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
──王維.老將行

題解

〈李將軍列傳〉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古文,描寫漢朝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跡,載於《史記》卷一百零九、列傳第四十九。在《史記》列傳中,少數以尊稱「李將軍」而不稱李廣列傳,與戰國四公子唯一尊稱「公子」而不稱信陵君列傳一樣,可看到太史公對傳主的尊敬之情。文中附記其子李敢、其孫李陵的傳記。

李廣是智勇雙全的英雄,為將廉潔寬厚,他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多年以來匈奴聞其名閃避不敢與之爭鋒。李廣又是一位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苛刻,尤其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更深得士兵們的敬佩,正是由於李廣這種在戰鬥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樂意為其犧牲生命。

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有功卻終身不得封爵,漢武帝嫌他命運不好,不願重用,貴族外戚也藉機對他排擠,終於導致李廣含憤自殺。李廣是以自殺來抗議朝廷對他的不公,控訴貴戚對他的無理。太史公通過李廣的不幸遭遇,塑造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也揭露並譴責統治者任人唯親、刻薄寡恩、對賢能之士的壓抑與扼殺,從而使這篇傳記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文章敍事突出重點事件,善用對比手法,注重細節描寫,是《史記》中的名篇。

以下為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文,原文後附各段翻譯解析,便於讀者閱讀參考。

李將軍列傳.png
上圖:史記.李將軍列傳(圖片引自網路)


史記.李將軍列傳

(一)李廣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

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

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

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

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嚮,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 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

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李將軍列傳.png
上圖:史記.李將軍列傳(圖片引自網路)



(二)李敢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當戶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當戶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當戶有遺腹子名陵。

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云鹿觸殺之。居歲餘,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衰微矣。

李將軍列傳.png
上圖:史記.李將軍列傳(圖片引自網路)


(三)李陵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

數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

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文章出處】
《史記》
李將軍列傳
原作者:司馬遷

李廣(甘肅敦煌西晉墓出土方磚畫).png
上圖:李廣(甘肅敦煌西晉墓出土方磚畫)(圖片引自網路)


李廣年譜

李廣年譜.png
李廣年譜.png
(製表:本站)
李廣家族.png
上圖:李廣家譜(圖片引自網路)


註釋翻譯

(一)李廣

李將軍廣者,隴西(隴西,漢郡名,大約在今日甘肅東部)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李信,戰國末期秦國將領,曾與王翦一同滅燕),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派荊軻刺秦王)(編者註: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詳見《史記》〈刺客列傳〉)者也。故槐里(故槐里,過去住在槐里。槐里,今陝西興平縣),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學習)
譯文:
將軍李廣,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為李信,在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李氏的老家在槐里,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族代代相傳學習射箭。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大入,大舉侵入)蕭關(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四關最西北,是通往塞外要道),而廣以良家子(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漢朝軍隊的來源有兩種,一種即所謂良家子,另一種是罪犯和貧民等,其餘巫醫、商賈不得入良家)從軍擊胡,用(由於,因為)善騎射,殺首虜(首虜,敵人的首級)多,為漢中郎(中郎,官名,簡稱郎,郎中令屬官,擔任宮禁守衛或皇帝出行時的車騎護衛)
譯文: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中郎。

廣從弟(從弟,堂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官),秩(官吏俸祿的品級。漢代官員俸祿分十五等,最高萬石,最低百石)八百石(石,音ㄉㄢˋ,古代重量單位)
譯文: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編者註:此時李廣及李蔡均為基層隨扈護衛人員)。

嘗從行(從行,跟從出行),有所衝陷(衝鋒陷陣)折關(折關,抵禦、攔阻,指抵禦防守)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萬戶侯,有萬戶封邑的侯爵)豈足道哉(豈足道哉,算不了什麼,即哪還用說)!」
譯文:
李廣曾經隨從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之事,因此文帝說:「真可惜呀,你未遇到好的時局,假如讓你生在漢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
◎姚苧田:以天子愛之,而復以不遇時為慨。初見之似不情,細味之,亦具遠識。又曰:文帝「惜乎!子不遇時」之言,非謂高帝尚武而今偃修文也。文帝時匈奴無歲不擾,豈得不倚重名將,帝意正以廣才氣跅馳,大有黥、彭、樊、灌之風,當肇造區宇之時,大者王,小者侯,取之奴探策矣。今天下已定,雖勒兵陷陣,要必束之於簿書,文法之中,鰓鰓紀律,良非廣之所堪也。此實文帝有鑒別人才處,廣之一生數奇,早為所決矣。
◎《郁離子》〈鄙人學蓋〉:「郁離子見而嗟之曰:是殆類漢之老郎與!」(譯文:「郁離子看到這種情形而嘆息道:這大概就像漢朝那位老郎官了吧?」)漢之老郎,此指西漢顏駟,其歷任漢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但皆不能符合君王所好,故到年老時仍僅為郎官。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都尉,即郡尉,郡守的佐職,負責軍事管理),徙(調任)為騎郎將(騎郎將,統率騎 兵的將領,騎郎為騎馬護從皇帝車駕的郎官)
譯文:
到了漢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任為騎郎將。

吳楚軍時吳楚軍時,指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起兵叛亂),廣為驍騎(驍騎,騎兵的一種,屬於輕騎兵。驍,音ㄒㄧㄠ,輕捷)都尉,從太尉亞夫亞夫,即周亞夫,周勃之子,平定七國之亂的統帥)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昌邑,今山東金鄉)下。
譯文:
七國之亂吳楚起兵叛逆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下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因為)梁王(梁王,漢景帝弟)授廣將軍印,還(班師還朝),賞不行(李廣為漢將,私受梁印,功過相抵,故不封賞)。徙為上谷(上谷,今河北懷來)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合戰,交戰)
譯文:
但是因梁王曾授給李廣將軍印,還師回朝之後,沒有給李廣封賞。改調任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
◎李廣作戰立功之地在梁國境內,梁王封他為將軍並授給將軍印。這種做法違反漢朝廷法令,因而李廣還朝後,朝廷認為他功不抵過,不予封賞。
◎姚苧田:處之極邊,實左遷之,為賢者諱,而敘來無跡。

典屬國(典屬國,官名,管理外族事務)公孫昆邪(公孫昆邪,漢景帝時大臣)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音ㄕㄨㄛˋ,屢次)與虜敵戰,恐亡(失去)之。」於是乃徙(轉任)為上郡(上郡,大約在今日陝西北部地區)太守。
譯文:
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信本領高強,屢次與敵虜進行近身肉搏,但這樣恐怕日後會失去他。於是再把他調為上郡太守。
在上谷作太守時,典屬國公孫昆邪就曾經上書漢景帝說李廣雖然「才氣天下無雙」,但是「自負其能」,擔心他冒然與匈奴交戰會吃大虧,李廣因此被改調到上郡做太守
◎《論語.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譯文:孔子說:「即使一個人擁有像周公那樣出色的才華,但如果驕傲且吝嗇,那麼其他的優點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後廣轉為邊郡(邊郡,沿邊境各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譯文:
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任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姚苧田:廣之勝人處只是「才氣無雙」四字盡之,然才氣既勝,則未有肯引繩切墨而軌於法之正者,則其一生數奇,亦才氣累之也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中貴人,宮中受寵的人,即宦官)從廣勒統率,部署)習兵擊匈奴。
譯文: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景帝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統率士兵,抗擊匈奴。

中貴人將率領)騎數十縱(縱,放馬馳騁),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轉身)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
譯文:
有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三個匈奴人射殺將盡。

中貴人走(逃跑)廣。廣曰:「是必射雕者射雕者,專門射雕鳥的能手。雕,猛禽名,又命鷲,飛翔力極強而且迅猛,能射雕鳥的人必有很高射箭本領)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往馳,追趕)三人。三人亡失)馬步行,行數十里。
譯文:
那位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匈奴人一定是善於射雕的人。於是李廣帶了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匈奴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身自,親身)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譯文:
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李廣心高氣傲,有意逞能炫技,常意氣行事,為了追殺三個匈奴兵,率領百人追趕,結果反而被數千敵軍包圍,差點因小失大

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誘騎,誘敵的騎兵),皆驚,上山陳(同「陣」,擺開陣勢)。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還走,想要趕快逃回)
譯文:
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千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皆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要奔馳回轉。

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
譯文:
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旦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

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同「陣」,擺開陣勢)二里所(所,表示大約的數目),止,令曰:「皆下馬解鞍!」
譯文:
於是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前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他們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

其騎曰:「虜多且近,即(如果)有急,奈何(奈何,怎麼辦)?」
譯文:
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該怎麼辦?

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
譯文:
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定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判斷。於是如李廣的預言,匈奴騎兵果然不敢襲擊。

有白馬將(騎白馬的胡人將領)出護監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縱馬臥,把馬放開,隨意躺下)
譯文:
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領,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各自隨便躺臥。

是時會(適逢,正巧)(天色將晚),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譯文:
這時剛好天黑了,匈奴兵始終覺得奇怪,不敢貿然出擊。夜半之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附近,準備趁夜裡襲擊他們,因此全部撤走了。

平旦(平旦,清晨天剛亮),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往),故弗從(弗從,沒有跟隨接應)
譯文:
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因為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李廣身為太守徹夜未歸,軍心浮動,萬一有變故,群龍無首,恐怕釀成大禍

居久之(居久之,過了很久),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未央,即未央宮,西漢宮殿名,當時為皇帝所居)衛尉,而程不識(程不識,人名,漢武帝時將領)亦為長樂(長樂,即長樂宮,西漢宮殿名,當時為太后所居)衛尉(衛尉,禁衛軍長官,當時屬於九卿之一)。程不識故(昔日)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屯,率軍駐防)
譯文:
過了很久,景帝逝世,漢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把他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衛尉,而程不識也調為長樂宮衛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擔任邊郡太守,屯兵駐防。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部伍,即部曲,指軍隊的編制)行陣行陣,行列陣勢),就善水草屯(屯,率軍駐防),舍止(舍止,居處休息),人人自便,不擊刀斗(刀斗,即「刁斗,銅製的軍用鍋,白天用它做飯,夜裡敲它巡更)以自衛,莫府(莫府,即「幕府,古代軍隊出征駐屯時,將帥的辦公機構設在大帳幕中,稱為幕府,代指軍中辦公單位)省約省約,簡化)文書籍籍,考勤或記載功過之類的簿冊)事,然亦遠斥候(遠斥侯,很遠之處佈置偵察哨。另一說到遠離偵察瞭望所及的地方。斥侯,偵察瞭望的士兵。斥,偵查。候,望視窺伺),未嘗遇害。
譯文:
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紮,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簡單而不繁複,不過也會派哨兵遠出偵察,因此部隊從未遇到危險。
自古兵家向來崇尚治軍嚴謹,而李廣治軍寬鬆,部隊紀律性很差,甚至行軍不列隊(「廣行無部曲行陳」)、駐紮時只會就近找水邊草地部營(「就善水草屯,舍止」),風氣散漫且平時不練兵(「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衞」),管理軍隊的表冊文書一律簡化(「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只依靠在遠處派遣偵察兵才沒遭過偷襲(「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但因為帶兵寬和願同甘共苦而很受士兵歡迎(「將兵,乏絶處見水,士卒不盡飲,不近水;不盡餐,不嚐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爲用」)。雖然他得到了士兵的支持和愛戴,卻犯了兵家大忌

程不識正(整,嚴加約束)部曲(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將軍率領的軍隊,下有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行伍行伍,古代軍的基層編制,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營陳(營陳,即營陣,營地和軍隊的陣勢。陳,同「陣」),擊刀斗,士吏治(辦理,處理)軍簿至明(至明,直到天明。也可解為非常明白,毫不含糊),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
譯文:
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紮營布陣,夜晚要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
◎李廣、程不識分別屬於兩種不同治軍類型。

是不識曰:「李廣軍(治軍)極簡易,然虜卒(通「猝,突然)犯之,無以禁(阻擋)也;而其士卒亦佚(通「逸,安逸,安閒)樂,咸(全,都)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譯文:
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頂不住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賣命。我治軍雖然辛苦,繁瑣擾民,但敵人也佔不到我們便宜。
程不識本人對「李廣軍極簡易」的評價則是:雖然李廣「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但是「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我軍雖煩擾」,可是「虜亦不得犯我」。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謀略,計策),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以......為苦)程不識。
譯文:
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懼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於跟隨李廣,而以追隨程不識為苦。
◎當時與李廣齊名的另一名將程不識因為治軍嚴格,列陣、部營、操練、文職都很嚴謹,軍隊絲毫不得鬆懈(「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鬬,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士兵們不喜歡到其帳下服役吃苦,而更樂意去效命於李廣(「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對此宋人何去非認為:「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而廣每至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廣之治軍,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於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馳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
司馬光也認為:「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效仿程不識,就算不立功,也不會打敗仗;效仿李廣,很難不全軍覆沒。)」

程不識孝景時以數(屢次)直諫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郎中令屬官,掌議論),為人廉,謹(嚴謹遵守)於文法文法,條文法令)
譯文:
程不識在漢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任太中大夫,但他為人清廉,認真執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後漢以馬邑(馬邑,今山西朔縣)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驍騎將軍,當時將軍的冠號。冠號的將軍不常設,指征伐任務時才使用),領屬(領屬,受統領節制)護軍將軍(韓安國為護軍將軍)
譯文: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埋伏在馬邑城附近的山谷裡,由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統領。

是時單于(單于,匈奴王。單,音ㄔㄢˊ(察覺)之,去,漢軍皆無功(無功,沒有成功)(編者註:其事詳見《史記》〈韓長孺列傳〉)
譯文:
韓安國率軍埋伏在馬邑,設計誘騙單于,但此時單于察覺了這個計謀,於是退兵撤走,所以漢軍沒有立功。

其後四歲(編者註:漢武帝元光六年,武帝遣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四人率四萬大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谷四地同時出擊匈奴),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擊匈奴。
譯文:
後來又過了四年,李廣調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

匈奴兵多,破敗(打敗)廣軍,生得(生得,活捉)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押送)之。」
譯文:
匈奴兵人數眾多,打敗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單于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

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絡,用繩子編結的網兜)而盛(放,裝)臥廣。
譯文:
匈奴騎兵抓到李廣,李廣當時受傷生病,匈奴士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子裡躺著。

行十餘里,廣詳(通「佯」,假裝)死,睨(斜眼看)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驟然,突然)(躍)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
譯文:
走了十幾里,李廣故意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奔馳幾十里,又遇到他殘餘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

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行取,邊跑邊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譯文:
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

於是至漢(長安),漢下(交付)廣吏指執法的官吏)。吏當判斷,判決)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古代罪犯交納財物可減免型罰,稱為贖罪或贖刑)為庶人(平民)
譯文:
於是回到京師,朝廷下令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調查。執法官吏判決李廣折損傷亡人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當斬,經納粟贖罪,降為平民。

頃之(頃之,不久),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潁陰侯孫,指潁陰侯灌嬰之孫灌強)(摒除職務)(隱居山野)居藍田(金陝西藍田)南山中射獵。
譯文:
轉眼之間,李廣已在家居住了幾年,李廣與前潁陰侯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藍田南山射獵。

嘗夜從一騎(騎馬的隨從人員,即馬弁)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守護霸陵的驛亭),霸陵尉醉,呵(大聲喝斥)止廣。
譯文:
有一天夜間他帶一名騎從出去,與人在鄉下飲酒,回來走到霸陵驛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廣半夜通行。

廣騎曰:「故(前任)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強令)廣宿亭下。
譯文:
李廣的騎從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的呢!不顧李廣的顏面,便下令要李廣留在亭下。

居無何居無何,過了不久),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敗韓將軍,韓安國兵敗事)(編者註:詳見《史記》〈韓長孺列傳〉),後韓將軍徙右北平(右北平,在今河北薊縣),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一同去),至軍而斬之。
譯文:
過了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韓安國將軍,韓將軍調任右北平後病死,於是武帝下詔,拜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請霸陵尉一同前去,到軍中就斬了他。
◎有別於一般對李廣是正面形象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李廣為人陰險殘暴,此般見解根據這件事情而來:李廣曾經公報私仇,殺掉了一個與他有過節的軍官。李廣戰敗丟官後,有次耽誤了返回的時辰。按照規定,入夜後要封關不許通行,於是霸陵尉禁止他通過,甚至故意屈辱他。李廣因此記恨在心,後來他轉任右北平太守時,以人事調度的名義,將霸陵尉招至自己轄內藉機殺死,秋後算帳。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譯文: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躲了數年,不敢進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音ㄘㄨˋ,箭頭),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譯文:
有次李廣出外打獵,看見草中有塊石頭,誤以為是老虎,就拉弓把箭射去,箭頭沒入石中,近看原來是石頭。於是又重射,卻再不能射進石頭裡了。
盧綸〈塞下曲.其二〉:「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終於)射殺之。
譯文:
李廣所在的郡城,聽說有老虎出沒,他常自己去射虎。有次他在右北平射虎,老虎曾跳起來抓傷過他,但李廣最終也把老虎射死了。

廣廉,得賞賜輒總是,就)分其麾下(麾下,部下),飲食與士共之。
譯文:
李廣為將廉潔,得到了賞賜常常一起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卒都在一起。

終廣之身,為二千石(為二千石,做年俸二千石這一級的官。漢代的郡守、郎中令等都屬於這個等級)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
譯文:
李廣一生到死,任俸祿兩千石的官四十餘年,家裡沒有剩餘的錢財,他也始終不談家產的事。

廣為人長(身材高大),猿臂(形容李廣的兩臂像猿那樣長而靈活),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
譯文:
李廣身材高大,臂膀像猿一樣,他的善射也是天賦。雖然子孫或別人向他學,但誰也不能趕上他。

廣訥口訥口,說話遲鈍,口拙)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同「陣」),射闊狹(闊狹,指在地上畫的軍陣圖中,行列寬窄各不同)以飲(指比賽射軍陣圖,射中窄的行列為勝,射中寬的行列及不中都為負,負者罰酒)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一直到死)
譯文:
李廣木訥不擅長口才,很少說話,與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陣勢,比賽箭射的遠近,飲酒專以射箭作遊戲,一直到死。

廣之將兵,乏絕(乏絕,指缺水斷糧)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嚴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譯文:
李廣帶兵,每到缺糧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過水,他就不到水邊去;士卒不全吃過飯,他就不吃飯。他待人寬厚不苛刻,士卒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出力。

其射,見敵急(逼近),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用此,因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譯文:
李廣射箭的辦法是,見到敵人逼近,不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一發箭敵人立即應弦倒下。因此,他帶兵出擊多次被圍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撲傷。

居頃之,石建石建,人名,當時任郎中令)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漢武帝年號)六年,廣復為後將軍(當時有前後左右四將軍,位次於上卿),從大將軍(指衛青,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同母異父弟,霍去病的舅舅)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符合)首虜率(首虜率,漢朝制度,凡達到斬殺敵人首級及俘獲敵人的數量規定即可封侯。率,同「律」),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譯文:
過了不久,石建死,於是武帝召令李廣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廣又任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出定襄,抗擊匈奴。許多將領殺敵斬首的數目,符合朝廷獎勵的規定因功封侯,但李廣的部隊並沒有立下軍功。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異道,走不同的路)
譯文:
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帶領四千名騎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名騎兵,和李廣一同出發,各行一路。

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匈奴單于下設左右賢王,由單于近支貴族擔任)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李敢,李廣三子,後為霍去病故意射殺)往馳之。
譯文:
走了大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的兵士們都很恐慌,李廣派他的兒子李敢向敵人急馳救援。

(李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易與,容易對付。與,打交道)耳。」軍士乃安。
譯文:
李敢獨自帶領幾十名騎兵衝去,一直穿過匈奴騎兵的包圍圈,抄過敵人的左右兩翼再回來,他向李廣報告說:「敵人很容易對付啊!這樣軍心才安定下來。

廣為圜陳(圜陳,圓形的兵陣。圜,通「圓」。陳,通「陣」)外嚮,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
譯文:
李廣接著布成圓形陣勢,所有的人都面朝外,匈奴猛烈攻擊,箭如雨下,漢兵死亡過半,漢軍的箭將要用盡。

廣乃令士持滿(持滿,把弓拉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大黃,弩弓名,用獸角製成,色黃,體大,是當時射程最遠的武器)射其裨將裨將,副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更加鬆弛。解,同「懈」)
譯文:
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但不發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強弩,射敵軍的裨將,射殺了數人,敵軍攻勢逐漸減弱。

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意氣自如,神色不變,與平時一樣),益(逐漸)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譯文:
這時天剛黑,將吏士兵都嚇得面無人色,而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努力治理軍隊,軍中兵士從此更佩服他的勇氣了。

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散開)去。漢軍罷(通「疲,疲憊),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譯文:
第二天,再奮力作戰,博望侯張騫的軍隊也來到,匈奴軍隊就解圍而去。漢軍因為體力疲勞,不能再追擊。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收兵回去。

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行軍遲緩,在約定會合時間之後抵達,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軍功自如,指功過相當),無賞。
譯文:
按照漢朝法律:博望侯張騫行軍遲緩未能在約定日期到達,判處死罪,出錢贖為平民;李廣所立的軍功和應得的罪罰相抵,再次沒有封賞。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地名)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大將軍,指衛青)擊右賢王,有功中率(率,即上文的「首虜率」),封為樂安侯。元狩(漢武帝年號)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
譯文: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兩人都侍奉漢文帝。漢景帝時,李蔡積累功升到俸祿二千石。漢武帝時,李蔡做到代國的相。元朔五年轉任輕車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合於封賞的律條,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間,李蔡代替公孫弘做丞相。

蔡為人在下中(中下等級),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九卿,秦漢時期的中央政府九個主要的官職。分別是:奉常(漢景帝改太常)、郎中令(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勳,東漢時復舊)、衛尉、太僕、廷尉、典客(漢改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大鴻臚)、宗正、治粟內史(漢武帝時改大司農)、少府,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三公,指丞相、太尉、與史大夫)。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譯文:
李蔡的人品在中下等,名聲在李廣之下差了很遠,然而李廣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職在九卿以下,而李蔡作了列侯,職位高至三公。李廣部下一些軍吏士兵,也有的得到封侯。
◎索隱案:以九品而論,在下之中,當第八,名聲出廣下甚遠。

廣嘗與望氣(望氣,古代透過觀察星象或氣象來占卜吉凶的行為)王朔(當時著名星象學家)燕語(燕語,私下交談),曰:「自漢擊匈奴而 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不為人後),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譯文:
李廣曾經與相士王朔私下交談,說:「自從漢朝出擊匈奴,我沒有一次不參與在其中,各部隊一些校尉以下的人,不到中等才能,由於抗擊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能力並不在人後,卻沒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嗎?還是命該如此呢?

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悔恨,遺憾)乎?」
譯文:
王朔說:「將軍自己想想,是不是做過悔恨的事?

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曾起兵反漢)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
譯文:
李廣說:「我過去做隴西太守時,羌人曾經反叛,我誘降了他們,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詐的方法,在一天裡把他們都殺光了。直到現在最悔恨的只有這一件事。
◎有別於一般對李廣是正面形象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李廣為人陰險殘暴,此般見解根據這件事情而來:李廣曾誘降隴西羌族叛軍,然後把降卒八百餘人全部殺死。李廣不能封侯被當時著名的相士王朔認為,是上天對他殺降的懲罰。

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譯文:
王朔說:「罪禍沒有比把投降的人殺死再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啊!
◎宋人黃震《史記評林》說:「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

後二歲(編者註:漢武帝元狩四年,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出定襄、代郡越過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被分配跟隨衛青出征),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驃騎將軍,位僅次於大將軍,指霍去病,為漢武帝皇后衛子夫姊姊衛少兒的兒子)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數自請行,屢次自動請求隨軍征戰)。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率領先鋒部隊的將領)。是歲,元狩(漢武帝年號)四年也。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
譯文:
此後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大舉出擊匈奴。李廣多次自己請求出征,天子以為李廣年老,並不允許;過了好久才答應了他,派他做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李廣隨從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

既出塞,青(衛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追逐)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右將軍,指趙食其)軍,出東道。
譯文:
出塞以後,衛青捉到匈奴俘虜,知道單于居住藏身的地方,就親自率領精兵去追趕,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合併,從東路出兵。

東道少(稍)(迂迴)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屯行,停下駐紮。屯,聚集)
譯文:
東路稍微繞遠,而大軍行軍途中水草也少,勢必不能集結趕路。

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結髮,即束髮。古代男子到十五歲即可束髮,此指少年或年輕時)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面對,對敵)單于,(廣言自少時結髮而與匈奴戰,唯今者得與單于相當遇也)臣願居前,先死死戰)單于。」
譯文:
因此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部隊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竟調開我去走東路,再說我從年輕時起就和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個機會和單于直接對敵,我願意居前鋒,先與單于決一死戰。
◎李廣愈老求勝求名之心愈熾,此次戰役對他而言,可能是人生最後一役,故非做不可。

大將軍青(衛青)亦陰受(暗中受到)(指武帝)誡,以為李廣老,數奇(命運不好。數,命運。奇,音ㄐㄧ,單數,古代占卜以得偶為吉,奇為不吉)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所欲,想要得到的,指捉住單于)
譯文:
大將軍衛青也是祕密受到武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老,命運又不好,不要派他與單于對敵,怕達不到原來的期望。

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公孫敖,原為合騎侯,後因罪當斬,贖為庶人,故言「新失侯」。他曾救過衛青的性命,衛青想給他立功的機會而排擠李廣)(編者註:其事蹟詳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譯文:
這時公孫敖剛失掉侯位,作為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對付單于,所以調開前將軍李廣。

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長史,官名,大將軍的秘書)封書封書,寫好公文加封)與廣之莫府,曰:「急詣(到……去)部,如(按照)。」
譯文:
李廣當時知道這個情況,親自向大將軍表示堅決拒絕調動。大將軍衛青不聽,派長史下文書給李廣的幕僚,說:「急速帶領部隊,按照文書中的指示去辦。
◎李廣公然抗命。

廣不謝(辭別)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怨恨)怒而就部(就部,到達指定軍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食其,即趙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無)(嚮導),或失道(謂無人導引,軍故失道也),後(在約定時間之後抵達)大將軍。
譯文:
李廣沒有辭別大將軍就出發,他十分憤怒到軍部,帶領士卒與右將軍趙食其合併軍隊,從東路進軍。由於軍中沒有嚮導,李廣迷失了道路,延誤約定與大將軍衛青會師的時間。
◎李廣決意走自己的路,意氣用事,終於延誤軍機。

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橫渡)(通「漠,沙漠),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
譯文:
大將軍和單于接戰,單于逃跑,無功而返。大軍南歸橫渡沙漠,遇到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李廣見過大將軍,回到軍中。

大將軍使長史持糒(乾糧)(濁酒)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衛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委曲詳細的情況)
譯文:
大將軍派長史拿乾糧和酒給李廣,並問李廣、趙食其二人迷路的情況,衛青打算上書給天子詳細匯報軍情。

廣未對,大將軍使(派)長史急責(責成,要求他人完成任務)廣之幕府對簿(對簿,依簿冊上的記載對質,即受審)。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譯文:
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催李廣的幕僚接受傳訊。李廣說:「眾位校尉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現在由我自己去接受訊問。

至莫府(幕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刀筆之吏,掌管文書法令的官吏,古時文書把事務用筆寫在竹簡上,用刀削去錯誤,故稱之刀筆吏,但有添減從心、舞文弄法的含義。」遂引刀(引刀,拔刀)自剄(自剄,自刎)
譯文:
到了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李廣從年輕到現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這次幸而隨大將軍出征和單于接戰,可是大將軍改調我部隊走繞遠的路,而且最終又迷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再說我李廣如今已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再受那些刀筆之吏的侮辱了。於是就拔刀自刎而死。
◎之前李廣逞個人英雄之氣,但至少未影響全軍,此次出征拖累全軍,顏面難堪,決意自盡以謝天下。

廣軍士大夫(此指軍中的將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譯文:
李廣全軍聽到李廣自殺的消息都哭了。百姓聽說李廣死,無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無論年老或年輕的都為他流淚。右將軍趙食其獨自被送交執法官審處,判處死罪,後來出錢贖罪降為平民。
歷史上對李廣的欣賞多出自文人,兵家少有對李廣的讚譽之詞。李廣一生對匈奴大小交戰七十餘次,「皆以力戰為名」,能夠拿上檯面的勝仗卻屈指可數,史書記載的更多是個人英雄行徑(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等),而損兵折將、兵敗不敵的次數卻也不少。李廣自己也認「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從不落在別人後面,卻沒有半點夠封侯資格的軍功)。


老將.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二)李敢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
譯文:
李廣有三個兒子,姓名分別是:李當戶、李椒、李敢,都做郎官。

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不遜,放肆無禮),當戶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
譯文:
武帝和弄臣韓嫣戲耍,韓嫣有點放肆不恭敬,李當戶就毆打韓嫣,韓嫣就跑了。於是武帝認為李當戶很勇敢。

當戶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
譯文:
李當戶死得早。武帝封李椒做代郡太守。李當戶和李椒都死在父親李廣之前。

當戶有遺腹子名陵。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
譯文:
李當戶有遺腹子,叫做李陵。李廣在軍中死時,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

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坐,因觸犯……罪)侵孝景園(孝景園,景帝的陵園)壖地(壖地,陵前神道(直通陵墓的大道)外邊的空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
譯文:
李廣死後第二年,李蔡任丞相犯了侵占漢景帝陵園空地的罪,應交執法官吏審處,李蔡也自殺了,不願去受審,侯國封邑被撤除。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
譯文:
李敢擔任校尉,跟隨驃騎將軍攻打匈奴左賢王。拼死戰鬥,奪得左賢王戰鼓戰旗,斬殺首級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接替李廣任郎中令。

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恨其父,使其父飲恨自殺。一說「恨通「很,違拗、不聽從之意),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隱瞞)諱之。
譯文:
不久,李敢因怨恨大將軍衛青使他的父親抱恨而死,擊傷了大將軍。大將軍衛青隱瞞了這件事,不敢讓人知道。

居無何(過了不久),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指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有親,射殺敢。
譯文:
又過不久,李敢隨武帝去雍縣,到甘泉宮打獵。驃騎將軍霍去病與衛青是親戚,故意射殺死了李敢。

去病時方貴幸(貴幸,正顯貴而受寵幸),上諱云鹿觸殺之。
譯文:
當時霍去病正顯貴受寵,武帝為了他們兩人隱瞞真相,謊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居歲餘,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中人,侍妾),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陵遲,衰落,敗落)衰微矣。
譯文:
過了一年多,霍去病死去。李敢有個女兒,是太子的侍妾,受太子寵幸。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受太子寵愛,但好利愛財,李氏就漸漸沒落衰微了。
◎姚苧田:指備李氏處,正其極推李廣氏。

戰士.jp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三)李陵

李陵既壯(從這句開始到「太史公曰」之前,古今學者多認為是後人所續,不是司馬遷手筆),選(量才授官)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
譯文:
李陵到了壯年,被選拔為建章監,監督羽林軍的騎兵。李陵善射,愛士卒。武帝認為李家世代為將,派李陵統率八百騎兵。

嘗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屯衛,駐軍防衛)胡。
譯文:
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二千多里,過了居延,察看地形,沒有發現敵人才回來。朝廷拜他為騎都尉,帶領丹陽的楚人五千,在酒泉、張掖教練射術,駐屯防衛匈奴。

數歲,天漢(漢武帝年號)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祁連天山,即祁連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專走貳師,專來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也。
譯文:
數年後,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攻打祁連天山的匈奴右賢王,派李陵帶領射手、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以北約千餘里,打算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讓匈奴集中兵力對付貳師。

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退)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里,匈奴遮(攔擋)狹窄的山谷)(斷絕)指李陵軍隊的歸路),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
譯文:
李陵到指定日期撤兵回來,而單于用八萬兵圍擊李陵的部隊。李陵部隊五千人,兵矢已用盡,士卒死亡過半,而所殺傷的匈奴兵也達萬餘人。他們邊退邊戰,連戰八天,往回走,離居延已經不到百餘里了,匈奴堵住狹谷截斷了歸路。李陵部隊糧食缺乏而救兵不到,匈奴猛烈攻擊,想要招降李陵。

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餘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譯文:
李陵說:「我沒有面目回報皇帝了!就投降了匈奴。他的部隊全軍覆沒,殘餘的部分散逃回漢朝的只有四百餘人。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
譯文:
單于得到李陵以後,因向來聽說過他家聲名,戰鬥中又見他如此勇敢,就把女兒嫁給李陵為妻,而給他高貴的地位。

漢聞,族(滅門,誅滅全族,指殺其全家)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居門下者,在門下為賓客)者皆用為恥焉。
譯文:
漢朝廷聽到李陵投降的事,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全家都殺了。從此以後,李氏名聲敗落,而隴西士人曾在李氏門下作過賓客的,都因此引以為恥了。

狩獵.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四)史記贊語

太史公曰:「《傳》漢朝人稱《詩》《書》《易》《禮》《春秋》為經,解說經書的著作都稱為「傳」。這裡的傳是指《論語》。因《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不是孔子親筆著述,所以也稱為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
譯文:
太史公說:「《論語》曾說:『本身行為正,就算不下命令,人們也會奉行;本身行為不正,就算下命令,人們也不會奉行。』這是說的就是李將軍啊!

余睹李將軍悛悛(音ㄑㄩㄢ,敦厚篤實的樣子,即老實厚道)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譯文:
我見到李將軍,樸樸實實像個鄉下人,說話不善於言辭。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的枉死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都很崇敬。

諺曰(桃樹)(李樹)不言,下自成蹊(小路)此言雖小,可以喻(寓含)大也。」
譯文:
諺語說:『桃李雖然不會說話,可是樹下人們會踩出小路來。』(意指桃樹、李樹雖然不能言語,但能提供美味可口的果實給人,其樹下自然形成一條小路,喻意真誠待人,自能感召人心。)這話雖小,卻可以寓含大道理啊!
司馬遷對李廣評價很高,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兩句話來讚美李廣,日本東京成蹊大學即以此為名。
◎明人黃淳耀評論:「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評價李廣雖為名將,卻非良將
◎明人陳仁錫則說:「子長(司馬遷)作傳,必有一主宰。如〈李廣傳〉以『不遇時』三字為主,〈衛青傳〉以『天幸』二字為主。」其認為司馬遷僅從李廣豪情飛揚的個人魅力方面著眼過度抬高了李廣,並且淡化了出身低賤、謙遜低調但真正有功於社稷的衛青
◎明代大儒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武帝》則更是評論李廣「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李廣終生不能封侯,以至於被後人評為「數奇」(運氣不好),其實和他治軍不嚴、缺乏管理才能和戰略眼光導致軍功不夠是脫不了聯繫

【說明出處】
《維基百科》
李廣.〉(歷史評價、爭議)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5%B9%BF

弓.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附錄一:李陵事件與司馬遷受刑關係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曾率軍與匈奴作戰,戰敗被俘,漢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其一生充滿國讎家恨的矛盾,因而對他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事件背景

這年夏天,漢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然後投降匈奴。

事件經過

李陵兵敗的訊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此時卻附和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

司馬遷對漢武帝進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又說「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譯文:李陵率領只有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許多敵人,立下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事件結果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選擇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事件影響

這一事件對司馬遷影響非常之大。

首先,身份另類。司馬遷原來的身份本來是中央政府的一個官吏,接受宮刑了以後,他成了一個不是太監的太監了,這個對於司馬遷來講打擊太大,因為他的身份變了。首先,成了一個男人的另類,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個士大夫的另類,他不可能被士大夫的階層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個文化人的另類,也就是說司馬遷本來是個文化人,是一個士大夫,是一個讀書人。但是,他原來所歸屬的群體把他開除了,不承認他是男人,不承認他是文化人,不承認他是士大夫。

第二點,終生羞辱。司馬遷在談到自己接受宮刑痛苦的時候,說過幾句非常沉痛的話。他說,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說一個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錯事,莫過於侮辱了你的祖宗。說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你被人指責的最大的過失,莫過於你接受了宮刑。所以司馬遷後來談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書信,叫做〈報任安書〉,也叫做〈報任少卿書〉,在這個書信中,談到他接受宮刑以後的那個痛苦。他說是「腸一日而九回,說腸子一天不知道要轉動多少次。「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他說坐到家裡頭,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後,不知道往哪裡去。「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宮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馬上就滲出來,把他的衣服,後背的衣服全部給浸濕了。所以他覺得接受宮刑以後,這個恥辱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馬遷感到這個恥辱是太大了。

第三點,才命相違。司馬遷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禍的這個命運,讓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發生了尖銳的衝突。所以他說他自己即使才懷隨和,行若由夷,就是說我懷著像和氏璧,像隨侯珠,那樣的才能,我即使像古代的那個賢人許由、伯夷,那么高潔的高士,但是別人看我怎麼樣呢?「終不可以為榮」,把我看得一錢不值。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人他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的社會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根本的區別。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人,他必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司馬遷接受宮刑後,最大的一點就是他不被這個社會所承認。所以司馬遷保全自己生命的代價,是付出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是一個慘痛的代價。所以接受宮刑以後,作為男人的司馬遷死掉了,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司馬遷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記》中間激揚文字的那個太史公卻獲得了新生,這就是司馬遷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在接受了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折磨以後,即將邁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馬遷,對人生,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接受宮刑以後,司馬遷被迫從一個被人們看不起的社會最底層的那個社會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歷史,改變了司馬遷的生死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充分地肯定了人們追求富有的正當性。

射箭.png
想像示意圖(圖片引自網路)


附錄二:歷代詠李廣相關詩詞

唐.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維.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唐.盧綸.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唐.盧綸.塞下曲.其二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唐.佚名.胡笳曲

月明星稀霜滿野,氈車夜宿陰山下。
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

唐.崔道融.題李將軍傳

猿臂將軍去似飛,彎弓百步虜無遺。
漢文自與封侯得,何必傷嗟不遇時。

宋.蘇泂.雨中花.夜行船

十載尊前,放歌起舞,人間酒戶詩流。盡期君凌厲,羽翮高秋。世事幾如人意,儒冠還負身謀。嘆天生李廣,才氣無雙,不得封侯。榆關萬里,一去飄然,片雲甚處神州。應悵望、家人父子,重見無由。隴水寂寥傳恨,淮山宛轉供愁。這回休也,燕鴻南北,長隔英游。」

宋.王十朋.李廣.其一

李廣才名漢世稀,孝文猶自未深知。
輟餐長嘆無頗牧,翻惜將軍不遇時。

宋.王十朋.李廣.其二

隴右英豪真有種,將軍才氣更無雙。
功高不得封侯賞,祇為當時殺已降。

宋.張耒.李廣

李廣才非衛霍儔,孝文能鑒不能收。
君王未是忘征戰,何待高皇萬戶侯。

宋.彭汝礪.李廣

非薄今人愛古人,今人祇說李將軍。
英雄豈遂無如廣,嘆息寥寥久不聞。

宋.陳普.詠史上.李廣李陵

茂陵無奈太倉陳,槐里家傳本助秦。
萬落千村荊杞滿,隴西桃李亦成薪。

宋.劉克莊.李廣

飛將無時命,庸奴有戰勛。
誰憐老衛尉,身屬大將軍。

宋.辛棄疾.卜算子(千古李將軍)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
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

宋.辛棄疾.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
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
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
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
漢開邊,功名萬里。
甚當時,健者也曾閒。
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元.張弘范.讀李廣傳

弧矢威盈塞北屯,漢家飛將氣如神。
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

明.李夢陽.李廣

李廣昔未遇,射獵誰見稱。
君王猶未識,他人寧不輕。
日從田間飲,夜止灞上亭。
醉尉前呼呵,小吏亦見凌。
一朝剖郡符,飛蓋赴北平。
憑軾覽百邑,樹羽寧千城。
亭障不設燧,櫪馬躍頓纓。
彎弓射虎歸,淡淡黃雲生。
自從結髮戰,舍鏑無虛鳴。
威懾五單于,胡人寤寐驚。
孰知身運乖,數奇竟無成。
壯顏逐年衰,白髮忽見嬰。
寄言雄圖者,俟命莫吞聲。

明.李東陽.數奇探:

匈奴七十戰,戰戰不得當。
一當遂失道,憤激摧肝腸。
君恩念數奇,將令抑不揚。白頭恥下獄,飲泣橫干將。

明.鄭學醇.李廣

射獵歸來夜已遲,霸陵亭尉醉呵時。
將軍莫恨封侯事,何限人間是數奇。

清.林朝崧.李廣

射虎藍田著短衣,老來未悟出山非。
封侯校尉何嫌妄,失道將軍竟不飛。
對簿能堪長史責,摧鋒曾突左賢圍。
一刀斷送胡沙外,才氣無雙是禍機。

李廣.png
上圖:飛將軍李廣(圖片引自網路)



附錄三:歷代關於李廣評價

漢文帝:「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公孫昆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程不識:「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司馬遷: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史記.李將軍列傳.贊》)(編者註:司馬遷《史記》中對李廣評價很高)


漢.司馬遷:「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班固:「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漢書.李廣蘇建傳》)

唐.司馬貞:「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史記.李將軍列傳》)

唐.王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滕王閣序〉)

宋.黃震:「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史記評林》)

宋.何去非:「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而廣每至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廣之治軍,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於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馳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李廣論〉)
延伸閱讀:
恩情與紀律----何去非:李廣論(原文+翻譯)

宋.司馬光:「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資治通鑑》)

宋.葉適:「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學習記言》)

宋.陳元靚:「雄氣旡敵,亦遠斥候。能縛射鵰,甞格猛獸。有勇有方,少年訥口。千載廟食,斯為不朽。」(《事林廣記後集》)

明.解縉:「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若李廣、田豫類此。」(《永樂大典》)

明.黃道周:「李廣為將,才氣無雙。世世受射,射無不當。三人與戰,中責受傷:殺其二人,擒一以償。孤軍擊敵,解鞍其傍。敵疑為誘,轉奔而亡。不擊刁斗,部伍偏強。凡戰可侯,侯則未嘗。細推其故,禍在殺降。速道自剄,天意難量。」(《廣名將傳》)

明.陳仁錫:「子長作傳,必有一主宰。如〈李廣傳〉以『不遇時』三字為主,〈衛青傳〉以『天幸』二字為主。」

明.黃淳耀:「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史記評論》

明.王夫之:「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讀通鑑論》


史記.png
(圖片引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