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jpg

史記和漢書的作者描述遊俠有何不同

當時所謂「遊俠」,指壯勇豪放,重義輕死,雖然未必據有權位和財富,然而在民間的影響卻十分顯著的人。

荀悅在《漢紀》卷一○《孝武一》中說:「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

司馬遷《史記》特別為他們立傳,又稱述其獨異於社會其他人等的品格,說他們能夠「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不既信,不倍言」,所謂「仁者」、「義者」,與他們相比,也有不足。他們實際上在另一層次上實踐了「仁」「義」。

當時的「遊俠」,其實是社會文化活潑生動之特色的一種人格代表,也是時代精神豪邁閎放之風貌的一種人格象徵。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開篇就說到遊俠的文化品格:韓非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都受到批評,而社會聲譽依然很高。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為了實踐諾言,救人危難,往往奮不顧身。遊俠的行為雖然並不遵循傳統的社會規範,但是他們的誠信品德與犧牲精神,表現出強有力的文化影響。

司馬遷注意到遊俠精神傳遞的悠遠,這種傳遞,並不憑藉經典文獻而得以承繼;也注意到遊俠社會聲譽的廣大,這種聲譽,也並不憑藉權勢地位而得以張揚。

司馬遷寫道:世間「閭巷之俠」,「匹夫之俠」,雖然往往違犯當時法禁,對於社會卻並無貪求,因而值得肯定。其名聲之遠播,群眾之追隨,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放縱私欲,奴役貧民,欺淩孤弱的行為,遊俠其實也是鄙視的。司馬遷不滿意將遊俠與「暴豪之徒」等同的官方見解,似乎反映了一種「體制外」的思想個性。

然而他的見解,也是大體符合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的「遊俠」曾經進行過引人注目的表演。他們的活動和影響,為當時的社會風貌涂染了鮮麗的色彩。而司馬遷的態度,則表現出較高層次的文化人的情感傾向。看來,當時文化「正統」的力量還並不十分強大,人們堅持與執政者不同的立場,發表與執政者不同的意見,尚有一定的自由空間。

《漢書.遊俠傳》分析遊俠興起的背景時所謂「禁網疏闊,未之匡改也」,應當說是客觀的分析。
 
司馬遷:藉「遊俠」「刺客」列傳點出他對正統王朝之義理的疑惑,渴望著俠的世界的另一種義,這義是在非政權壓力下,非只對國君與王朝,而是人與人間平等情義的對待。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整個人的特質,顯然受道家思想的自然主義影響,要比儒家思想影響更重。對遊俠乃有正面之評價。 

班固:認為遊俠背公死黨,且放棄守職奉上之義。班固把遊俠看成為社會混亂之源,故大力評擊,是種負面之評價。對俠採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扼腕而遊俠者,以四豪為稱首」。俠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於誅。」


【文章出處】
《奇摩知識》
史記和漢書的作者描述遊俠有何不同
網址: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4000015KK06421  
作者/不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