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教育的粗糙與細緻——從大學入學試題說起(上)
107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國文考科分兩天測驗,第一天1月26日考的是選擇題,當天晚上唐捐的臉書就貼出這樣的聲音︰「看到新詩挖個洞就像看到馬路挖個洞,我只有一句話:麥擱喂啊啦!」顯然,這樣的出題方式是粗糙的。第二天考的是今年獨立出來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試卷上印的是[非選擇題],要考生「分項回答以下問題」,兩大四小的問答題,限定80、120、400字作答的問答題,顯然也不是真正的「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但是因為閱讀的是楊牧的詩作〈夭〉,我看臉書上都在反問這樣的詩作會不會讓學生的語文程度早夭,會不會讓學生看見新詩就逃之夭夭?顯然,這樣的出題方式又細緻得讓老師們擔心了!
新詩試題、出題解題,其實都是教育的一環。如果從今年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的兩題新詩試題,或許也可以思考新詩教育粗糙與細緻的分野何在。
第一題是選擇題,正如唐捐說的挖洞、填洞,路平專案,行之多年,考後常常激發學生成為善問的子路,敢於跟老師爭辯。這種填充題,不免僵化,難能以「精確」說服學生。所以,出題或解題時,必須埋藏或揭示關鍵詞、繫連字,才算精緻。
閱讀下列新詩,最適合填入□內的詞依序是:
甲、山稜劃開暗夜/□□洩漏下來 (瓦歷斯‧諾幹〈拆信刀〉)
乙、路在前面/伸著/長長的舌頭/把一雙雙的腳/□了進去 (向明〈七孔新笛〉)
丙、最後一隻高音階的 LA/還來不及出現/夕陽以吸塵器的速度/將這一切□□乾淨 (顏艾琳〈夕陽前發生的事〉)
丁、我撐傘走過老樹下/已不見它那灰白蒼老的影子/年輕的翠綠承受細雨的彈珠/調皮的□□在傘上 (陳秀喜〈復活〉)
(A)誓言/舔/沖刷/丟擲
(B)誓言/捲/吞沒/流洩
(C)祕密/舔/吞沒/丟擲
(D)祕密/捲/沖刷/流洩
甲,瓦歷斯‧諾幹的〈拆信刀〉是刀,金屬製作,屬性堅硬而有鋒,所以用「山稜」來形容,要拆開的是秘密往來的信件,尚未閱讀,不知內容,所以可以用「暗夜」來形容。因為尚未閱讀,且未言明是情詩,當然不會是「誓言」。前面用「暗夜」,後面有「洩漏」,「洩漏」的當然是「祕密」。瓦歷斯‧諾幹的詩僅二行,用字精準無誤。
乙,向明的〈七孔新笛〉寫的是音樂,前面有路是長舌的譬喻,因此用「舔」了進去,十分順當。「舔」了進去是緩和、優雅的,「捲」了進去是機械而激進的,七孔新笛不至於如此高亢。
丙,顏艾琳的〈夕陽前發生的事〉,因為高音階的LA還來不及出現,不會影響後面的選詞,所以關鍵所在就在「吸塵器」的「吸」,當然要接「吞沒」。題目的夕陽顯示的是晴天,不雨,所以不用「沖刷」。
丁,姑媽詩人陳秀喜的〈復活〉,寫老樹的翠綠葉子正有雨水在沖刷,雨是主詞,用「丟擲」還是「流洩」好?主要的關鍵詞是「彈珠」,輔佐的詞彙有「年輕」「調皮」,所以選「丟擲」才會有愉悅的彈跳聲情。
這樣的解說,不是解題時才應該教導的細緻呼應,而是教學時就應該注意的,字眼何在,呼應何在,關鍵何在。要有這樣的探索,才能知道詩情、詩思之所繫。
既已挖洞,平日教學時,何妨嘗試多種練習,如「年輕的翠綠承受細雨的彈珠/調皮的□□在傘上」,□□可以開放讓學生添加動詞,上台寫在黑板上︰跳躍、騰跳、追趕、丟擲、戲耍……逐個說明為何提出這個詞語,比較其間異同,爭辯優劣。
或者挖別的洞,「山稜劃開暗夜/□□洩漏下來」→「□□劃開暗夜/祕密洩漏下來」,是什麼劃開暗夜呢?更能形容拆信刀的功能,更能說出拆信刀的特質。
詩,既然是精緻的藝術,或需就該如此細緻去推敲新詞,或者推翻原作。
新詩教育的粗糙與細緻——從大學入學試題說起(下)
句斟字酌,寫詩的基本功。但以此來考試,詩人不高興,學生不喜歡,認為支離破碎,未能掌握詩的妙意、佳境。因此這種挖空、填空的新詩試題,一般認為是粗糙的。粗糙的考題,我們試著提出以上細緻的解題法。
如果是細緻的題目呢?
107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非選擇題]選擇了楊牧的〈夭〉作為試材,一首「細緻」的詩,期望考生能欣賞詩中聲音的傾聽、視覺的張望、情意的快樂與哭泣,欣賞感官知覺,體會情感轉變,這是正常的新詩教學的理想與目標,原詩、原題如下︰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 (楊牧〈夭〉)
請閱讀上列詩作,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 120 字以內(至多 6 行)。(占 7 分)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夭〉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思」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 18 分)
問題(一),問的是︰詩題為何命名為〈夭〉?有些學生看成是「天」,錯失七分。問題提示,要從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的方向加以說明,可見詩中有著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還有另一個提示︰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夭〉?「但」是轉折詞,其前是「春天的美麗新世界」,其後是「夭」,對比性的結構已被勾勒出來,回答的方向與路子十分清楚。因此,只要回到原詩尋找「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處」就能得分。
「夭」的最通俗意義就是「少壯而死」,楊牧此詩即取此義,詩中對比的意象,也在呈現這種悵惘︰大地萬物都在春意盎然中,唯你提早轉黃;小魚澼濺、日光閃爍、新柳迎風、野草莓衝出舊苔、蜥蜴驚蟄,這新世界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成形,唯你微微哭泣。
「夭」的造字來自於「大」,「大」是「人」張開兩手兩腳挺立於地表的樣子,「夭」則是頭向一邊傾側,表示死亡。「夭」,發音為「襖」時,指著草木剛剛萌芽、禽獸剛剛生成的樣貌,想像我們抱著嬰孩,頸部尚未長成,軟垂的樣子就是「夭」。因此,「夭」是生命尚未長成即已折亡。
此詩九行,有七行意象顯映春景、春聲、春光,聽覺聽見小魚澼濺的聲音,視覺看見光影的變化,觸覺感知微風拂柳的舒適,味覺嚐受野草莓成長的酸澀,知覺也可以覺察蜥蜴驚蟄後的喜悅,這一切都那樣自然、那樣適意。但是就在第七行處,同樣的句子「你在傾聽」,卻出現了完全不一樣的聲音,在這之前,以七行描寫大地驚蟄的歡樂、花開的聲音,之後以兩行點出個人的凋零、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前面七行彷彿是一個大大的「大」,後面兩行則是「大」字上面那一小撇,成就了一個「夭」字。
在這首詩中,「你」是誰?很多人在問。詩裡不是說︰「你在傾聽╱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詩人為一片提早轉黃的樹葉發聲,為天地間衰颯的生命、生命的衰颯發聲,為「你」發聲,「你」,不是單一的你,「你」是複數的你。
從這九行詩,我們應該學會的是︰詩是為天地間的生命而寫。詩是要以不同意象去譬喻,要開放各種感官去感應,要以對比的方式去增強張力。
細緻講解一首好詩,學生能以一例萬,就不用為學生擔心︰他們可能遇到一首完全陌生的作品,也不用擔心︰他們不會寫出一篇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感觸的好作品。
【文章出處】
《臉書》(蕭水順)
〈新詩教育的粗糙與細緻——從大學入學試題說起(上)(下)〉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xiao.xiao.125?hc_ref=ARTHdeFMXRNj90eznSss8ZsuiES6woF0eKQ_fb5-fM22LjfWEwNqaa3gV9JpWM7l--c&fref=nf
2018-01-29
文/蕭水順
【作者簡介】
蕭水順(1947年-),筆名蕭蕭,台灣作家,出生於彰化縣社頭鄉,十六歲開始接觸現代詩即投稿發表,步上詩壇。先後參加過水晶詩社、龍族詩社、後浪詩社(詩人季刊)。曾獲第一屆青年文學獎、創世紀詩社創立二十周年詩評論獎,中國青年寫作協會 30 周年優秀文學青年獎、新聞局金鼎獎。先後畢業於輔大中文系、師大國文研究所,曾任教於中州工專、達德商職、再興中學、景美女中、北一女中。歷任「台灣詩學」季刊主編、南山中學教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曾任明道大學中文系教授。2017年7月從明道大學退休。
- Feb 28 Wed 2018 18:23
◎蕭水順:新詩教育的粗糙與細緻----從大學入學試題說起(上)(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