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未來.jpg
你的孩子未來學什麼?(上)

本文為聯合報教育專題「教育新面貌」第四篇。聯合報長期關注台灣教育,期許透過系列報導帶領讀者看見當前教育紛爭之外,正在為孩子未來奮鬥的各界推手。


未來孩子學什麼? 美感教育鳴槍起跑

2014年,台灣正式啟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實施5年,共編列四十億元,要從國人的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可以帶著走的美感能力,2018年底計畫即將結束。這股由上而下的改革改變了什麼?美感力又如何成為一種新興工具,讓孩子在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時,成為不被輕易取代的人才?

美感是國家進步的表徵,也代表公民素養,台灣長年來提倡五育均衡發展,然而過去對於美育扎根,僅落實在美術課及音樂課,照表操課的教學方式,無從啟發孩子的美感。

教育部美感計畫去年在台北展開為期三天的核心教師種子培訓工作坊,吸引全國約二百名中學老師參加,透過共學腦力激盪,盼以「撒種」的方式培訓藝術師資人才,目標在兩年內,翻轉全國1239個班級的美學課程。

啟動內在開關 刺激美感細胞生成

「只要對生活有感,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追求美感的本質。」好氏品牌研究室總監陳崇文認為,美感宛如每個人的內在開關,透過生活經驗的堆疊,能夠培養出創造力。他日前受台灣三星邀請,帶著宜蘭縣力行國小的學生走訪當地孔廟,帶來一堂不同以往的美感課。

陳崇文說,他不告訴學生如何做,只教給他工具,鼓勵自由揮灑創意。他透過智慧教室的電子白板展示傳統與現代建築、生活風格等差異,搭配孩子手上的平板,即時利用網路將各國廟宇的形象、元素逐一蒐集並與同學分享,激發大家思考、刺激美感細胞生成。

除了課堂資料蒐集,陳崇文也引導學生實地走進孔廟,將各式柱雕、神祇透過平板拍照截取成為教材一部份,學生透過做版畫、學雕塑、造風箏、認識建築。最後搭配「策展過程」體驗,留下銘刻在心的創意實踐的過程。

這堂美感課是三星星美好實驗計畫的一部份,旨在實驗新式美感教育,讓孩子從觀察到理解、從感受到創作,並透過便捷的現代科技快速蒐集、判斷與篩選資訊,完成探索自我喜好與挖掘心中美感基因的學習過程。

全台共有三所學校獲邀參與此計畫,除了宜蘭力行國小外,另外也邀請獲獎無數的周育潤設計師執導花蓮復興國小的星潭美感課程、擅長結合社會與藝術的三明治工設計團隊指導台南市大同國小的車站創意美感課程。

另一組由社會新鮮人組成的「美感教科書團隊」,則是七年級生介入教育變革的實例。交通大學電機、機械系畢業的林宗諺、張柏韋和陳慕天,因看見台灣藝術教育失衡,以及課本設計過於單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動手改造,使每本教科書都成為一座座可以帶著走的美術博物館。

「每天看醜的教科書,怎麼會有美感?」陳慕天分享他到英國及丹麥參訪時,被當地深植人心的美感所震撼,回國後他設法改變現況,幾番思考後,想到台灣學生在學習生涯平均接觸教科書的時間總長約達1萬多個小時,就決定透過重新設計課本來翻轉一切。這股美感革命迄今已蔓延至校園,獲得不少師生青睞,接觸的8成教師都認為有助提升教學。

美感細胞團隊認為,以往討論美時,人們常習慣定調它是藝術層次,因此台灣對美感教育的重視總是往後遞延,但其實美感無關乎年齡,它無所不在,例如地圖標誌、簡報,它是一種跨越藩籬的視覺溝通方式,因此他們致力於將美感提升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視覺語言」。

回歸學習本質 失敗是最好的教育

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則是透過「展覽策劃」讓大眾看見教育不只是一個學生或師長才該關注的議題,掀起另一場教育思維革命。這股力量讓所有對教育懷有興趣與好奇的人,凝聚成一個強韌的圓圈,不僅探究教育的更多面向,也讓大眾看見教育不是一個年齡區間的過程而已。

蘇仰志本身學的是藝術,卻因為一場「不太乖教育展」,意外引發了非典型教育創新革命,並獲得2015年最佳展覽。為了辦兩天的展覽,他舉債七百萬元,讓不少人看見他的熱情,成功地讓教育不再僅限課堂的問與答,而是串成一場完整的社會對話。

「用第一次騎腳踏車的方式學習失敗與成功!」蘇仰志曾歷經六、七次創業失敗,但他認為「失敗是最好的學習」,否則就不會有現在,所以他鼓勵未來的教育必須培養孩子行動力,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累積經驗。

蘇仰志說,未來孩子要學會欣賞自己「與人不一樣」的特質,努力創新。未來教育要改變,必須顛倒過來,要「由下而上」,政府只要給養分,學校給舞台,讓學習場域變成一個「夢想實驗室」,孩子可透過體驗式教育勇敢嘗試與突破,啟發更多種發展可能性。

美感的養成,不僅是現階段孩童面對課業學習,更是大眾必須正視的文化課題。透過企業與民間單位的多年努力,這股覺醒力也逐漸形塑學子的感性思維,奠基文化的底蘊。

下篇,本系列專題將從感性思維的另一端,探究理性思維在未來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實地走訪目前正在台灣各地發生中的相關課程,敬請期待。

投票

你認為以下哪種方式最能有效提升台灣的美感認知?

*單選

1.結合民間資源:如美感細胞、三星星美好計畫,邀請設計師參與課程編排或規畫。

2.師資美感培訓:從主要教育者著手,強化老師們的美學素養。

3.鼓勵學生參與:鼓勵家長帶領學生日常多家參與美感機構。

4.創造環境:結合上述作為,讓孩子在美學環境中長大,自然而然學習。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 2018-0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