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jpg

生活論語第21堂課:談真正的學問

論語的第一章許多人都一定讀過,但是,這本書開宗明義的這個「學」字,我們真的掌握到它真正的意義了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只是你如果真的把整部論語的思想都讀通了,你就會發現,孔子究竟把什麼東西,才叫做學問。

學問不是知識,不是學歷。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得來,做人處事上去體會的,這種修養不能只是在書本上求,或者必須說,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你的書本,你學習的課堂,如何完成「做好一個人」,才是最重要的

有句話說,「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修養,卻過度精明,這個人就很容易變得鬼頭鬼腦,花樣百出。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於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隨時隨地觀察、隨時隨地思考、隨時隨地見習、隨時隨地反省,這才是學問。

用今天的話來說,教育不是只存在於學校裡面,而是即使離開校園,還能留在身上的那些東西,換句話說,教育不是硬記知識,而是讓學生得到一種「帶得走的能力」。

你發現你成長了,比起過去,你更有了成熟的人格,有更圓滿解決問題的能力,你的心就能真正獲得一種充實的快樂,這個很難形容的感覺,就是「不亦說乎」的那個「說」。


但是,真正求學問的人,常常是寂寞的,因為許多人並不如此。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的難得,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距離上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他死後五百年才成為華人文化中主要思想的支柱,他的知己,在他活著時沒有幾個人。

孔子又說,假使你付出的努力都沒人知道,也不必太難過。
從「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人們讀到了一個人的人生格局

多數人總是拘泥於眼前的得失,不知從何時開始,「得失」早已經凌駕了「善惡」,成為判斷事物的標準。孔子無官無職,依然怡然自得,但兩千五百年來,他的身影一直影響了許多人。請你千萬別把時間看得太短,看得太近,以至於誤判了整個人生。

能活用學問,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事,頭銜或財產、名聲,只是偶然之下附帶而來的結果,有或沒有都無所謂,比起獲得的頭銜或財產、名聲,學習及實踐本身,才真正有價值。

※本課小結:

紅樓夢裡有一句話,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沒有最深刻人生智慧的人,說不出這樣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