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png
楊牧背影於東華.png
上圖:楊牧背影,背景為東華大學校園


詩人楊牧辭世


楊牧,本名王靖獻,2020年3月13日下午4時30分辭世,享壽80歲,將長眠於其摯愛的花蓮。

楊牧晚年身體不佳,心臟與呼吸系統均有狀況,日前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生前友人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須文蔚教授,發給文壇朋友的訊息指出,「楊牧老師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就沒有清醒過來。今安寧離去,圓滿走完一生,過世時十分安詳。盈盈師母最後讀了〈雲舟〉給他聽。」〈雲舟〉是楊牧寫的詩。

楊牧為人謙和、對學生晚輩非常提攜,中英文學養非常豐富,也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作家,其過世是台灣文壇的一大損失。

就學修業

楊牧,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花蓮,國小就讀於花蓮市明義國民學校,初中念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王禎和,1955年初中畢業,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今花蓮高中),直到就讀大學前,一直居住於花蓮。1959年楊牧進入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後轉入東海大學外文系就讀。1964年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獲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余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再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博士學位。

創作著述

楊牧讀花蓮中學高中時,15歲開始寫詩,投稿各報紙副刊及詩刊,早期筆名「葉珊」,就讀東海大學期間,由藍星詩社出版其第一本詩集《水之湄》,開始在詩壇嶄露頭角,陸續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楊牧早年受浪漫主義影響,經過留美生活後開始關注社會,成名後毅然更換筆名,32歲起改筆名為「楊牧」,象徵創作的重新開始,也展示他對「求變」的堅持。先後出版詩集、散文、戲劇、評論、翻譯、專著超過50餘種,知名的有《楊牧詩集》、《楊牧詩選》、《長短歌集》等,還有隱含自傳的《山風海雨》、《奇萊前書》、《奇萊後書》等。

編輯出版

楊牧就讀花蓮高中時和學長陳錦標編輯編輯《海鷗》詩刊,在《東臺日報》和《更生日報》辦「文藝周刊」。日後曾參與主編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影響一代臺灣知識界。1976年,與中學同學葉步榮、詩人瘂弦、沈燕士共同創辦洪範書店,為臺灣純文學出版重鎮。

研究生涯


楊牧早年旅居美國西雅圖,在華盛頓大學教授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1983年返台任教,先後擔任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客座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1991年轉任香港科技大學文學教授。1995年東華大學邀請他回國,協助籌組中國語文學系、英美語文學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院,並擔任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創院院長,是東華大學草創階段最重要的教授,任內籌劃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並首創「駐校作家」制度。2002年楊牧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2007年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2013年起任東華大學特聘客座講座教授至今。楊牧晚年移居花蓮,東華大學成立楊牧書房後,再設立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以學校為後盾,建立文學資料庫,建構推廣完整的「楊牧學」。

獲獎榮譽

詩宗獎(1971)
時報文學獎(1979、1987)
中山文藝獎(1979)
吳三連文藝獎(1990)
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講座(1996-2001)
第四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2000)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07)
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2013)
二等景星勳章(2015年)
蟬獎(2016)
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2018)


知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教授曾評論:「楊牧〈衣飾與追求〉一文,把〈離騷〉和史本塞〈仙后〉相比,是比較中西文學論文中最有見地的一篇,但問題是〈離騷〉一共幾行,〈仙后〉又有多長?」德國漢學家史蒂曼(Tilman Spengler)說:「在德國,我們一定會把楊牧歸於博學詩人之列。」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奚密(Michelle Yeh)則推崇:「楊牧是現代漢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其詩集多已翻成瑞典文,由已過世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親自翻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獎評審委員馬悅然,曾讚譽楊牧為台灣最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也於蟬獎頒獎後致詞,肯定楊牧詩藝成就。

以下為新聞披露後各家媒體的即時報導。

【資料整理】
本站。


楊牧.png

楊牧.png
上圖:楊牧


震驚文壇!詩人楊牧過世享壽80歲

台灣國寶級詩人楊牧今日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綜合媒體報導,楊牧近年呼吸系統與心臟微恙,身體狀況不佳,前幾天住進加護病房。稍早,楊牧遺孀發送簡訊告知友人。

楊牧本名王靖獻,出生於1940年。為台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代表作有《楊牧詩集》、《長短歌行》等詩集;《奇萊前書》、《奇萊後書》等散文作品。其作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2013年更曾獲頒紐曼華語文學獎。

楊牧為戰後第一屆國民學生,6歲就讀花蓮市明義國民學校開始學習國語,在此之前,他僅識台語、日語及少許阿美語。楊牧就讀高中時期開始接觸翻譯小說、參與刊物編輯,並以「葉珊」為筆名開始在詩刊投稿;楊牧1959年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不過因興趣關係轉至外文系。此時楊牧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品相當感興趣,閱讀了大量相關作品。

畢業後,楊牧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於愛荷華求學期間受到愛爾蘭詩人葉慈作品的影響,其對神人關係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余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都是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

楊牧1966年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而柏克萊大學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積極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32歲時,他將筆名改為楊牧,作品除了原先的浪漫抒情風格外,也出現關心社會現實的聲音,1984年著作的《交流道》即隨筆式的紀錄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批判。

楊牧一生獲得無數文學獎,包括詩宗獎、時報文學獎、國家文藝獎、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等,多年來,楊牧更被認為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楊牧過世的消息傳出後,各方紛紛獻上哀悼。

【文章出處】
《自由時報》
〈震驚文壇!詩人楊牧過世享壽80歲〉
2020-03-13
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99028

楊牧.png
上圖:楊牧


震驚文壇!詩人楊牧辭世 享壽80歲

詩人楊牧今天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震驚文壇。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據了解,楊牧遺孀剛已向友人發簡訊告知。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花蓮,東海大學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講座教授。著有散文、詩集、戲劇、評論、翻譯、編纂等中英文50餘種,代表作包括「葉珊散文集」、「楊牧詩集」、「山風海雨」等,2000年獲國家文藝獎。

楊牧自中學便矢志新詩創作、主編詩刊。他早年筆名葉珊,深受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1966年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見證1960年代學生運動,32歲而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1976年,他與中學同學葉步榮、詩人瘂弦、生化學家沈燕士共同創辦洪範書店,為台灣純文學出版重鎮。

楊牧詩藝的展現,在於鎔鑄中西文學傳統;散文的經營,則講究詩化的修辭和造境,體制嚴謹、格局宏大。去年辭世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相當喜歡楊牧的作品,多次翻譯楊牧詩作。因此多年來,楊牧也被認為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楊牧晚年選擇回歸故鄉花蓮,是東華大學創校階段最重要的教授,還曾出馬競選東華大學校長。小說家、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吳明益表示,楊牧強調自由學風,在他的堅持下,東華大學成為台灣第一個沒有鐘聲的大學。他經常在湖畔、綠蔭下上課、帶學生讀詩、賞詩,「楊牧就是東華大學開放校風的象徵。」

楊牧先以葉珊為筆名,成名後卻毅然在32歲那年改名為楊牧,象徵創作與生命重新開始。他成名甚早,但晚年依然持續嘗試新風格,曾告訴記者「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

但他也是個懷舊的人,在高科技時代,他寫作依然使用鋼筆、古老的打字機,讓書房充滿節奏的聲音。他還有自己專用的300字稿紙,行、格之間的距離,都由他親自設計。

楊牧創作、翻譯時字斟句酌,一首詩往往修改多次才會定稿。因此他的稿紙,行與行之間的距離特意加寬,留下大片修改的空間。他曾在紀錄片中表示,寫詩喜歡「拯救不再被人使用的字或詞」,幫字「找到應該被放的地方。」

楊牧熱愛自然。多年來,他的足跡從西雅圖、香港、花蓮,到南港中研院、東華大學,每個落腳的書房總緊傍青山綠水。連在最都市化的香港,窗前都是一片湛藍海景。在大自然的眷顧下,楊牧不僅有雙好眼睛,更有一雙敏銳的耳朵,他曾形容在花蓮東華大學的書房,「連蛙跳、飛鳥鑽過樹枝的聲音,都聽得好清楚。」

「耳朵」是楊牧寫作時的指揮家。他曾向記者形容自己的創作過程:「心裡有聲音時,耳朵會嗡嗡地響。這時詩人要把耳朵調好音,讓耳朵指揮你的手,寫出詩句。」他告訴記者,當年住在長興街時,有天在書房裡寫了一句詩,接著步行到台大文學院。一路上,詩的氣勢與音樂感仍持續蘊釀。到了教室,他趁著幫學生監考時,把這首詩完成了。

詩人陳義芝表示,楊牧近年身體老化,行動有些不便、但意識相當清楚、記憶力好。過年前他到楊牧家中,念了楊牧的散文和新詩給他聽,他顯得相當高興。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震驚文壇!詩人楊牧辭世 享壽80歲〉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412271
2020-03-13
記者:陳宛茜


楊牧.png
上圖:打字中的楊牧


離諾貝爾桂冠最近的台灣詩人 楊牧把花蓮寫進台灣文學

詩人楊牧今天於台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壽80歲,震驚文壇。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上周惡化住進加護病房。友人轉述,家屬低調傾向不辦公開告別式,可能在疫情過後籌辦追思會或紀念活動。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花蓮,東海大學畢業,赴美取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之後在美國執教近30年,1996年返台。

楊牧著有散文、詩集、戲劇、評論、翻譯、編纂等中英文50餘種,代表作包括「葉珊散文集」、「楊牧詩集」、「奇萊前書」等,曾獲國家文藝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去年辭世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相當喜歡楊牧作品,多次翻譯楊牧詩作。因此多年來,楊牧也被認為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楊牧自中學便矢志新詩創作、主編詩刊。他早年筆名葉珊,深受浪漫主義詩人影響;赴美留學時見證1960年代學生運動,32歲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

詩人陳義芝指出,1950年代台灣詩壇崇尚西化、洋溢晦澀詩風楊牧詩作兼具抒情與敘事魅力,為詩壇注入清新活力。而他熱愛家鄉,不斷以精準文字和優美意象描繪花蓮,把花蓮寫進台灣文學地圖,奠定花蓮在台灣文學的地位


楊牧成名後毅然更換筆名,象徵創作重新開始,也展示他對「求變」的堅持。他年少成名,到了晚年依然持續嘗試新風格,曾告訴記者「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陳義芝指出,許多作家一生只有一種風格,而楊牧風格的多變卻讓詩迷如他也常驚嘆「追不上」

1976年,楊牧與中學同學葉步榮、詩人瘂弦、生化學家沈燕士共同創辦洪範書店。洪範書店主編葉雲平指出,楊牧以詩藝聞名,但他的「編書人」角色常遭忽略。洪範前30年,出版的所有書籍均須經楊牧同意。他選書甚嚴,引介徐志摩、許地山等名家作品,總是選擇最嚴謹準確的版本基於對文學品質的堅持,楊牧也曾推掉不少後來大賣的暢銷書。因為楊牧的堅持,洪範書店迄今仍是台灣純文學出版重鎮

【文章出處】
《聯合新聞網》
〈離諾貝爾桂冠最近的台灣詩人 楊牧把花蓮寫進台灣文學〉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412776?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20-03-13
記者:陳宛茜


楊牧.png
上圖:楊牧


須文蔚憶楊牧 純真浪漫看世界

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台灣作家,詩人楊牧13日因病辭世,作為同事,創作精神深受楊牧啟迪的作家須文蔚表示:「楊牧永遠以熱忱、認真、純真看待世界。」

須文蔚指出,楊牧維持單純的創作世界,常自嘲是華盛頓大學裡唯一不用email的人,而校方也都尊重地把郵件印出來放在他的研究室裡。「他一生都極純粹,一般總覺得他對人事物淡然,但其實極用情。」須文蔚表示,當時楊牧在東華大學創立華文文學系,便特別邀請處於困頓中的小說家李永平任教,李永平退休後一次低調的手術,事後卻令楊牧少見地發怒,指『需要照顧,就應該跟我們說。』」

「他對翻譯、創作的熱忱,打造出台灣少見的華文文學系,致力於現代文學的教學與創作。」須文蔚也指出,儘管楊牧認為網路無用,但對於自己數位文學的創作仍是樂見與欣慰的,常在演講中指自己系上這些作家老師如郝譽翔、吳明益、須文蔚『都很不錯』,須文蔚嘆:「他沒有在我面前說過,但其實他是樂見我們的創作的。」

須文蔚回憶指出:「自己這一輩的創作者,大抵都是從中學開始被楊牧的詩震撼,一輩子也擺脫不了的。」他也指出楊牧的詩有著對社會的關懷,卻不是謾罵而是以社會參與的角度,希望以詩的方式對社會議題有著更永恆的討論,而這也成為須文蔚寫作時,始終提醒自己的精神典範「在創作上永遠保持純淨思考的空間」。


【文章出處】
《中時電子報》
〈須文蔚憶楊牧 純真浪漫看世界〉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412271
2020-03-13
記者:李怡芸

楊牧.png
上圖:楊牧
 

唐捐看楊牧 融合台灣主體與漢語傳統


「楊牧可謂余光中、洛夫等詩人的承繼者」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者唐捐如是定位楊牧,並指出:「也許一般大眾對楊牧的熟悉度不如余光中,但對文藝青年、創作者而言,影響是高乎其上的。」指楊牧的藝術在純度與廣度上皆獨樹一幟。

「在性格上,楊牧兼具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特質」又對西方與東方古典傳統熟悉,在唐捐看來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國際性與世界性」;楊牧的中文寫作,唐捐認為具備「漢語性格」的純度,即其寫作修辭是由中文脈絡而來,不受西方翻譯的影響。也因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台灣詩人,他將台灣主體性的認同與漢語文化傳統的融合,「可謂示範了典範,也為未來的台灣文學創作指出路線」

唐捐也指出,楊牧的詩所具備的社會關懷,「不是雜文般即時反應,卻是以思維和社會對話」;在楊牧的詩之外,唐捐指其散文創作有著「詩化散文」之稱,實則重點並不僅是「詩化」而是將中文的散文傳統都吸收運用,發揮如詩一般強大的社會功能,「是具思想性與歷史性的」

楊牧在文學研究、翻譯上也卓然有成,唐捐指出「他對希臘、中世紀文學的研究,可能比許多西方學者更為專精,又有著中國文學中詩經、楚辭的支持」堪稱貫通中西,也啟迪了不少學者。


【文章出處】
《中時電子報》
〈唐捐看楊牧 融合台灣主體與漢語傳統〉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313005232-260405?chdtv
2020-03-13
記者:李怡芸


楊牧.png
上圖:楊牧背影


根植台灣的文學巨樹!楊牧病逝 文壇不捨

台灣文壇傳出令人悲傷的消息!著名詩人楊牧今天(13日)病逝國泰醫院台北,享壽80歲。

楊牧的逝世,震驚台灣文壇,學者陳芳明就感到非常難過,他在臉書上寫道:「我可能需要冷靜下來,慢慢寫出我後半生與他的往來。楊牧走了,我的生命更加寂寞。」作家楊索也在臉書上表達哀悼,指楊牧是他文學的啟蒙者,14歲時閱讀他的作品,「從此我跌入一個無盡的文學世界,未曾後悔。感謝楊牧餵養幾個世代善感少年。

楊牧少年活躍於詩壇,筆耕60年,始終創作不墜,他的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蘭文、瑞典文等10多種語言,在國際上獲獎無數,並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楊牧不只是詩人,也是散文作家,也身兼學者、評論家、出版家等多重身分。追求音樂性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而他的現代詩則被國內外文壇高度推崇,如德國著名文學評論家Tilman Spengler就讚譽:「楊牧在詩行、散文、詩劇的天地裡,他從容於平達爾,與歌德、葉慈遊。若楊牧在德國,一定會被歸類為博學詩人之列。」

作家王文興也認為:「閱讀楊牧的詩,會感覺到主題發展的完整特質,同時他的文字藝術,還會因為顧及前呼應,而使人反覆詠頌,樂而忘疲。」著名學者奚密更推崇楊牧「是現代漢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楊牧說過,自己從18、19歲時開始,50年多來主要就是做一件事情,就從中國文學或是西方文學中抓住一個人物來創作,如「林沖夜奔」、「鄭玄寤夢」、「妙玉坐禪」等,他也認為如果自己可以再努力一點,就可以「拯救」文字於水深火熱之中。

2000年楊牧獲頒國家文藝獎,領獎時他說,他的文學確實是為台灣而寫,希望將漢字擺在最該放的位置,來創造台灣文學,但其實文學沒有國界之分,他更自許為全世界文學而寫。

雖然楊牧的創作並不常觸及社會議題,但也並非沒有,「悲歌為林義雄作」、「有人問我公平與正義的問題」,都是有感於當時台灣社會氛圍之作。學者陳芳明在臉書上也曾分享,2004年有一回與楊牧一同受邀參加法國一場探討台灣文學的會議,當時有一位中國學生問他:「有沒有可能去中國訪問?」楊牧回答說,「只要中國的飛彈繼續朝向台灣,我就不可能去訪問。」至今仍令他印象深刻。

如今這位被作家向陽形容是「根植台灣的文學巨樹」撒手人寰,是台灣文壇的一大損失,幸而東華大學已經成立「楊牧文學研究中心」,持續透過研究、評論、讀本等,建構並傳承「楊牧學」,傳承其文學精神。


【文章出處】
《新浪新聞》
〈根植台灣的文學巨樹!楊牧病逝 文壇不捨〉
網址: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0313/34519676.html
2020-03-13
 
一首詩的完成.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