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屬論說文之贈序類,一作〈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旨在以「慕義彊仁」勸勉董邵南明辨是非,慎擇去留。
唐朝安史之亂後,河北藩鎮勢力強大,不聽朝廷命令,各自招攬人才。董邵南,唐壽州安豐(今安徽省壽縣)人,自幼家貧,孝親好學,因參加進士考試一再受挫,正打算前往河北投靠藩鎮。臨別時,韓愈寫下這篇「明送暗留」的贈序為他送行。
文中韓愈諷諭他不應效命藩鎮,然行文吞吐盤旋,委婉曲折,在頓挫抑揚之間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勸勉慰留之意。
送董邵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彊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弔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文章出處】
《昌黎先生集》
〈送董邵南序〉
原作者:韓愈
註釋翻譯
(一)祝福董生北行如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意氣激昂、憤慨不平之豪俠義士)。
譯文:
燕、趙自古以來有許多意氣激昂、憤慨不平的豪俠義士(指荊軻、田光、屠狗者、高漸離等市井豪俠)。
◎燕趙位於今河北省、遼寧省;趙在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北部。此指河北一帶,唐代稱河北道,其中盧龍、成德、魏博等三鎮長期割據。
董生舉(由地方薦舉入長安應進士考試)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主考官),懷抱利器(傑出的學識才能),鬱鬱(鬱悶憂怨)適(往、去)茲土(此地,指河北)。
譯文:
董生參加進士考試,接連幾次未被吏部主考官賞識,於是懷抱傑出的學識才能,心情鬱悶地想到河北發展。
◎唐代取士,是由地方選拔然後薦舉至中央考試,稱為「鄉貢」。被薦舉應試的學子,通稱為「舉人」。應舉「進士科」的稱為「舉進士」;應試及格者,稱為「合進士」。
吾知其(你)必有合(成,指受重用)也。董生勉(使人努力,勸勉。此含謹慎之意)乎哉!
譯文:
我知道你一定會得到重用機會。董生,你好好努力吧!
(二)若古代燕、趙之士必用子,然今河北之士未必用子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仰慕仁義)。彊仁(彊,音ㄑㄧㄤˊ,同「強」,竭力。指力行仁義)者,皆愛惜焉。
譯文:
像你這樣有才華的人,卻不能在當代受到賞識,只要是仰慕並力行仁義的人,一定會珍惜你的。
矧(音ㄕㄣˇ,何況)燕、趙之士,出乎其性(天性)者哉!
譯文:
更何況河北的豪俠義士,他們的仁義都是出於本身所具備的天性的!
然(然而。可是)吾嘗聞風俗與(隨著)化(政治教化政治教化)移易(改變),吾惡(音ㄨ,如何、怎麼)知其今不異於(沒有差別)古所云邪(通「耶」)?
譯文:
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會伴隨政治教化而改變,我怎知道現今燕、趙風俗和古時沒有差別呢?
聊(姑且)以吾子(吾子,對於對方的敬愛之稱。子,男子美稱)之行卜(本為占卜,引申為估量、判斷)之也。董生勉(使人努力,勸勉。此含謹慎之意)乎哉!
譯文:
姑且用你這次燕、趙之行作判斷。董生,你好好努力吧!
(三)暗諷董生不應北行
吾因子(你)有所感矣。
譯文:
我因你這次北行而有些感想。
為(音ㄨㄟˋ)我弔(憑弔)望諸君(望諸君,樂毅)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
譯文:
當你路過趙國時,請為我憑弔燕國名將樂毅之墓,並請你到燕國市場看看,還有像古時以殺狗為職、隱於市井的豪俠人物嗎?
◎望諸君即樂毅,戰國名將,曾輔佐燕昭王大破齊國。昭王子惠王即位,中齊人反間計,派騎劫代職,樂毅懼而逃往趙國,趙封之於觀津,號望諸君。
◎屠狗者,指隱於市井、屠狗為業的豪俠人物。《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至燕,與燕國屠狗者及高漸離等相善。其後高漸離以筑擊秦王而被殺。
為(音ㄨㄟˋ)我謝(致意)曰:「明(聖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做官任職)矣!」
譯文:
若有,請代我告訴他們:「現今有英明皇帝在位,你們可以出來做官了!」
上圖:唐代藩鎮割據圖
賞析
本文旨在以「慕義彊仁」勸勉董邵南明辨是非,慎擇去留。
全文分三段。首段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立論,預言董生「必有合」,此行未為不可。以「古稱」開筆,表面讚美燕、趙之地自古多賢士,實則以古諷今,為下文「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預留伏筆。
第二段首先指出董生懷才不遇,「然吾嘗聞」後筆鋒一轉,從「風俗與化移易」的觀點,推論燕、趙風氣已今非昔比。韓愈質疑今日燕、趙之士未必全如古時之慕義彊仁,因此董生未必能受重用,故以「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含蓄表達董生宜審慎考慮北行。
末段弔古諷今,希望董生到河北後,能勸當地豪傑到朝廷效命,藉此婉勸董氏打消效力藩鎮的念頭。本段一方面透過樂毅和屠狗輩的悲情,諷刺朝廷忽視人才之失;另一方面亦號召當今燕、趙之士回歸朝廷。
全篇以古今二字相呼應,以「合」與「不合」錯綜交雜,以「風俗與化移易」為承上啟下關鍵句。全文只有一百五十字,卻有無限開合變化,表面寫「送」,而深一層卻是「留」。文章婉轉曲折,寓諷諫於勉勵。文中勸董生去,又似勸其不必去;說去必有遇合,又怕其不合;一方面愛惜董生,另一方面又不滿藩鎮。唐文中以韓愈文章最奇,此文又是韓文之奇,富慷慨悲歌的風格。明代茅坤曾說此文為「昌黎序文第一首」。
- Jan 06 Mon 2020 12:12
▲到底該去不該去?----韓愈:送董邵南序(原文+翻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