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png

唐代是詩的盛世,詩的形式已經完美到了極致。蔣勳從大唐盛世說起,以張若虛、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與李商隱的生命與詩作,巧妙揉合歷史知識與美學觀點,推敲一首首詩的完成。並以最貼近文本的方式,理解每一位詩人的經驗與情思,讓舊詩煥發光采。蔣勳用自己的開放心靈呼應了那些歷久彌新的詩,分享了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感動。

每一首詩都是一個不能輕易說出口的祕密,是生命的傾訴,也是文化的密碼,透過《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不僅有滋有味地解讀了唐詩,更引領我們看見自己,理解各自的生命密碼,讓身心安穩,讓心的祕密,塵歸柔軟之地。

琵琶行.jpg

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琵琶行〉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

我覺得,〈琵琶行〉對於詩歌用字用句的講究可能超過了〈長恨歌〉。

〈長恨歌〉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完全在講一種音樂性的傳達,技巧上非常難。我們都有經驗,比如去聽一個音樂會,回來要向一個人講的時候,大概沒有幾句話可以講,可是白居易在敘述過程中是一步一步推的,結構很嚴謹。離開了事件以後,去做結構的鋪排更困難。這首詩的確可以作為寫詩的範本,因為它可以幫助所有的閱讀者去思考和反省,我們聽音樂的時候怎麼沒有聽到這麼多細節,怎麼無法這麼精密地鋪展開來。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不止在詩歌上有才華,在藝術其他部分也很有才華,比如音樂上的才華,他可以用這麼細密的方法去描述一個人彈奏音樂的過程。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默。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歲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絃絃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首詩的序寫得非常好:「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左遷」是貶官的意思,傳統文學當中右是升,左是降,所以「左遷」就是下放的意思。他到了江西,在九江郡做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在那個地方他有朋友要走了,所以他去送客。這首詩一開始就將「潯陽江頭夜送客」,他是在送客人走的時候,偶然遇到了一件事情,所以與《長恨歌》不同,《長恨歌》是一個歷史裡面有敘事的故事。

在送客時,「聞舟中夜彈琵琶聲」,晚上聽到了彈琵琶的過程,「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他聽到這個聲音,覺得不像是地方戲曲,好像是京城流行的歌。白居易聽到「有京都聲」,因為他自己也是從京城來,當然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也有一點好奇,「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原來是長安的歌妓。「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穆、曹是兩個人的姓,「善才」在這裡指著善於彈奏琵琶的樂師。她曾經向穆姓和曹姓的「善才」學過琵琶,說明她的技藝是經過正統訓練的。「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年紀大了,已經沒有那麼紅了,就嫁給商人做太太。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他就讓她喝一點酒然後彈琵琶曲。「曲罷,憫默。字用得很精簡,「憫」與「默」,很複雜,好像有同情,「憫」是悲憫、同情,「默」是沉默,有一點講不出話來,因為白居易在這裡聽到的不止是琵琶,更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從繁華到沒落是這個女子的感傷,也是他的,他自己也在被貶官。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小的時候曾經很快樂,也在繁華裡紅過,現在到處漂流,生活過得不是很好,「轉徙於江湖間」。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就是被貶官了,兩年來他被貶官,都沒有難過過,沒有心情不好過,「恬然自安」,每天都過很開心,覺得貶就貶,也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一定要在京城做官,所以都蠻開心的。可是「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一天很奇怪,白居易聽了琵琶,聽到這樣一個女子的講話,才感覺到自己真的是在落魄中。這其實很有趣,我們看到白居易因為一個女子的心情,而影響到他自己的心情,這部分大概也是我剛才提到的,一個好詩人很重要的一點是同情,因為他感同身受了,所以感覺到這個女子與他的命運的相同點。因為長句」,所以就寫了這麼長的一首詩,「歌以贈之」,這首詩是送給這個歌妓的。唐代的知識份子與官吏,他有另外一種生活,使他們常常會與民間的人有一個接觸的機會,最後是「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
〈琵琶行〉」。
琵琶行.png

這首詩一開始敘述他送客的部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兩個朋友的告別已經很哀傷,而且在秋天,一片蕭條、落寞的景象,也沒有音樂,也沒有旁邊演奏的隊伍,他感到孤獨、感到寂寞,同時又在喝酒,想要打發愁緒,可是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好朋友要告別。白居易在講情緒,在講「慘將別」,可是他的鏡頭轉到了江面上的月光。 我曾經與學生一起把這首詩變成電影的腳本,把每一個畫面畫出來,覺得完全可以拍成現代電影。「醉不成歡慘將別」是在講兩個人心情很難過,可是白居易沒有對這兩個人有特寫,反而把鏡頭移開去拍江水上的「別時茫茫江浸月」,月光變成了情緒的延長。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法。到這裡的時候,他覺得與朋友應該告別了,酒也喝了,難過也難過了,船應該要走了。可是忽然一轉,「忽聞水上琵琶聲」,這個琵琶使他們又暫時不要告別,「主人忘歸客不發」,送客的人也忘了回家,應該走的人也忘了要出發,就在那邊聽起琵琶來了。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情節轉折。在《長恨歌》當中,情節是事件的情節,可是在《琵琶行》中,心情本身變成了一個情節。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情節轉折。在〈長恨歌〉當中,情節是事件的情節,可是在〈琵琶行〉當中,心情本身變成了一個情節。尋聲暗問彈者誰」,他們就去找那個聲音,想問是誰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欲語遲」,結果琵琶聲音就停了。他們再去找那個船,然後「移船相近邀相見」,把船慢慢靠近,邀請說要不要過來見一下面,「添酒回燈重開宴」。本來不是要走了嗎?大概燈也滅了,準備要告別了,現在又添酒,又把燈點起來。本來好像就要結局的詩,忽然又變成開始。這絕對是精彩的手法。白居易在詩歌上的結構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大家希望學寫詩,從〈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可以學詩的結構,學他怎麼轉,因為「轉」是詩裡面最不容易的東西。

大家在那邊一直邀請,說你彈一曲琵琶給我們聽,她「千呼萬喚始出來」。這個不急不是這個彈琵琶的女子不急,是白居易不急。你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一直覺得你很想知道到底是誰在彈琵琶,這個人什麼樣子。但這首詩的結構有一個空間感,一層一層的層次感,可是鋪敘開來,不會一下子慌張地就跳到不應該跳的地方。猶抱琵琶半遮面」,拿著琵琶出來的時候,還看不清楚她整個的臉。大概她有一點害羞,有一點覺得驚慌,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群人要叫她出來彈琵琶給他們聽。我們現在常常用這個成語,是因為這個形容非常漂亮。
琵琶行.png

下面這一段非常精彩,開始講音樂了,「轉軸撥弦三兩聲」,她坐下來以後,可能還不知道要幹什麼可是音樂家習慣地就會轉抽——琵琶上面調音的部分叫作軸。「轉軸撥弦三兩聲」,噹噹噹幾聲,有一點像我們聽交響樂的時候,會看到樂手在試音,那時指揮還沒有出來,那個時候是最美的。這也是張愛玲講過的,張愛玲說音樂裡面最好聽的就是那一段,因為樂手在找感覺未成曲調先有情」,真正好的音樂家,這個時候情感已經出來了,會在不成曲調的音節裡面傳達出最好的音樂感,這個絕對是精彩的句子。「弦弦掩抑聲聲思」,每一個弦好像都被壓抑著,我們知道左手要壓著弦,所以其實是在講這個動作。可是因為「掩抑」本身有另外一個意思,是心情上壓抑,所以「弦弦掩抑」就變成「聲聲思」,每一個聲音好像都特別的意思、特別的感覺。白居易把很多形象化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我極佩服這首詩。我們常常看一個人在彈奏,也感動,可是不知道怎麼去形容。白居易謝了這麼多細節,包括轉抽,包括撥弦,包括掩抑的這個弦,他都談到,一步一步慢慢地來談「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好像她不僅在演奏藝術,同時也在藝術裡傳達心情上的哀傷與這一生的回憶。好的藝術一定如此,好的藝術一定是一生的巨大回憶,所以變成「低眉信手續續彈」,低著頭隨隨便便彈一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好像已經把很多的心事都說出來了。

下面用到的全完是彈琴的技巧,「輕攏慢撚抹復挑」,「攏」、「撚」、「抹」、「挑」,是四個彈琴的手的姿勢,有一種譜叫工尺譜,是古譜,不是現在的五線譜,裡面有手的姿勢。《紅樓夢》裡就寫到,在彈琴的時候,要講究指法,這與西方的彈奏樂器不太一樣,非常講究手指本身的變化。比如說彈古琴的時候右邊在彈,左手在按,所以你會聽到「嗡」的聲音。一般講起來大概有七八種不同的撥法,這裡的「輕攏慢撚抹複挑」,其實就在講技法。白居易是真的懂彈琴的,對於這種指法他是瞭解的,我們也就看到一個女子在彈琵琶的時候,手指在上面轉的那種感覺,以及右手手指的轉與左手的按,中間配合的關係。「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家剛才已經知道《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盛世最重要的一部音樂,《六么》是胡人的音樂,它是一個翻譯過來的詞,有人翻譯成「綠腰」,有人翻譯成「六么」,是當時的一種舞。《韓熙載夜宴圖》裡面有一個王屋山跳舞的場景,她那個舞據考證就是六么舞。

下面就開始形容這些音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詩人開始提到大弦、小弦之間高音、低音部位的變化。用文字形容聲音是非常難的事情,這裡把「急雨」與「私語」放在一起是用聯想,好像下得很急的雨聲,或者是兩個人的私語。同時又有對聲音的形容,就是「嘈嘈切切」的聲音。白居易同時用詩歌的聲音、形象和聯想切入,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一段在《琵琶行》裡面最常被大家拿來舉例的原因,是因為裡面交錯了好幾種技法,又聯想,又直接形容,同時又把聲音演奏出來給你看。


嘈嘈切切錯雜彈」,當大弦與小弦一起「錯雜彈」的時候,各種聲音的變化是最複雜的。我想大家都聽過琵琶曲,比如《霸王卸甲》或者《十面埋伏》,你會發現都是從慢到快,就是我們講的這一段的感覺。那種急切與高音、低音部位都一起來的時候,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盤」曲形容,當然是文學史上的絕唱,他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把音樂形容到如此精準的地步。一首詩,不只是文字,也是聲音。

下面還是在追蹤音樂的發展,「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不是很容易懂,你會感覺到春天來了,鶯的叫聲,一種鳥的非常細密的叫聲,好像是花底下一些青苔的滋蔓,你會感覺到這裡面有好多複雜的東西。白居易在用大自然去形容聲音在交錯的雜彈之後,忽然又變成很安靜的一種力量。那個慢慢在流動的聲音,若有若無的感覺。幽咽泉流水下灘」,好像是泉水在暗流地下慢慢地流動,連聲音都沒有,我們這裡可以看到他從極動的聲音轉到描寫到極靜的聲音,從非常高亢的聲音轉到對於最細密的聲音的描寫。當音樂靜下來,你會特別靜,你會很仔細專注去聽,聲音慢慢走,你的整個心情會被它帶動。音樂裡最難演奏的詩這個時候,不好的音樂家這個時候壓不住場,如果是好的音樂家的演奏,這種時候底下就開始靜下來,開始能夠真正感覺到從極動轉入極靜,從極高轉入極低音狀態裡的最美的聲音。

接下來「水泉冷澀弦凝絕」,好像是在下大雪的天氣,最冷的天氣,連水都凍起來了,水凍成冰以後,原來流動的泉水不再流動,連聲音都沒有,那個弦也沒有聲音了。水會被凍住,聲音好像也會被凍住。「凝絕不通聲漸歇」,在最凝絕的時候,最冷的時候,最沒有聲音的狀況裡面,「別有幽愁暗恨生」,又變成另外一種美。我們在交響曲裡面聽到非常大的樂隊的合奏,最後有一個大提琴很慢地拉,甚至好像沒有聲音的狀況,那個時候的聲音是最美的,所以白居易才會總結出這一句:此時無聲勝有聲。」真正懂音樂的人,大概要聽的是這個「空白」的聲音音樂裡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憶,是若有若無,好像聽到了,好像又抓不住,是生命裡面最難得的感覺。你可以看到白居易用了很長一段——「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去準備他的下一個總結,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以提醒音樂當中沒有聲音的「空白」的重要性,這幾乎變成我們今天美學上很重要的一個規則,也幾乎是後來繪畫裡出現「空白」的原因,懂得留白才是最了不起的。藝術家的生命也是如此,要保留餘地與空間,而不是塞滿。〈琵琶行〉是偉大的交響詩,在音樂的節奏中進行。

到了聲音最低最低的時候,一定要「銀瓶乍破水漿迸」,忽然出現瓶子整個炸裂開來的聲音。我們不知道白居易是不是真的看過銀瓶乍破的景象,我們今天也可以去形容,什麼戰爭裡面炮彈爆炸之類,可是在他那個時代裡面,竟然用「銀瓶乍破水漿迸」去形容音樂從靜忽然爆開來的情形。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Peter Ilyich, 1840–1893)的《悲愴交響曲》有一段就是這樣,先是安靜,到最後「啪」一下出來,第一次聽那段音樂的人,坐在那邊會忽然跳一下。音樂一直在做對比,做速度的加快、拉慢,到靜,然後忽然又動起來,音樂一直在玩這種結構。「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是用戰爭裡面的速度、暴力的感覺去形容音樂的另外一個急轉狀況。「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啪」一聲就停了。我們看到「銀瓶乍破」與「鐵騎突出」是為了準備最後收尾。「曲終收撥」,「撥」就是撥板,曲終彈完了以後,把撥板一收,然後「四弦一聲如裂帛」,好像撕開布一樣,「啪」,這樣一個裂聲,然後就停了。

東船西舫悄無言」,壞的詩人一定寫到這裡就沒有了,好的詩人下面還有。收撥之後,如裂帛般的聲音出來,畫面忽然轉了,你忽然發現大家聽到那裡愣住了,然後才發現旁邊這麼安靜,旁邊的船都沒有人在講話了,因為大家都在聽琵琶白居易把鏡頭放大、轉移,剛才是特寫,現在鏡頭忽然拉開,忽然拉遠,變成一個大的畫面,「唯見江心秋月白」。鏡頭冷冷地看到一個月亮,秋天的月亮,在江面上懸著。詩人忽然把一個音樂的描寫又拉倒自然,他怎麼會這麼有才氣,寫詩可以寫到這種狀態!這麼長一段,整個講音樂的變化,可是裡面的節奏感這麼豐富,到最後收的這個部分,也不是一下子停,而是把它再擴大,變成對自然的描寫,不然的話就與「潯陽江頭夜送客」呼應不起來——因為剛開始是「別時茫茫江浸月」,現在又回到了「秋月白」。
琵琶行.png

下面是這個女子對她自己的一些回憶敘述,「沉吟放撥插弦中」,彈完琴了,把撥放回到琵琶當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然後把衣服整理好。唐朝人彈琵琶是一個腳翹起來的,跟我們今天彈吉他一樣,我想上過中國美術史的的人應該記得那個畫面,是很野的感覺,不像今天一定要像個貴婦人一樣端坐——因為琵琶原本是在馬上彈的,是一種很野的胡人樂器。

她把衣服整頓好,「自言本是京城女」,原來也是京城的女孩子,「……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十三歲學會了琵琶,列名在皇宮的教坊第一部當中,等於是當時的名妓。「曲罷曾教善才服」,每一次彈完音樂以後,都會讓教她的那些老師佩服她;「妝成每被秋娘妒」,每次要出去演奏的時候,盛裝起來就會讓身旁那些美麗的女子嫉妒。這是回憶,回憶當年她曾經這麼紅過。

然後她說「五陵年少爭纏頭」,就是長安城最有錢人家的男孩子,聽完演奏以後,爭著贈送絲帛給她,因為她用這個東西來算錢,纏頭無數就是最紅的人。「一曲紅綃不知數」,一曲彈完,收到的紅綃不知道有多少。「鈿頭雲篦擊節碎」,在彈唱的時候,拿來打拍子的銀篦都打碎了。「血色羅裙翻酒汙」,因為陪客人喝酒,紅色的裙子上面都是酒汙。這兩句非常感人,你會體會到在這個行業當中,她要賠笑,要演奏,同時要陪客人玩。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年一年這樣過去。「弟走從軍阿姨死」,弟弟去當兵了,阿姨也死掉了。「暮去朝來顏色故」,慢慢講到她老了。「門前冷落車馬稀」,慢慢門前沒有人了,沒有車馬來找她了,然後「老大嫁作商人婦」。她大概到覺得自己已經不太能夠從事這個行業了,就找了一個商人結婚了。可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商人常常要做生意,大概也很少陪她,常常都不在身邊。「前月浮梁買茶去」,上個月去買茶,一個月她都沒有見到。「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這裡面有一種感傷,對自己生命老大以後繁華盡去的哀傷,忽然變成非常猶豫的感覺。

她感染到了白居易,白居易忽然感覺到人生從繁華到最後幻滅,其實是一件重要的事。他說:「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原來聽了琵琶已經非常感傷,又聽了這樣的故事,他有些難過。最重要的句子出來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個做官的人竟然跟一個老年的歌妓說我們都是落魄於人世間的人,見面何必一定要是舊識。到今天我們還覺得一千年前的句子這麼美,這個句子之所以美,是因為它變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東西,在很多旅途中,碰到第一次見面的人,然後談到生命裡面最深情的部分時,你都會想到這個句子。你會感覺到,陌生會變成熟悉,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他開始講到自己被貶謫的經歷:「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被貶官又生病,其實心情是寥落的。「潯陽地僻無音樂」,這個地方很偏遠,沒有什麼音樂可以聽,「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這裡講到環境上的哀苦。「其間旦暮聞何物」,早早晚晚能夠聽到什麼聲音呢?「杜鵑啼血猿哀鳴」,不過是大自然裡面杜鵑的啼血與猿的哀鳴,都是悲哀的聲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即使喝酒也常常是一個人在喝,偶然有一個朋友都會很珍惜,所以這個朋友要走,會很難過。白居易特別提到「豈無山歌與村笛」,其實也有民間的山歌村笛,可是「嘔啞嘲哳難為聽」——好像很粗糙。「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
〈琵琶行〉」白居易拜託她再彈一曲給自己聽,他要寫一首《琵琶行》,好像是即席就寫詩了。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這個女子也被他感動了,開始重新轉那個弦,弦越轉越急。「淒淒不似向前聲」,那種淒涼是與剛才的音樂不同的,因為兩個人都把身世放進去了。滿座重聞皆掩泣」,旁邊所有聽音樂的人全都哭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如果你要看一看誰哭得最多,大概就是白居易了。一個做官的人有這樣的性情,這真正構成了大概整個文學傳統裡最美的部分。

船.jpg
【文章出處】
《聖賢德育》
原載自:《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有鹿文化出版,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CD)
〈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琵琶行〉聽到一個生命從繁華到沒落的感傷〉
2017-02-08
網址:

http://www.shengxiandy.com/sxjy/scgf/4649.html
(編按:網路各篇內容略有出入,文字參考部分篇章補入缺漏處,段落稍作調整)
文/蔣勳
【作者簡介】
蔣勳,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任《聯合文學》社長,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與東海大學,並擔任東海美術系美術系主任。著有散文、詩作、小說、藝術史、美學論述、有聲書等作品數十種。現任:新竹IC之音電台《美的沈思》節目主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