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鄉愁成詩篇──楊牧
是的,花蓮就在那公路和鐵路的交會點上沈睡,在一片美麗的河流沖積扇裡,枕著太平洋的催眠曲,浪花湧上沙灘,退下,又湧上,重複著千萬年的旋律,不管有沒有人聽到它……,」這是楊牧描寫他出生的故鄉花蓮。
在花蓮中學就讀的少年時期,楊牧經常望著窗外,望著太平洋洶湧的波浪拍打著白燈塔,望著漁船進出港口,那時候他就對文學產生興趣。
在一場文學討論的座談會中,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芳明認為,對於花蓮「永遠的鄉愁」,是楊牧不斷創作的源頭。
楊牧一直認為「詩不是助興的小調或是風流自賞的花箋,而是用來詮釋宇宙的一份主觀的、真實的紀錄。」
從寧靜山城出發的楊牧,他的詩或散文的確影響了當代的文壇。民國六十年代以來,台灣散文始有「詩人散文」一系,楊牧為其先驅之一。
楊牧曾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任教多年,在五十七歲的這一年,卻像鮭魚一樣溯源到生命的源頭,回到花蓮擔任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職位。
十八歲就離鄉的楊牧,現在最大的企望是要辦一個有特色的文學院,聘請的老師都是同時有創作、有教書經驗的學者,希望浸潤在花蓮山海風雨的東華大學,未來成為台灣文學創作的沃土。
【文章出處】
《天下雜誌》
〈釀鄉愁成詩篇──楊牧〉
2012-06-25
報導/吳琬瑜
【受訪者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出生於台灣花蓮,15歲就讀花蓮高中時即在《現代詩》、《創世紀》等刊物發表詩作,啟用筆名葉珊。1963年於東海大海外文系畢業,翌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和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改筆名為「楊牧」。曾任美國麻州大學、台灣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現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是台灣學府派的詩人和散文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兼擅翻譯和評論。
- Mar 27 Tue 2018 08:21
◎釀鄉愁成詩篇----楊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