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答案.jpg

即將上路的12年國民教育,有七個招生區辦理特色招生考試,其中僅基北區曾宣佈要採取類PISA題型,針對閱讀與數學自辦考試。結果因為學生及家長不熟悉PISA到底是蝦米碗糕,反彈聲浪不斷,致使台北市教育局在巨大壓力下宣告煞車。
 

我國參加2006年與2009年PISA(全名為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國際調查時,數學成績排名高居第一及第五。當時社會大眾幾乎沒有聽過什麼是PISA,但是在沒有特殊準備的情形下,我們的15歲少年仍然表現突出。彼時教育當局把PISA成績拿來炫耀,家長們也不曾喧囂反對的論調。為什麼現在大家多半知道PISA不是吃的披薩了,反而表現出欠缺信心的現象呢?
 

其中的關鍵在於沒有正確認識評量工具設定的目標。簡單地說,評量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型通常採取抽測,成績是用來推估整體的狀況,而不是給每一位應試者貼標籤;第二類型每位評量對象所拿到的成績,會成為下一階段篩選的依據。PISA是屬於第一類的評量,而一般與升學相關的考試則屬於第二類。

 

參與PISA數學測驗的學生,除了做選擇題、簡答題與開放式問答題外,還要填寫問卷調查,提供個人背景、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動機的資料,另外學校也需填寫問卷。問卷調查是PISA評量裡極為重要而有用的環節,其結果提供了學生學習狀態、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就讀學校的教育環境等重要訊息,可以用來做跨國、跨時間的比較,成為調整教育政策時的參考依據。

 

PISA數學測驗的目標在評量學生的「數學素養」,所謂「數學素養」依照PISA的定義是「個人在各種脈絡裡形成、使用、詮釋數學的能力。其中包括了數學推理,以及使用數學概念、程序、事實、工具來描述、解釋、預測現象。數學素養有助於了解數學在世界裡扮演的角色,也能幫助未來的公民,做出有所依據且具反思性的判斷與決策」。因為重視使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所以PISA特別強調具有情境與脈絡的題目,就是想評量學生處理真實挑戰的本領,而不只是對於學校課業的精熟程度。

 

結合情境與脈絡的測驗問題,很容易反映出生活環境的社經地位差異。假如考題中出現「高鐵」、「麥當勞」、「智慧型手機」等字眼,對於不少偏鄉的學生而言,恐怕就缺乏享用它們的機會,因而產生精確掌握題意的困難。升學考試基本上是一種篩選的工具,雖然不可能人人通過窄門,但是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還是要盡量維持,所以需要注意避免因社經地位的高下導致成績落差的狀況,要出閱讀量大且情境脈絡豐富的數學考題,就必須特別慎重考量了。

---科學人 20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樵客 的頭像
    樵客

    如是我聞: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網站

    樵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