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伯之書
(一)
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
◎審時度勢,洞察隱微:從「盡言」來說,丘遲以私人的立場向陳伯之進忠告,必須先審時度勢,洞察隱情,然後方能將「勸降書」寫得得體,打動對方。
(二)
將軍勇冠三軍,才(才能)為(為了)世出(生),棄燕雀之小志(指陳伯之棄齊),慕鴻鵠以高翔(指陳伯之歸梁)。昔因(順應)機(時機)變化,遭遇明主(指梁武帝),立功立事,開國稱孤(指陳伯之受封爵位),朱輪華轂(顯貴的車乘),擁旄(掌握兵權)萬里(控制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敵,指投敵者),聞鳴鏑而股(大腿)戰(顫抖),對穹廬(胡人朝廷)以屈膝,又何劣邪?尋(探究)君去(叛離)就(投靠)之際,非有他故,直(只)以(因為)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迷惑)猖獗(狂妄),以至於此。
◎肯定才幹,鋪墊後文:通篇從肯定陳伯之的才幹寫起。「勇冠三軍」、「慕鴻鵠以高翔」等詞語是為「昔因機變化」作鋪墊。丘遲充分肯定了陳伯之以前隨梁武帝 蕭衍引兵進圍建康,消滅南齊 東昏侯暴虐統治之舉,這是陳伯之政治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頁。沒有對這一頁充分肯定,就樹立不起陳伯之重新歸義的信心與決心。
◎壯劣對比,分析過失:從「將軍勇冠三軍」至「沉迷猖獗,以至於此」為第一個層次。這層內容有三部分:追述陳伯之往日功績,指責他叛逆投敵,分析其過失因由。讚許其過去,斥責其叛國,剖析其原因,情感變化一波三折。丘遲以此宣示這樣的道理:愛國榮耀,叛國可恥;做人,便要做愛國者。書信劈首即是義正辭嚴、不可迴避的人生大課題,陳伯之讀之,怎能不深省而愧疚呢?
◎剖析事理,層次豐富:信的第二段先是分析陳伯之失誤的原委。「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針對陳伯之多疑的性格弱點,這一段剖析事理很細膩,很有層次。
問題一:
對於叛梁的陳伯之,作者如何盛讚他?如此盛讚的用意何在?【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答:
1.作者以「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肯定其能力與過去之作為。
2.可以親近對方心理、降低敵意。至於稱陳伯之「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一方面肯定他過去的正確選擇,「棄齊歸梁」也呼應梁朝的正統地位。陳伯之過去能「棄齊」,也希望這次能「棄北魏」。
問題二:
作者如何解釋陳伯之叛逃北魏的原因?這樣的解釋有何用意?【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答:
1.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2.為陳伯之的叛梁開脫罪責,減輕其壓力,讓他保留顏面,有個臺階可下,能再次歸梁。
問題三:
作者在書信開頭為何先肯定陳伯之昔日之功,之後才斥其叛國投敵?【文意推論】【作法探討】
答:
本文一開頭,在慣用的套語後,先肯定陳伯之昔日在梁的功績及榮耀的地位;接著再斥其忘恩負義的降敵行徑,及投魏後的忍辱處境。用「何其壯也」、「又何劣邪」對比出是非愛憎,揭明大義。強調當初棄齊歸梁的正確,並反襯出後來投降北魏的卑劣。論功,誇讚他「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慕鴻鵠以高翔」,是為了解除對方防範排斥的心理,使他樂於把信讀下去,並為下文進一步激發其故國之思作準備。斥降,罵他為「奔亡之虜」,對敵人「股戰」、「屈膝」,是使對方有心虛理屈之愧,以凌厲辭色震懾對方心靈,有利於導向說理。此處褒貶絕不含糊,氣盛勢壯。然後筆鋒一轉,為陳伯之留餘地,娓娓道出陳伯之當初降敵只是錯聽流言,如此為他開脫罪責,以期減輕他畏罪抗拒的心理,為導引他再度來歸做好鋪墊。
(三)
聖朝赦罪責(要求)功,棄瑕(過失)錄用,推赤心(誠心)於天下,安反側(疑懼不安)於萬物(眾人),將軍之所知,不假(借)僕(我)一二(逐一)談也。朱鮪涉血(殺人,涉,音ㄉㄧㄝˊ)於友于(兄弟),張繡剚刃(殺人,剚,音ㄗˋ)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況將軍無昔(指朱鮪、張繡)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夫迷途知反,往哲(前賢)是(助詞,無義)與(稱許);不遠而復,先典(典籍)攸(所)高。主上屈(寬減)法申恩,吞舟是漏(能漏過吞舟之大魚)。將軍松柏(祖墳)不翦(破壞),親戚安居,高臺(宅第)未傾,愛妾尚在。悠悠(憂思)爾心,亦何可言!
◎迷途知反,難能可貴:從「聖朝赦罪責功」至「悠悠爾心,亦何可言」為第二個層次。這一層重點介紹了梁朝寬大的政策,通告了陳伯之親屬的近況,讓他可以解除疑慮。丘遲針對陳伯之的疑慮,告誡他要「迷途知反」。
◎陳伯之是一個「目不知書」、草莽起家的亂世英雄,史書說他「自疑」,乃其性格之特點。在政局急劇動盪時,軍閥最重視的是保存實力,計較眼前利害,而陳伯之的反覆與此有關。丘遲點出陳伯之「自疑」的性格特點,「抑揚乎寸心」,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解除陳伯之的叛亂罪責,可謂深中肯綮。
接著信中極論梁朝寬大政策,遠引歷史著名事例,近舉陳伯之切身私事,反覆設譬,層層論證。對比劉秀、曹操不念舊惡,「將軍無昔人(朱鮪、張繡)之罪,而勳(指討東昏侯)重於當世」,實頗有說服力,引證易經「不遠復,無祇悔」之語,強調「迷途知反」,就有了理論根據。丘遲語重心長地告訴陳伯之:「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陳伯之本來牽腸掛肚的事情,至此釋懷,自會相信「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是真的。
問題一:
文中引用「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這兩個事例的目的何在?
答:
這兩個事例藉劉秀、曹操對有仇之人的寬宏大量,說明成大事之明主,不會計較一時恩怨。藉此讓陳伯之能夠放心歸梁,不用擔心秋後算帳。【文意推論】
問題二:
信中提到「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有何用意?
答:
以事實提醒陳伯之 梁朝並無虧欠他,甚至還以德報怨,保護照顧陳伯之的親人和財產,使陳伯之相信梁朝寬大為懷。同時也提醒陳伯之,萬一仍執迷不悟,這一切可能無法繼續獲得保障。【文意推論】【延伸思考】
(四)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排列有序),佩紫懷黃,讚(贊,佐助)帷幄(軍帳)之謀;乘軺(馬車)建節(豎立旄節),奉疆埸(ㄧˋ)之任。並刑(殺)馬作誓,傳之子孫。將軍獨靦顏(厚著臉皮,不以為恥)借命(貪生怕死),驅馳氈(ㄓㄢ)裘之長(胡人君主),寧不哀哉!
◎愛國立功,功垂不朽:自「今功臣名將」至「丘遲頓首」為第三個層次。第四、五、七段,前呼後應,從用人、外交、內政、前途等幾個方面分析敵我形勢,再一次向陳伯之發出回歸南朝的呼喚。第三層次與第一層次有所不同:第一層次重在分別「壯」與「劣」,還沒觸及愛國與叛國的下場之別;第三層次則重在言「功」與「罪」,已經明確指出叛國者必受懲罰。文進一步,理深一層,面對歷史的判決,迷途者再也不能迷誤下去。
問題一:「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這段文句在說明什麼?其用意何在?
答:
1. 此段說明陳伯之在梁朝的舊僚飛黃騰達。
2.藉此對比陳伯之的目前處境,以凸顯陳伯之叛逃的可悲。【文意推論】【延伸思考】
(五)
夫以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刑場);姚泓之盛,面縛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中原大地),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北虜(指北魏)僭盜中原,多歷年所(年數,指所經歷的時間久遠),惡積禍盈,理至燋爛(滅亡)。況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心存背叛,分崩離析),酋豪猜貳(因猜疑而生貳心)。方當繫頸(縛綁)蠻邸(外使館舍),懸首(殺頭)藳(ㄍㄠˇ)街。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危殆之狀,歷歷在前:第四、五段進一步剴切地陳述現實的利害,「盡言」、「盡情」又有所深入:而今梁朝君臣相得,榮華富貴可以「傳之子孫」的情景,是陳伯之衷心嚮往的。而側身異族的危殆,不論從現實和歷史講都是嚴峻的。何況「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都是可以考證的事實,陳伯之自然會有一種「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的危機感,不能不認真自謀。
問題一:
丘遲用哪些具體事物來譬喻陳伯之在北魏的處境?作者如何推知陳伯之的處境?【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答:
1.丘遲以魚游在盛滿沸水的鍋中、燕子築巢於隨風飄動的帳幕上,來說明陳伯之繼續待在北魏的危險處境。
2.作者由北魏政權「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推知北魏滅亡在即,因此陳伯之必將身處危亡險境。
(六)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昔日),撫弦(手持弓弦)登陴(城牆),豈不愴悢(ㄔㄨㄤˋ ㄌㄧㄤˋ,悲傷)?所以廉公(廉頗)之思趙將,吳子(吳起)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希望)早勵(謀)良規(良策),自求多福。
◎第六段為自然景物和歷史故事的穿插,意在激發陳伯之故鄉之戀和故國之思。
◎眷戀之情,溫婉動人:第六段宕開筆墨寫「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迷人的江南春景,和第三段「高臺未傾,愛妾尚在」的溫馨生活聯繫起來,怎能不使陳伯之興動歸降之情?緊承這一段樸素優美的寫景文字,接踵而來的是迴腸盪氣的抒情排句「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把感情推向高潮。
問題一:
文中出現「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樣的寫景文句,對勸降陳伯之有何效果?【作法探討】
答:
這四句寫江南春景,看似與勸降無關,實則在觸動陳伯之的故國之思,對比現下身處苦寒的北方,故鄉柔情的呼喚更讓人心動。
(七)
當今皇帝(指梁武帝)盛明,天下安樂。白環西獻(指四方歸順),楛(ㄏㄨˋ)矢東來(指四方歸順);夜郎、滇池,解辮(解髮歸化)請職(納貢稱臣);朝鮮、昌海,蹶角(以額叩地)受化(接受教化)。唯北狄野心,倔強(頑強不屈)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至親,蕭宏為梁武帝消衍之弟),總茲(統領)戎重(重任),弔(撫慰)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終究)不改,方(才)思僕(我)言。聊(姑且)布(陳述)往懷(往日情誼),君其(希望)詳(仔細考慮)之!丘遲頓首。
◎話中有話,足堪細思:第七段既是必要的收束,也有宣傳的意味。丘遲特別提示此次身膺北伐重任的是臨川王 蕭宏殿下,這是值得玩索的。蕭宏此次掛帥,不僅因他是梁武帝 蕭衍之弟,「明德茂親」,來頭不小,尤其是「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梁書 太祖五王傳)。陳伯之此時為「北人」中一員,他對蕭宏北伐將會有怎樣的感受,丘遲下筆時應該有所掌握。
◎另外還必須看到丘遲寫這封信時具有的權威身分。時代略晚於丘遲的歷史學家劉璠在梁典裡記載:「帝(蕭衍)使呂僧珍寓書於陳伯之,丘遲之辭也。伯之歸於魏,為通散常侍。」(轉引自文選李善 注)這一條史料明確告訴我們:與陳伯之書是梁武帝 蕭衍授意呂僧珍讓丘遲起草的,等於丘遲有了皇帝的承諾和諒解,代表皇帝而又以私人的情誼,草擬這封「盡言」、「盡情」的書札。陳伯之駐軍壽陽,首當北伐大軍「弔民洛汭,伐罪秦中」之衝,接到這封情至意切而有權威的書信,怎能不幡然來歸呢?
問題一:
信中為何要說梁軍主帥蕭宏是「弔民洛汭,伐罪秦中」?【文意推論】
答:
凸顯師出有名,王師必勝的信心。對比北魏的統治已失去民心,希望陳伯之看清楚時勢。
問題二:
信末最後說「若遂不改,方思僕言」,有何用意?【文意推論】
答:
提醒陳伯之莫執迷不悟,以免後悔莫及。語句軟中帶硬,含有警告意味。
【文章出處】
《昭明文選》
〈與陳伯之書〉
原作者:丘遲
課後統整
問題一:
文中作者提到外邦民族用了許多的貶抑之詞,對此你有什麼樣的看法?【作法探討】【延伸思考】
答:
兩軍對壘務求極力貶損對方,並且努力抬高自己的地位、氣勢與正當性。丘遲信中所言內容,務求營造己方必贏、敵方必敗的氣勢,如此方能說服陳伯之,使其歸降。因此信中對漢族之外的民族,形容其為「異類」、「雜種」、「北虜」、「偽孽」,可以視為一種宣傳手法,我們只需客觀了解即可。傳統上,古文獻裡中國多以天朝自居,而以「蠻夷狄戎」形容他族,我們可以視此為歷史文化之一,但不應以此作為目前我們與外人接觸的基本態度。
問題二:
在丘遲這封信中,你認為哪些說詞可能是使陳伯之決定歸返梁朝的因素?為什麼?【文意推論】
答:
丘遲的說詞內容,可以概分為以下數項:
1.責之以義:為奔亡之虜,對穹廬屈膝,是何等不堪。
2.曉之以理:稱頌陳伯之之才,責其叛逃之非,並述朝廷屈法申恩之寬大。
3.誘之以利:文武勳舊盡皆受封,並可傳之子孫。
4.明之以害:看看過去慕容超、姚泓的例子,還有現在北魏朝廷的亂象,理至燋爛。
5.動之以情:以江南美景之盛,觸動陳伯之的鄉關之思。
6.威之以勢:當今皇帝盛明,外族來朝,弔民伐罪之師莫可抵擋。
以上說詞,單獨來看也許不夠有力,但綜合呈現便有軟硬兼施、情理俱至的效果,足以說動陳伯之。
問題三:
如果你是陳伯之,你會如何回覆丘遲的勸降?【延伸思考】
答:(請同學自由發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