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自網路)
古今所述不同階段的「人生境界」
(一)《易經.乾卦.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編者註:潛龍)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編者註:見龍)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編者註:惕龍)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編者註:躍龍)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編者註:飛龍)
上九:亢龍有悔。
(編者註:亢龍)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編者註:群龍無首)
延伸閱讀:凜凜王者,自強不息----《易經.乾卦》卦、爻、彖、象、文言(全文翻譯)
(二)孔子《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三)莊周《莊子.內篇.應帝王》:季咸看相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溼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
(編者註:地文---杜德機)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編者註:天壤---善者機)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又與來。」
(編者註:太沖莫勝---衡氣機)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也。」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編者註:未始出吾宗---道)
延伸閱讀:《莊子》原典注釋:杜德機、善者機、衡氣機
(四)佚名《莊子.外篇.知北遊》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五)《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六)《孔子家語.辯樂解》:孔子學琴於師襄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
(編者註:習其曲)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編者註:習其數(技巧))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
(編者註:習其志(意趣))
有間,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編者註:得其人(創作者內心世界))
延伸閱讀:音樂的層次----孔子家語:孔子學琴於師襄
(七)唐.青原惟信禪師(《五燈會元》卷十七)
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延伸閱讀:見山是不是山?----聖嚴法師談青原惟信的「山水公案」
(八)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以爲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爲類。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九)宋.(傳)清居禪師《十牛圖》
(編者註:以牛譬說心之修治)
尋牛(發菩提心:心生嚮往)
見跡(修行過程:偶窺自性)
見牛(修行過程:初見自性)
得牛(修行過程:持續調伏)
牧牛(修行過程:謹慎收攝)
騎牛歸家(悟道忘言)
忘牛存人(小乘我空忘我)
人牛俱忘(大乘我法俱空)
返本還源(涅槃不動)
入廛垂手(方便度眾)(廛,音ㄔㄢˊ,宅)
延伸閱讀:修行的境界----聖嚴法師談《十牛圖頌》的悟境
(十)北宋.歐陽脩〈醉翁亭記〉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編者註:禽鳥---山林之樂)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編者註:滁人---宴遊之樂)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編者註:太守---與民同樂之樂)
(十一)南宋.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延伸閱讀:人生聽雨的三層境界----蔣捷:虞美人(聽雨)
(十二)明.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由斷橋至蘇隄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豔冶極矣!
(編者註:日間桃紅柳綠、遊人如織之美---艷冶)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
(編者註:晨昏湖光山嵐之美---濃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編者註:夜間月景之美---趣味)
(十三)明.張潮《幽夢影》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十四)明.張潮《幽夢影》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讀書不難,能用為難。
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十五)民國.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編者註:語出:晏殊〈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編者註:語出:柳永〈鳳棲梧〉)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編者註:語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延伸閱讀:最上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全文)
(十六)馮友蘭《新原人》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十七)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圖片引自網路)
【資料整理】
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