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李後主(劇照)
李後主
七夕,汴京。
一向冷冷清清的「隴西郡公」府第,竟然傳出了笙簫管絃的悠揚樂聲,傳出了宮女歌姬的清婉歌聲。這突兀的現象,引起了牆外名義上是保護,實際上是監視的侍衛長的注意。
「老人家,今天府裡怎麼這樣熱鬧?是怎麼回事呀?」
侍衛長假意關心的向府裡的守門的老兵打聽。老兵不疑有他,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今天是郡公四十二歲的千秋壽誕!舊日的樂工、宮女、歌姬們,都來向他祝壽,所以這麼熱鬧。」
「哦!過生日呀。怪不得!」
侍衛長嘴裡這麼說,心裡卻有著不屑與不滿。當即,他就一狀告到了皇帝面前:一個亡了國,身為囚虜的人,居然還這麼囂張,敢在家裡關著門擺他國君的譜,歡天喜地的慶賀生日!
歡天喜地?事實上,雖然隴西郡公李煜飲著酒,聽著歌,賞著舞,臉上也勉強的露著笑顏。他心中的苦澀,卻又有誰能了解?誰能分擔?
他今年四十二歲了!他被迫來到這不屬於他的土地,過著仰人顏色,苟延殘喘的日子,也已經快三年了!他的心境,就像他給一個舊日宮女的信上寫的一樣:
「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也就因為這封信,觸動了那些曾經追陪過他,受過他的恩惠,在江南王宮裡,享受過真正不知愁歲月的樂工、宮女、歌姬們的心吧?才特意在他生日這一天,為他安排了這樣一場壽宴。
一位歌姬,正在席前唱著他在江南時,為了他的「大周后」所作的〈玉樓春〉,詞中充滿了歡娛的情調: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閒,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這歌聲,牽引著他的心魂,飛向了江南,飛向了他那不知愁的少年時代……
從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是「人上人」。他的父親李璟,是江南「唐」國的皇帝,他是李璟第六個兒子。照著行輩,他的本名是「從嘉」。後來,才改名「煜」,字「重光」的。
他生而具有異相;有著寬廣的額頭,豐潤的臉頰。兩顆門牙,是連成了一片的駢齒。而眼睛裡,有兩個瞳仁。
他天資聰明,孝順友愛,心性仁慈。少年時代,就顯現出不凡的文學與藝術才華。這正是他父親李璟的愛好,因此對他文藝方面才華的栽培不遺餘力。
他從小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不但能文、能詩、在書畫與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品味與造詣,尤其擅長填詞。因此,他的父皇李璟對他非常寵愛。先封他為安定郡公,又晉封為鄭王。
在他之上,有五個哥哥。本來怎麼也輪不到繼位的。但不幸,其中的四個哥哥都幼年早夭。唯一成年的哥哥,被封為太子。而這位太子哥哥,後來也一病而亡了。他就成了父皇最年長的兒子,也因此被立為太子。在他的父王李璟去世之後,他登上了「國王」的寶座;那一年,他二十五歲。
在唐朝亡國之後,進入了歷史上的「五代」。南方、北方都不斷的有群雄割據,稱帝稱王,彼此攻伐。「國家」起起落落的成立、滅亡。在這樣紛亂的局勢中,江南卻是一塊樂土。而且,因著「唐」國的的國君李璟父子對文藝的愛好與提倡,許多文士,紛紛遷移江南。使江南不但文風鼎盛,藝術成就也格外輝煌。
煥發著藝術光華的江南「唐」國,在武力方面上,從來沒有強盛過。在李璟的時代,北方的「周」國最為強盛。曾出兵伐唐,直逼長江。李璟自知不敵,奉表稱臣,並去帝號、年號。到李煜繼位時,「北周」已被「宋」所取代,而且有一統天下的跡象。於是,他即位之後,也派了使者到「宋」去表達了「唐」願為「宋」的屬國的意願,「上表稱臣」。後來更連國號「唐」都去了,只稱「江南國主」李煜。
雖然如此,他還是「一國之主」!在「山高皇帝遠」的假相下,可以繼續過著詩酒風流,歌舞昇平的日子。
他的王后姓周,小名娥皇,是李璟在位時的宰相周宗的大女兒。李璟愛好音樂,聽說娥皇不但國色天香,而且精通音律,尤其擅長彈琵琶。特地召入宮中表演。她以驚世的技藝與才華,得到李璟的讚賞。因此將宮中珍藏的國寶樂器「燒槽琵琶」賜給她,並把她指配給當時的太子李煜為妃。
到李煜即位後,就冊封了這一位不但具有絕世姿容,更多才多藝的名門閨秀為后。
他們真可以說是一對郎才女貌的神仙眷屬。兩人不但年貌相當,而且有著相同對文藝的愛好。在李煜的鼓勵下,娥皇發揮了她在音樂藝術上才華。有一次,她想邀李煜跳舞。李煜笑著說:
「如果你能創作新的曲子,我就跳!」
娥皇取過文房四寶,一邊哼著曲調,一邊寫下曲譜。她哼的曲調不曾中斷,寫的音符不曾停滯。不久,就寫成了一首新曲。因此,李煜不但為她起舞,還為此曲命名為「邀醉舞破調」。她又將得到的唐代「霓裳羽衣舞」的殘譜,整理修補成完整的曲譜,更令李煜為她的才華傾倒。
原本就愛好文藝,喜歡填寫新詞的李煜,身邊有著這樣一位貌美如花,知情解意,能歌善舞的王后,更引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為她寫了許多的新詞。像〈一斛珠〉、〈玉樓春〉都是為他能歌善舞的愛妻寫的。他們夫唱婦隨,享受著充滿了愛與美的品味的生活。兩個人就沈醉藝術的天地間,渾然忘我。可是,這樣美好的生活,只維持了十年。他的愛妻,一病不起……
娥皇曾為他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仲寓,次子叫仲宣。他們非常疼愛這兩個孩子,娥皇尤其鍾愛幼子仲宣。不幸的是,深受母親鍾愛的仲宣,卻因病夭亡了!娥皇承受不了殤子之痛,也隨之病倒。
李煜深愛他的妻子,天天陪侍在愛妻的病床邊,而且親自的餵食、餵藥。但,娥皇的病,並沒有因此減輕,反而一天天的沈重了。她的父母放心不下,讓她的妹妹到宮中來陪侍姐姐。李煜跟小姨妹常在娥皇的寢宮見面,並戲稱她為「女英」。
這名字聽在娥皇耳中,使她不覺敏感起來;在流傳的歷史故事中,堯帝有兩個女兒,姐姐叫「娥皇」,妹妹叫「女英」,雙雙嫁給舜帝為妃。李煜叫她的妹妹「女英」。這是否表示:李煜也想「一箭雙鵰」的納她的這個小妹妹為妃呢?
她的敏感,竟然是事實;李煜的確與這個情竇初開的小姨妹,已然在日久生情之下,彼此愛戀了。
偶然,娥皇聽到宮女唱著李煜新作的〈菩薩蠻〉詞: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她是個精通詩詞音律的女子,一聽這闋詞,就知道詞中的「奴」是誰,「郎」、「君」又是誰。她為之黯然神傷;原來,她以為生死不逾,天長地久的愛情,是那麼經不起考驗的!她的病,竟給了她摯愛的丈夫,親愛的妹妹偷情的機會!
在心灰意冷之下,她的病情很快的惡化了。她留下了她的公公賜給她的琵琶,和她與李煜訂情的玉環,寫下了幾句遺言,要求薄葬,含恨而死。
她死後,李煜含淚寫下了數千字的祭文,祭文寫得非常的悱惻纏綿。在祭文中,他追懷著與她之間的情愛,追憶著昔日兩情相悅的歡娛。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生活雅趣,和今日伊人早逝的哀傷。最後。他署名「鰥夫煜」來寄託他的哀思。並給娥皇「昭惠」的諡號。
當時,李煜正在為他的母后服孝。因此,直到三年孝服期滿,他才再度冊立王后;新王后正是「女英」;他以前的小姨妹。因為兩位王后都姓周,為了便於分別,就稱娥皇為「大周后」,女英為「小周后」。
小周后嬌憨可愛。在才藝方面,顯然比不上姐姐,但也頗懂得生活情致。她和李煜,曾經命人做了一座小小的紅羅亭子,小得只容納得下他們兩個人促膝而坐。他們將這一座小小的亭子,安置在梅花林裡。這小亭子,是這麼的溫馨、寧謐。他們期望著:永遠在這個只屬於他們的小小世界裡相依相守,忘掉這世界上的一切苦難、醜惡。
對一個尋常的人,享受風花雪月的生活情趣,是無傷大雅的。但,李煜是應該日理萬機,治理國政的一國之主呀!作為一個文人的種種美德,在作為一個國君上,都是不合格的!
他的國家非常弱小,而江北的「大宋」虎視眈眈。他一直逃避著現實:希望以低姿態的稱臣納貢,換得苟且偷安。現實卻是不容許他逃避的!他的忠臣潘佑、李平勸諫他,不可以一天到晚的沈湎於享受逸樂,要秣馬礪兵的積極備戰。他不愛聽這樣的話,反將他們下獄,瘐死在獄中。
宋太祖要他到汴京朝見。他是個文人,生性懦弱,不敢北上。卻也不敢得罪宋太祖,便派了七弟從善去。宋太祖知道他們兄弟友愛,把從善扣留了當人質。他一再請求讓他的弟弟回江南,都被拒絕了。宋太祖再次召他赴京,他還是不敢去,稱病推托。使得宋太祖大怒,立即命大將曹彬率軍南伐。
他害怕了,連忙派了能言善道的大臣徐鉉去求饒。力言他是以兒子一般的孝心,盡忠大宋的。宋太祖一句話堵住了徐鉉的嘴:
「李煜說他是我兒子。兒子和父親有分成兩家過日子的嗎?」
徐鉉無功而返,李煜聽說宋軍要搭浮橋渡長江。問近侍:
「長江可以搭橋嗎?」
近侍懂什麼呢?安慰他說:
「自古以來,沒聽說過這樣的事。」
他很高興。自欺的說:
「我也認為這簡直是兒戲!」
但他的心理還是不安的,因此沈迷在佛法中;希望靠著佛祖保佑,而免於兵災。因此,他不理朝政,一天到晚的到廟裡聽和尚講經說法。直到宋軍渡了江,兵臨城下,他才如夢初醒。然而,什麼都來不及了。只有率領著大臣,袒著上身,出城向曹彬投降。
曹彬看到他那副可憐的樣子,又生氣、又同情。說:
「你到汴京之後,俸祿有限,生活恐怕會很艱困。還是多帶一些金銀財寶去吧!」
他也只能照辦。到上船的時候,船板是一片木頭搭的。他嚇得戰戰兢兢,不敢走過去。有人擔心他會在半路上跳水,自尋短見,無法向皇帝交差。曹彬笑著說:
「算了吧!他連個木板橋都怕成那樣,哪有尋死的勇氣?」
船隊,帶著他一家老小北上。這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也是他苦難的開始。
到了第二年正月,他才到達汴京。穿著白衣,帶著紗帽,到明德樓下朝拜宋太祖。宋太祖恨他屢召不至,就封他為「違命侯」,不時找機會羞辱他。
有一次,大宴群臣,召他陪坐。說:
「聽說你在江南時,最好詩詞。就舉最得意的一聯來,給我們欣賞吧!」
他想了一會兒,才摘出他〈詠扇〉中的對子,唸:
「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
宋太祖卻不懷好意的笑問:
「滿懷的風,倒底是多少?」
他張口結舌的答不出來;詩詞哪是這樣解釋的呢?宋太祖看著他的窘態,笑著對群臣說:
「好一個翰林學士!」
意思是:他只配當個翰林學士,哪配當一國之主呢?
第二年,宋太祖駕崩,宋太宗即位。把「違命侯」改為「隴西郡公」,並給他月俸三百萬錢。但,這並不表示他的日子改善了。宋太宗跟宋太祖一樣的厭恨他,以困窘他為樂。
有一次,故意召他陪著到「崇文院」看書。對他說:
「這裡有不少書,是你在江南時的舊物。你還有趣興再讀嗎?」
他也只有默然相對。
雖然名義上封了「郡公」,但,對他的監視非常嚴密,他完全沒有行動的自由。漫漫長日,他只能孤獨的看著日出日沒,懷念他的故國,懷念著過去在江南那些美好的日子。懷念著那些曾經在他身邊,而如今都已離散的親人。
然而,這一切,都只允許他在夢中懷想了!他已失去了一切!包括他高貴的身份、地位,他所熱愛的風雅生活,及他所愛的人!
有一天,太宗皇帝見到曾經是李煜臣子的徐鉉,問:
「你曾經去見過李煜嗎?」
「臣未奉旨意,不敢私自去見他。」
「好!現在你奉了旨了,去看看他吧!」
於是徐鉉來到了隴西郡公府。門前非常冷落,只有一個老兵看門。徐鉉表明了來意。老兵說:
「陛下有旨,不許郡公接見外人。」
徐鉉道:
「我就是奉旨來的!」
於是,老兵讓他在庭院中等候,自己去通報。過了一會兒,老兵拿出兩張舊椅子,相對放著。徐鉉說:
「只要當中放一張就夠了。」
正說著,李煜出來了,帶著紗帽,身上穿著道服。徐鉉見了,整整衣襟,向他下拜。李煜連忙下階扶起。徐鉉道:
「主君在上,哪有不拜之理?」
李煜嘆口氣:
「時至今日,哪還有什麼君臣賓主之禮?你坐下說話。」
徐鉉謹守分際,不敢與他對坐。把椅子移偏了才坐下。見到他,李煜想起了前塵舊事,觸景傷情。不覺拉著徐鉉的手,失聲痛哭。徐鉉也不由陪著他哭;他亡國入宋之後,倒是受到太宗皇帝的賞識,做了宋朝的官了。如今,見到故主的境遇如此不堪,又怎麼忍得住眼淚!
好容易收住了淚,兩人卻又只能默然相對,不知說什麼好。久久,李煜長長嘆了口氣:
「悔不該,當初錯殺了潘佑、李平!」
徐鉉離去後,太宗皇帝問他與李煜見面的情形。徐鉉也不敢有所隱瞞。聽徐鉉說,李煜後悔殺了潘佑、李平時,太宗的臉色變了。
他早已聽說,潘佑、李平是勸他積極備戰才被殺的。他現在後悔殺了他們,代表的是什麼意思?而且,他也聽說,李煜一直不忘故國,時時在詞中寄託他的故國之思;李煜完全不知道,這對一個亡國之君,是最犯忌的!當然,這也更令太宗皇帝不滿。
在李煜之前,也有兩個亡了國的「後主」。一個是蜀漢的後主劉禪,他入魏之後,封安樂公,留下了一句「名言」:
「此間樂,不思蜀矣!」
另一個是陳國的後主陳叔寶,他入隋之後封長城公。對亡國一事,好像全沒有感覺,還是天天吃喝玩樂的享受生活。甚至連亡了他的國的隋文帝都看不過去了,覺得這個人沒心沒肺!可也因此,不讓皇帝疑忌。因此,他們也都沒有因亡國而受苦,而得以善終。
太宗皇帝不了解,為什麼他們可以如此,李煜就不能像那兩個「後主」一樣,心平氣和的面對現實,接受自己的新身份、新環境,對大宋表現出心悅誠服的歸順之意呢?他倒底想什麼?難道還想……
「李煜在府中張燈作樂,歡度生日?」
聽到侍衛長的報告,宋太宗為之震怒!他應該規規矩矩、安安份份的過他的日子,為什麼還這麼不知收歛?
而當他看到李煜新作的詞時,更怒不可遏;李煜以前的詞風不是這樣悲苦的!而現在,過去那種清新、歡悅、婉約的風格全不見了,而變得悲壯,甚至淒厲,充滿了亡國之痛。
原來,他從來沒有對大宋的「不殺之恩」感恩戴德過!原來,種種恩遇,對他來說,都是生不如死的痛苦!原來,他還一直沈湎在他昔日的故夢裡;在他的故夢裡,他是君王!
看!他的詞寫的什麼?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一行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
金劍已沈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穻照秦淮!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宋太宗傳楚王元佐前來,交給他一壺酒,冷笑說:
「今天是李煜的生日,你就帶著這一壺酒去給他助興吧!」
這是一壺毒酒。而且,加在酒中的毒藥名為「牽機藥」;不僅致命,還不讓人死得痛快;吃了這毒藥的人,得痛苦掙扎到頭與腳反接成車輪才能死去!
李煜死了!在歷史上,他是亡了國的「南唐李後主」。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詞」的國度裡,他卻不僅是一個亡國的後主,而是永遠被人讚頌稱譽的「南面王」!
【文章出處】
《月華清──樸月的詩歌、文史、生活天地》
〈李後主〉
2007-10-15
網址:
https://blog.xuite.net/mingyi36/twblog/137851048-%E6%9D%8E%E5%BE%8C%E4%B8%BB
作者:樸月
【作者簡介】
樸月,本名劉明儀,台灣作家。祖籍江蘇,一九四七年生於湖北省廣濟縣,一九四九年隨父母到臺灣。自幼體弱多病,父母口授短詩小詞以為娛樂喜讀課外讀物,舉凡架上童書、小說、散文,乃至古文無所不讀,雖一知半解而自得其樂。中學及就讀大同商專期間,醉心古典文學作品,尤喜好詩詞而自學摸索習作,為日後從事文藝創作奠基。師大選修國文及教育學分,通過教師檢定,取得國文教師資格,曾任立仁高職、耕莘護校教師。有多部歷史小說、散文集、古典詩詞欣賞、人物傳記、劇本、少年文學出版。其姑父為《未央歌》《人子》的作者鹿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