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
Sharon 是台灣的小留學生,到美國讀中學,在 MIT 完成大學教育,剛從史丹佛取得博士學位。她結婚回台宴客的假期中,和我談了台美教育情況的差別。
當她知道台灣多數中學生是多麼認真拼命讀書,國際評比 PISA 測驗也名列前矛,但大學之後的表現就趨向落後,生活品質和人均收入還是差歐美一大截,她問我:你覺得為什麼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我一時無言。
Sharon 認為,這和中學時期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
選修制讓師生間產生良性循環
首先,Sharon 認為中學就採行選修制是一個關鍵。在選修制之下,老師之間產生正向競爭,學生很早就要學習判斷:什麼是有價值的學習、什麼是有價值的時間利用方式。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良性循環,課程教學改進不斷自動發生。
美國的中學,老師因應學生興趣和需求開課很常見。例如當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對統計課有興趣需求,就會有老師開設統計課,從高一到高三的學生都可以評估選修。
沒有升學大考,生涯發展才是重點考量
在美國並沒有一體適用的課綱,沒有普遍共同的教師手冊,要等到升大學,才有全國性共同評量 (SAT),而且和台灣韓國的大考相比,這個評量的內容相當有限。
在這樣的情況,因為沒有大考的威脅,中學老師在日常教學之中,大概只花 25% 力氣引導學生準備標準化測驗,而用 75% 力量幫助學生做多元深入的發展,引導學生去學長遠而言最他們最有益的事物。
不強調正確答案最速解,講求深入思考
美國優秀的中學老師,不會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快速地在短時間寫出「正確答案」;相反地,老師會鼓勵學生提出新的看法,用長時間去思考、查資料,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個影響 Sharon 最多的歷史老師,課堂中的主要活動就是帶領同學討論,要同學思考:「這個事件,美國怎麼看,英國怎麼看,法國又怎麼看?法國的商人、貴族、農民又各是怎麼看?」
在美國,老師比較少花時間在改考卷,花比較多時間在啟發思考、創造和多元觀點。
贏在起跑點,也許就是輸在終點的原因
企圖讓學生快速記憶知識、被動接受灌輸和操練,較早在考試測驗上展現優勢「贏在起點」的思維,並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發學習、前瞻因應的能力,最後反而「輸在終點」。
在當今世界上,真正決定誰是領導者與先驅,絕不是比較誰擅於服從安排、熟練技能、貯裝知識。第一流人才的關鍵在於思考、判斷、決策、規劃,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並且能理解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觀點──而這些,是歐美的學生從中學就開始培養的能力。
【文章出處】
《新思惟網路講堂》
〈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
網址:
https://edu.innovarad.tw/stanford_comparison/
作者:謝宇程
【作者簡介】
謝宇程,1982年生於台灣台北。建國中學、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工管組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曾於擔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助理研究員、台北市政府研考會機要副研究員,致力於「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不再誤解技職教育」等議題之研究計畫。網誌:學與業資訊小棧。
- Aug 22 Thu 2019 12:28
※謝宇程: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