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
題解
戰國時代是社會重大變革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百家以各種方式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列子》即是此一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作者相傳是列子。
列子,本名列御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詳,據載 曾居鄭國四十餘年。因《莊子》書中記載許多關於列子的傳說,故《漢書》認為列子早於莊子, 大約與楊朱同時。關於這部書的作者及時代,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列御寇所著;另一種則認為是後來魏晉時代作品,目前仍沒有定論。東漢班固《藝文志》列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 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已非《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原書,可能是魏晉人的偽作。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講述愚公不畏艱難,最終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全文篇幅短小,卻寫得曲折起伏,故事本身簡單,但在情節處理上並未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問題去顯示複雜程度。文中處處運用對比手法,如「太行王屋」與「魁父之丘」、「年且九十」的愚公與「始齔」的京城氏幼子、「智叟」與「愚公」、「子子孫孫」的「無限性」與「山不加增」的「有限性」等不同對立關係。
在〈愚公移山〉裡證明「愚勝過智」,連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人力」起了改變最終結果的作用,在天人關係上,「重人輕天」的傾向明顯,展現「人定勝天」的思想。現代哲學史專家嚴北溟《列子譯註》認為:愚公移山原意在於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人應像愚公那樣忘懷造事,無心而為功。
延伸閱讀:
You Da:從小聽的「愚公移山」,其實教錯了我們一生
上圖:王屋山
上圖:太行山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文章出處】
《列子》
〈湯問〉
原作者:(傳)列禦寇(列子)
上圖:太行山
上圖:太行山
註釋翻譯
太行、王屋二山,方(面積)七百里,高萬仞(古八尺為一仞)。本在冀州(今河北省及河南省的一部份)之南,河陽(河南省孟縣)之北。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面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愚公者,年且(將近)九十,面山而居。懲(為......所苦;苦於......)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繞道)也。
譯文:
北山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不通,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聚室(家)而謀曰:「吾與汝(你們)畢力(盡力)平(剷平)險,指(直)通豫(今河南省)南,達於漢陰(漢水以南),可乎?」雜然(紛紛)相許(贊同)。
譯文:
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上圖:太行山
上圖:太行山
其妻獻疑(提出疑問)曰:「以(憑著)君之力,曾(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不能損(減損、削平)魁父(山名,位於河南陳留縣小山)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況且)焉(怎麼)置土石?」
譯文:
他的妻子(對愚公)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置這些挖下來的土和石頭?」
雜(紛紛)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幽州)之北。」
譯文:
眾人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就好了。」
遂率子孫荷(挑、扛)擔者三夫(人),扣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譯文:
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婦)有遺男(單親遺孤,遺腹子),始齔(音ㄔㄣˋ,自乳齒脫換為恆齒),跳往助之。寒暑易節(指一年的時間),始一反(返)焉。
譯文:
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才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回家裡一次。
上圖:太行山
上圖:太行山
河曲智叟(老人)笑而止(阻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慧)。
譯文: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做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
以殘年餘力,曾(尚且)不能毀山之一毛(草),其(置於句首作為加強語氣)如土石何?」
譯文:
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息(嘆長氣)曰:「汝心之固(頑固不通),固不可徹(通),曾不若(不如)孀妻弱子。
譯文: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啊!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雖(即譯文: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盡)也。
譯文:
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
而山不加增,何苦(愁)而不平?」河曲智叟亡(無)以應(回答)。
譯文:
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山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說。
上圖:太行山
上圖:太行山
操蛇之神(指山神和海神;山海經記載山神及海神都手握著蛇。操,拿著)聞之,懼其不已(停止)也,告之於帝(天帝)。
譯文: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沒完沒了挖下去,便向天帝報告。
帝感(被......感動)其誠,命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大的神祇)二子負(背負)二山,一厝朔東(朔方郡的東邊,即山西),一厝雍南(雍州之南,即陝西)。
譯文: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山之北、水之南為陰),無隴斷(壟斷,指高山)焉。
譯文:
從這時起,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延伸閱讀:太行山旅遊
http://www.foodtigertw.com/blog/post/43845376-%E3%80%90%E4%B8%AD%E5%9C%8B%E6%97%85%E9%81%8A%E3%80%91%E3%80%90%E6%B2%B3%E5%8D%97%E7%9C%81-%E5%AE%89%E9%99%BD%E5%B8%82%E3%80%91%E5%A4%AA%E8%A1%8C%E5%B1%B1%E9%A2%A8%E6%99%AF
上圖:太行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