢之書不以觀。其所著書、論、序、記、碑、銘、頌、辯諸什,故多所獨開門戶,然大較並尋六藝之遺略,相上下而羽翼之者。貞元以後唐且中墜,沿及五代,兵戈之際,天下寥寥矣。宋興百年,文運天啟,於是歐陽公脩,從隋州故家覆瓿中,偶得韓愈書,手讀而好之,而天下之士,始知通經博古為高,而一時文人學士,彬彬然附離而起。蘇氏父子兄弟,及曾鞏、王安石之徒,其間材旨大小,音響緩亟,雖屬不同,而要之於孔子所刪六藝之遺,則共為家習而戶眇之者也。

由今觀之,譬則世之走騕褭
、騏驥於千里之門,而中及二百里三百里而輟者有之矣,謂途之薊而轅之粵則非也。世之操觚者往往謂文章與時相高下,而唐以後且薄不足為。噫!抑不知文詩以道相盛衰,時非所論也。其間工不工,則又繫乎斯人者之禀,與其專一之致否何如耳?如所云,則必太羹玄酒之尚,茅茨土簋之陳,而三代而下,明堂玉帶,雲罍犧樽之設,皆駢枝也已!孔子之所謂「其旨遠」,即不詭於道也,「其辭文」,即道之燦然,若象緯者之曲而布也。斯固庖羲以來人文不易之統也,而豈世之云乎哉!


我明弘治、正德間,李夢陽崛起北地,豪雋輻湊,已振詩聲,復揭文軌,而曰吾《左》吾《史》與《漢》矣,已而又曰吾黃初、建安矣。以予觀之,特所謂詞林之雄耳,其於古六藝之遺,豈不湛淫滌濫,而互相剽裂已乎!予於是手掇韓公愈、柳公宗元、歐陽公脩、蘇公洵、軾、轍,曾公鞏、王公安石之文,而稍為批評之,此為操觚者之券,題之曰《八大家文鈔》。家各有引,條疏如左。嗟乎!云八君子者,不敢遽謂盡得古六藝之旨,而予所批評,亦不敢自以得八君子者之深。要之大義所揭,指次點綴,或於道不相盭已。謹書之以質世之知我者。時萬曆已卯仲春,歸安鹿門茅坤撰。

【文章出處】
《唐宋八大家文鈔》
唐宋八大家文鈔總敍
原作者:茅坤


唐宋八大家.png
上圖: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jpg


章句注釋

(一)


孔子之繫《易》(《周易.繫辭》),曰:「其旨(宗旨,精神)遠,其辭文(文采)。」斯固所以教天下後世文者之至也。
譯文:
孔子在《周易.繫辭》上說:「宗旨深遠,辭藻文采。」這確實是用來教導後世文學的極致標準了。

說明:
1.茅坤以孔子《周易.繫辭》所論「旨遠辭文」(文質並重)為文學寫作的最佳標準,下文常以「六藝之旨」代稱此一標準。
2.孔子論藝講旨遠辭文, 以
「六經」為典範,確立為文的最高標準。
3.茅坤把文道相一的文統,追溯到孔子時代,為其理論找到了歷史的根據。


然而及門之士,顏淵、子貢以下,並齊、魯間之秀傑也,或云身通六藝(儒家六部經典的合稱)者七十餘人,文學之科(孔門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並不得與,而所屬者僅子游、子夏兩人焉。
譯文:
然而,在孔子門生中,顏回、子貢以下齊魯的傑出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多人,卻無法都列入孔門四科裡的文學科,能列入文學科的只有子游、子夏二人。

說明:

孔門弟子雖盛,然得文學之科者僅子游、子夏二人。

何哉?蓋天生賢哲,各有獨禀,譬則泉之溫,火之寒,石之結綠(美玉),金之指南。人於其間,以獨禀之氣,而又必為之專一,以致其至。
譯文: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天生賢才,各有獨特的稟賦才性,就像泉之溫,火之寒,石之美玉,金之指南。人處其中,必須先天上有獨特的稟賦才性,而且又必須在後天上專注於一,才能達到極致。

說明:
在茅坤看來,文學不等於儒學古文(文學能力)作為一種專門之學, 非一般儒學之士(道德修養)之可及,必以
「獨禀之氣」加之以「專一之學」,方可致其至。

伶倫(伶倫,相傳是黃帝時的樂官)之於音,裨竈(春秋時鄭國人,主預言占卜)之於占,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善射)之於射,造父(周穆王時人,善御,王使造父御,西遊忘返)之於御,扁鵲(戰國時名醫)之於醫,僚(弄丸人名)之於丸,秋(善弈人名)之於弈,彼皆以天縱之智,加之以專一之學,而獨得其解,斯固以之擅當時而名後世,而非他所得而相雄者。
譯文:
樂官伶倫之於音,裨竈之於預言占卜,養由基之於善射,造父之於善御,扁鵲之於醫,僚之於弄丸,秋之於善弈,這些人都是以他們天生的智力,加上後天專一學習,才得到這些獨特成就,擅場於當時、傳名於後世,不是他人所能相爭,與其為長為雄的。


(二)

孔子沒,而游(子游)、夏(子夏)輩各以其學授之諸侯之國,已而散逸不傳。
譯文:
孔子死後,子游、子夏之輩各自把他們的學問傳授於天下各國,之後散逸失傳。


而秦人燔經(焚書。燔,焚燒)坑學士(坑儒),而六藝之旨(宗旨,精神)(近乎)(中輟)矣。
譯文: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孔子以來代代相傳的六藝精神,近乎斷絕。

說明:
茅坤認為,秦文衰於「六藝之旨幾輟」,秦始皇焚書之後,六藝之旨近乎中斷。


漢興,招亡經,求學士,而晁錯、賈誼、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班固輩,始乃稍稍(漸漸)出,而西京之文,號為爾雅。
譯文:
西漢興起之後,廣徵天下遺書,召求能記誦古書之士,於是晁錯、賈誼、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班固之輩,才漸漸出現,而張衡西京賦,文章號稱典雅。

說明:
漢文興乎「招亡經,求學士」,彌補秦火之後經典的佚失。


(崔瑗,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文心雕龍》:逮後漢書記,則崔瑗尤善)、蔡(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以下,非不矯然(健勁)龍驤(氣概威武。驤,本謂馬首昂舉,引申為上舉)也,然六藝之旨漸流失。
譯文:
可是到了東漢後期崔瑗、蔡邕以後,文學作品並非不健勁威武,但六藝文質並重的精神已經漸漸流失了。

說明:
茅坤認為崔、蔡以下,文學六藝之旨逐漸流失。


魏、晉、宋、齊、梁、陳、隋、唐之間,文日以靡(靡爛),氣日以弱,強弩之末,且不及魯縞(魯國之薄絹)矣,而況於穿札(木片)乎?
譯文:
從三國魏晉南北朝以來直到盛唐,文學日益委靡衰弱,文學的末流已如強弩之末,尚且無法刺穿薄絹,更何況穿透厚木片呢!

說明:
1.茅坤認為魏晉六朝文學日益靡弱,六藝之旨全失。
2.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裡面最著名的一句評價就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其中的「八代」就茅坤所言,為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八個朝代。


昌黎韓愈,首出而振之,柳柳州(柳宗元)又從而和之,於是始知非六經不以讀,非先秦兩漢之書不以觀。
譯文:
到了中唐韓愈,首先號召天下振起衰敗已久的古文,柳宗元也從旁唱和呼應,於是天下文士才重新了解六經不可不讀,先秦兩漢的書不可不看。


其所著書、論、序、記、碑、銘、頌、辯諸什(種種),故多所獨開門戶,然大較(大略)並尋六藝之遺略,相上下而羽翼(輔佐)之者。
譯文:
韓柳所寫的各類文章,許多有獨立的格局見解,然而他們作品的大略,都是找回六藝遺失的精神,以推動古文來輔佐孔子之道。

說明:
茅坤認為韓柳之文尋六藝之遺略而開一代文風,韓愈、柳宗元古文已得「六藝之旨」。


貞元(唐德宗年號。貞元以後為永貞、元和,正是韓柳活動的年代。此把貞元敘述在韓柳以後,實為顛倒)以後唐且中墜,沿及五代,兵戈之際,天下寥寥(稀少)矣。
譯文:
韓柳死後,古文運動中輟,唯美文風再度興起(編按:李商隱為駢文大家,也是唯美詩派代表),一直到五代十國戰亂頻仍,天下的好文章寥寥可數。

說明:
韓柳之後,因晚唐唯美文風再度興起,以致古文運動再度中斷。


宋興百年,文運天啟,於是歐陽公脩,從隋州故家覆瓿(形容著作不受人重視,只能用來蓋醬罐。瓿,陶製小甕)中,偶得韓愈書,手讀而好之,而天下之士,始知通經博古為高,而一時文人學士,彬彬然附離(同附麗, 依附)而起。
譯文:
到了宋朝興起,文治興盛,歐陽脩從不受看重之中,偶然間覓得韓愈文集,手寫閱讀而喜好推行,因為歐陽脩文壇盟主的影響力,於是天下文人學受到他的啟發,開始依附風潮一一興起。

說明:
宋代歐陽脩偶得韓愈書而習之,因其個人喜好而支持古文,使天下文風又為之丕變。


蘇氏父子兄弟,及曾鞏、王安石之徒,其間材旨大小,音響緩亟(急),雖屬不同,而要(總括、大要)之於孔子所刪六藝之遺,則共為家習而戶眇(細視)之者也。
譯文:
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人,他們的才華氣質、音韻緩急,雖然彼此不同,但總括而言,其文學對於孔子刪詩書訂禮樂所遺下的精神,是每一家所共同可審視的。

說明:
1.其餘三蘇曾王各家風格雖然略有不同,但大要均是「六藝」的遺意。
2.宋人以「通經博古為高」,使其文「材旨大小,音響緩亟」均合於「六藝之遺」,達古文之盛。


(三)

由今觀之,譬則世之走騕褭(良馬名,見司馬相如〈上林賦〉)、騏驥(良馬名,見《莊子.秋水》)於千里之門,而中及二百里三百里而輟者有之矣,謂途之薊(河北)而轅之粵(廣東)則非也。
譯文:
由此看來,雖有就像世上的千里馬跑百里中途而廢的,但如果說行動和目的彼此背道而馳,這種情形是沒有的。


世之操觚者(寫文章的人。觚,木簡)往往謂文章與時相高下,而唐以後且薄不足為。
譯文:
世上寫作的人,往往說文學有時代高下之分,而且唐朝以後的文章薄弱不值得學。

說明:

1.「世之操觚者」指明代秦漢派文人。「文章與時相高下,而唐以後且薄不足為」為秦漢派(復古派)的主張。
2.秦漢派文學主張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噫!抑不知文詩以道相盛衰,時非所論也。
譯文:
唉!這是不知文學的盛衰好壞,
實決定於其內容精神能否合乎孔子所言六藝之道,與哪一個時代其實無關。
說明:
茅坤提出
「文特以道相盛衰」的論點,認為不必抱守一朝一代之文,以為典範,從正面反擊復古派的「文章與時相高下」、「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

其間工不工,則又繫乎斯人者之禀,與其專一之致否何如耳?
譯文:
其中文學作品好或不好,又決定在作家個人的先天稟賦,以及其後天專一致力之學。

說明:
茅坤以豐富的史料說明為文之內在條件:文章之工與不工,繫乎為文者的造詣與專一程度,並不受時代的限制。



如所云,則必太羹(古代祭祀用的肉汁)玄酒(古代祭祀用的水)之尚,茅茨(茅草屋)土簋(土製的盛食物器具)之陳,而三代而下,明堂(古代天子朝會祭祀、宣明政教等大典舉行的地方)玉帶,雲罍(刻著雲紋的酒樽)犧樽(犧樽,古代酒器)之設,皆駢枝(多餘的東西)也已!
譯文:
如果照某些文學流派(編按:指秦漢派)所言,一定要恢復上古時的太羹玄酒、茅茨土簋才可以,那麼三代以後到如今的明堂玉帶、雲罍犧樽,都是多餘的東西了。

說明:
與復古派的尊古卑今不同,茅坤及其唐宋派堅持「發展的文學觀」、「變動的文學觀」或「與時俱進的文學觀」。古文雖源於周、秦、西漢,然隨時代的進步而發展,正如從「太羹玄酒」、「茅茨土簋」到「明堂玉帶」、「雲罍犧樽」,因時而變。


孔子之所謂「其旨遠」,即不詭於道也,「其辭文」,即道之燦然,若象緯者之曲而布也。
譯文:
孔子所謂「宗旨深遠」,就是走正道不走詭道,所謂「辭藻文采」,就是將道理以文采燦然表現,有如星象讖緯的曲折散布。

說明:
1.茅坤重道卻不泥於道
,既不偏於道,也不偏於文。不偏於道,如肯定孔門文學科之子游、子夏為其他弟子所不能及;不偏於文,如反對八代以來文重於道的靡弱不振。
2.茅坤認為,惟有
才道兼備」、「文道合一,方可達到孔子所謂的「旨遠辭文」的標準。

斯固庖羲(伏羲氏,上古神話中的帝王)以來人文不易之統也,而豈世之云乎哉!
譯文:
這就是三皇伏羲以來人文精神不變的傳統,而難道是世上某些人所說的呢!

說明:
世之所云」指秦漢派所論。

(四)

我明弘治(明孝宗年號)、正德(明武宗年號)間,李夢陽(明文學家)崛起北地,豪雋輻湊(比喻聚集一處),已振詩聲,復揭文軌,而曰吾《左》吾《史》與《漢》矣,已而又曰吾黃初(魏文帝年號)、建安(漢獻帝年號)矣。
譯文:
明朝弘治、正德年間以來,李夢陽崛起於北方,才俊群集,詩文興盛,動輒以左傳、史記、漢書相標榜,不久又說魏之黃初、漢之建安。

說明:
李夢陽
是秦漢派前七子的首領,反對虛浮的臺閣體,力主模擬仿古,文學上倡言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以予觀之,特(只是)所謂詞林之雄耳,其於古六藝之遺,豈不湛淫滌濫(放蕩),而互相剽裂已乎!
譯文:
以我來看,這只是文學修辭技巧的能手罷了,對於孔子六藝的遺意,其實是沒有把握住的,只是將「文」、「道」彼此割裂開來罷了。

說明:
1.茅坤崇尚唐宋古文,他和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被稱為「唐宋派」。與稍早主張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模擬仿古的李夢陽、前後七子的「秦漢派」不同。
2.唐宋派
不重摹章擬句,卻講自為其言,「直攄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在暢達的文風中顯示一己之個性。


予於是手掇韓公愈、柳公宗元、歐陽公脩、蘇公洵、軾、轍,曾公鞏、王公安石之文,而稍為批評之,此為操觚者(寫文章的人。觚,木簡)之券,題之曰《八大家文鈔》。家各有引,條疏如左。
譯文:
我於是選取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家古文,稍作批評,作為寫作者參考之書,題為《八大家文鈔》,各家之前有序,條列如左。

說明:
按照茅坤此書輯錄的順序,唐宋八大家以韓、柳領銜,三蘇最後。


嗟乎!云八君子者,不敢遽(就)謂盡得古六藝之旨,而予所批評,亦不敢自以得八君子者之深。要之大義所揭,指次點綴,或於道不相盭(乖戾)已。
譯文:
唉!這八大家不敢說就完全得到孔子六藝的宗旨,而我的評論也不敢說深入得到八大家的深意。只不過揭示大旨,稍微指點綴補,或可不悖於正道罷了。

說明:
茅坤極力鼓吹唐宋八大家文章深得六經的精髓,符合孔子周易繫辭
「旨遠辭文」的標準。


謹書之以質(問)世之知我者。時萬曆已卯仲春,歸安鹿門茅坤撰。
譯文:
我寫下這些觀點,給懂得我的人知道,時在明朝萬曆七年春,浙江歸安茅坤號鹿門書。

說明:
1.明朝初年朱右有《八先生文集》,可是書已經亡佚丟失。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世傳唐宋八家之目肇始於是集,考明初朱右已採錄韓、柳、歐陽、曾、王、三蘇之作,而為《八先生文集》。坤(茅坤)蓋有所本也,然右書今不存,惟坤此集為世所傳。
2.接著唐宋派的唐順之也有《文編》,也選出唐宋作家的散文。但唐順之的文編藉藉無名,知之者甚少。《明史.茅坤傳》裡提到:「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順之。順之喜唐、宋諸大家文,所著文編,唐、宋人自韓、柳、歐、三蘇、曾、王八家外,無所取,故坤選《八大家文鈔》。」可知在茅坤之前,同為「唐宋派」的唐順之,也曾著有文編,專門收錄韓柳等八人的文章。

3.明嘉靖年間,茅坤「最心折唐順之」,茅坤跟著在唐順之的基礎上也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由此定名,明以後治古文者以韓柳八家為宗,均是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所致,「唐宋八大家」的叫法,也從此就定型了下來。


【文章翻譯】
本站。


唐宋八大家.jpg
上圖:唐宋八大家


賞析

有明一代,文壇上復古與反復古之爭持續百年,宗派林立,蔚為大觀。此中,唐宋派可算是反對派之中的強支勁旅,他們在七子聲勢煊赫之際,率先打出詩宗初唐(編按:如陳子昂)、文宗北宋的別異主張,與主秦漢之文的七子鼎立抗衡。唐宋派力倡唐宋古文,尤舉韓柳歐蘇諸家,為文求與道合,文道俱興。不重摹章擬句,卻講自為其言,
直攄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在暢達的文風中顯示一己之個性。茅坤深諳此旨,躬身力行,選編了韓、柳、歐陽、王、曾、三蘇之文共一百六十四卷,輯成《八大家文鈔》,品評指點,表彰文法,示初學者以門徑。其序文追述歷代之文的成敗得失,追根溯源,昭明文統,闡述了他的編選意圖。寥寥幾百字的序文,作者有破有立,既張揚自己的為文主張,又批駁崇古卑今之流弊,提出許多破一代時尚的通達之見。

唐宋古文,崇道統之盛,講求文以載道、文道合一,而為文得以闡儒家之道,則正是古文之命旨。序文由古而今,把文道相一的文統追溯到孔子時代,這就為其理論找到了歷史的根據孔子論藝講旨遠辭文, 以
六經為典範,確立為文的最高標準。作者以此為標尺,對歷代之文逐一權衡,究其得失之故。秦文衰於六藝之旨幾輟,漢文興乎招亡經,求學士,崔蔡以下之文失六藝之旨而日靡,韓柳之文尋六藝之遺略而開一代文風。宋人以通經博古為高,使其文材旨大小,音響緩亟均合於六藝之遺,達古文之盛。作者在簡要的追述評介中疏文路、究文統,既而得出文特以道相盛衰的結論,從正面反擊了復古派的文章與時相高下的主張。這樣,就以歷史事實證明了文道相因,乃人文不易之統,闡明了孔門文學之科、西漢、八家之間的承傳關係。

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重道卻不泥於道。在他看來,文學不等於儒學,古文作為一種專門之學, 非一般儒學之士之可及 必以
獨禀之氣加之以專一之學,方可致其至。故孔門弟子雖盛,然得文學之科者僅子游、子夏二人。作者以豐富的史料,說明為文之內在條件:工與不工, 繫乎為文者的造詣與專一程度,並不受時代的限制。由此可見,惟有才、道功夫兼備,方可達到孔子所謂的旨遠辭文的標準。茅氏評古論今,追根溯源,雖無雄辯之語,卻以有力的史實論據闡明其文學主張, 為唐宋派立言。作者從文學的自身規律出發,針對古文所闡發的種種見解,切中了七子之文刻意古範、空洞艱澀之弊,在當時頗有進步意義。

與復古派的尊古卑今不同,茅坤堅持文學的發展觀古文雖源於周、秦、西漢,然隨時代的進步而發展,正如從
太羹玄酒茅茨土簋明堂玉帶,雲罍犧樽,因時而變。如是觀之,則不必抱守一朝一代之文, 以為典範。唐宋派尊八家,貶七子,接唐宋餘緒, 為古文開闢新徑,其通達自不待言。然僅拘此八家,奉為至文,則難免有重複七子之嫌,況茅氏學唐宋,只重其抑揚開合、起伏照應之文法,略其精髓,這就又陷入了擬古主義的窠臼。

茅坤此序,名為書序,實為一篇唐宋派文學主張的宣言書。作者以平實之筆,追古文行踪,昭歷代文統,明一家之言,寥落短制,不務空談。或以例證,或以類比,將抽象的文學哲理點化得透闢明晰。尤為可貴的是,作者針對復古派之弊所提出的文學新見,在今天看來,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文章出處】
《品詩文》
〈《唐宋八大家總敍》賞析〉
(編按:文字略作修改

2019-05-13
網址:

https://www.pinshiwen.com/gsdq/xuba/2019051343194.html
作者:不詳

唐宋八大家.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